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核心素养的提出,如何在教学中真正落实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物理核心素养为导向,对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中的核心素养渗透做简要分析。
关键词: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核心素养
探究式教学是以科学探究为主要原则的课堂教学模式,其可以说是最适合践行核心素养教学理念的一种教学模式。而随着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教师也应该对实际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进行探索。
一、猜想假设,渗透方法
谈到物理探究式教学,教师往往对于其中的实验部分较为重视,而忽略了猜想与假设的课堂导入。其实,猜想作为进行科学探究的第一步,对于实验探究的整个过程设计以及具体环节的制定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而猜想与假设也是学生在物理探究实验中所需要具备的一项能力。作为探究实验中的重要步骤,学生往往无从下手,不知道从哪里展开思考,甚至会进行没有根据的猜想,这样既不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也不利于对学生素养的培养。那么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就需要对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假设这一环节做好充足准备。根据教学实践来看,猜想假设这一环节的设计思路可遵循“先引导学生明确猜想方向,然后在猜想过程中逐渐渗透科学方法”这一原则,以此提升学生的猜想假设能力。
例如,在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实验中,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小实验来让学生根据问题对实验做出猜想。首先通过人漂浮在“死海”上不会下沉的图片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根据图片和生活经验来对实验进行猜想。實验内容是按压漂浮在水面上的空塑料瓶与装满水的塑料瓶,感受浮力存在的同时,说出猜想依据,来对“什么情况下物体会漂浮在水面上”这一问题进行探究。
二、积极引导,自主探究
在课堂演示实验中,教师需要准备实验器材,熟练地按照步骤一边操作以便进行讲解,将明显的实验现象呈现给学生。长此以往会造成学生认为一切探究实验都是简单易操作的,这种意识的形成对提升学生探究学习能力非常不利。根据核心素养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理念来看,教师要在实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将演示实验设计为自主探究实验,并向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探索。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地发现问题,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需要通过小组合作或寻求教师帮助等方式,从而在获得知识与战胜困难的喜悦中感受和体验探究学习带来的乐趣。
例如,在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中,这节课一般会设计成演示实验,由教师在实验开始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来探寻解决办法。具体分为两部分:其一,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就需要对物体摩擦力的大小进行测量,但并不能直接测量,所以教师需要通过匀速拉动物体来引导学生根据二力平衡原理得出“所测拉力=摩擦力大小”,从中渗透转换思想;其二,由于要对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多个因素进行探究,所以必须要确保每一种因素保持不变,此处体现的是控制变量法。综合这两个步骤,以此为依据来设计探究实验:学生拉动物体,使其按照直线做匀速运动;在拉动物体过程中,一定要使其保持匀速运动状态,以确保弹簧测力计示数稳定,不影响读数。自主探究实验更能够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动手探究能力,使其获得充分的学习体验。
三、细化探究,降低难度
在探究式教学中,存在一些过程较为复杂的实验,教师通常需要将其变为验证实验,也就是直接告诉学生相关规律,来让学生自己在实验中朝着已知方向进行验证。这样做降低了学生的实验操作难度,学生对于结果不会充满好奇,而且会很快地验证正确规律,但其实并不利于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以及科学素养的提升。所以,对于一些过程较为复杂的实验,教师更要将其过程进行细化,引导学生对难点进行逐一突破,从而探究得出规律,这样得来的知识,印象才会更加深刻。
例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特点”时,考虑到凸透镜成像规律较为复杂,且成像性质各不相同,教师就可以将实验分为多个环节:
(一)将蜡烛放置在离凸透镜比较元的位置,调整光屏与凸透镜之间的距离,从而使光屏上的像变得清晰,然后引导学生对此时的物距、像距以及成像特点进行记录。通过实验可以发现,此时光屏上成像的特点是倒立、缩小。接着让学生改变蜡烛与凸透镜之间的距离,使所成像与第一次的成像特点相同。然后多测试几次,记录下数据。
