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欧游杂记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ff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趁着暑假时光,来了个北欧半月游。
  早就听说北欧的生态环境优异,气候舒适,还真一点也不夸张。芬兰的森林覆盖率70%以上,瑞典、挪威、丹麦的覆盖率40%以上,山上是莽莽苍苍的树木,山脚是郁郁葱葱的灌木,山坡平地种植青草或庄稼,加上海洋环绕、湖泊众多,这生态这气候能不让人心旷神怡吗?
  北欧是高收入、高税收、高福利国家,主要原因是资源丰富、工农业航运业发达、现代科技领先、社会秩序优良;另一原因是人口总量不多,除瑞典超过1000万外,挪威、芬兰、丹麦都是500多万,人少资源多,日子就好过。这些网上都能找到的内容我就不再一一赘述。我想说一点在旅游中的观感与诸君共享。
  北欧的公路网发达,城市乡村完全联通,公路等级看不出城乡差异。高速公路不宽,基本上是双向6车道,中间隔离带或树以栅栏,或种植花草,但隔离带花草看起来参差不齐,青黄相杂,缺乏专门打理。我猜想要么是北欧人讲究天人和谐,任其自然;要么是夏季太短,栽什么都是昙花一现,何必浪费;要么是相关经费控制严格,取用不易,但究竞是什么原因不方便问询,只好存疑于心。高速公路、乡村公路两边的路沿,也没有特别砌垒,而是与坡地平接,不似国内的高速公路两侧或植草树、或砌砖石,给人一种整齐关。乡村公路不讲究倒是有道理可说,因为两边都修建了自行车道,如果在路边开沟砌砖,反而妨碍行车。
  北欧的城市都不大,上百万人口算大城市了,如哥本哈根和斯德哥尔摩,但街道上车辆不少,私家小车、公交大巴、无轨电车络绎不绝,特别是交叉路口,信号灯密集,初一看线路杂乱、险象环生,但信号清晰、驾者文明,秩序井然。
  到了北欧不能不去看看人家的市政厅。最有看头的是斯德哥尔摩市政厅,一是历史悠久,始建于1911年,红砖外墙、古朴沧桑,塔楼高耸、风格独特,两面临水、交通优越;二是文化厚重,一楼的蓝厅是每年诺贝尔奖颁奖宴会及重要外事活动举办地,可容纳1300多宾客参加,据说蓝厅本来设计是要贴蓝色马赛克的,建成后设计师觉得红色很好,不肯贴蓝色了,事实上成为了红厅,但习惯上仍然称之为蓝厅。
  北欧游客中东方游客约占五成,以中国人为主,也有韩国人、日本人等,但在波罗的海游轮上,感觉是西方人占主导,基本上是拖家带口一家老小同时出游,年纪大的坐电动轮椅,小的抱于怀中或置于婴儿车中,让你不能不佩服他们的勇气和精神。据导游介绍,北欧一年中大半时间天寒地冻、冰天雪地,人們很少户外活动,得抑郁症的很多。5月到9月太阳光临,冰消雪化,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为了享受这难得的光景,北欧人把工作、学习甚至生意都弃置一旁,尽情到户外享受阳光。公园草地上赤条条曝晒的男男女女比比皆是,当然条件优越的也会选择到南欧海边冲浪或匍匐于沙滩上享受日光浴。正因为如此,北欧的商场超市双休日基本上是铁将军把门,即使是工作日,商场超市早上9点前决不开门,下午5点后一定关门。工作是工作,休息是休息,一点都不含糊。
  北欧游中我直接接触到定居于瑞典的中国人有两位。一个是参观斯德哥尔摩市政厅时,聘请的当地导游,女性,温和知性,移民瑞典10多年,对当地的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风俗相当熟稔,讲解清晰,语言得体。问她定居异国的感受,回答两个字:寂寞!无独有偶,在延雪平乡村旅店早餐厅,也遇到一位来自国内的女性移民,估摸是70后,移居瑞典不到10年,移民前在广州工作,现在是从家里到旅店,每天两点一线,定居异国的感受也是两个字:寂寞!从热闹繁华、亲朋众多的国内大都市移居到人烟稀少、崇尚清静的北欧,心理落差有多大只有她们自己知道。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离不开由亲戚、朋友、同学、同事等等组成的社会关系网络,更离不开由这些社会关系网络扩展而成的生活和娱乐环境、习俗与情感氛围。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哪怕移居之地是世外桃源、幸福天堂,也无法弥补精神世界的空虚与寂寞!
