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寒夜》是巴金先生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代表其后期风格与水平。小说反映出当时社会环境下小人物命运的坎坷和生存的艰难,真实地揭露了病态社会的黑暗与腐败,读起来令人心情压抑、沉重,感到了无生气。
关键词:小人物 毁灭 悲剧 命运
《寒夜》是巴金先生一九四四年初冬在重庆民国路文化生活出版社一间楼梯下面“小得不可再小”的屋子里开始动笔的,但写了几页就搁下了。一九四五年初冬又接着一年前中断的地方写下去,后面三分之二的稿子是回到上海以后在淮海坊写成的。一九四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深夜脱稿。从动笔到完成,共两年时间,其间搬家一次,地点由重庆到上海。这是巴金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继《家》之后的又一篇重要作品。
一、小说的基本情节及基调
小说写的是一个小公务员汪文宣和他的母亲以及妻子曾树生三人之间生离死别、家破人亡的命运悲剧。作者想说明的就是在那个不幸的社会。“好人得不到好报”这个道理,就是为了“控诉那个不合理的社会制度,那个一天天腐朽下去的使善良人受苦的制度”。作品反映出当时社会环境下小人物命运的坎坷和生存的艰难。
正如小说标题所写,作品展示给读者的是一种肃杀的冬夜逼人的寒气,就是在这种氛围下,主人翁一个个登场,又一个个逝去,让人感到暗淡的令人心情沉重的窒息。后来,该小说经改编拍成影片,由吴楚帆主演汪文宜,反响很大。
故事大致情节是这样的,主人公汪文宣和妻子曾树生是一对大学毕业的夫妇(同居关系),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公司”里担任校对工作。妻子曾树生在私立大川银行里当职员。他们有一个十三岁的儿子,上寄宿制学校。还有汪文宜的母亲,她从前念过书,算是云南昆明的一个才女,战前,在上海过的也是安闲愉快的日子。抗战期间,一家四口,祖孙三代。从上海来到四川。他们的生活一天不如一天,每况愈下。家庭困苦的环境,增加了意见不合的婆媳之间的纠纷,汪文宜夹在中间两头受气。又要安慰母亲。又要抚慰妻子,还得应付公司里的事。他只得默默地吞着眼泪,让生命之血一滴一滴流尽。得了肺病,精神饱受折磨,再加上工作压力,使他在日本宣布投降,人们欢庆抗战胜利的日子里,孤寂地死去了。
作品的高妙之处就在于,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都追求幸福,都希望过上好的生活,也都希望对方过上好的生活(婆媳矛盾除外),但事实上是每个人都怀揣着美好的愿望却大步奔向毁灭,在逃避不幸中走向不幸。这是为什么呢?归根结底,这是旧社会、旧制度、旧势力的罪恶。作者就是想通过那个时代人们常见的平凡小事,真实地揭露病态社会的黑暗腐败,为那些在黑暗中挣扎的小人物喊出痛苦的呼声,读起来令人心情压抑、沉重。感到了无生气。
应该说《寒夜》的基本色调是灰色的,灰得暗淡,灰得伤心,灰得让人吞眼泪:
《寒夜》的事件是琐碎的,琐碎得让人无从拾起。琐碎得一拿到手就变成了灰;
《寒夜》的人物是普通的。普通得让人为之难受,想伸出手救助,却不知该从何人手。
总之,《寒夜》的主题词是卑琐,是委屈,是孤独。是忍辱,是懦弱,是悲观,是绝望,是厌倦,是窒息。
二、小说人物的基本性格
汪文宣,一个忠厚老实的旧知识分子。在大学念教育系的时候。他满脑子都是理想。有不少救人济世的宏愿。他为人正直。不愿巴结上司:他善良。自己身处困境还关心朋友,同情流浪儿;他爱国,生命的最后一息还念念不忘抗战胜利。然而,他工作这么多年,地位却越来越低。生活却越来越苦,意气越来越消沉。他变成了一个胆小怕事,见人低头,懦弱安分,甘受欺侮的小人物。似乎他所做的一切,都只为着两个字“活着”。可他还是在牺牲了自己的一切后依然不能够得到这个小小的卑微的满足。他在身体倍受折磨,精神饱经煎熬,经济困顿贫苦中满怀怨愤地死去了。而直至死去,他也不知自己究竟该怨什么。他是一个性格扭曲,有着病态心理,内心分裂的可怜小人物。