(二)调整蜡烛到凸透镜之间的距离,使成像与第一次有所区别,记录下此时的数据。通过该环节,学生在光屏上找到与第一组成像特点不同的像,特点为倒立、放大。再次改变蜡烛到凸透镜之间的距离,使成像特点变为倒立、缩小。反复测量,记录数据。
(三)继续探究,看能否找到其它特点的像。
(四)蜡烛在一倍焦距以内,光屏上不会成像,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放大镜来从光屏的另一侧观察现象。
由此可见,通过细化探究步骤,也能够降低学生的实验操作难度,并且使学生体验到了完整的探究过程。
四、指导技能,开展实验
实验是探究式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学生需要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的情况下来进行探究实验。对于实践操作和理论掌握存在困难的学生,教师要予以过多地点拨和指导;对已经掌握的技能教师也要再三强调,防止学生遗忘。因此在设计实验探究式教学时,教师要对学生已有认知和技能掌握情况有充分了解,从而才能够在进行教学预设时,找准学生在实验中可能遇到的操作难点,为学生能顺利进行探究实验做好铺垫。
例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如何找到像的位置,对于这点学生并不清楚,若不向学生讲解,学生将很难找到像的位置。因此教师在实验之前,要向学生介绍找到像的位置的方法,即调整好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在同一高度上,移动光屏找到最清晰的像。即移动光屏时,像由模糊到清晰,再由清晰到模糊,将光屏反向移动,就是像的位置。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教师还会让学生探究一下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关于实像、虚像的认识,学生只是在小孔成像中接触过,对于如何在实验中确定像的虚实,学生并没有掌握此方法。教师应根据实像能在光屏上呈现,而虚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白纸作为光屏,探究所成像的虚实。
综上所述,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下的探究式教学要从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切入,由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到增加学生自主探究实验次数,提供必要的指导,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杨兴旺.物理实验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教育的探究[J].名师在线,2019(24):51-52.
[2]徐耀东.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08):169.
关键词: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核心素养
探究式教学是以科学探究为主要原则的课堂教学模式,其可以说是最适合践行核心素养教学理念的一种教学模式。而随着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教师也应该对实际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进行探索。
一、猜想假设,渗透方法
谈到物理探究式教学,教师往往对于其中的实验部分较为重视,而忽略了猜想与假设的课堂导入。其实,猜想作为进行科学探究的第一步,对于实验探究的整个过程设计以及具体环节的制定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而猜想与假设也是学生在物理探究实验中所需要具备的一项能力。作为探究实验中的重要步骤,学生往往无从下手,不知道从哪里展开思考,甚至会进行没有根据的猜想,这样既不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也不利于对学生素养的培养。那么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就需要对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假设这一环节做好充足准备。根据教学实践来看,猜想假设这一环节的设计思路可遵循“先引导学生明确猜想方向,然后在猜想过程中逐渐渗透科学方法”这一原则,以此提升学生的猜想假设能力。
例如,在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实验中,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小实验来让学生根据问题对实验做出猜想。首先通过人漂浮在“死海”上不会下沉的图片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根据图片和生活经验来对实验进行猜想。實验内容是按压漂浮在水面上的空塑料瓶与装满水的塑料瓶,感受浮力存在的同时,说出猜想依据,来对“什么情况下物体会漂浮在水面上”这一问题进行探究。
二、积极引导,自主探究
在课堂演示实验中,教师需要准备实验器材,熟练地按照步骤一边操作以便进行讲解,将明显的实验现象呈现给学生。长此以往会造成学生认为一切探究实验都是简单易操作的,这种意识的形成对提升学生探究学习能力非常不利。根据核心素养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理念来看,教师要在实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将演示实验设计为自主探究实验,并向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探索。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地发现问题,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需要通过小组合作或寻求教师帮助等方式,从而在获得知识与战胜困难的喜悦中感受和体验探究学习带来的乐趣。
