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生是公民,他们也是祖国未来发展的核心力量,所以小学生需要从小就接受公民教育,了解自己有哪些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这类文本内容,教师合理运用就能在语文教育的同时进行公民教育,以这样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小学生。
关键词:语文教育;公民教育;影响
许多人认为对小学生进行公民教育比较难,一方面他们会有这样的想法:学生还这么小,还不能起到公民的作用,进行这样的教育太早了,再加上其理解力比较差,还理解不了公民教育的内涵;另一方面学校也没有专门开设公民教育的课程,并且国家也没有这样的规定,因此就简单地认为在小学阶段不需要对小学生进行公民教育。但课程标准中对小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等都有比较全面的要求,这些内容也与公民教育的内容有交集,同时语文教材中的许多内容可以作为公民教育素材,教师运用得当能起到很好的公民教育效果。笔者以《我选我》为例对公民教育展开分析。
一、以《我选我》为文本素材,渗透“责任”公民教育
《我选我》是小学低年级的一篇短篇文章,以低年级的理解水平还不足以将教材内容中的竞选问题理解透彻,也无法从中自己去提炼与公民教育的相关内容,教师就需要发挥作用为其进行引导。例如,“明确责任”这一问题,教师在讲解该文本内容时,学生会从中知道劳动委员竞选,但小学生并不是特别明白劳动委员的责任。这一责任不仅小学生不知道,许多初高中学生都没有这样的意识,他们大多认为劳动委员或是自己劳动、或是组织同学们劳动,学生的认识比较浅显。因此,教师在讲到这一内容时,就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对劳动委员的理解,教师再将劳动委员的责任渗透给学生。当学生明确了职责后才能对劳动委员的竞选者进行评判,也能逐渐从这样的教育中了解到做任何选择之前都要了解其背景、前提等,这样才能做出准确的选择,同时知道如何来行使自己的权利。这是公民教育中的一项内容。在《我选我》以及一些其他相关的语文文本教学中,教师不断渗透这一内容,对小学生在未来行使公民权利有积极影响。
二、以《我选我》为文本素材,渗透“公平公正”公民教育
《我选我》这一文本是以“王宁”竞选劳动委员展开的,文本内容中包含了竞选内容,但该文本“留白”了,最后在教室里响起了一片掌声后就结束了文本内容,那么学生就无法了解到竞选步骤。教师可以在讲到这一部分内容时,向學生讲解竞选步骤,同时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在掌声过后该怎样进行竞选。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如果不仅仅是王宁一个人参与竞选,那么竞选流程又是什么样的。并且请学生根据之前教师渗透的劳动委员责任去判断,哪一名学生更适合劳动委员班干部角色。可以请学生将后面的内容说出来,也可以自己写出来。这样学生能对竞选的流程了解得更透彻。另外,在学生完成这一内容后,教师引导学生继续思考,让学生去体会竞选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并使学生明白竞选要通过公平公正的竞争以及公平公正的投票来完成,而不是通过掌声认可就可以的。在学生将这些内容都进行分析后,教师还需要以现实事件继续引导。例如,让学生去分析,现在班级中竞选某一职位,其是否达到了公平公正,将自己看到的或是听到的不公平公正的问题提出来,例如,好朋友之间的拉拢等等,让学生自己提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案。这已经不仅仅是学生间简单的讨论了,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公民参政议政”的教育作用。
三、以《我选我》为文本素材,渗透“言论自由”公民教育
关于集体的问题需要全员参与,例如在这个文本中,班级竞选就不能由教师一个人决定,也不能由班级中几名主要班干部决定。每个人都有言论自由,都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这篇文本中虽然没有提到其他学生的想法,但是却留下了想象空间,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空白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例如,“你认为所有学生都赞同王宁成为劳动委员么?会不会有其他同学也想竞选这个职位呢?王宁的竞选理由能说服你为他投票么?”教师可以根据当时班级现状自己去设计相关内容,这样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是班级中的一分子,并能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言论自由意识的培养对学生公民素养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言论自由是一个民主社会公共决策的保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文本做进一步的修正,让学生对文本产生各自的疑惑,表达各自的观点,营造相对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这样才有助于打破潜在的“权威”意识,才有可能培养出敢于发表个人见解、具有批判精神的现代公民。
在语文教材中,与公民教育相关的文本有很多,学生能否接触到公民教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从教材中提取合适进行公民教育的内容。要想使学生能从语文教育中同时收获公民教育,就需要教师有效地对教材文本内容进行提取。
参考文献:
[1]马兰霞.中小学公民教育面临的问题与现实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2012(4).
