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逃避中毁灭,小人物的命运悲剧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shuguiyu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寒夜》是巴金先生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代表其后期风格与水平。小说反映出当时社会环境下小人物命运的坎坷和生存的艰难,真实地揭露了病态社会的黑暗与腐败,读起来令人心情压抑、沉重,感到了无生气。
  关键词:小人物 毁灭 悲剧 命运
  
  《寒夜》是巴金先生一九四四年初冬在重庆民国路文化生活出版社一间楼梯下面“小得不可再小”的屋子里开始动笔的,但写了几页就搁下了。一九四五年初冬又接着一年前中断的地方写下去,后面三分之二的稿子是回到上海以后在淮海坊写成的。一九四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深夜脱稿。从动笔到完成,共两年时间,其间搬家一次,地点由重庆到上海。这是巴金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继《家》之后的又一篇重要作品。
  
  一、小说的基本情节及基调
  
  小说写的是一个小公务员汪文宣和他的母亲以及妻子曾树生三人之间生离死别、家破人亡的命运悲剧。作者想说明的就是在那个不幸的社会。“好人得不到好报”这个道理,就是为了“控诉那个不合理的社会制度,那个一天天腐朽下去的使善良人受苦的制度”。作品反映出当时社会环境下小人物命运的坎坷和生存的艰难。
  正如小说标题所写,作品展示给读者的是一种肃杀的冬夜逼人的寒气,就是在这种氛围下,主人翁一个个登场,又一个个逝去,让人感到暗淡的令人心情沉重的窒息。后来,该小说经改编拍成影片,由吴楚帆主演汪文宜,反响很大。
  故事大致情节是这样的,主人公汪文宣和妻子曾树生是一对大学毕业的夫妇(同居关系),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公司”里担任校对工作。妻子曾树生在私立大川银行里当职员。他们有一个十三岁的儿子,上寄宿制学校。还有汪文宜的母亲,她从前念过书,算是云南昆明的一个才女,战前,在上海过的也是安闲愉快的日子。抗战期间,一家四口,祖孙三代。从上海来到四川。他们的生活一天不如一天,每况愈下。家庭困苦的环境,增加了意见不合的婆媳之间的纠纷,汪文宜夹在中间两头受气。又要安慰母亲。又要抚慰妻子,还得应付公司里的事。他只得默默地吞着眼泪,让生命之血一滴一滴流尽。得了肺病,精神饱受折磨,再加上工作压力,使他在日本宣布投降,人们欢庆抗战胜利的日子里,孤寂地死去了。
  作品的高妙之处就在于,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都追求幸福,都希望过上好的生活,也都希望对方过上好的生活(婆媳矛盾除外),但事实上是每个人都怀揣着美好的愿望却大步奔向毁灭,在逃避不幸中走向不幸。这是为什么呢?归根结底,这是旧社会、旧制度、旧势力的罪恶。作者就是想通过那个时代人们常见的平凡小事,真实地揭露病态社会的黑暗腐败,为那些在黑暗中挣扎的小人物喊出痛苦的呼声,读起来令人心情压抑、沉重。感到了无生气。
  应该说《寒夜》的基本色调是灰色的,灰得暗淡,灰得伤心,灰得让人吞眼泪:
  《寒夜》的事件是琐碎的,琐碎得让人无从拾起。琐碎得一拿到手就变成了灰;
  《寒夜》的人物是普通的。普通得让人为之难受,想伸出手救助,却不知该从何人手。
  总之,《寒夜》的主题词是卑琐,是委屈,是孤独。是忍辱,是懦弱,是悲观,是绝望,是厌倦,是窒息。
  
