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我担任一个一年级班级的班主任,我应家长的要求建了一个QQ家校群供家校联系。经过三个多学年的实践,对教师的班级管理发挥了良好的作用,教育教学工作效率也得以有效提高。
一、QQ家校群交互、便捷,提高学校教育的效率
传统的家校联系方式中,教育的沟通多是特定的,约谈、家长会,只能做到及时教育个别学生,难以关注全体,对学生施教育人而异,也因家庭教育而异,往往使家校沟通效果大打折扣。教师利用Q群能便捷地与不同的家庭展开沟通与商讨,时间、地点是家校双方自定的,家长的反馈,及时详尽说明,既可以面向群体发布信息,也可以一对一私聊。这样的民主方式,尊重了家长,也方便了教师开展工作,不至于使事件拖延影响了教育时机。
本届学生一年级时,有家长曾经对孩子经常丢失文具的问题烦恼不已,在Q群上展开讨论。家长们有的埋怨老师不关注事件,有的對详情不了解而误解其他学生,但是更多的家长能为解决问题出谋划策。我分析了聊天记录,整理出问题存在比较严重的几个学生,通过课内外观察,找到问题发生的根源——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关键。我与家长在群中展开了讨论,公开了在班级中观察所得,提出学习习惯养成的要求和建议,肯定了家长对孩子的关心,消除了家长之间的误会。在民主的交流中,家长对孩子的急切关注,引发我对学生教育的思考,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学校不能没有家庭的配合。”“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教会家长怎样教育孩子”。教育无小事,一言一行皆育人。
二、Q群借互联网的优势,沟通交互异彩纷呈
QQ软件早在90年代已诞生,为当今人们仍常用的交际工具,随着时代的发展,该软件不断研发出更多实用功能,其媒介广、信息量大的优点使其成为在教育领域广为运用的一种沟通工具。
教育,不仅是 “表扬”或“批评”的一种简单结果,还应该是一个鲜活的教育过程,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却又振聋发聩,余音绕梁。教师和家长、学生之间的沟通应是极具亲和力的,在家庭与学校之间架起一座金色的桥梁。教师,零距离感受学生在家的学习、生活;家长,零距离看到孩子在学校的点点滴滴。
学校组织的踢毽子比赛、广播操比赛,我拍了一段小视频,发到群上,家长迅速互动,赞叹孩子们在校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学校书香节展评,我将孩子们参观宣传展板的照片发到群里,家长看到了老师辛勤工作的成果,看到了孩子们努力的成果。我把班级各门类获奖学生的作品发到群里,家长纷纷点赞。学生小练笔写得好的,教师给这些同学拍照、上传,家长就在群里比拼如何有效辅导孩子小练笔。今天谁发言积极,谁爱劳动,谁做好事了……孩子在学校的每一个进步的脚印,都是家长最喜闻乐见的。
三、治班级如烹小鲜,把握火候
在实践中,经常可见教师利用网络沟通的便利,详细“指导”家长完成某项“亲子作业”,最后却也成了家长包揽的任务。学校、教师应承担起学校教育的责任,发挥好指导的作用,而非倚重家长的辅导,有所偏颇。
还记得孩子们一年级时,也就是刚建立班Q群那时,我有点郁闷。班级里总有个别学生每天不登记《作业记录本》要求,他们的家长每天晚上在Q群上询问要求。细想之下,也有客观的原因:一年级的孩子,写字困难。别的低年级班级都是教师发校讯通,明确地告诉家长:今晚复习什么,读那一页,明天带什么,因此班级没出现家长询问的情况。只有我班的学生要求自己记录教师写在黑板上的要求,不发校讯通,短时间内要求学生做好学习要求的记录这确实有点困难。万事开头难,如果是个别学生的情况,就重点帮扶,学生必须从小养成自主习惯。这样的现象在低年级班级经常发生。倘若教师向家长传达的要求只是愿景美好,实施却有难度,我们不妨坐下来,倾听孩子的声音,倾听家长的建议。
民主方能集思广益,Q群是交换思想的市场,家长聊起教师、学校或有自己独特的看法。我们求同存异,始终坚持 “言慎、心善”“一切为了孩子”是家校沟通的宗旨。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在实践中,我找到了班级Q群这个趁手的工具,今后在实施班级管理中,努力架起一座家庭与学校之间金色的桥梁!