曾树生和她丈夫一样,从前也是有理想的。他们的结合(同居)很大程度上也是基于热忱于教育事业这一基础之上的。可是,婚后生活却让她感到苦闷,感到孤独。她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女人。生得漂亮,会打扮,会应酬。她在银行里其实就是一个“花瓶”,这是一个吃青春饭的位置。她自己也明白,但不这样,怎么来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呢?怎么来付儿子的读书费用呢?怎么来补贴家用呢?怎么来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呢?看来只好如此了。她也有追求。“要过热情的生活,想活得痛快,要自由”。但面对一个让人压抑的家庭氛围,一个卑微懦弱的病入膏肓的丈夫,一个对她抱有成见的婆婆,一个虽说亲生却毫无亲近感的儿子,她的追求显然是无法满足的。她爱丈夫,也想遵循传统道德规范,作一个安分守己的妻子。可是,她与丈夫,与这个家庭之间的维系是越来越淡漠,越来越走向崩溃了。她自己的苦闷丈夫无法排解,家庭已不是她这个女人憩息的港湾,而是窒息她的坟墓。丈夫不能独自撑起这个家,她只得做“花瓶”来解决生计。生活中没有一点儿暖色调,伴随她的只有惆怅。只有苦闷,甚至恐惧,一种对生活无着不定的恐惧。“爱是有所附丽的”。但曾树生却无物可附。这时,陈经理出现了。她惶惑而无法抗拒,她游走于丈夫和陈经理之间,她摇摆,她拿不定主意,天平不知倾向何方。她希望丈夫血性一点,可汪文宣却总是退让。她和陈经理之间,有的可能并不是爱情,一个人追求美色。一个人寻找安慰,寻找依附,仅此而已。最终,她离开了这个家,她无法改变自己的生活。而生活最终改变了她。她奋争,却找不着方向,找不着出路。她的离家,并不是幸福的归宿,仅仅是对当下窒息生活的一种摆脱,一种逃避。但再往后呢,年老色衰的日子不会太远了,陈经理的幸福能否靠得往呢?我再也不敢往下想了。有时,自己甚至想拦住要走的曾树生,可拦住后的日子又会是怎样的呢?只好茫茫然松手了。
夫妻两人,一死一走,一个家庭分崩离析了,那留下的人呢?他们又如何生活呢?
汪文宜的母亲是爱儿子的,也愿意跟着儿子吃苦受累。但婆媳之间仿佛天然的克星一样,总是有矛盾,有纠纷。也许,她养大儿子不易。当儿子娶了媳妇之后,这个男人成了两个女人的“共同品”。她有一种失去儿子的恐惧、失落。于是就自然地敌对于“夺去”自己儿子的“儿子的姘头”了。另一方面,她也看不惯儿媳妇的花瓶生活。第三个原因就是“代沟”的问题——此时的儿媳妇不像自己年轻时候的媳妇,婆母的威严无法使得媳妇十分恭顺。所有这些复杂的情绪交织在一起,使她常常自觉不自觉地向媳妇摆架子、发脾气、发牢骚。而媳妇也是有一肚子委屈的。于是矛盾愈来愈深,关系愈来愈紧张。尽管汪母愿意用自己的一切来挽救儿子的生命。但这一切却只是加速了儿子的死亡。儿亡媳走。婆孙两人一老一弱,何以生存,简直让人不敢往下想了。
三、结语
小说围绕“寒夜”这象征性的氛围,通过对现实生活深刻的解剖,对人物内心世界细腻的发掘。尤其是对人物病态灵魂病态心理的剖析,尖锐地揭示了黑暗社会对人的吞噬,让读者在同情中批评他们,在批评时愤恨这个把人推向灭亡的旧社会。
当然。在寻找社会原因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人物自身的思想性格弱点对于他们人生道路所起的作用。如汪母的“恋子排媳”情绪在婆媳矛盾中的作用:汪文宣本人性格上的懦弱。人格上的扭曲对于他死亡所起的作用:曾树生自己追求所谓的自由幸福但却缺乏一种“大无畏”的勇气和决心,她实际上是拿一种“错误”来解决耳前的不幸,最终是无济于事的,也不可能幸福。这些都是人物自身思想性格的局限,这些因素在人物的命运走向中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小人物 毁灭 悲剧 命运
