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那条巷子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wens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场雨一直下,一直,下到了秋天。雨滴一颗颗,落在石墙边,落在墙缝里长得高高的草尖上,或者都“噗噗”地落在了石头围砌起来的土窝里,那里种着一棵葡萄树。这是我老家的后院,葡萄树旁边架着一块长方形青石板,上面长满了青苔。我还没有告诉它,那个长年累月在它身上洗洗刷刷的女人,已经变成了天上的一颗星星。
  那个夏天,我三岁多的女儿跟我说:“我知道变成星星的阿太是哪一颗,你找找看,长满皱纹的那颗就是。”
  女儿的阿太,我的奶奶,在去年夏天去世了。余光中在《左手的掌纹》里写道:“人的一生有一个半童年。一个童年在自己小时候,而半个童年在自己孩子的小时候。”我想,我正处在这半个童年里吧。我的孩子还很年幼,在陪伴的光阴里,她的言行举止时常让我恍惚。生命如此神奇,它是延续,但又不仅仅只是延续。天已入秋,一切能被风吹起的往事都飞起来了——
  晨光熹微,我背着书包穿过水井边的那条巷子。巷子左边是高高的竹子,右边是高高垒起的石墙,立着的石墙缝里总是能挤出一些紫色的小花。直到大了,问过学花卉的妹妹,才知道其中一种是紫花地丁。小时候我们经常各拿一朵这种紫花地丁,用花头互相勾住,“一、二、三,拉——”,哪朵花的花头先断了谁就输了,输了的人无需接受惩罚,赢了的人也无奖励,纯粹只是为了比一比谁的花更坚强,谁更坚强,谁就更快乐。却不知花朵的坚强从来都不是你我说了算的,花朵的坚强是由这堵石墙说了算,是由它吸收的天地灵气说了算,是应该由它自由生长说了算。还有一种紫色小花叫紫堇,一串串的在春风中很是骄傲,春风拂过,你一定能听见它们那串紫色的、灿烂的、银铃般的笑声。
  竹林后面,是一口水井,养了一村子人。夏季傍晚四五点左右,井边就围满了人,劳作后的男人们仅穿一条裤衩,身上搓满泡沫,打起一桶井水,举过头,“哗啦”一下从头浇下,透心凉,心飞扬。可往往,井水从高处撞到地面,水花溅起,殃及了边上洗衣服的女人。女人蹲着,手臂用力地刷着衣服,由于身体往前倾,衣服往往盖不到屁股,露出腰上一截白花花的嫩肉。女人娇笑着骂骂咧咧“你这火烧的黄种仔”。男人并不争辩,回头瞟一眼那嫩白的春光,随后一甩发丝,把一身的污垢和疲倦全都甩进了身后慢慢西沉的夕阳里,随夕阳沉睡,又随朝阳早起。早起的水井边,木锤子敲打衣服的“(口邦)(口邦)”声此起彼伏,女人们使尽浑身力气,能多敲一锤是一锤,多一锤,衣服里的肥皂污垢就能多出来一点,衣服就能更加白净一些。洗衣服的蹲位也是有讲究的,井里的水总是在流,但如果你能抢到井边的头位,你洗到的水就是刚从井里流出的清澈的水,它们划过你的手背,漾起你一圈圈清凉的笑意。如果你蹲在后面,那流到你这儿的就是前面那人洗过的水,洗完衣服后,你可能还要再去井里打上一桶水来漂洗一遍。如果这时我和妹妹拿起脏衣服刚好到井边,而那个最完美的位置正好空着,那我们这个洗衣服的過程就会变得非常愉快。那时的我喜欢每一个放肆的暑假,每一个盛夏的傍晚。那每一个无忧无虑的傍晚,奶奶都早早地准备好了两大桶水,这两桶水是在后院的阳光下暴晒了一整天的,傍晚时水温柔和舒适,正好倒来洗澡。调皮捣蛋的弟弟总需要奶奶扯着嗓门儿喊上半个小时才会“扑通”一声跳进澡盆,水花四溅。后来,奶奶喊的时间短了,水花溅得少了,弟弟也开始穿着裤衩洗澡了。
  穿过那条巷子,就到了铺满小石子的马路了,我们在马路边等车,车是那种三个轮的铁皮车,我们叫它“三撇子”。“三撇子”在石子路上跑起来哐哐哐地响,车子载我们去镇上的小学,留下身后一阵乌烟以及轮子带起的满天灰尘“沁人心脾”。我常常觉得自己特别喜欢闻这种黑黑的柴油味儿,不知是否与小时候的记忆有关。下车后,递给司机五毛钱的车费,这五毛钱的车费,奶奶总是提前替我们准备好放在橱柜的一个角落里。那个角落总是放着五毛或一元这样的硬币或纸钞,从不间断。我们知道那个角落的零钱是给我们做什么用的,所以也从不乱拿。“三撇子”哐哐哐地开启了我的懵懂,开启了我对藻溪这个小镇的喜爱,开启了我和这个世界的联系。
