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语言的魅力在于用词的精当和熨帖,其中动词的运用更是“炼字”的主要对象,用好了动词,情感、形象和韵味尽出。汉语言丰富多彩,表示动作的词语也是灿若繁星,而且同义、近义的现象也极为普遍,作者在运用动词之时,为什么选择这一个,而不是那一个,这些动词之间细微的差别正是作者的匠心之处。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引导学生换词赏析,不失为品呷语言的有效途径,这在不少名师课堂上都有所体现,王崧舟老师教学《荷花》一课中的动词“冒”就是一个经典。
师:“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句子很简单,不仔细品味,你是很难发现它的美的。
生1:我也觉得“冒出来”很美,让我感觉到荷花长得很茂盛。
生2:我也认为“冒”很美,就是说荷花正在拼命往上长。
师:好!既然大家都觉得这个“冒”字很美,那我们就来好好地体会体会。你们觉得,这个“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
生1:露出来。
生2:钻出来。
生3:长出来。
生4:顶出来。
生5:穿出来。
生6:伸出来。
师:但是,你们说的这些字眼作者用了没有呢?没有!尽管意思差不多,但作者偏偏就用了这个“冒”字,为什么呢?
生1:我觉得比较快地长出来是冒出来,不是很慢地长。
师:迅速地长出来。好,这是你的感觉。
生2:悄悄地钻出来。
师:悄悄地长出来。有点害羞的味道,嗯,这是你嚼出来的味道。
生3:争先恐后地长出来。
师:争先恐后地长出来。这一朵急着要长出来,那一朵也急着要长出来,谁也不让谁。我们从中体会到了荷花的一种心情,什么心情?
生4:急切的心情。
师:冒是怎样地长?冒是急切地长。
生5:迫不及待的心情。
生6:欢天喜地的心情。
师:是啊,同学们,作者不用“长”,不用“伸”,不用“钻”,就用了“冒”这个字眼。为什么?因为,“冒”让我们嚼出了荷花的急切、荷花的激动、荷花的争先恐后、荷花的迫不及待、荷花的心花怒放。
……
从王老师的教学片段之中,围绕“冒”这个动词,进行了扎实的语言训练,不仅感受到了“冒”字所带来的审美感受,而且在对比中感受到了作者遣词造句之精准,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被充分地激活,言意共生,相得益彰。动词是文学作品的灵魂,它不仅通过典型的塑造、意境的创设承载着时代和作者的情感、审美和文化思考,而且是学生与文本及作者对话的一条必由之路。在理解和表达的互通平台上,动词也成为了面向语言表达的一组密码,学会了动词,语言丰富多彩的世界就会应声洞开,才能真正地在语言实践中收获学会语言文字运用的硕果。
一、 动词的言语功能
言语是一种表达的行为、方法和能力,在语言的广阔世界里,充满了实践的张力。动词在描摩事态、物态、情态方面会大大提高言语表现力,通常具有以下几种功能。
1.情意功能
叙事文本不可避免地要对人物、场景、细节、环境等对象进行刻画和细描,以体现其独特性、典型性。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动词的身影随处可见,它们就像是一个个舞动的天使,撒下一片片花瓣,缤纷了语言。五年级下册的《爱如茉莉》一文中有一段描写:当我推开病房的门,不禁怔住了:妈妈睡在病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我们。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
这里面的“挂着”、“紧握”凝结着父母亲之间多么深沉的爱意啊,没有甜言蜜语,没有海誓山盟,就是这几个平平常常的动作就把这种爱表达得真实感人。作者笔锋一转,一个“探”字又把阳光写活了,一切景语皆情语,此人,此景,此情,一幅和谐温馨的画面跃然纸上、弥漫心间。
2.形象功能
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的语言塑造典型的形象,让读者产生归属感,从而实现阅读意义的建构。动词是对生活画面的表达,“动”是生命的表现,有了生命的气息,一切灰暗的事物、晦涩的情感,便会在瞬间激活,以一个生动的面貌呈现在读者的面前。所以,动词总是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单调为丰富,化晦涩为明朗,化平淡为多情。
《姥姥的剪纸》一文中就不乏这样的动词,如“密云多雨的盛夏,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用剪纸把我拴在了屋檐下”。
