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月亮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zhong99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风吹了几吹,月亮也就在桂花香里越来越圆了,静如白莲,一日一日绽放。
   友人指着水面,说:“看,一河星星。”可不是吗?天上的星星落在面前这条河里,星光闪烁。友人不知从何处端来了一碗水,站在岸边招呼我:“走,我们捉月亮去。”
   抬头望月,月已圆,像一块泛着油光的月饼,看那斑驳的花纹,可能是五仁的,也可能是莲蓉的。
   白瓷碗中盛着清水,清水中清清楚楚映着一个月亮。端着碗的水一动,月亮也就动了。碗放平了,月亮就乖乖巧巧地不动了。如果那些调皮的星星是一群爱捣蛋的臭小子,那月亮就是一个听话懂事又美丽的小姑娘。
   有人见我们端了一碗水在捉月亮,便也来了兴致,端了一只碗過来与我们凑趣。顺带地,还要品评一下我们的月亮:“你看,你的月亮肤白貌美。再看我的,一看就是夏天贪玩被晒黑了。”仔细一看,他那碗底还沉了几根茶叶秆,忍不住笑他:“你端了碗茶水来,就说月亮晒黑了。你若是端一碗酒来,怕是要说今晚这月亮喝醉了。”
   风中留下一串愉悦的笑声。
   嘿,你端上一只碗,我带你一起去捉月亮吧。
   嘘!小声些,别让月亮跑了。
   责任编辑:青芒果
其他文献
母亲没念过书,但她对孩子们的教育却总是让人心服口服。比如,她经常挂在嘴边的教育行话就是:“做人要三会——会鞭杆、会笔杆、会枪杆。”言下之意,就是要求她的子女们能文能武、全面发展,努力学习各个方面的生活本领。  真是这样,在家务劳动中,母亲从来不娇惯我们。每天上学前,她总是吩咐我们兄弟姐妹洗衣做饭、扫地挑水;放学后,则每人必须打一篮猪菜或者捡一堆柴火,每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趕上季节,母亲还会适时
期刊
2019年4月11日至14日,“中国·睢宁乡村振兴”全国作家笔会暨2018年度中国散文排行榜颁奖会在江苏睢宁召开,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高洪波,阿成、高有鹏、龚曙光、蒋建伟、张映勤等作家参加了这次活动。会上揭晓了“2018年度中国散文排行榜”获奖作品:陕西作家冯积岐的散文《在省作协干临时工的那七年》,以“真实的力量,悲喜当中的挣扎者的人生书写”,荣登第一名。另外,周亚鹰的散文集《家门家风:52栋里的故
期刊
保安敲门,我的笔在他的签收本上龙飞凤舞,沙沙沙地签着自己的名字。  年末时节,每天都收到一小堆的明信片,全是关联单位寄来的贺卡,封面整整齐齐地用打印机打着单位的名称和我的名字,信内也是整整齐齐,客气地说着一些“感谢您这一年来对我们工作的支持,祝您新年快乐”之类的话语,千篇一律,却也代表着一个企业的心意。  呆呆地望着窗外,风吹雨狂,冬的寒意就这样越逼越近。翻动着案台上的信件,我没有打开的欲望,当一
期刊
母亲有一把戒尺,这是一把教我做人,伴我成长的戒尺。   母親的戒尺其实是一截竹简,长约50厘米,表面光滑,竹面竖着刻了八个楷体字:“勤善之道,仁孝为德。”听母亲说,戒尺是外公在她出嫁时送的随身嫁妆。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母亲的戒尺常挂在饭桌上方的墙上。我对母亲的戒尺是敬畏的,因为从小就耳闻目染了母亲遵照戒尺对我们进行的教育与奖罚。母亲用戒尺抽打大哥、二哥手掌心的情景我至今难忘。那是1978年
期刊
1. 冯积岐 《在省作协干临时工的那七年》  2. 周亚鹰 《家门家风:52栋里的故事》 3. 龚曙光 《我家三婶》  4. 摩 罗 《司马迁的新帽子:思想家》  5. 傅剑仁 《鬼谷子与战国天下》  6. 谭仲池 《酒仙湖散曲》  7. 麦 家 《茨威格和〈陌生女人的来信〉》  7. 龚 坚 《生命之光》  8. 毕华勇 《泥土对我们的叩问》  9. 宁新路 《口音》  10. 赵培龙 《认可》
期刊
我的家鄉古蔺,是川南最边缘的一个县,位于大娄山西北的赤水河畔。离开家乡三十多年,许多人、许多事都模糊了,但一些乡村婚礼的记忆还算清晰。  看新娘子,对小孩有着非凡的魅力,或许是一种对美的朦胧向往吧。隐约听到迎亲的唢呐声,就会从家里跑出去。路边早站满了看热闹的大人,我们在人群中穿来穿去,欢乐得很。远远看见红红绿绿的人影,人群便躁动起来。我们倾着身子睁大眼睛,努力搜寻新娘子的身影。待新娘子走近,大人们
期刊
我能获奖,十分意外!  作别文坛二十余年,一直纠缠在经济事务中。这是两个很难兼容的行当。不要说现今营商的朋友,就是当年一同出道的文友,大概也不会认为我和文学还有什么瓜葛。很长一段时间,我的标准身份是上市公司老板、文化产业领军人物、央视年度经济人物,简言之,一个满身铜臭,毫无斯文的商人。甚至连自己也忘却了来路和少年的志向。  前两年重新提笔为文,也不是为了创作,而是为了练字。抄经抄诗觉得无趣,便在稿
期刊
村东头的千年老杉树上,那几天,有只老鸦总停在树上叫个没完。“哇啦、哇啦”,仿佛要把我的心撕裂。夜里,天际找不到一点星光,黑暗的院子里流轉着令人窒息的黑色空气,几天没睁开眼、没进半粒米、没说半句话的外婆突然醒了过来,睁开眼睛,坚持把我叫到跟前,抬起手,我急忙握住她的手,她的手干枯无汗,没有多少温度。   “孩子,我对不起你啊!”外婆说着,眼角慢慢溢出浑浊的泪水,“有一件事我骗了你,你母亲去世后我跟
期刊
秋雨近乎有点疯狂,打落了石榴树枝头的叶子,一串串花瓣碎了,该不会击落那隐藏在树叶下的柚子吧?我非常担心。   我家客厅外有一个窄窄的阳台,在装修时,给它添加了钢筋防盗网,这是效仿楼上楼下的做法。其实,于我,是不情愿的,也是多余的。如果留一点可以不被杂物遮挡而可以放眼远处的小空间,既是对生活空间的拓展,亦是对心灵最好的释放。不足两平方米的阳台,朝北,呈长方形,被建筑者设计成花坛。我当初就是爱着这个
期刊
老家地打村,过去上粮也叫上公粮,或是叫交国家粮。   上世纪60年代末,我8岁的样子,就知道了上粮是生产队的头等大事。每年春种的时候,生产队长杨大叔就会调集好的籽种、化肥,安排肥沃的田地播种。到秋收的时候,杨大叔就站在田埂上,像审视自己的孩子一样,看着,挑选着,哪几块稻谷长得成熟饱满,就放了单独收割,作为上交给国家的上等粮。   从田里收割回来的稻谷还不能直接上交,要放在晒场上晒,叫晒公粮。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