柞树

来源 :语文世界(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mhj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亲爱的小朋友,乡村里有许多看似普普通通的花草树木,其实它们都藏着许多的秘密。你想要了解它们,摸清它们的底细,就得仔细研究一番才行。比如柞树,你以为它普通,可它却能通过很小的一件事,让你真正地认识它,学到难忘的人生经验。
  (小好奇)
  柞树在东北的山林中数量最多,这种树适应能力挺强,在贫瘠的土壤里也能扎根,生长。若长在肥沃的土壤里,它就会长得很粗壮,像虎背熊腰的男子汉。柞树喜欢寒冷、湿润的环境,生长缓慢,因此木质细密、坚硬。如果你抱起一截砍断的柞树,你会感觉到它很沉,沉得直往下坠。
  柞树木质坚硬,东北乡下的人喜欢将它劈开当烧柴,还喜欢把它做成地板,美化居室。柞树不开花,但它会结很多很多的果实,我们叫它橡子。秋天,橡子成熟了。风一吹,橡子噼里啪啦落了一地,谁要是不小心踩上去,就会被它滑倒在地,摔得屁股生疼。橡子的样子也很特别,它长着一个特殊的壳,屁股稳稳地坐在里面,穿着灰衣服的身子露在外头。橡子虽然跟它的柞树妈妈一样相貌平平,却可以碾碎煮熟后喂猪。我们村每家都有一口煮猪食的大铁锅,一入秋,家家户户都煮橡子,大街小巷飘荡着一股特殊的苦涩味。
  看到这儿,想必你会心生厌倦——柞树太普通了,模样又不好看,没有文人给它作诗词歌赋,也不能入药治病救人,你介绍它干吗?确实,这些都是事实。不过,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所以,请你耐心地听我继续往下讲。
  其实,柞树上还长着一种蘑菇,我们管它叫猪拱蘑,这是一种让人想吃又怕吃的菌类。 猪拱蘑到底是什么样的?有多好吃,咋还令人想吃又怕吃呢?它有什么特别之处呢?下面我讲一件亲身经历的事,看完你就明白了。
  活着的柞树上是不会长猪拱蘑的,猪拱蘑寄生在被砍伐下来的柞树上,而且只有雨季时才会生长。所以,为了捡到猪拱蘑,我们盼望着雨季的到来。雨水多,猪拱蘑才能长得格外肥厚。猪拱蘑犹如柞树表皮生的肉球,黑乎乎、肥嘟嘟的,它不像木耳那样一朵朵地生长,它是单个的,密密麻麻地挤在柞树皮上。你只要找到一段长有猪拱蘑的木材,就能捡满半筐。
  捡猪拱蘑要在雨天进行。天晴时,它缩在柞树皮里,抠都抠不下来。大雨天也不行,猪拱蘑因水分太足会自己烂掉。因此,在细雨霏霏的天气,你才能捡到像样的猪拱蘑。
  一天中午,天下着小雨,前山后山白雾缭绕,正是捡猪拱蘑的好时机。我约了隔壁的二喜和芳子,一起去捡猪拱蘑。我们带着塑料布和雨衣,挎着杏条筐,朝伐木场走去。
  春天,村里的大人砍伐了一大片树林,有一些木材被运到山外卖掉了,剩下的一部分没来得及运走,横七竖八地堆放在田野里。我们出了村,趟过浑浊的小河,听着雨靴踩在湿泥里,咕咕地响。鸟儿在树林里清脆地唱着,没有人听得懂它们在唱什么。我们也习惯了鸟儿的自编自演,任凭它们如何卖弄歌喉,我们照常做各自该做的事。
  我们很快来到了伐木场,攀上湿漉漉的木材堆东翻西找。连日下雨,这些被砍下来的柞树喝足了水,厚厚的表皮变得乌黑,有的近似于腐朽。这时候,猪拱蘑长势喜人,密密麻麻的。几乎没费什么周折,我和二喜、芳子都找到了胖乎乎的猪拱蘑,各自忙碌起来。我们都是干这活儿的高手,半小时左右,大家收获颇丰。因为心情舒畅,我们的话匣子也打开了。芳子掂量一下沉甸甸的杏条筐,美滋滋地说:“今晚我让妈妈做白米饭,然后做一个可口的菜——凉拌‘猪拱蘑’。”
  二喜说:“嘿,你还要等到晚上吃,我都吃了好几块了。”
  我问二喜:“你没洗它就吃了吗?”
  二喜笑着说:“这一场接一场的雨,早就把它洗干净了。”
  芳子说:“喂,二喜,你真的吃啦?”
  二喜没有回答,直接从筐里拿出几个猪拱蘑,扔进嘴里吃了起来。我和芳子见二喜吃得那么香,挡不住诱惑,不由得跟着吃了起来。尝了之后,我才发现猪拱蘑这种吃法也很不错呢。就这样,我们边捡边吃,直到装满筐,才回家去了。
  到了晚上,我开始觉得脸上发烧,手脚发涨。我打了一盆冷水,反复地洗脸,手脚搁在水里才好受一些。如此这般,折腾到半夜,我发起了高烧,脸肿得像一个大馒头,眼睛眯成了一条线;手脚也肿了起来,活像发酵后的面团。要命的是,我的十指尖好像有什么东西往外拱一样,可疼了。我忍不住嚷嚷起来。母亲慌了神,让父亲去找杨大夫,她怀疑我中邪了。
  在痛苦的煎熬中,杨大夫来了。他一进门便说:“孩子是中毒了,别怕,我先给她打一支消炎针,等毒性散出来,就无大碍了。”
  母亲问:“杨大夫,你咋知道孩子中毒了?”