这里面的动词“拴”用得尤为传神。“拴”通常用在小动物身上,小狗太调皮,把它拴起来;小鸟胡乱飞,把它拴起来。顽皮的小男孩怎么可以拴呢?这“拴”字是否带有限制自由的意思呢?这“拴”是否也得用绳子和铁链呢?作者是否乐意被拴呢?一连串的追问过后,其背后的意味便喷涌而出:这是爱的力量,这是剪纸技艺高超的极致,这是农村田野生活的再现。
另外,动词的形象功能还常常表现为“化静为动”,给事物赋以人格,使其具有活动和情感,创造出别样的艺术想象、审美空间。如在《第一朵杏花》一文中,处处闪动着这样充满灵性的动词:“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院墙旁的一株杏树泛出一片淡淡的粉红”,一个“泛”字写出了杏花的娇羞之美;“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一个“捧”字写出了杏树对春天的感激和虔诚。
3.节奏功能
动词常常充当谓语,表示着主语的行为、动作、表现、状态,每一个动词既独立又相互联系,构成了一幅幅活的画面,这些画面中的内容、形式、脉络、色彩、情感、韵味的呼应关系形成了鲜明的节奏感。语言的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句式、节奏、韵律等这些看似形式上的东西却往往包蕴着极为丰富的内容、意韵,通过这些来进入文本,经常能够创造出体验、对话文本的捷径。 《大江保卫战》中就有这样一句,“汹涌的激流中,战士们的冲锋舟劈波斩浪,飞向漂动的树梢,飞向灭顶的房屋,飞向摇摇晃晃的电杆”。三个“飞向”不仅写出了人民子弟兵心系群众安全、争分夺秒抢险的精神,而且构成了整齐的句式,读起来充满急迫感,而且琅琅上口。
4.叙事功能
一提到动词,势必得有施动的对象、施动的方法、施动的过程和施动的结果,叙事性文章之所以情节能够得到发展,当然离不开人物的活动,所以动词的叙事功能是不言而喻的。也正是因为这个叙事功能,使得语言有了画面,有了情意,有了逻辑顺序,应该说这一功能是动词最重要的功能,其他的功能都是在此基础上派生和演化出来的。
二、 动词的呈现方式
1.单字点睛
画龙需要点睛,文学作品也概莫能外。点睛应是妙笔,一字、一句皆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有豁然开朗的顿悟,有九曲回环的缠绵,有提领一顿、百毛皆顺的分寸,总之有了它就盘活了整篇文章。点睛需要的是精炼、准确、适切,而动词此时就当仁不让地身先士卒了。
2.连词叙事
如果说单个动词聚集的是一个画面的话,那么多个动词的连用,就展现了一组画面,而且这些画面之间通过一定的方式连缀起来,形成了一段连续的动画,使得文字呈现出了动态的美。这在小学语文教材之中颇为常见。
3.奇妙搭配
从语言的习惯和现象的角度上说,在长时间的历史和语言发展的过程中,语言总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由此而形成了一些相对固定的词语搭配,但是在表达和交际的实际运用中,一些个性化的、打破常规的搭配现象却屡见不鲜。这些搭配不仅仅让我们从这种“陌生感”中找到了非同寻常的惊喜,而且还会产生独特的表达效果。动词在这方面更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古典诗文之中,词性活用的现象非常普遍,名词、形容词等都常常被附着了动词的生命,大家耳熟能详的莫过于“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在现当代的文学作品之中,动词匪夷所思的搭配同样夺人眼球,自然,这种状况在小学语文教材之中也能够得以全面地体现。
总之,动词是具有无限的语言张力的,阅读教学抓住了动词的句段训练,学生的阅读力和表达力都会受到积极的影响。我们强调动词,并非是对其他语言现象的忽视,恰恰相反,我们更是想通过对动词智慧的挖掘、品味、赏析、运用,试图找到走进语文的密码,因为动词的功能、表现力决定了其在语言表达训练中的统领地位,只有抓住了这个“牛鼻子”,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在缤纷的乱相之中守住根本,因为我们的语文课程始终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为核心价值追求。
师:“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句子很简单,不仔细品味,你是很难发现它的美的。
生1:我也觉得“冒出来”很美,让我感觉到荷花长得很茂盛。
生2:我也认为“冒”很美,就是说荷花正在拼命往上长。
师:好!既然大家都觉得这个“冒”字很美,那我们就来好好地体会体会。你们觉得,这个“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
生1:露出来。
生2:钻出来。
生3:长出来。
生4:顶出来。
生5:穿出来。
生6:伸出来。
师:但是,你们说的这些字眼作者用了没有呢?没有!尽管意思差不多,但作者偏偏就用了这个“冒”字,为什么呢?