  葡萄树是种在屋后的,天还没亮我是不敢到屋后刷牙的。屋后是一条细长的小路,这条小路是由大块的石头嵌在泥地上铺就的,石头因为长年累月的打磨变得光滑无比,两块石头中间的缝隙里总是冒出一茬又一茬的青草,把这条小路点缀得格外清新美丽。小路的两旁是老屋和树木,我站在小屋后院的葡萄树旁,葡萄树总是一副不管不顾的样子暗自生长着。我隔着小路,看着对面那棵榆树,榆树后有一丛竹林,密密麻麻的竹子吸收了很多黑暗,把阳光阻挡在外。当我看向小竹林时,小竹林里总有好多眼睛向这边张望,好多张嘴巴在悄悄说话。那也是一个盛夏,我在榆树上见到了一只猫的尸体,后来,又发现了一只,一只又一只。猫就那样被一条绳子吊在榆树上,风吹日晒雨淋,全都无声无息。榆树上的知了声不绝于耳,却丝毫无法赶走我对这片小竹林的恐惧,反而徒增了阴凉感。我对猫一直没有好感,老房子老鼠多,谁家都会养一两只猫啊狗的。猫不抓老鼠的时候,就离死亡不远了吧。可能因为我属兔,天生胆小,只要见到猫在黑暗中发光的眼睛,全身就一阵战栗。我奶奶的眼睛和猫一样也是黄褐色的,眼神明亮又锐利。但随着我们长大,奶奶一天天老去,她的眼睛经常干涩,尤其在爷爷病逝后,奶奶的视力越发差劲了,她时常说,“这人老了就变死了,穿根针都办不到了。”那时,尽管她头发已经全部花白,仍脾气倔强,不服老,和屋后那株葡萄树一样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葡萄树结过有限的几次果,父亲把葡萄架搭得很高,葡萄藤爬满了架子。青翠的葡萄叶横铺了整个后院的天空,所以,每到夏天,屋后总是吹来一阵阵清凉的风。我们把那张长长的旧式床踏板搬来铺在后门边上,躺在上面午睡,依稀能感受到睡梦中的凉风和葡萄的甜香。当父亲拿着剪刀踩着木梯上去摘葡萄,拨开浓密的葡萄叶时,似是撕开了后院阴凉的一角,把天空捅了一个洞,刺眼的阳光倾泻而下。父亲这里拨一拨,那里找一找,阳光就到处漏,一闪一闪的很是欢乐。孩子的世界里,有得吃,就是甜的。葡萄还只是有一点点发红就被我们塞进嘴里了,剪下来的葡萄也有一些是被小鸟们啄了的。小鸟们也是可怜,要和我们这几个馋猫抢吃的,只能先下手为强,尝尝还没成熟的酸葡萄了。关于葡萄架,奶奶总说,七夕这一天,夜深人静时,在葡萄架下可以听见牛郎织女说话。于是,在葡萄藤爬满架子,暑假华丽丽地到来时,我也总和妹妹说,“这个七夕,我们一起去葡萄架下等吧。”最终,葡萄树被拔了,我们仍没有听到牛郎织女的对话。每一个七夕,我们都是因为太晚太困了没熬住,想着算了,明年再听吧……也或许还因为对奶奶的话半信半疑。而直到现在,因为我没有求证过,我依然对“葡萄架下可以听见牛郎织女说话”这句话半信半疑。葡萄架已经难以找到,此时拖家带口的我要在夜深人静时去寻一处葡萄架更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这俨然已经成为了一种希冀,似乎也很好。
  那堵石墙就轰然倒塌了,苔藓不青,紫花不艳,石墙颤颤巍巍,早已满身斑驳,断垣、残壁、裂粉、松沙,它已支撑不起我们的回忆了。因为忙碌的生活,我似乎已经不太想起我的奶奶。每一个人的死亡,最先都会被周围的亲人,或其他人津津乐道许久。我们以这种方式缅怀这个人,之后,便不再谈论,即使偶然想起,也会默然无语。
  我偶尔也会梦见我的奶奶,但想起的时候,我就会去找一找天上那颗长满皱纹的星星,直到我也变成一颗星星。以后,我的孩子,孩子的孩子也会这样,仰望星空,来寻一寻我。
  责任编辑:蒋建伟
  美术插图:郑潇洁
其他文献
母亲有一把戒尺,这是一把教我做人,伴我成长的戒尺。   母親的戒尺其实是一截竹简,长约50厘米,表面光滑,竹面竖着刻了八个楷体字:“勤善之道,仁孝为德。”听母亲说,戒尺是外公在她出嫁时送的随身嫁妆。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母亲的戒尺常挂在饭桌上方的墙上。我对母亲的戒尺是敬畏的,因为从小就耳闻目染了母亲遵照戒尺对我们进行的教育与奖罚。母亲用戒尺抽打大哥、二哥手掌心的情景我至今难忘。那是1978年
期刊