责任编辑韦英哲
一、QQ家校群交互、便捷,提高学校教育的效率
传统的家校联系方式中,教育的沟通多是特定的,约谈、家长会,只能做到及时教育个别学生,难以关注全体,对学生施教育人而异,也因家庭教育而异,往往使家校沟通效果大打折扣。教师利用Q群能便捷地与不同的家庭展开沟通与商讨,时间、地点是家校双方自定的,家长的反馈,及时详尽说明,既可以面向群体发布信息,也可以一对一私聊。这样的民主方式,尊重了家长,也方便了教师开展工作,不至于使事件拖延影响了教育时机。
本届学生一年级时,有家长曾经对孩子经常丢失文具的问题烦恼不已,在Q群上展开讨论。家长们有的埋怨老师不关注事件,有的對详情不了解而误解其他学生,但是更多的家长能为解决问题出谋划策。我分析了聊天记录,整理出问题存在比较严重的几个学生,通过课内外观察,找到问题发生的根源——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关键。我与家长在群中展开了讨论,公开了在班级中观察所得,提出学习习惯养成的要求和建议,肯定了家长对孩子的关心,消除了家长之间的误会。在民主的交流中,家长对孩子的急切关注,引发我对学生教育的思考,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学校不能没有家庭的配合。”“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教会家长怎样教育孩子”。教育无小事,一言一行皆育人。
二、Q群借互联网的优势,沟通交互异彩纷呈
QQ软件早在90年代已诞生,为当今人们仍常用的交际工具,随着时代的发展,该软件不断研发出更多实用功能,其媒介广、信息量大的优点使其成为在教育领域广为运用的一种沟通工具。
教育,不仅是 “表扬”或“批评”的一种简单结果,还应该是一个鲜活的教育过程,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却又振聋发聩,余音绕梁。教师和家长、学生之间的沟通应是极具亲和力的,在家庭与学校之间架起一座金色的桥梁。教师,零距离感受学生在家的学习、生活;家长,零距离看到孩子在学校的点点滴滴。
学校组织的踢毽子比赛、广播操比赛,我拍了一段小视频,发到群上,家长迅速互动,赞叹孩子们在校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学校书香节展评,我将孩子们参观宣传展板的照片发到群里,家长看到了老师辛勤工作的成果,看到了孩子们努力的成果。我把班级各门类获奖学生的作品发到群里,家长纷纷点赞。学生小练笔写得好的,教师给这些同学拍照、上传,家长就在群里比拼如何有效辅导孩子小练笔。今天谁发言积极,谁爱劳动,谁做好事了……孩子在学校的每一个进步的脚印,都是家长最喜闻乐见的。
三、治班级如烹小鲜,把握火候
在实践中,经常可见教师利用网络沟通的便利,详细“指导”家长完成某项“亲子作业”,最后却也成了家长包揽的任务。学校、教师应承担起学校教育的责任,发挥好指导的作用,而非倚重家长的辅导,有所偏颇。
还记得孩子们一年级时,也就是刚建立班Q群那时,我有点郁闷。班级里总有个别学生每天不登记《作业记录本》要求,他们的家长每天晚上在Q群上询问要求。细想之下,也有客观的原因:一年级的孩子,写字困难。别的低年级班级都是教师发校讯通,明确地告诉家长:今晚复习什么,读那一页,明天带什么,因此班级没出现家长询问的情况。只有我班的学生要求自己记录教师写在黑板上的要求,不发校讯通,短时间内要求学生做好学习要求的记录这确实有点困难。万事开头难,如果是个别学生的情况,就重点帮扶,学生必须从小养成自主习惯。这样的现象在低年级班级经常发生。倘若教师向家长传达的要求只是愿景美好,实施却有难度,我们不妨坐下来,倾听孩子的声音,倾听家长的建议。
民主方能集思广益,Q群是交换思想的市场,家长聊起教师、学校或有自己独特的看法。我们求同存异,始终坚持 “言慎、心善”“一切为了孩子”是家校沟通的宗旨。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在实践中,我找到了班级Q群这个趁手的工具,今后在实施班级管理中,努力架起一座家庭与学校之间金色的桥梁!
责任编辑韦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