[2]高贵忠.中小学公民教育现状研究评析[J].教育文化论坛,2012(1).
关键词:语文教育;公民教育;影响
许多人认为对小学生进行公民教育比较难,一方面他们会有这样的想法:学生还这么小,还不能起到公民的作用,进行这样的教育太早了,再加上其理解力比较差,还理解不了公民教育的内涵;另一方面学校也没有专门开设公民教育的课程,并且国家也没有这样的规定,因此就简单地认为在小学阶段不需要对小学生进行公民教育。但课程标准中对小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等都有比较全面的要求,这些内容也与公民教育的内容有交集,同时语文教材中的许多内容可以作为公民教育素材,教师运用得当能起到很好的公民教育效果。笔者以《我选我》为例对公民教育展开分析。
一、以《我选我》为文本素材,渗透“责任”公民教育
《我选我》是小学低年级的一篇短篇文章,以低年级的理解水平还不足以将教材内容中的竞选问题理解透彻,也无法从中自己去提炼与公民教育的相关内容,教师就需要发挥作用为其进行引导。例如,“明确责任”这一问题,教师在讲解该文本内容时,学生会从中知道劳动委员竞选,但小学生并不是特别明白劳动委员的责任。这一责任不仅小学生不知道,许多初高中学生都没有这样的意识,他们大多认为劳动委员或是自己劳动、或是组织同学们劳动,学生的认识比较浅显。因此,教师在讲到这一内容时,就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对劳动委员的理解,教师再将劳动委员的责任渗透给学生。当学生明确了职责后才能对劳动委员的竞选者进行评判,也能逐渐从这样的教育中了解到做任何选择之前都要了解其背景、前提等,这样才能做出准确的选择,同时知道如何来行使自己的权利。这是公民教育中的一项内容。在《我选我》以及一些其他相关的语文文本教学中,教师不断渗透这一内容,对小学生在未来行使公民权利有积极影响。
二、以《我选我》为文本素材,渗透“公平公正”公民教育
《我选我》这一文本是以“王宁”竞选劳动委员展开的,文本内容中包含了竞选内容,但该文本“留白”了,最后在教室里响起了一片掌声后就结束了文本内容,那么学生就无法了解到竞选步骤。教师可以在讲到这一部分内容时,向學生讲解竞选步骤,同时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在掌声过后该怎样进行竞选。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如果不仅仅是王宁一个人参与竞选,那么竞选流程又是什么样的。并且请学生根据之前教师渗透的劳动委员责任去判断,哪一名学生更适合劳动委员班干部角色。可以请学生将后面的内容说出来,也可以自己写出来。这样学生能对竞选的流程了解得更透彻。另外,在学生完成这一内容后,教师引导学生继续思考,让学生去体会竞选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并使学生明白竞选要通过公平公正的竞争以及公平公正的投票来完成,而不是通过掌声认可就可以的。在学生将这些内容都进行分析后,教师还需要以现实事件继续引导。例如,让学生去分析,现在班级中竞选某一职位,其是否达到了公平公正,将自己看到的或是听到的不公平公正的问题提出来,例如,好朋友之间的拉拢等等,让学生自己提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案。这已经不仅仅是学生间简单的讨论了,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公民参政议政”的教育作用。
三、以《我选我》为文本素材,渗透“言论自由”公民教育
关于集体的问题需要全员参与,例如在这个文本中,班级竞选就不能由教师一个人决定,也不能由班级中几名主要班干部决定。每个人都有言论自由,都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这篇文本中虽然没有提到其他学生的想法,但是却留下了想象空间,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空白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例如,“你认为所有学生都赞同王宁成为劳动委员么?会不会有其他同学也想竞选这个职位呢?王宁的竞选理由能说服你为他投票么?”教师可以根据当时班级现状自己去设计相关内容,这样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是班级中的一分子,并能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言论自由意识的培养对学生公民素养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言论自由是一个民主社会公共决策的保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文本做进一步的修正,让学生对文本产生各自的疑惑,表达各自的观点,营造相对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这样才有助于打破潜在的“权威”意识,才有可能培养出敢于发表个人见解、具有批判精神的现代公民。
在语文教材中,与公民教育相关的文本有很多,学生能否接触到公民教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从教材中提取合适进行公民教育的内容。要想使学生能从语文教育中同时收获公民教育,就需要教师有效地对教材文本内容进行提取。
参考文献:
[1]马兰霞.中小学公民教育面临的问题与现实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2012(4).
[2]高贵忠.中小学公民教育现状研究评析[J].教育文化论坛,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