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以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为主旨的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时代的需要,是教育发展必然。这就要求我们广大中小学教师改变多年以来习以为常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教育教学行为,确立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而不是在传统观念支配下,教师的备课主备教材中的知识结构,一节课中要讲几个知识点,哪些是重点、难点,然后通过反复强化的考试将知识死记,结果往往是“目中无人”,视学生为“容器”,没能真正体现“两主”作用。我认为,在教学中应把以传授知识为主变成以知识为载体,加强能力培养和科学方法训练,教师备课把精力和重点放到对学生能力培养和科学的精神与态度的培养以及科学方法的训练上来。
在教学上,应该改变过去我们认为教师讲课越细,学生学的越容易,课堂教学效率越高,而应该寻找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笔者认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趣味的引言,创设问题情境,造成悬念,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激起求知欲望。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给学生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空间,给学生一个探究、创造的机会,对学生的探究学习将是十分有益的。
一、情境设计,发现问题
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载体。教学情境能对教学过程起引导、定向、调节和控制作用。教师出于教学的需要,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创造出某种认知情境和情感气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逐步发现问题,让学生在观察和发现中学会思维和分析。
为了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教师可根据课本内容利用实践、操作、图表、模型、讲故事及多媒体课件等手段,让全体学生认真观察和分析,让学生边思边考边发现,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发现相关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学生急于探究和解决,但利用目前知识很难解决,于是形成了认知的矛盾,自然而然地激起了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二、激励质疑,提出问题
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衡量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标准。数学课堂上动手操作的神奇变化和明显的结论,是学生对数学课产生兴趣的源泉,它能有效地提供激起求知的新刺激,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产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它不仅可激疑启思,活泼思维,还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逐步改变学生由“不问”到“敢问”,再到“善问”的过程。“善问”、“乐思”在创造性思维与探究式学习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如讲授《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时,可先让学生动手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切割下拼成一个角,并且设置问题“这时三角形的三个角构成了一个什么角?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从而可以引起学生的动手操作与探究,追求新知识的欲望。
三、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教师可将学生发现和提出的问题,以及教师设置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子问题,放手让学生议论、分析而主动去探究学习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把发现的机会和乐趣留给学生,使每个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始终处在“经历探究过程的情趣,获得知识和情感体验,积累数学知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的过程中。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形成了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就可以增强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思维水平。而对于学生探究的结论,教师要及时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对之做出明确的评价,同时抓住学生在探究思维过程中的“闪光点”进行鼓励,防止利用提问评价去批评或讽刺学生,从而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参与探究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上,应该改变过去我们认为教师讲课越细,学生学的越容易,课堂教学效率越高,而应该寻找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笔者认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趣味的引言,创设问题情境,造成悬念,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激起求知欲望。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给学生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空间,给学生一个探究、创造的机会,对学生的探究学习将是十分有益的。
一、情境设计,发现问题
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载体。教学情境能对教学过程起引导、定向、调节和控制作用。教师出于教学的需要,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创造出某种认知情境和情感气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逐步发现问题,让学生在观察和发现中学会思维和分析。
为了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教师可根据课本内容利用实践、操作、图表、模型、讲故事及多媒体课件等手段,让全体学生认真观察和分析,让学生边思边考边发现,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发现相关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学生急于探究和解决,但利用目前知识很难解决,于是形成了认知的矛盾,自然而然地激起了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二、激励质疑,提出问题
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衡量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标准。数学课堂上动手操作的神奇变化和明显的结论,是学生对数学课产生兴趣的源泉,它能有效地提供激起求知的新刺激,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产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它不仅可激疑启思,活泼思维,还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逐步改变学生由“不问”到“敢问”,再到“善问”的过程。“善问”、“乐思”在创造性思维与探究式学习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如讲授《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时,可先让学生动手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切割下拼成一个角,并且设置问题“这时三角形的三个角构成了一个什么角?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从而可以引起学生的动手操作与探究,追求新知识的欲望。
三、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教师可将学生发现和提出的问题,以及教师设置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子问题,放手让学生议论、分析而主动去探究学习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把发现的机会和乐趣留给学生,使每个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始终处在“经历探究过程的情趣,获得知识和情感体验,积累数学知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的过程中。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形成了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就可以增强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思维水平。而对于学生探究的结论,教师要及时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对之做出明确的评价,同时抓住学生在探究思维过程中的“闪光点”进行鼓励,防止利用提问评价去批评或讽刺学生,从而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参与探究学习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