  二、小说人物的基本性格
  
  汪文宣,一个忠厚老实的旧知识分子。在大学念教育系的时候。他满脑子都是理想。有不少救人济世的宏愿。他为人正直。不愿巴结上司:他善良。自己身处困境还关心朋友,同情流浪儿;他爱国,生命的最后一息还念念不忘抗战胜利。然而,他工作这么多年,地位却越来越低。生活却越来越苦,意气越来越消沉。他变成了一个胆小怕事,见人低头,懦弱安分,甘受欺侮的小人物。似乎他所做的一切,都只为着两个字“活着”。可他还是在牺牲了自己的一切后依然不能够得到这个小小的卑微的满足。他在身体倍受折磨,精神饱经煎熬,经济困顿贫苦中满怀怨愤地死去了。而直至死去,他也不知自己究竟该怨什么。他是一个性格扭曲,有着病态心理,内心分裂的可怜小人物。
  曾树生和她丈夫一样,从前也是有理想的。他们的结合(同居)很大程度上也是基于热忱于教育事业这一基础之上的。可是,婚后生活却让她感到苦闷,感到孤独。她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女人。生得漂亮,会打扮,会应酬。她在银行里其实就是一个“花瓶”,这是一个吃青春饭的位置。她自己也明白,但不这样,怎么来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呢?怎么来付儿子的读书费用呢?怎么来补贴家用呢?怎么来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呢?看来只好如此了。她也有追求。“要过热情的生活,想活得痛快,要自由”。但面对一个让人压抑的家庭氛围,一个卑微懦弱的病入膏肓的丈夫,一个对她抱有成见的婆婆,一个虽说亲生却毫无亲近感的儿子,她的追求显然是无法满足的。她爱丈夫,也想遵循传统道德规范,作一个安分守己的妻子。可是,她与丈夫,与这个家庭之间的维系是越来越淡漠,越来越走向崩溃了。她自己的苦闷丈夫无法排解,家庭已不是她这个女人憩息的港湾,而是窒息她的坟墓。丈夫不能独自撑起这个家,她只得做“花瓶”来解决生计。生活中没有一点儿暖色调,伴随她的只有惆怅。只有苦闷,甚至恐惧,一种对生活无着不定的恐惧。“爱是有所附丽的”。但曾树生却无物可附。这时,陈经理出现了。她惶惑而无法抗拒,她游走于丈夫和陈经理之间,她摇摆,她拿不定主意,天平不知倾向何方。她希望丈夫血性一点,可汪文宣却总是退让。她和陈经理之间,有的可能并不是爱情,一个人追求美色。一个人寻找安慰,寻找依附,仅此而已。最终,她离开了这个家,她无法改变自己的生活。而生活最终改变了她。她奋争,却找不着方向,找不着出路。她的离家,并不是幸福的归宿,仅仅是对当下窒息生活的一种摆脱,一种逃避。但再往后呢,年老色衰的日子不会太远了,陈经理的幸福能否靠得往呢?我再也不敢往下想了。有时,自己甚至想拦住要走的曾树生,可拦住后的日子又会是怎样的呢?只好茫茫然松手了。
  夫妻两人,一死一走,一个家庭分崩离析了,那留下的人呢?他们又如何生活呢?
  汪文宜的母亲是爱儿子的,也愿意跟着儿子吃苦受累。但婆媳之间仿佛天然的克星一样,总是有矛盾,有纠纷。也许,她养大儿子不易。当儿子娶了媳妇之后,这个男人成了两个女人的“共同品”。她有一种失去儿子的恐惧、失落。于是就自然地敌对于“夺去”自己儿子的“儿子的姘头”了。另一方面,她也看不惯儿媳妇的花瓶生活。第三个原因就是“代沟”的问题——此时的儿媳妇不像自己年轻时候的媳妇,婆母的威严无法使得媳妇十分恭顺。所有这些复杂的情绪交织在一起,使她常常自觉不自觉地向媳妇摆架子、发脾气、发牢骚。而媳妇也是有一肚子委屈的。于是矛盾愈来愈深,关系愈来愈紧张。尽管汪母愿意用自己的一切来挽救儿子的生命。但这一切却只是加速了儿子的死亡。儿亡媳走。婆孙两人一老一弱,何以生存,简直让人不敢往下想了。
  