  杨大夫说:“我刚去过二喜和芳子家,他俩的症状一样,我问过他们,都说白天吃了猪拱蘑。这东西好吃,毒性也大,三个孩子吃的是没洗的猪拱蘑,毒性更大。幸亏他们吃的不算多,要不然,会更加遭罪!”
  母亲听了,对父亲说:“把家里的猪拱蘑扔了吧,可别全家吃了中毒。”
  杨大夫说:“不用害怕,一定要将它多洗几次。洗的时候,用草木灰反复搓,搓干净后方可食用。”
  我忍着疼,对杨大夫说:“二喜说,雨水冲洗过后的猪拱蘑,非常干净,我听了他的话才吃的。”
  母亲和父亲听了,哭笑不得。
  杨大夫严肃地说:“吃一堑长一智,以后可别犯这样的错误了。”
  猪拱蘑的毒性真的很大,杨大夫连续给我打了几天针,我才好了。
  同学们,知道了我的故事,你们还敢吃猪拱蘑吗?
其他文献
[摘 要]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能够促进吉林省经济发展方式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增加科研创新型企业的数量;提高企业和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科研人员积极性,为创新项目提供政策和法律上的保护;令生产要素和社会资源重新分配,形成新的产业集群,优化产业机构;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反作用于知识产权战略,为其提供强大保障和支持,也是战略完成度的重要反映。因此,知识产权战略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并与之相辅相成、
延安市承办了十四运的乒乓球比赛。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把陕甘宁边区作为执政的试验区和示范区,不断探索各项制度。在此期间,体育工作得到发展与提高,成立了苏区体育运动委员会、陕甘宁边区体育委员会、延安体育委员会、延安大学体育系等,在边区妇女联合会、边区总工会、边区农民会,以及西北青年救国会、少共中央局等机关团体中,均有专门负责体育工作的组织。体育工作是试验区和示范区成功的典型代表。边区的体育故事  
2008年江平教授被我国权威研究机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评选为“中国改革开放30年30名杰出人物”之一。他在沉浮枯荣之中,以历史的深度与现实的热度,执着地坚持,主导起草了《民法通则》、《公司法》,尤其是《物权法》,创新社会自治,使权力纳入法纪,为中国法学赢得尊严。  命运多舛的年轻时代  江平1930年生,浙江宁波人,1948年~1949年燕京大学新闻系还未毕业,就投身革命,1951年~19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苹果公司取得的惊世骇俗的巨大成功,被誉为“苹果现象”。国内外对苹果现象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指出苹果公司的成功不是一个好产品就能成功,其创新已突破了技术创新的思维,是一系列创新的跟进配套,苹果模式的成功标志着一个“集成与应用创新”时代的开启。苹果每一产品的推出都是创新的集合体,其成功足以表达出一种创新文化。因此,研究其创新活动表现出的新现象新规律,无论是对我国企业整体技术创新水
[摘 要] 新闻专业主义的思想起源于西方,随着历史的变迁,其基本内涵不断被赋予新的诠释。随着新闻实践和话语体系的变化日臻完善,我国形成了具有中国本土特点的新闻专业主义意识形态。中国的新闻实践中要求的客观公正与西方新闻专业主义有所区别,中国从不回避新闻事业的政治属性,更不会有意割裂新闻事业和党的关系,新闻媒体必须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面对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对新闻专业主义
编者按:秦城监狱有中国“第一监狱”的称号,专门关押重要犯人,曾关押过国民党战犯,各类大案、要案的案犯。“文革”中关押着不少当时所谓的重要“政治犯”,包括由第一专案办公室审查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由第二专案办公室审查的军队系统的相关人员,由第三专案办公室审查的中央委员、省部级领导。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成员后来也被关在秦城监狱。  曾任毛泽东的俄文翻译、中央办公厅翻译组组长的阎明复,文革中在秦城监狱
三国时期,有个军师叫诸葛亮,聪明绝顶。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来商议军事,说:“我们眼下要跟曹军在水上作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我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箭。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辞。”诸葛亮说:“都督委托,我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马上就
逗逗鼠刚从外面溜回来,哈哈猫便紧追而来,用屁股将逗逗鼠的家门堵了个严实。  逗逗鼠从一旁找来扫帚,对着猫屁股一阵猛打。谁知哈哈猫早有准备,穿了一条铁裤衩。逗逗鼠没打到哈哈猫,却把扫帚打断了。  逗逗鼠无奈地摇了摇头,哈哈猫却在外面挺着腰得意地笑了起来。  逗逗鼠冲着门口大喊:“你就不能把屁股挪开吗?有本事你去找隔壁的壮壮猫呀!”  “我这叫扬长避短!打赢了当然好,打不过我就闪!”哈哈猫理直气壮地说
今年5月中下旬,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组织医药卫生界的部分政协委员和有关专家,赴吉林、广东两省就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情况进行了专题考察。考察组所到之处,当地领导干部、基层群众、医务人员都对三年医改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是党的十七大以来改善民生的最大亮点。三年医改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也有了进一步改善。  统筹协调 强力攻坚  考察结
童年是幸福快乐的。许多往事都随着岁月流逝,慢慢地被我淡忘了。有一件事,却一直铭刻在我心中,怎么也抹不掉。每当我想起它,都会忍不住笑出声来。  那是我刚上小学一年级时发生的事。那时候,我一点儿也不喜欢上学,因为在学校里很拘束,不自由,犯了错误不仅要挨批评,还要受罚。有一次,上语文课时,我偷偷地做小动作,老师突然叫我读拼音,我没读对,结果被老师罚站,一直站到下课为止。我的脚都站麻了。那时,我想:要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