  小黑孩/图
其他文献
于我而言,时空最令我敬畏。敬畏时空,心融万物,万物归一。  时间,是指间沙的快速流逝,水中影的虚无缥缈;是古树年轮的逐次叠加,青春容颜的渐渐枯槁;是沧海变桑田的须臾,千年历史化残灰的刹那。“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时间,见证了岁月的变迁;“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时间,见证了国家的兴亡;“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时间,见证了历史不着痕迹的湮灭。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期刊
每逢星期天,只要家里没有农活,只要天气好,五六个八九岁的乡下柴火妞儿,便相约早起徒步七八里土路,到县城书摊上“蹭看”小人书。一蹲就是一上午,直到饥肠辘辘才又依依不舍地结伴徒步回家。回家的路上,还不忘七嘴八舌喋喋不休地交流心得。在她们眼里,单人床单大小的书摊儿,简直就是集市上最豪华的店铺,可惜她们不是店铺的主人。多想像那个经营书摊儿的儒雅爷爷啊,拥有那么那么多的书——这是她们的梦想。她们中就有我,三
期刊
现在是个微信时代。有一句话说:“世界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在刷朋友圈。”我认为这句话有很大的片面性。起码,杂文群文友之间,联系、沟通很方便,不光没有距离感,单是网名就很有意思。现采摘几例,奇名共欣赏,美味同分享。  一苇可航,是杂坛“五朵金花”之一的林永芳的网名:一苇,一捆芦苇。“一苇可航”,意为用一捆芦苇做成的小船就可以渡过去。比喻水面不宽,容易渡过。也比喻用微薄之力就可以
期刊
偶于废品收购站拾得一团宣纸,疑为误弃书画之类。展开观之,是几页蝇头小楷,因遭遇过水浸,字迹有些模糊,但尚可辨识。从一丝不苟的字迹,可推断抄录者甚是用心。首页左上角写着“秘不外传”四字,每页纸左下角印着“地下钻营研究会专用笺”字样。细读内文,原来是《“宜斯策略”实用秘法》,也不知作者为何方神圣,是否具有著作权?我猜想,这恐怕是人家“地下钻营研究会”集体智慧的结晶。越看内容越心惊肉跳,手段阴鸷,套路接
期刊
第一则:前天。天晴还是阴?  临近退休,万事待休吧?但我的腰背可不消停。怎么讲?周围人看我的目光已有闪烁,却往往顾左右而言他。到底是独生女儿无拘束,没反正,扑面一问:老爸,你也跟风成了低头族么,怎么驼背了?  怎么会?我手机除了接来电,一天只早晚各看一次,不过,背确实驼了吧?走在夕阳里,从臀部向上,是渐渐趋向一张弓的曲线,没那么弯,便显出二分俏皮。似孩童时组织看展览,挨近玻璃窗,总要跷着脚,头向前
期刊
6号楼的老杨,和我由散步的“行友”而“微友”,彼此交流后競颇多“共识”。那天,他上门进行60岁以上居民登记,说是社区要安排体检。我以为刚办了退休手续的他又在社区服务中心找了工作,一问,说是在做“志愿者”。我问他社区有没有人负责这项工作,他说:有的,但自己闲在家里也没事,那次去了社区服务中心,主动要求帮助做点事儿。  我对于做“志愿者”,一贯坚持两条基本原则:一是不要扔下自己的“孩子”,去做别人家的
期刊
大人物都很在意自己的形象定位,曹操也不例外。他年轻时找当时的名士许劭为自己预测未来。许劭对其品行了然于胸,不便直言。最后被逼急了,才脱口而出:“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陈寿《三国志》)曹操听后仰天大笑,十分满意。他看重的是英雄,没把“奸”字当回事。于是中国传统的戏曲舞台给曹操馈赠了一个水白脸脸谱,表示其为阴险奸诈之人。  三国时期,曹操的能力独冠群雄。刘备顶着皇叔的桂冠走四方,基本由孔明牵着
期刊
说到吴小丁的初中同学大杜,认识的人都知道这是个素以肚量闻名的人。大杜本人对此也引以为豪,自从使用QQ和微信后,他便毫不谦虚地给自己取了个网名“大杜能容”。  说起来,大杜和吴小丁关系真是不一般。那年代升学率低,吴小丁的初中同学当中,后来考上了大学的只有他和大杜。大杜师范学院毕业后,起初分配回了老家一所中学教书。后来,他不甘终生扎根农村守望家园,于是继续发扬挑灯苦读的精神,一路读研读博,终于再次走出
期刊
我是手机,我和大家朝夕相处,形影不离,比较熟悉。尽管如此,人们对我,还是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毁誉参半。因此,我也积了一肚子的话,不妨说给大家听听。  所谓“低头族”,就是那些经常低头看我的人。有人说,在飞机上,或在火车、轮船上,人家老外,尤其是日本人、以色列人,都在看书,而国人呢,大都低着头,看手机。当然,手机上也可看书,关键是,没人看呀。不看书,看什么呢?说句时髦话,你懂的。常年低头,还引发一些
期刊
恍然间,已是中年。  如果说人生如一场马拉松,那么中年便是人生的折返点。后半程,调整了方向,我们该以何种姿势跑到终点?  回想忙忙碌碌、一往无前的前半生,我们饱蘸生命的张力,在事业的白纸上纵情挥毫泼墨,拼尽全力。如今人到中年,体力已有点透支,我们该如何轻装上路,专注而行,不负今生?这是我们站在折返点时该要思考的问题。  我想,我们人生的后半程,要保留一份足以谋生的职业。不必非要闻达显贵,遇到事业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