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结合工作实践,探索职业学校学生挫折感的成因及心理耐挫力的培养对策,帮助学生提高心理耐挫力,全面培养自我良好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职业学校 心理耐挫力 对策
21世纪是高速度、高竞争、高科技的社会,现实与未来给职校学生施加了更大的压力,带来更多的挫折。《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通过多种形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其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因此,如何使职业学校的学生具备较强的耐挫力,迎接生存的严峻挑战,适应激烈竞争,成为现代职业教育的一个十分紧迫的课题。
一、职业学校学生挫折感的成因
心理学研究表明:挫折是指一个人为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的活动受到无法克服的阻碍或中断时,感受到的情绪体验或情绪反应。职校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因为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否定自己,表现为较低的耐挫力水平。
挫折产生的原因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通过调适、塑造主体的自信心、意志力和性格等心理因素,会提高主体的耐挫力。分析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方面职业学校的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大部分是没有考上高中落榜的失意者,他们除具有独生子女情感脆弱、意志薄弱、自我中心、依赖心理严重的特点外还具有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他们怀有不同的心态跨入职业学校的大门,直接面对社会舆论及就业的压力,他们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存在着自卑、厌学、早恋、缺乏自信心和成就感等心理问题。
另一方面与人格发展有关。有少数学生或是来自单亲家庭,或是父母长期疏于管教,或是原来学校的问题学生,因此存在着各种人格障碍,他们经常自我封闭,自卑,看问题的方式往往很偏激,对别人总是抱着敌对的态度,经常抱怨自己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因此,在职业学校学生开展心理耐挫力的研究,具有深远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二、职业学校学生心理耐挫力的培养对策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一条主要途径,使学生在主课堂上没有任何偏见和误区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教师建立良好沟通,提高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主动性。同时,要拓展教学方式方法,把心理知识的传授与心理教育活动相结合。如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开展各种心理训练活动,如通过游戏、演讲、角色扮演、团体讨论等形式,进行自信心训练、人际交往训练、情绪自我调控训练等。通过活动,将生活中典型的情境引入课堂,使学生在这里能够重新审视自我、认识自我、悦纳自我,为更好地发展自我奠定基础。
2.从学生入学到就业进行全程指导,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指导的有机结合。调查表明,有不少学生对专业的选择是相当盲目的、被动的,它是造成学生厌学、抑郁及不适应等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他们渴望获得就业指导。就业指导课能帮助学生认识社会、熟悉市场,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适应性、职业性格、职业能力等,了解企业需要的人才类型,使学生确定切合实际的自我期望值和奋斗目标,把个人需要同社会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准确把握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
3.组建学生心理健康社团。学生社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载体,通过和团委合作,在学生中开设系列专题知识讲座、参与学校“体育节”、“文化节”、“艺术节”、“技能节”四大专题校园文化活动、组建社团等多种方式,使学生的组织能力、适应能力、交际能力和意志品质得到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其中,通过吸纳部分素质高、能力强的学生组建心理健康社团,并在每个班级设1名心理委员,通过朋辈效应,可以发挥学生自身的角色优势和主观能动性,积极开展心理卫生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4.团体辅导与心理训练。对那些有相近问题的同学集中起来,利用团体成员之间心理相近的优势,互诉烦恼,共商对策,减轻心理负担,并设置有针对性的训练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体验,助人自助。
5.建立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及预防工作机制。通过提供适时的介入干预和援助,避免或减少个别学生中出现自伤或伤及他人事件发生,做到心理困扰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应对,避免或减少危机对学校正常工作的影响;通过进行心理危机教育,加强学生对危机的了解与认知,提高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和情绪鼓励能力,为应对危机做好准备;通过心理咨询等支持性干预,协助处于危机中的学生把握现状,重新认识危机事件,尽快恢复心理平衡,顺利度过危机,并学会正确的应付危机的策略与方法。
6.加强对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延伸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受家庭环境和家长教育方式的影响极大,很多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至于孩子的心理品质、困惑、烦恼等却很少关心或不知如何去关心,要加强对家长的教育和引导,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和专题讲座等形式,建立学校、家庭心理健康工作网络,解答家庭教育中所产生的各种问题,引导家长转变观念,创造和谐的家庭气氛,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以此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通过学校采取有效措施,标本兼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耐挫力水平,以健康的心态和过硬的综合素质走向社会。
