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危机而导致的过激事件呈多发趋势,主要在于大学生心理危机意识淡漠,危机警觉性偏低,各高校建立的危机干预体系可操作性不强。因此,重庆邮电大学从实际情况出发,以建设“心理之家”为依托,建构四级两线多层次、全方位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促进学生自助助人、互助成长。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危机干预 心理之家
[作者简介]张瓅丹(1982- ),女,四川达州人,重庆邮电大学数理学院办公室副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学;罗玉华(1972- ),女,四川南充人,重庆邮电大学学生工作部副部长,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重庆 400065)
[课题项目]本文系重庆市教委、重庆邮电大学教改项目“基于‘心理之家’建设模式下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创新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XJG1111)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0-0085-02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意义
心理危机干预,简称危机干预(crisis intervention),早期是指对暴露在重大创伤事件与正常生活压力源的人类进行评估、预防、减除及改善有害影响,促进成长与发展的干预。近年来,危机干预的内涵进一步向外扩展,理论与实践中更多地渗透进积极的、预防性的干预理念。与之同时,高校大学生因心理危机而导致的过激事件呈多发趋势,其原因主要在于大学生心理危机意识淡漠,对心理危机的含义理解不太准确,危机警觉性偏低,当出现危机后自我干预的意识不强、求助范围狭小、干预手段单调等。因此,充分考虑个体、群体、学校各种因素,在思政教育的同时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刻不容缓。
二、“心理之家” 四级构建模式
根据重庆邮电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的学生管理模式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现状,建设“学校心理辅导中心—学院专项建设—班级团体辅导—宿舍心理之家”,构造四级(校级、院级、班级、宿舍)、两线(学生线、教师线)组成的工作队伍,旨在通过心理之家的建设,促进学生“自助助人、互助成长”, 进一步做好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其主要建设如图1所示。
一级建设:学校大学生心理之家。由党政办、学生工作部、保卫处、校团委、校医院等单位共同完成。依托心理辅导中心,建立专兼职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开展大型心理健康活动及培训。全面规划和领导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为重大危机事件的处理作出决策。
二级建设:学院大学生心理之家。在学工部的统一领导下,与各学院红星网路室共建,将心理之家建设纳入院红星网络室工作。成立学生心理危机鉴定与干预小组,实时对学生进行危机评估,协助制订危机事件处理方案,实施危机风险化解。年级辅导员、班主任在心理老师的指导下开展工作。
三级建设:班级心理之家。由学生心理辅导中心、危机干预小组和校团委统一领导,团总支负责落实,各班团支部,心理委员具体负责。充分发挥学生心理健康社团骨干、班级心理委员在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作用。
四级建设:宿舍心理之家。以寝室为单位,设立寝室信息员,在学生管理科、心理辅导中心的指导下,通过宿舍之家的建设化解寝室矛盾,增加自我认识水平,促进寝室成员和谐相处,减少危机发生概率,增强危机应对意识。
三、基于“心理之家”的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构建
(一)“心理之家”危机干预管理系统总体结构
如86页图2所示,我校依托学生组织的作用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心理危机培训系统、心理危机支持系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心理危机信息反馈系统。同时,在咨询老师的管理和指导下,采用让危机当事人能立即确认、果断控制、迅速解决、逐渐恢复的干预机制,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
(二)“心理之家”预警机制主要内容
1.确立预警指标体系。预警指标是依据对预警对象的情况建立一套有监测功能的预警指标体系,并通过预警指标,利用某种理论与经验,分析确定预警对象与危机情势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以此进行危机早期预测。同时通过言语上的表现和行为上的征兆、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等一些特殊信号,洞察有异常行为的同学。
2.明确预警对象。自新生一入校,通过心理危机评估体系,筛选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确定重点关注、帮助、预防和干预的对象,提高预防和干预的效能。通常我们所监测到的问题学生,从群体上来说,包括贫困生、优秀生、落后生、独生子女等群体;从个体来说指具有某些人格特征、家庭教养环境和行为表现偏常的不特定个人。
3.评判预警信息。在搜集信息的基础上,重点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发展程度进行判断、评价,分析、整理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判断预警对象心理危机严重的程度、可能的后果,发布危机警报,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4.建立动态心理危机数据。目前,大部分高校都是在新生一进校时进行心理测评,但新生带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入学心理档案的时效性和精确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有所变化。所以应该全面关注各类学生群体,不仅包含大一新生,还应关注毕业生、贫困生以及曾患有抑郁症、强迫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心理障碍同学,全面了解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基本情况及其发展趋势,及时掌握其心理危机的变化,并进行必要的动态分析。
(三)“心理之家”危机干预的主要模式
1.自我干预。大学生自身力量的不足是危机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形成和化解应该始终以大学生自身为主体,将其心理危机化解于无形,才能最有效地帮助学生成长,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避免危机所带来的伤害。主要可以通过心理健康课程的教育、社会实践提升自我干预能力。
2.朋辈干预。同伴之间的相互教育、相互支持和帮助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育形式,因此,在调动学生自身资源进行自我教育的同时,还应建立心理危机同伴互助模式。建立同辈监督机制,每个班设立男女心理委员,向班上同学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并定期向学校反映班上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通过朋辈热线、朋辈素质拓展等方式进行朋辈互助,发挥同伴对危机学生的影响。 (四)“心理之家”危机干预体系的构建