《寒夜》是巴金先生一九四四年初冬在重庆民国路文化生活出版社一间楼梯下面“小得不可再小”的屋子里开始动笔的,但写了几页就搁下了。一九四五年初冬又接着一年前中断的地方写下去,后面三分之二的稿子是回到上海以后在淮海坊写成的。一九四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深夜脱稿。从动笔到完成,共两年时间,其间搬家一次,地点由重庆到上海。这是巴金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继《家》之后的又一篇重要作品。
一、小说的基本情节及基调
小说写的是一个小公务员汪文宣和他的母亲以及妻子曾树生三人之间生离死别、家破人亡的命运悲剧。作者想说明的就是在那个不幸的社会。“好人得不到好报”这个道理,就是为了“控诉那个不合理的社会制度,那个一天天腐朽下去的使善良人受苦的制度”。作品反映出当时社会环境下小人物命运的坎坷和生存的艰难。
正如小说标题所写,作品展示给读者的是一种肃杀的冬夜逼人的寒气,就是在这种氛围下,主人翁一个个登场,又一个个逝去,让人感到暗淡的令人心情沉重的窒息。后来,该小说经改编拍成影片,由吴楚帆主演汪文宜,反响很大。
故事大致情节是这样的,主人公汪文宣和妻子曾树生是一对大学毕业的夫妇(同居关系),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公司”里担任校对工作。妻子曾树生在私立大川银行里当职员。他们有一个十三岁的儿子,上寄宿制学校。还有汪文宜的母亲,她从前念过书,算是云南昆明的一个才女,战前,在上海过的也是安闲愉快的日子。抗战期间,一家四口,祖孙三代。从上海来到四川。他们的生活一天不如一天,每况愈下。家庭困苦的环境,增加了意见不合的婆媳之间的纠纷,汪文宜夹在中间两头受气。又要安慰母亲。又要抚慰妻子,还得应付公司里的事。他只得默默地吞着眼泪,让生命之血一滴一滴流尽。得了肺病,精神饱受折磨,再加上工作压力,使他在日本宣布投降,人们欢庆抗战胜利的日子里,孤寂地死去了。
作品的高妙之处就在于,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都追求幸福,都希望过上好的生活,也都希望对方过上好的生活(婆媳矛盾除外),但事实上是每个人都怀揣着美好的愿望却大步奔向毁灭,在逃避不幸中走向不幸。这是为什么呢?归根结底,这是旧社会、旧制度、旧势力的罪恶。作者就是想通过那个时代人们常见的平凡小事,真实地揭露病态社会的黑暗腐败,为那些在黑暗中挣扎的小人物喊出痛苦的呼声,读起来令人心情压抑、沉重。感到了无生气。
应该说《寒夜》的基本色调是灰色的,灰得暗淡,灰得伤心,灰得让人吞眼泪:
《寒夜》的事件是琐碎的,琐碎得让人无从拾起。琐碎得一拿到手就变成了灰;
《寒夜》的人物是普通的。普通得让人为之难受,想伸出手救助,却不知该从何人手。
总之,《寒夜》的主题词是卑琐,是委屈,是孤独。是忍辱,是懦弱,是悲观,是绝望,是厌倦,是窒息。
二、小说人物的基本性格
汪文宣,一个忠厚老实的旧知识分子。在大学念教育系的时候。他满脑子都是理想。有不少救人济世的宏愿。他为人正直。不愿巴结上司:他善良。自己身处困境还关心朋友,同情流浪儿;他爱国,生命的最后一息还念念不忘抗战胜利。然而,他工作这么多年,地位却越来越低。生活却越来越苦,意气越来越消沉。他变成了一个胆小怕事,见人低头,懦弱安分,甘受欺侮的小人物。似乎他所做的一切,都只为着两个字“活着”。可他还是在牺牲了自己的一切后依然不能够得到这个小小的卑微的满足。他在身体倍受折磨,精神饱经煎熬,经济困顿贫苦中满怀怨愤地死去了。而直至死去,他也不知自己究竟该怨什么。他是一个性格扭曲,有着病态心理,内心分裂的可怜小人物。