例如,在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中,这节课一般会设计成演示实验,由教师在实验开始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来探寻解决办法。具体分为两部分:其一,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就需要对物体摩擦力的大小进行测量,但并不能直接测量,所以教师需要通过匀速拉动物体来引导学生根据二力平衡原理得出“所测拉力=摩擦力大小”,从中渗透转换思想;其二,由于要对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多个因素进行探究,所以必须要确保每一种因素保持不变,此处体现的是控制变量法。综合这两个步骤,以此为依据来设计探究实验:学生拉动物体,使其按照直线做匀速运动;在拉动物体过程中,一定要使其保持匀速运动状态,以确保弹簧测力计示数稳定,不影响读数。自主探究实验更能够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动手探究能力,使其获得充分的学习体验。
三、细化探究,降低难度
在探究式教学中,存在一些过程较为复杂的实验,教师通常需要将其变为验证实验,也就是直接告诉学生相关规律,来让学生自己在实验中朝着已知方向进行验证。这样做降低了学生的实验操作难度,学生对于结果不会充满好奇,而且会很快地验证正确规律,但其实并不利于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以及科学素养的提升。所以,对于一些过程较为复杂的实验,教师更要将其过程进行细化,引导学生对难点进行逐一突破,从而探究得出规律,这样得来的知识,印象才会更加深刻。
例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特点”时,考虑到凸透镜成像规律较为复杂,且成像性质各不相同,教师就可以将实验分为多个环节:
(一)将蜡烛放置在离凸透镜比较元的位置,调整光屏与凸透镜之间的距离,从而使光屏上的像变得清晰,然后引导学生对此时的物距、像距以及成像特点进行记录。通过实验可以发现,此时光屏上成像的特点是倒立、缩小。接着让学生改变蜡烛与凸透镜之间的距离,使所成像与第一次的成像特点相同。然后多测试几次,记录下数据。
(二)调整蜡烛到凸透镜之间的距离,使成像与第一次有所区别,记录下此时的数据。通过该环节,学生在光屏上找到与第一组成像特点不同的像,特点为倒立、放大。再次改变蜡烛到凸透镜之间的距离,使成像特点变为倒立、缩小。反复测量,记录数据。
(三)继续探究,看能否找到其它特点的像。
(四)蜡烛在一倍焦距以内,光屏上不会成像,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放大镜来从光屏的另一侧观察现象。
由此可见,通过细化探究步骤,也能够降低学生的实验操作难度,并且使学生体验到了完整的探究过程。
四、指导技能,开展实验
实验是探究式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学生需要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的情况下来进行探究实验。对于实践操作和理论掌握存在困难的学生,教师要予以过多地点拨和指导;对已经掌握的技能教师也要再三强调,防止学生遗忘。因此在设计实验探究式教学时,教师要对学生已有认知和技能掌握情况有充分了解,从而才能够在进行教学预设时,找准学生在实验中可能遇到的操作难点,为学生能顺利进行探究实验做好铺垫。
例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如何找到像的位置,对于这点学生并不清楚,若不向学生讲解,学生将很难找到像的位置。因此教师在实验之前,要向学生介绍找到像的位置的方法,即调整好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在同一高度上,移动光屏找到最清晰的像。即移动光屏时,像由模糊到清晰,再由清晰到模糊,将光屏反向移动,就是像的位置。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教师还会让学生探究一下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关于实像、虚像的认识,学生只是在小孔成像中接触过,对于如何在实验中确定像的虚实,学生并没有掌握此方法。教师应根据实像能在光屏上呈现,而虚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白纸作为光屏,探究所成像的虚实。
综上所述,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下的探究式教学要从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切入,由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到增加学生自主探究实验次数,提供必要的指导,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杨兴旺.物理实验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教育的探究[J].名师在线,2019(24):51-52.
[2]徐耀东.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08):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