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聪明起来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这句话深刻地道出了阅读对提高学生素养的重要性。名著是经过历史长河大浪淘沙后沉淀下来的经典文化,名著阅读作为阅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作用是一般阅读所无法替代的。中学时代是阅读名著的黄金时期,阅读经典,可以陶冶孩子的情操,开阔他们的视野,提升孩子们的素质,提高他们自身的文化底蕴。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随着新课标的颁布和实施,越来越多的语文老师重视经典名著的阅读。但是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特别是在一些农村中学,名著阅读更是遭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尴尬,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误区。下面,我就从两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粗浅的认识。
误区一:教师急功近利,思想上存在着偏差
不少老师,考虑到毕业班的升学压力大,时间紧迫,于是简化了阅读程序。本该详细阅读的书目,如《简爱》《水浒传》《骆驼样子》等经典篇目,由于没有老师的引导和督促,学生只是浮光掠影地看了一些内容简介,蜻蜓点水般的看了相关的名著导读之类的书。现在想想,学生一定是如同吃了压缩饼干一样,味同嚼蜡。老师也考虑到学生的素质和自觉性不是很高,于是极尽出题、搜题之能事,往往会把近几年来的中考名著阅读题搜集在一起,进行分析比较,从中找出共性的东西,然后出几页甚至十几页填空和问答题进行相关训练。这样做确实收到了一定的短期效应,在期中考试或者期末考试中往往会押中—些题目,因为,名著考试大多是考作家、年代、国籍、主要人物、人物性格等。老师们的做法以不变应万变,还美其名曰“法宝”。不读原著,只是背一些提纲,为了考试而考试。殊不知,这种填鸭式的教学已经泯灭了学生的求知欲、扼杀了他们的审美情趣,摧残了学生的想象力,悲哉!
反思:我认为,造成上述状况的原因有三。
其一,学生的升学压力较大,时间紧迫,特别是部分有望考上高中的学生存在着严重的偏科现象(特别是英语和数学两科)。他们每天除了完成大量的作业之外,还要找老师“吃小灶”,阅读名著简直就成了一种奢侈,有的同学想等拿到高中的“通行证”之后再慢慢地阅读也为时不晚。
其二,部分语文教师认为,中考名著阅读的分值比重很小,如果让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去争夺这三、四分。实在是得不偿失的一件事。于是乎,本该花近一个学期时间阅读的名著就在三五节课的时间里敷衍了事。
其三,部分老师不相信学生的能力。如果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短期内恐怕收不到理想的效果。究其原因,还是我们的传统观念在作怪,不相信学生的能力,认为他们的素质不如城里的学生,不敢也不愿意放手,一旦失败谁来“买单”?带着这样的顾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火花在一点点地熄灭,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措施:语文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星期天和节假日的时间阅读名著,这样既完成了名著阅读任务,又腾出时间来对其他科目进行查漏补缺。老师们要解放思想,相信农村中学的孩子一样是聪明和灵动的,赏识产生动力,信任产生奇迹。在平日的阅读课上,拿出专门的时间阅读名著,给同学提供一些阅读的方法,譬如摘抄笔记法,略读法、精读法、提纲挈领法等,让学生在阅读时尽量不走弯路。当学生的阅读达到一定量之后,必然会触发他们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此时可以水到渠成地进行一些活动,如以“名著在我心中”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作文竞赛、话剧表演等,以此来加深和巩固名著阅读的成果。在老师给他们搭建的舞台上,学生们阅读的乐趣只有身临其境,方能品味其中之美。每天拿出一点时间,进入读书的境界,享受一缕书香,让阅读名著成为一种习惯。
此外,教师也要精读该学段要求学生必读的名著。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学生看到老师也在专心致志地读书,他们内心的斗志肯定能被激发出来。更何况,当老师精读名著之后,必然会对其内容、主旨等有一个高屋建瓴的把握。这样讲解起来就能做到旁征博引,游刃有余。