  三、结语
  
  小说围绕“寒夜”这象征性的氛围,通过对现实生活深刻的解剖,对人物内心世界细腻的发掘。尤其是对人物病态灵魂病态心理的剖析,尖锐地揭示了黑暗社会对人的吞噬,让读者在同情中批评他们,在批评时愤恨这个把人推向灭亡的旧社会。
  当然。在寻找社会原因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人物自身的思想性格弱点对于他们人生道路所起的作用。如汪母的“恋子排媳”情绪在婆媳矛盾中的作用:汪文宣本人性格上的懦弱。人格上的扭曲对于他死亡所起的作用:曾树生自己追求所谓的自由幸福但却缺乏一种“大无畏”的勇气和决心,她实际上是拿一种“错误”来解决耳前的不幸,最终是无济于事的,也不可能幸福。这些都是人物自身思想性格的局限,这些因素在人物的命运走向中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其他文献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个人/给每条河每座山取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有人说,这是一个众语喧哗而又丧失中心的时代,一切的周期都太短,今天
期刊
场面是生活的横断面。生活像一条长河。场面是一朵浪花。要学会描写生活,首先得学会写生活片断,所以,对记叙文中场面描写的指导非常重要。  下面以笔者在聊城一中高一年级的一次试教为例具体说明。    一、明确点面关系    写前指导时初步明确:场面描写是指在同一时间、同一环境中展开的。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生活画面的描写。要使画面开阔。意境深远,就要有面的勾勒,能使读者对画面有亲切具体的感觉,以更好地了解整
期刊
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改变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而探究式教学则是一种最好、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大凡文学作品,都直接或间接表现“人性”这一亘古不变的主题,表现生活中的美丑善恶。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四专题的标题是“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其专题的内涵是“人性”这一抽象又富有内涵的话题。本专题所节选的《雷雨》、《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辛德勒名单》三篇课文分别从人性中真和假的复杂
期刊
如今,“创新”是一个很热门的词汇,无论是政府文件,还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报告、讲话,以及报刊杂志上的报道、评论,均在谈论创新,思考创新,也有许许多多的人在实践着创新。时代呼唤创新,创新需要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呼唤着创新教育。反观我们的教育教学,我们却猛然发现,我们往往在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让他们循规蹈矩、墨守成规。  在中国城市儿童想象力和幻想力科研成果发布会上,北京师范大学陈会昌教授讲述了这样一个
期刊
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既包括精神的充实,情感的完善与人格的提升,也包括听说读写能力的养成。所以,《语言文字应用》的学习显得非常重要。书中编者阐述了这门课程的几个特点:一是在学习内容上注意了“前后呼应”。二是在教学形式上突出了“动脑动手”。三是在专题选择上考虑了“自由取舍”。四是在课程安排上体现了“抓大放小”。五是在学习目标上注重了“有效有用”。从一方面看。教材内容都是最重要的语言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诵读,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诵读,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基本途径和基本方法,离开诵读,语言学不好,语文也是学不好的。    一、诵读——享受美言    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之一,她的美主要体现在音节的轻重缓急、音调的抑扬顿挫、音律的婉转飞扬上。美文需要美读。诵读就是一种美读。本次观摩课,笔者有幸聆听了十一
期刊
摘要:朗读,其意义和作用在素质教育的今天仍不容忽视。首先,新课程理念对学生语言的积累、运用、感悟的能力要求不断提高,初中阶段的教师更应注重学生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的训练,为以后学习语文打下扎实的基础。其次。朗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分析文章,有助于提高学生“说”的能力,也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语文素养。教师应从语文教学的特点出发,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加强朗读指导。培养
期刊
语文教学中时常强调要不断扩大知识面,其实,这里的知识面就是一种文化的积淀。文化积淀深的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会有浓郁的兴趣。反之,则索然无味。那么,如何理解语文教学和文化积淀的关系呢?浅谈如下:  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知识含量大。覆盖面广,甚至可以说,它的知识因体系庞大而繁杂。面对浩如烟海的知识海洋,教师时常困惑于无处着眼,学生常疑虑于无从下手。对于施教者,事倍却功半;对于受教育者,常劳而
期刊
摘要:本文对苏教版必修一专题四的几节课进行评价,从课堂设计、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从中对当前的新课程语文教学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整理和归因,试图通过这样的简析,来阐述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新课程 课堂设计 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    2008年10月,师范学院的一批实习生来我校实习。我带了四名实习生。他们的实习也给我带来了一个学
期刊
摘要:当前,职业学校课程改革如炎如荼,但基础课教学如何真正地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还是一个有待思考的问题。本学期我在职中语文教学中尝试构建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希望能在职校语文教学模式的改革中开辟一条新路。  关键词:问题探究式 教学模式 职校语文    当前,职业学校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特别是各专业课如理实一体、项目教学法等新教学方法得到广泛运用,但基础课教学如何改还是我们所面临的一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