[关键词]职业学校 心理耐挫力 对策
21世纪是高速度、高竞争、高科技的社会,现实与未来给职校学生施加了更大的压力,带来更多的挫折。《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通过多种形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其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因此,如何使职业学校的学生具备较强的耐挫力,迎接生存的严峻挑战,适应激烈竞争,成为现代职业教育的一个十分紧迫的课题。
一、职业学校学生挫折感的成因
心理学研究表明:挫折是指一个人为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的活动受到无法克服的阻碍或中断时,感受到的情绪体验或情绪反应。职校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因为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否定自己,表现为较低的耐挫力水平。
挫折产生的原因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通过调适、塑造主体的自信心、意志力和性格等心理因素,会提高主体的耐挫力。分析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方面职业学校的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大部分是没有考上高中落榜的失意者,他们除具有独生子女情感脆弱、意志薄弱、自我中心、依赖心理严重的特点外还具有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他们怀有不同的心态跨入职业学校的大门,直接面对社会舆论及就业的压力,他们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存在着自卑、厌学、早恋、缺乏自信心和成就感等心理问题。
另一方面与人格发展有关。有少数学生或是来自单亲家庭,或是父母长期疏于管教,或是原来学校的问题学生,因此存在着各种人格障碍,他们经常自我封闭,自卑,看问题的方式往往很偏激,对别人总是抱着敌对的态度,经常抱怨自己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因此,在职业学校学生开展心理耐挫力的研究,具有深远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二、职业学校学生心理耐挫力的培养对策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一条主要途径,使学生在主课堂上没有任何偏见和误区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教师建立良好沟通,提高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主动性。同时,要拓展教学方式方法,把心理知识的传授与心理教育活动相结合。如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开展各种心理训练活动,如通过游戏、演讲、角色扮演、团体讨论等形式,进行自信心训练、人际交往训练、情绪自我调控训练等。通过活动,将生活中典型的情境引入课堂,使学生在这里能够重新审视自我、认识自我、悦纳自我,为更好地发展自我奠定基础。
2.从学生入学到就业进行全程指导,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指导的有机结合。调查表明,有不少学生对专业的选择是相当盲目的、被动的,它是造成学生厌学、抑郁及不适应等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他们渴望获得就业指导。就业指导课能帮助学生认识社会、熟悉市场,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适应性、职业性格、职业能力等,了解企业需要的人才类型,使学生确定切合实际的自我期望值和奋斗目标,把个人需要同社会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准确把握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
3.组建学生心理健康社团。学生社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载体,通过和团委合作,在学生中开设系列专题知识讲座、参与学校“体育节”、“文化节”、“艺术节”、“技能节”四大专题校园文化活动、组建社团等多种方式,使学生的组织能力、适应能力、交际能力和意志品质得到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其中,通过吸纳部分素质高、能力强的学生组建心理健康社团,并在每个班级设1名心理委员,通过朋辈效应,可以发挥学生自身的角色优势和主观能动性,积极开展心理卫生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4.团体辅导与心理训练。对那些有相近问题的同学集中起来,利用团体成员之间心理相近的优势,互诉烦恼,共商对策,减轻心理负担,并设置有针对性的训练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体验,助人自助。
5.建立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及预防工作机制。通过提供适时的介入干预和援助,避免或减少个别学生中出现自伤或伤及他人事件发生,做到心理困扰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应对,避免或减少危机对学校正常工作的影响;通过进行心理危机教育,加强学生对危机的了解与认知,提高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和情绪鼓励能力,为应对危机做好准备;通过心理咨询等支持性干预,协助处于危机中的学生把握现状,重新认识危机事件,尽快恢复心理平衡,顺利度过危机,并学会正确的应付危机的策略与方法。
6.加强对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延伸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受家庭环境和家长教育方式的影响极大,很多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至于孩子的心理品质、困惑、烦恼等却很少关心或不知如何去关心,要加强对家长的教育和引导,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和专题讲座等形式,建立学校、家庭心理健康工作网络,解答家庭教育中所产生的各种问题,引导家长转变观念,创造和谐的家庭气氛,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以此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通过学校采取有效措施,标本兼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耐挫力水平,以健康的心态和过硬的综合素质走向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