1. 冯积岐 《在省作协干临时工的那七年》  2. 周亚鹰 《家门家风:52栋里的故事》 3. 龚曙光 《我家三婶》  4. 摩 罗 《司马迁的新帽子:思想家》  5. 傅剑仁 《鬼谷子与战国天下》  6. 谭仲池 《酒仙湖散曲》  7. 麦 家 《茨威格和〈陌生女人的来信〉》  7. 龚 坚 《生命之光》  8. 毕华勇 《泥土对我们的叩问》  9. 宁新路 《口音》  10. 赵培龙 《认可》
期刊
我的家鄉古蔺,是川南最边缘的一个县,位于大娄山西北的赤水河畔。离开家乡三十多年,许多人、许多事都模糊了,但一些乡村婚礼的记忆还算清晰。  看新娘子,对小孩有着非凡的魅力,或许是一种对美的朦胧向往吧。隐约听到迎亲的唢呐声,就会从家里跑出去。路边早站满了看热闹的大人,我们在人群中穿来穿去,欢乐得很。远远看见红红绿绿的人影,人群便躁动起来。我们倾着身子睁大眼睛,努力搜寻新娘子的身影。待新娘子走近,大人们
期刊
我能获奖,十分意外!  作别文坛二十余年,一直纠缠在经济事务中。这是两个很难兼容的行当。不要说现今营商的朋友,就是当年一同出道的文友,大概也不会认为我和文学还有什么瓜葛。很长一段时间,我的标准身份是上市公司老板、文化产业领军人物、央视年度经济人物,简言之,一个满身铜臭,毫无斯文的商人。甚至连自己也忘却了来路和少年的志向。  前两年重新提笔为文,也不是为了创作,而是为了练字。抄经抄诗觉得无趣,便在稿
期刊
村东头的千年老杉树上,那几天,有只老鸦总停在树上叫个没完。“哇啦、哇啦”,仿佛要把我的心撕裂。夜里,天际找不到一点星光,黑暗的院子里流轉着令人窒息的黑色空气,几天没睁开眼、没进半粒米、没说半句话的外婆突然醒了过来,睁开眼睛,坚持把我叫到跟前,抬起手,我急忙握住她的手,她的手干枯无汗,没有多少温度。   “孩子,我对不起你啊!”外婆说着,眼角慢慢溢出浑浊的泪水,“有一件事我骗了你,你母亲去世后我跟
期刊
秋雨近乎有点疯狂,打落了石榴树枝头的叶子,一串串花瓣碎了,该不会击落那隐藏在树叶下的柚子吧?我非常担心。   我家客厅外有一个窄窄的阳台,在装修时,给它添加了钢筋防盗网,这是效仿楼上楼下的做法。其实,于我,是不情愿的,也是多余的。如果留一点可以不被杂物遮挡而可以放眼远处的小空间,既是对生活空间的拓展,亦是对心灵最好的释放。不足两平方米的阳台,朝北,呈长方形,被建筑者设计成花坛。我当初就是爱着这个
期刊
老家地打村,过去上粮也叫上公粮,或是叫交国家粮。   上世纪60年代末,我8岁的样子,就知道了上粮是生产队的头等大事。每年春种的时候,生产队长杨大叔就会调集好的籽种、化肥,安排肥沃的田地播种。到秋收的时候,杨大叔就站在田埂上,像审视自己的孩子一样,看着,挑选着,哪几块稻谷长得成熟饱满,就放了单独收割,作为上交给国家的上等粮。   从田里收割回来的稻谷还不能直接上交,要放在晒场上晒,叫晒公粮。按
期刊
风吹了几吹,月亮也就在桂花香里越来越圆了,静如白莲,一日一日绽放。   友人指着水面,说:“看,一河星星。”可不是吗?天上的星星落在面前这条河里,星光闪烁。友人不知从何处端来了一碗水,站在岸边招呼我:“走,我们捉月亮去。”   抬头望月,月已圆,像一块泛着油光的月饼,看那斑驳的花纹,可能是五仁的,也可能是莲蓉的。   白瓷碗中盛着清水,清水中清清楚楚映着一个月亮。端着碗的水一动,月亮也就动了
期刊
故乡的村庄坐落在龙王河南岸,儿时,村前有一条公路,也是村里通往县城唯一的大路。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中期,在当时交通简陋的情况下,这条公路就算特别宽大了,所以,人们多年都称其为大公路。   这条大公路,最初就是一条砂石路,有专门的养路工人,他们每天都会拉着板车,从龙王河拉来黄沙,隔一段距离,堆一堆放在路边,遇到雨天,工人便用铁锨一锨一锨地把黄沙铺撒到路面,很快又形成了金黄大道。晴天,会用一种镶着皮
期刊
一个冬夜里,我躺在温暖的被窝里睡得正酣,突然感觉有个毛茸茸的小东西“哧溜——哧溜——”地钻进了被窝,它一会儿跳上我的手臂,一会儿又顺着身子跑到脚下,睡梦中我把这个小东西想象成自家可爱的小猫,因为它怕冷,所以就不请自到了吧。这样想着,脸上不禁露出了一丝微笑。但转念一想,如果是猫,它肯定会安然自得地蹲在被窝口,然后双目微闭,鼻中“呜呜”有声,就像在念一种心经。然而,这个小东西怎么会在被窝里不安分地乱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