1.完善四级模式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一是通过“心理之家”建设对大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危机教育,引导他们树立危机防范及干预意识,提高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二是对四级模式下不同层级的负责人,使他们具备初步的识别心理问题的能力,并要求他们深入学生中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及心理状况。
2.加强大学生心理危机源的控制。首先,从主观上训练大学生的压力感知倾向,提高压力应对能力。其次,采取一定的措施从客观上减少危机源的数量和强度。在进行心理危机预防时,需要特别注意对家庭贫困学生的教育引导和对人际关系压力和学业压力的控制。
3.根据心理危机应对方式采取针对性教育。根据大学生应对危机的方式的不同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比如一年级学生侧重于生涯辅导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全人教育;二、三年级学生侧重于理想信念教育、成长教育和情感教育;四年级学生侧重于就业指导教育、择业观教育和挫折教育。
4.建立和完善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针对有心理危机的学生,学校应建立有效的外部支持机制,比如对贫困生减免学费,联系国家助学贷款,提供更多的勤工俭学岗位,帮助学生寻找就业门路等。通过社会支持系统既可尽量消除导致学生产生心理危机的源头,也可以给予心理危机期的学生援助,并采取相应的监护措施。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心理之家”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感,从而增强对心理危机事件的承受力。通过我校建设四级心理之家模式,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的途径,多层次优化同学心理素质,指导学生缓解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郁,开发身心潜能。
总之,通过四级模式的逐渐探索,旨在加强我校心理健康建设,有效地控制大学生心理危机源,提高他们应对危机的能力,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社会支持系统,在发生危机时能及时处理、有效应对、正确解除,让学生健康成长,让学校、家庭、社会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崔丽娜.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干预机制研究[DB/OL].http://dlib.cnki.net/kns50/detail.aspx?dbname=CMFD2009&filename=2009104306.nh,2009-08-10.
[2]沈菊生.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研究[DB/OL].http://dlib.cnki.net/kns50/detail.aspx?dbname=CMFD2009&filename=2009168753.nh,2009-09-15.
[3]郭兰,龚育.重视危机、预防危机、超越危机[J].湖北社会科学,2008(1).
[4]潘子彦.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研究[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5]卢勤.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的构建[J].中国青年研究,2010(9).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危机干预 心理之家
[作者简介]张瓅丹(1982- ),女,四川达州人,重庆邮电大学数理学院办公室副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学;罗玉华(1972- ),女,四川南充人,重庆邮电大学学生工作部副部长,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重庆 400065)
[课题项目]本文系重庆市教委、重庆邮电大学教改项目“基于‘心理之家’建设模式下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创新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XJG1111)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0-0085-02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意义
心理危机干预,简称危机干预(crisis intervention),早期是指对暴露在重大创伤事件与正常生活压力源的人类进行评估、预防、减除及改善有害影响,促进成长与发展的干预。近年来,危机干预的内涵进一步向外扩展,理论与实践中更多地渗透进积极的、预防性的干预理念。与之同时,高校大学生因心理危机而导致的过激事件呈多发趋势,其原因主要在于大学生心理危机意识淡漠,对心理危机的含义理解不太准确,危机警觉性偏低,当出现危机后自我干预的意识不强、求助范围狭小、干预手段单调等。因此,充分考虑个体、群体、学校各种因素,在思政教育的同时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刻不容缓。
二、“心理之家” 四级构建模式
根据重庆邮电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的学生管理模式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现状,建设“学校心理辅导中心—学院专项建设—班级团体辅导—宿舍心理之家”,构造四级(校级、院级、班级、宿舍)、两线(学生线、教师线)组成的工作队伍,旨在通过心理之家的建设,促进学生“自助助人、互助成长”, 进一步做好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其主要建设如图1所示。
一级建设:学校大学生心理之家。由党政办、学生工作部、保卫处、校团委、校医院等单位共同完成。依托心理辅导中心,建立专兼职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开展大型心理健康活动及培训。全面规划和领导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为重大危机事件的处理作出决策。
二级建设:学院大学生心理之家。在学工部的统一领导下,与各学院红星网路室共建,将心理之家建设纳入院红星网络室工作。成立学生心理危机鉴定与干预小组,实时对学生进行危机评估,协助制订危机事件处理方案,实施危机风险化解。年级辅导员、班主任在心理老师的指导下开展工作。
三级建设:班级心理之家。由学生心理辅导中心、危机干预小组和校团委统一领导,团总支负责落实,各班团支部,心理委员具体负责。充分发挥学生心理健康社团骨干、班级心理委员在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作用。
四级建设:宿舍心理之家。以寝室为单位,设立寝室信息员,在学生管理科、心理辅导中心的指导下,通过宿舍之家的建设化解寝室矛盾,增加自我认识水平,促进寝室成员和谐相处,减少危机发生概率,增强危机应对意识。
三、基于“心理之家”的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构建
