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便是学生管理,是维护正常教学秩序,保证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在当今21世纪,社会经济日益增长,“以人为本”成为了高校学生管理的必然趋势和选择,是深化教育改革和培养人才的需要,能够发扬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同时提高了学生管理工作者的素质。完善服务机制,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人本性,从多处出发,真正实现科学育人的管理制度。
【关键词】学生管理;以人为本;管理制度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21世纪,社会竞争日益增长,而人则是竞争的主体,培养综合性人才是高校的首要任务及目标,高校管理应致力于挖掘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了解当代90后的大学生的多元性。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为社会培养能接受时代挑战优秀人才,是高校管理的目标,更是教育工作者的美好理想。
一、“以人为本”管理的内在涵义
学生管理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是一种以人为对象的活动,学校教育管理过程就是辅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过程。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理念,以满足人的内在需要为出发点,以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目标,把促进人的个性化发展作为首要前提,是一种把对人的关注、个性的释放置于显著位置的个性化管理,是培养人才的内在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注重学生的成长与全面发展、个性化问题是“以人为本”管理模式关注的首要目标,从管理方面而言,它对于培养具有独立的 、多元化的、鲜明个性的学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它的最终目标和归宿在于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它的管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传统的管理制度并不被“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所反对,因为传统的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成长和集体生活的需要,所以它的存在是必然的,但是如果要学生一切都严格按照传统管理制度的手册和守则来做,那么学生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则受到了限制,不利于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管理制度重点在于学生的自我管理,强化学生管理的自主性,强化学生管理的服务意识,让管理就是服务的观念逐渐成为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都参与到学生管理工作中,强调学生是管理工作的主体,规章制度是管理学生的手段而不是压抑学生天性的工具。其次,客观上来说,学生之间在个体上存在差异,他们不以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因此,“因材施教”原则应体现在“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工作中,管理者应重视学生的差异,增强学生管理的时效性,从实际出发,尊重大学生的的个体性,实行分层管理,因材施教,使其能够自主的为自己确定目标并为之奋斗。
二、当代高校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培养和输送人才、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建设人和接班人是高校办学的崇高目标,因此,高校历来十分重视学生的管理工作,不断壮大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健全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改进和完善学生管理工作方法,建立有效的学生管理规章制度,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然而,目前高校学生管理仍然缺失人本思想,传统学生管理也缺乏以人为本的理论和实践。
(一)管理目标过于格式化
学校的管理目标看似是有形的、具体的、可操作的,而对学生却是格式化甚至是抽象的。和高校办学的其它理念一样,高校学生管理目标是为社会培养人才,为了完成这一目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以社会对人才要求的制高点制定管理制度统一约束学生、指挥学生、评价学生,却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学校管理目标未很好的融入于学生的个人目标,学生会、在这两个目标的矛盾中无所适从,限制了思想的发展。其实社会生活并不是单一的,社会所需人才是多样化的,很难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不是所有老师眼中的好学生都能成为社会上的人才,反而大多数都默默无闻甚至一事无成,而有些所谓差生却往往如鱼得水,在事业上屡有建树。
(二)管理制度的广泛化
正如俗话所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管理是需要制度来维持的,为了确保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有序进行,建立晚上的规章制度是非常必要的。然而,在当今高校的规章制度中却依旧缺失“以人为本”的思想,管理者将规章制度视为压制学生的法宝,处处强调服从性和统一性,很多管理制度仍有照搬照抄的现象,许多高校的管理模式并没有有效的创新和改良,强调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对事不对人,缺乏个性和人性化管理。
(三)对学生认识上先导性
学生管理人员往往对学生存在着主观性,很多观念先入为主,通常认为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做事不靠谱,从而难以信任,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充当自我管理者,主观认为学生只能被管理,并且服从管理和听从安排,管理决策和实施上都存在着“保姆”现象,而学生永远不能完全成长。另外,“白纸论”根深蒂固,部分管理者随意发号施令,从而严格训化,学生的身心发展不被重视,很多学生不愿被动作为管理对象,甚至排斥老师,种种的不信任、不依靠情绪导致逆反心理的激化,这一系列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管理的成效。
三、实施“以人为本”管理的必然选择与方法探讨
人性化的管理能够有效的提高管理效率,目前高校仍实施层层级的模式,这种管理与被管理的工作关系,导致管理者与学生之间只能存在命令与服从,成为个性发展的障碍,尊重与信任是教师管理员必须具备的素质,鼓励引导学生探索学习,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自由与权力,尊重学生主体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信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带入学生管理工作,师生关系要实现传统的隶属型向服务型转变,深化教育改革,人性化管理的模式成为了必然选择。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也并不是一句空话、一纸空谈,诸多环节需要作出变革与探讨。