生1:我觉得比较快地长出来是冒出来,不是很慢地长。
师:迅速地长出来。好,这是你的感觉。
生2:悄悄地钻出来。
师:悄悄地长出来。有点害羞的味道,嗯,这是你嚼出来的味道。
生3:争先恐后地长出来。
师:争先恐后地长出来。这一朵急着要长出来,那一朵也急着要长出来,谁也不让谁。我们从中体会到了荷花的一种心情,什么心情?
生4:急切的心情。
师:冒是怎样地长?冒是急切地长。
生5:迫不及待的心情。
生6:欢天喜地的心情。
师:是啊,同学们,作者不用“长”,不用“伸”,不用“钻”,就用了“冒”这个字眼。为什么?因为,“冒”让我们嚼出了荷花的急切、荷花的激动、荷花的争先恐后、荷花的迫不及待、荷花的心花怒放。
……
从王老师的教学片段之中,围绕“冒”这个动词,进行了扎实的语言训练,不仅感受到了“冒”字所带来的审美感受,而且在对比中感受到了作者遣词造句之精准,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被充分地激活,言意共生,相得益彰。动词是文学作品的灵魂,它不仅通过典型的塑造、意境的创设承载着时代和作者的情感、审美和文化思考,而且是学生与文本及作者对话的一条必由之路。在理解和表达的互通平台上,动词也成为了面向语言表达的一组密码,学会了动词,语言丰富多彩的世界就会应声洞开,才能真正地在语言实践中收获学会语言文字运用的硕果。
一、 动词的言语功能
言语是一种表达的行为、方法和能力,在语言的广阔世界里,充满了实践的张力。动词在描摩事态、物态、情态方面会大大提高言语表现力,通常具有以下几种功能。
1.情意功能
叙事文本不可避免地要对人物、场景、细节、环境等对象进行刻画和细描,以体现其独特性、典型性。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动词的身影随处可见,它们就像是一个个舞动的天使,撒下一片片花瓣,缤纷了语言。五年级下册的《爱如茉莉》一文中有一段描写:当我推开病房的门,不禁怔住了:妈妈睡在病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我们。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
这里面的“挂着”、“紧握”凝结着父母亲之间多么深沉的爱意啊,没有甜言蜜语,没有海誓山盟,就是这几个平平常常的动作就把这种爱表达得真实感人。作者笔锋一转,一个“探”字又把阳光写活了,一切景语皆情语,此人,此景,此情,一幅和谐温馨的画面跃然纸上、弥漫心间。
2.形象功能
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的语言塑造典型的形象,让读者产生归属感,从而实现阅读意义的建构。动词是对生活画面的表达,“动”是生命的表现,有了生命的气息,一切灰暗的事物、晦涩的情感,便会在瞬间激活,以一个生动的面貌呈现在读者的面前。所以,动词总是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单调为丰富,化晦涩为明朗,化平淡为多情。
《姥姥的剪纸》一文中就不乏这样的动词,如“密云多雨的盛夏,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用剪纸把我拴在了屋檐下”。
这里面的动词“拴”用得尤为传神。“拴”通常用在小动物身上,小狗太调皮,把它拴起来;小鸟胡乱飞,把它拴起来。顽皮的小男孩怎么可以拴呢?这“拴”字是否带有限制自由的意思呢?这“拴”是否也得用绳子和铁链呢?作者是否乐意被拴呢?一连串的追问过后,其背后的意味便喷涌而出:这是爱的力量,这是剪纸技艺高超的极致,这是农村田野生活的再现。