(一)“心理之家”危机干预管理系统总体结构
如86页图2所示,我校依托学生组织的作用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心理危机培训系统、心理危机支持系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心理危机信息反馈系统。同时,在咨询老师的管理和指导下,采用让危机当事人能立即确认、果断控制、迅速解决、逐渐恢复的干预机制,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
(二)“心理之家”预警机制主要内容
1.确立预警指标体系。预警指标是依据对预警对象的情况建立一套有监测功能的预警指标体系,并通过预警指标,利用某种理论与经验,分析确定预警对象与危机情势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以此进行危机早期预测。同时通过言语上的表现和行为上的征兆、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等一些特殊信号,洞察有异常行为的同学。
2.明确预警对象。自新生一入校,通过心理危机评估体系,筛选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确定重点关注、帮助、预防和干预的对象,提高预防和干预的效能。通常我们所监测到的问题学生,从群体上来说,包括贫困生、优秀生、落后生、独生子女等群体;从个体来说指具有某些人格特征、家庭教养环境和行为表现偏常的不特定个人。
3.评判预警信息。在搜集信息的基础上,重点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发展程度进行判断、评价,分析、整理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判断预警对象心理危机严重的程度、可能的后果,发布危机警报,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4.建立动态心理危机数据。目前,大部分高校都是在新生一进校时进行心理测评,但新生带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入学心理档案的时效性和精确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有所变化。所以应该全面关注各类学生群体,不仅包含大一新生,还应关注毕业生、贫困生以及曾患有抑郁症、强迫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心理障碍同学,全面了解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基本情况及其发展趋势,及时掌握其心理危机的变化,并进行必要的动态分析。
(三)“心理之家”危机干预的主要模式
1.自我干预。大学生自身力量的不足是危机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形成和化解应该始终以大学生自身为主体,将其心理危机化解于无形,才能最有效地帮助学生成长,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避免危机所带来的伤害。主要可以通过心理健康课程的教育、社会实践提升自我干预能力。
2.朋辈干预。同伴之间的相互教育、相互支持和帮助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育形式,因此,在调动学生自身资源进行自我教育的同时,还应建立心理危机同伴互助模式。建立同辈监督机制,每个班设立男女心理委员,向班上同学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并定期向学校反映班上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通过朋辈热线、朋辈素质拓展等方式进行朋辈互助,发挥同伴对危机学生的影响。 (四)“心理之家”危机干预体系的构建
1.完善四级模式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一是通过“心理之家”建设对大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危机教育,引导他们树立危机防范及干预意识,提高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二是对四级模式下不同层级的负责人,使他们具备初步的识别心理问题的能力,并要求他们深入学生中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及心理状况。
2.加强大学生心理危机源的控制。首先,从主观上训练大学生的压力感知倾向,提高压力应对能力。其次,采取一定的措施从客观上减少危机源的数量和强度。在进行心理危机预防时,需要特别注意对家庭贫困学生的教育引导和对人际关系压力和学业压力的控制。
3.根据心理危机应对方式采取针对性教育。根据大学生应对危机的方式的不同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比如一年级学生侧重于生涯辅导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全人教育;二、三年级学生侧重于理想信念教育、成长教育和情感教育;四年级学生侧重于就业指导教育、择业观教育和挫折教育。
4.建立和完善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针对有心理危机的学生,学校应建立有效的外部支持机制,比如对贫困生减免学费,联系国家助学贷款,提供更多的勤工俭学岗位,帮助学生寻找就业门路等。通过社会支持系统既可尽量消除导致学生产生心理危机的源头,也可以给予心理危机期的学生援助,并采取相应的监护措施。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心理之家”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感,从而增强对心理危机事件的承受力。通过我校建设四级心理之家模式,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的途径,多层次优化同学心理素质,指导学生缓解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郁,开发身心潜能。
总之,通过四级模式的逐渐探索,旨在加强我校心理健康建设,有效地控制大学生心理危机源,提高他们应对危机的能力,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社会支持系统,在发生危机时能及时处理、有效应对、正确解除,让学生健康成长,让学校、家庭、社会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崔丽娜.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干预机制研究[DB/OL].http://dlib.cnki.net/kns50/detail.aspx?dbname=CMFD2009&filename=2009104306.nh,2009-08-10.
[2]沈菊生.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研究[DB/OL].http://dlib.cnki.net/kns50/detail.aspx?dbname=CMFD2009&filename=2009168753.nh,2009-09-15.
[3]郭兰,龚育.重视危机、预防危机、超越危机[J].湖北社会科学,2008(1).
[4]潘子彦.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研究[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5]卢勤.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的构建[J].中国青年研究,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