曾树生和她丈夫一样,从前也是有理想的。他们的结合(同居)很大程度上也是基于热忱于教育事业这一基础之上的。可是,婚后生活却让她感到苦闷,感到孤独。她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女人。生得漂亮,会打扮,会应酬。她在银行里其实就是一个“花瓶”,这是一个吃青春饭的位置。她自己也明白,但不这样,怎么来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呢?怎么来付儿子的读书费用呢?怎么来补贴家用呢?怎么来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呢?看来只好如此了。她也有追求。“要过热情的生活,想活得痛快,要自由”。但面对一个让人压抑的家庭氛围,一个卑微懦弱的病入膏肓的丈夫,一个对她抱有成见的婆婆,一个虽说亲生却毫无亲近感的儿子,她的追求显然是无法满足的。她爱丈夫,也想遵循传统道德规范,作一个安分守己的妻子。可是,她与丈夫,与这个家庭之间的维系是越来越淡漠,越来越走向崩溃了。她自己的苦闷丈夫无法排解,家庭已不是她这个女人憩息的港湾,而是窒息她的坟墓。丈夫不能独自撑起这个家,她只得做“花瓶”来解决生计。生活中没有一点儿暖色调,伴随她的只有惆怅。只有苦闷,甚至恐惧,一种对生活无着不定的恐惧。“爱是有所附丽的”。但曾树生却无物可附。这时,陈经理出现了。她惶惑而无法抗拒,她游走于丈夫和陈经理之间,她摇摆,她拿不定主意,天平不知倾向何方。她希望丈夫血性一点,可汪文宣却总是退让。她和陈经理之间,有的可能并不是爱情,一个人追求美色。一个人寻找安慰,寻找依附,仅此而已。最终,她离开了这个家,她无法改变自己的生活。而生活最终改变了她。她奋争,却找不着方向,找不着出路。她的离家,并不是幸福的归宿,仅仅是对当下窒息生活的一种摆脱,一种逃避。但再往后呢,年老色衰的日子不会太远了,陈经理的幸福能否靠得往呢?我再也不敢往下想了。有时,自己甚至想拦住要走的曾树生,可拦住后的日子又会是怎样的呢?只好茫茫然松手了。
夫妻两人,一死一走,一个家庭分崩离析了,那留下的人呢?他们又如何生活呢?
汪文宜的母亲是爱儿子的,也愿意跟着儿子吃苦受累。但婆媳之间仿佛天然的克星一样,总是有矛盾,有纠纷。也许,她养大儿子不易。当儿子娶了媳妇之后,这个男人成了两个女人的“共同品”。她有一种失去儿子的恐惧、失落。于是就自然地敌对于“夺去”自己儿子的“儿子的姘头”了。另一方面,她也看不惯儿媳妇的花瓶生活。第三个原因就是“代沟”的问题——此时的儿媳妇不像自己年轻时候的媳妇,婆母的威严无法使得媳妇十分恭顺。所有这些复杂的情绪交织在一起,使她常常自觉不自觉地向媳妇摆架子、发脾气、发牢骚。而媳妇也是有一肚子委屈的。于是矛盾愈来愈深,关系愈来愈紧张。尽管汪母愿意用自己的一切来挽救儿子的生命。但这一切却只是加速了儿子的死亡。儿亡媳走。婆孙两人一老一弱,何以生存,简直让人不敢往下想了。
三、结语
小说围绕“寒夜”这象征性的氛围,通过对现实生活深刻的解剖,对人物内心世界细腻的发掘。尤其是对人物病态灵魂病态心理的剖析,尖锐地揭示了黑暗社会对人的吞噬,让读者在同情中批评他们,在批评时愤恨这个把人推向灭亡的旧社会。
当然。在寻找社会原因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人物自身的思想性格弱点对于他们人生道路所起的作用。如汪母的“恋子排媳”情绪在婆媳矛盾中的作用:汪文宣本人性格上的懦弱。人格上的扭曲对于他死亡所起的作用:曾树生自己追求所谓的自由幸福但却缺乏一种“大无畏”的勇气和决心,她实际上是拿一种“错误”来解决耳前的不幸,最终是无济于事的,也不可能幸福。这些都是人物自身思想性格的局限,这些因素在人物的命运走向中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