另外,动词的形象功能还常常表现为“化静为动”,给事物赋以人格,使其具有活动和情感,创造出别样的艺术想象、审美空间。如在《第一朵杏花》一文中,处处闪动着这样充满灵性的动词:“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院墙旁的一株杏树泛出一片淡淡的粉红”,一个“泛”字写出了杏花的娇羞之美;“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一个“捧”字写出了杏树对春天的感激和虔诚。
3.节奏功能
动词常常充当谓语,表示着主语的行为、动作、表现、状态,每一个动词既独立又相互联系,构成了一幅幅活的画面,这些画面中的内容、形式、脉络、色彩、情感、韵味的呼应关系形成了鲜明的节奏感。语言的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句式、节奏、韵律等这些看似形式上的东西却往往包蕴着极为丰富的内容、意韵,通过这些来进入文本,经常能够创造出体验、对话文本的捷径。 《大江保卫战》中就有这样一句,“汹涌的激流中,战士们的冲锋舟劈波斩浪,飞向漂动的树梢,飞向灭顶的房屋,飞向摇摇晃晃的电杆”。三个“飞向”不仅写出了人民子弟兵心系群众安全、争分夺秒抢险的精神,而且构成了整齐的句式,读起来充满急迫感,而且琅琅上口。
4.叙事功能
一提到动词,势必得有施动的对象、施动的方法、施动的过程和施动的结果,叙事性文章之所以情节能够得到发展,当然离不开人物的活动,所以动词的叙事功能是不言而喻的。也正是因为这个叙事功能,使得语言有了画面,有了情意,有了逻辑顺序,应该说这一功能是动词最重要的功能,其他的功能都是在此基础上派生和演化出来的。
二、 动词的呈现方式
1.单字点睛
画龙需要点睛,文学作品也概莫能外。点睛应是妙笔,一字、一句皆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有豁然开朗的顿悟,有九曲回环的缠绵,有提领一顿、百毛皆顺的分寸,总之有了它就盘活了整篇文章。点睛需要的是精炼、准确、适切,而动词此时就当仁不让地身先士卒了。
2.连词叙事
如果说单个动词聚集的是一个画面的话,那么多个动词的连用,就展现了一组画面,而且这些画面之间通过一定的方式连缀起来,形成了一段连续的动画,使得文字呈现出了动态的美。这在小学语文教材之中颇为常见。
3.奇妙搭配
从语言的习惯和现象的角度上说,在长时间的历史和语言发展的过程中,语言总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由此而形成了一些相对固定的词语搭配,但是在表达和交际的实际运用中,一些个性化的、打破常规的搭配现象却屡见不鲜。这些搭配不仅仅让我们从这种“陌生感”中找到了非同寻常的惊喜,而且还会产生独特的表达效果。动词在这方面更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古典诗文之中,词性活用的现象非常普遍,名词、形容词等都常常被附着了动词的生命,大家耳熟能详的莫过于“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在现当代的文学作品之中,动词匪夷所思的搭配同样夺人眼球,自然,这种状况在小学语文教材之中也能够得以全面地体现。
总之,动词是具有无限的语言张力的,阅读教学抓住了动词的句段训练,学生的阅读力和表达力都会受到积极的影响。我们强调动词,并非是对其他语言现象的忽视,恰恰相反,我们更是想通过对动词智慧的挖掘、品味、赏析、运用,试图找到走进语文的密码,因为动词的功能、表现力决定了其在语言表达训练中的统领地位,只有抓住了这个“牛鼻子”,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在缤纷的乱相之中守住根本,因为我们的语文课程始终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为核心价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