当然,我们真诚地建议中考命题的专家们在命题的时候,应该考查—些细节的内容。如2006年威海市中考语文试题中的名著题目(日本改编的电视剧《西游记》中,齐天大圣孙悟空在借芭蕉扇时竟然和牛魔王素不相识,而在原著中他们是_____关系。)颇有特色。如果有些同学没有认真读原著,要么无从落笔,要么胡乱猜测,答案一定是令人啼笑皆非的。
误区二:家校缺少沟通。没有形成教育的合力
曾经有一个学生周日写完作业,捧起了名著专心品读,被干完活回家的家长无意间看到,这一看不得了,这位家长劈头盖脸地把孩子一顿臭骂。在他眼里,像《简爱》《西游记》《格列佛游记》等文学著作就是闲书,就是“洪水猛兽”。看这些书,远不如多做几道数学题、多背几个英语单词来的实惠,因为在中考中,这两门功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于是孩子只好忍痛割爱,将名著束之高阁。
反思:我们农村孩子的家长由于忙于生计,终日奔波忙碌于田间地头、貂场等地,有时候他们忙得连饭也吃不上,更别说是陪孩子读书了。即使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监督孩子学习,也是督促孩子把作业写完。部分农村学生的家长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的经典阅读的重要性没有深刻的认识,当然也有部分家长受“读书无用论”思潮的影响,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差不多就行了,将来干什么都可以吃饭。
措施:发动家长参与到名著阅读的活动中来。人们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那么父母就是孩子第一任老师。仅靠老师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能发动家长的力量,就会事半功倍。据了解,城里不少学校发动家长也参与到名著的阅读活动中来,而且还要求亲子共读一本书,不但学生要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家长也要不定期地写。每隔一段时间,学校还要根据学生和家长的综合表现评出“书香型”家庭,此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阅读经典的积极性。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印发一些有关读书和家庭教育的美文分发给家长,让他们知晓读书和教育孩子的重要性。让他们在休闲之余也手捧书本,和孩子各自端坐在书桌旁,享受书籍带给他们的愉悦。相信在家长的潜移默化下,孩子们想不读书都不可能。
著名剧作家《咱爸咱妈》和《老娘泪》的创作者赵韫颖女士认为,阅读文学作品能够修身养性,能开阔视野,能提高感悟生活的能力,能够深刻地体会生命的价值。她告诫青年人:“我们为什么喜欢那些名著,因为它们在引导我们,使我们的生活具有了更深的意义。当你精神迷茫的时候,情绪晦暗的时候,或者陷入迷狂的激动时,文学总会给我们带来温暖,提供心灵指引。我们通过阅读、欣赏、聆听文艺作品,会渐渐领悟人生或世界的某种真相,由此点燃起心中的生存的美好信念,看到远方希望的灯塔。”
让我们走出名著教育的误区,让名著的“阳光”在农村中学的上空普照,到那时,天更蓝,水更绿。
(作者单位:山东文登市侯家中学)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随着新课标的颁布和实施,越来越多的语文老师重视经典名著的阅读。但是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特别是在一些农村中学,名著阅读更是遭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尴尬,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误区。下面,我就从两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粗浅的认识。
误区一:教师急功近利,思想上存在着偏差
不少老师,考虑到毕业班的升学压力大,时间紧迫,于是简化了阅读程序。本该详细阅读的书目,如《简爱》《水浒传》《骆驼样子》等经典篇目,由于没有老师的引导和督促,学生只是浮光掠影地看了一些内容简介,蜻蜓点水般的看了相关的名著导读之类的书。现在想想,学生一定是如同吃了压缩饼干一样,味同嚼蜡。老师也考虑到学生的素质和自觉性不是很高,于是极尽出题、搜题之能事,往往会把近几年来的中考名著阅读题搜集在一起,进行分析比较,从中找出共性的东西,然后出几页甚至十几页填空和问答题进行相关训练。这样做确实收到了一定的短期效应,在期中考试或者期末考试中往往会押中—些题目,因为,名著考试大多是考作家、年代、国籍、主要人物、人物性格等。老师们的做法以不变应万变,还美其名曰“法宝”。不读原著,只是背一些提纲,为了考试而考试。殊不知,这种填鸭式的教学已经泯灭了学生的求知欲、扼杀了他们的审美情趣,摧残了学生的想象力,悲哉!
