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形成分级(分工分类)诊疗,就要让社区大夫能够把患者留住,把患者伺候好;让三甲医院里能够、适合当家庭医生的大夫也愿意去社区,能比在三甲医院做得更多、更好。这涉及到创新性的医疗服务模式。并不是说医生在三甲医院天天坐诊,亲自看160个号,到社区还是160个号,而是要充分发挥医生的积极性,让他想办法,区分哪些工作需要他要亲自干,哪些让低年资的医生干,哪些让护士也可以干。并且,患者也认为,自己的病不需要这个医生亲自干,年轻医生、护士就可以。
这时候,医生不仅是医生,还是一个组织者,一个经营者,发挥他的经营才能。让医生自己去想,怎样配置人力资源和患者,能让自己、整个系统的效益最大化。很多人说我们现在三甲医院医生浪费很大,每天要看一百多个号,可能实际上只有十几二十个号确实需要他看,70%的患者根本不需要他看。但是,我们依然挡不住这70%的老百姓依然去找他看。
这里的核心一点是,如何调动这些医生的积极性,让他创新医疗服务模式。他本人是个品牌,患者是奔着他来的,但是即便在社区,一个家庭医生也应该形成一个分层、分类的服务模式。最简单的,也许首诊需要他看;确诊的、或者不确定性小的,可以交给低年资医生;完全确诊的可以交给护士;但需要患者认可。
如何调动这些医生的积极性?重要的一点是,这些医生要有用人自主权。如何组建一个团队,形成金字塔,我负责疑难杂症和首诊,低年资医生和护士成梯队。所以,我认为分级诊疗最后的形成,关键在如何解放医生这支队伍,让医生有充分的自由,发挥他的聪明才智。我们的医生团队中有很多不仅技术很高,也有经营才能的人,但在现行体制下都被卡着。类似于莺、朱岩、周乐今,给他们一个舞台,他们会干得非常好。
医生的解放,说起来简单,也可以复杂。说简单,我们现在对医生的束缚,无非就是事业编制身份、执业地点要求,特别是那个区域卫生规划对医生开办诊所的严重束缚。我不反对、甚至支持对医生的从业门槛定得高一点,但一个经过严格的医学院学习、又在医院做了足够长时间临床培训、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的医生,随后他应该有执业的自由了。现在,医生一方面要拿到医师资格证,一方面要拿执业证,执业还和单位挂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医生和医院捆绑在一起,患者也清楚这一点,分级诊疗就很难形成。一旦一个医生,只要成为了一个合格的医生,就有了执业自由,如何执业、哪里执业、执业方式,医生自然会选择合适自己的、符合市场需求的方式执业。这时候,分工分类这样的诊疗体系就会形成。
这时候,医生不仅是医生,还是一个组织者,一个经营者,发挥他的经营才能。让医生自己去想,怎样配置人力资源和患者,能让自己、整个系统的效益最大化。很多人说我们现在三甲医院医生浪费很大,每天要看一百多个号,可能实际上只有十几二十个号确实需要他看,70%的患者根本不需要他看。但是,我们依然挡不住这70%的老百姓依然去找他看。
这里的核心一点是,如何调动这些医生的积极性,让他创新医疗服务模式。他本人是个品牌,患者是奔着他来的,但是即便在社区,一个家庭医生也应该形成一个分层、分类的服务模式。最简单的,也许首诊需要他看;确诊的、或者不确定性小的,可以交给低年资医生;完全确诊的可以交给护士;但需要患者认可。
如何调动这些医生的积极性?重要的一点是,这些医生要有用人自主权。如何组建一个团队,形成金字塔,我负责疑难杂症和首诊,低年资医生和护士成梯队。所以,我认为分级诊疗最后的形成,关键在如何解放医生这支队伍,让医生有充分的自由,发挥他的聪明才智。我们的医生团队中有很多不仅技术很高,也有经营才能的人,但在现行体制下都被卡着。类似于莺、朱岩、周乐今,给他们一个舞台,他们会干得非常好。
医生的解放,说起来简单,也可以复杂。说简单,我们现在对医生的束缚,无非就是事业编制身份、执业地点要求,特别是那个区域卫生规划对医生开办诊所的严重束缚。我不反对、甚至支持对医生的从业门槛定得高一点,但一个经过严格的医学院学习、又在医院做了足够长时间临床培训、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的医生,随后他应该有执业的自由了。现在,医生一方面要拿到医师资格证,一方面要拿执业证,执业还和单位挂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医生和医院捆绑在一起,患者也清楚这一点,分级诊疗就很难形成。一旦一个医生,只要成为了一个合格的医生,就有了执业自由,如何执业、哪里执业、执业方式,医生自然会选择合适自己的、符合市场需求的方式执业。这时候,分工分类这样的诊疗体系就会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