反思:我认为,造成上述状况的原因有三。
其一,学生的升学压力较大,时间紧迫,特别是部分有望考上高中的学生存在着严重的偏科现象(特别是英语和数学两科)。他们每天除了完成大量的作业之外,还要找老师“吃小灶”,阅读名著简直就成了一种奢侈,有的同学想等拿到高中的“通行证”之后再慢慢地阅读也为时不晚。
其二,部分语文教师认为,中考名著阅读的分值比重很小,如果让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去争夺这三、四分。实在是得不偿失的一件事。于是乎,本该花近一个学期时间阅读的名著就在三五节课的时间里敷衍了事。
其三,部分老师不相信学生的能力。如果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短期内恐怕收不到理想的效果。究其原因,还是我们的传统观念在作怪,不相信学生的能力,认为他们的素质不如城里的学生,不敢也不愿意放手,一旦失败谁来“买单”?带着这样的顾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火花在一点点地熄灭,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措施:语文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星期天和节假日的时间阅读名著,这样既完成了名著阅读任务,又腾出时间来对其他科目进行查漏补缺。老师们要解放思想,相信农村中学的孩子一样是聪明和灵动的,赏识产生动力,信任产生奇迹。在平日的阅读课上,拿出专门的时间阅读名著,给同学提供一些阅读的方法,譬如摘抄笔记法,略读法、精读法、提纲挈领法等,让学生在阅读时尽量不走弯路。当学生的阅读达到一定量之后,必然会触发他们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此时可以水到渠成地进行一些活动,如以“名著在我心中”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作文竞赛、话剧表演等,以此来加深和巩固名著阅读的成果。在老师给他们搭建的舞台上,学生们阅读的乐趣只有身临其境,方能品味其中之美。每天拿出一点时间,进入读书的境界,享受一缕书香,让阅读名著成为一种习惯。
此外,教师也要精读该学段要求学生必读的名著。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学生看到老师也在专心致志地读书,他们内心的斗志肯定能被激发出来。更何况,当老师精读名著之后,必然会对其内容、主旨等有一个高屋建瓴的把握。这样讲解起来就能做到旁征博引,游刃有余。
当然,我们真诚地建议中考命题的专家们在命题的时候,应该考查—些细节的内容。如2006年威海市中考语文试题中的名著题目(日本改编的电视剧《西游记》中,齐天大圣孙悟空在借芭蕉扇时竟然和牛魔王素不相识,而在原著中他们是_____关系。)颇有特色。如果有些同学没有认真读原著,要么无从落笔,要么胡乱猜测,答案一定是令人啼笑皆非的。
误区二:家校缺少沟通。没有形成教育的合力
曾经有一个学生周日写完作业,捧起了名著专心品读,被干完活回家的家长无意间看到,这一看不得了,这位家长劈头盖脸地把孩子一顿臭骂。在他眼里,像《简爱》《西游记》《格列佛游记》等文学著作就是闲书,就是“洪水猛兽”。看这些书,远不如多做几道数学题、多背几个英语单词来的实惠,因为在中考中,这两门功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于是孩子只好忍痛割爱,将名著束之高阁。
反思:我们农村孩子的家长由于忙于生计,终日奔波忙碌于田间地头、貂场等地,有时候他们忙得连饭也吃不上,更别说是陪孩子读书了。即使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监督孩子学习,也是督促孩子把作业写完。部分农村学生的家长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的经典阅读的重要性没有深刻的认识,当然也有部分家长受“读书无用论”思潮的影响,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差不多就行了,将来干什么都可以吃饭。
措施:发动家长参与到名著阅读的活动中来。人们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那么父母就是孩子第一任老师。仅靠老师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能发动家长的力量,就会事半功倍。据了解,城里不少学校发动家长也参与到名著的阅读活动中来,而且还要求亲子共读一本书,不但学生要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家长也要不定期地写。每隔一段时间,学校还要根据学生和家长的综合表现评出“书香型”家庭,此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阅读经典的积极性。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印发一些有关读书和家庭教育的美文分发给家长,让他们知晓读书和教育孩子的重要性。让他们在休闲之余也手捧书本,和孩子各自端坐在书桌旁,享受书籍带给他们的愉悦。相信在家长的潜移默化下,孩子们想不读书都不可能。
著名剧作家《咱爸咱妈》和《老娘泪》的创作者赵韫颖女士认为,阅读文学作品能够修身养性,能开阔视野,能提高感悟生活的能力,能够深刻地体会生命的价值。她告诫青年人:“我们为什么喜欢那些名著,因为它们在引导我们,使我们的生活具有了更深的意义。当你精神迷茫的时候,情绪晦暗的时候,或者陷入迷狂的激动时,文学总会给我们带来温暖,提供心灵指引。我们通过阅读、欣赏、聆听文艺作品,会渐渐领悟人生或世界的某种真相,由此点燃起心中的生存的美好信念,看到远方希望的灯塔。”
让我们走出名著教育的误区,让名著的“阳光”在农村中学的上空普照,到那时,天更蓝,水更绿。
(作者单位:山东文登市侯家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