(一)教育管理观念的调整是“以人为本”学生管理实施的前提
观念具有先导性、深刻性的作用,要深化改革最主要的是改变教育管理观念。一是树立科学育人观,克服“严师高徒”的思想,不要一味从严管理作风,将管理张弛有度,刚柔并济。二是树立全面的人才观,不可用单一粗暴的管理模式去苛求,抹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作为新时代的学生,既要跟上潮流的变化又要具有长远的眼光。 (二)管理制度的健全是“以人为本”学生管理实施的保证
“垂直型”或“金字塔”型管理体制在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中十分常见,一级管一级,导致学生管理工作者与学生之间往往是管理与被管理者的简单关系,造成了两者关系不对称的局面,因此,规章制度再科学化、合理化也很难达到相应的效果,这种学生管理体制与“与人为本”教育理念有相违背,束缚了高校“以人为本”教育管理理念的发展。因此,管理者应增强管理工作的透明度,注重学生的话语权和知情权,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心声,像部分高校所试行的学生自律委员会、管理自制小组、学生权力与义务组织等,都是完善高校学生管理体制的有效途径及补充。
(三)创建和谐平等校园是“以人为本”学生管理实施的着手点
校园文化是“以人为本”学生管理的文化基础,是能够有效、持久、深刻的影响学生的行为,创建和谐平等的校园氛围,让人本观念植入全体师生的心中,渗透在学生工作的每个环节,在学生管理活动中,将人本的观念带入其工作,不论是管理者或是被管理者,用人人平等的心态充分相信对方,克服“官本位”“师本位”的思想,形成和谐的良师益友关系,同时开展相关讲座、辩论等校园活动,用校园活动作为校园文化的载体,其价值取向必然发生质的变化,从而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水平。
(四)改进管理方法是“以人为本”学生管理实现的主要途径
真正做到平等、友爱、鼓励、引导的培养模式,着眼于学生的人性本质,不得轻视学生,更不得漠视学生,尊重其独立的人格尊严,在目前的高校中普遍存在着“分类学生”,甚至有个别老师出现辱骂学生的现象,对待贫困生和心理障碍的学生应当给予特别的照顾与关心,在工作中不得歧视他们,更不应该将其分类,在对待贫困生工作中,给予绿色通道、勤工助学等,在选拔和发展党员方面,应做到其工作的透明度,真正做到公正、公平、公开,遇到“问题学生”时,不得进行人格侮辱,把教育做的深透,以情以理,用关爱的角度、鼓励的方式,站在学生的出发点着手于工作,消除师生间隙。同时,管理工作中应采取多样化的鼓励措施,从精神、物质等方面来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例如,学生取得进步时,应当及时给予肯定。广泛开展丰富的寓教于乐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得到自我的满足与升华。
参考文献:
[1]王一平.人性化管理:高校学生管理的必然选择(J)中国教育导刊2005(2):88-90.
[2]王未.树立“以人为本”观念做好学生管理工作(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5.18(1):78-79.
[3]卢勃.试论人本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J)高教探索,2000.
[4]庄士钦.组织行为学概论(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99.
【关键词】学生管理;以人为本;管理制度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21世纪,社会竞争日益增长,而人则是竞争的主体,培养综合性人才是高校的首要任务及目标,高校管理应致力于挖掘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了解当代90后的大学生的多元性。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为社会培养能接受时代挑战优秀人才,是高校管理的目标,更是教育工作者的美好理想。
一、“以人为本”管理的内在涵义
学生管理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是一种以人为对象的活动,学校教育管理过程就是辅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过程。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理念,以满足人的内在需要为出发点,以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目标,把促进人的个性化发展作为首要前提,是一种把对人的关注、个性的释放置于显著位置的个性化管理,是培养人才的内在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注重学生的成长与全面发展、个性化问题是“以人为本”管理模式关注的首要目标,从管理方面而言,它对于培养具有独立的 、多元化的、鲜明个性的学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它的最终目标和归宿在于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它的管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传统的管理制度并不被“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所反对,因为传统的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成长和集体生活的需要,所以它的存在是必然的,但是如果要学生一切都严格按照传统管理制度的手册和守则来做,那么学生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则受到了限制,不利于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管理制度重点在于学生的自我管理,强化学生管理的自主性,强化学生管理的服务意识,让管理就是服务的观念逐渐成为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都参与到学生管理工作中,强调学生是管理工作的主体,规章制度是管理学生的手段而不是压抑学生天性的工具。其次,客观上来说,学生之间在个体上存在差异,他们不以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因此,“因材施教”原则应体现在“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工作中,管理者应重视学生的差异,增强学生管理的时效性,从实际出发,尊重大学生的的个体性,实行分层管理,因材施教,使其能够自主的为自己确定目标并为之奋斗。
二、当代高校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培养和输送人才、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建设人和接班人是高校办学的崇高目标,因此,高校历来十分重视学生的管理工作,不断壮大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健全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改进和完善学生管理工作方法,建立有效的学生管理规章制度,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然而,目前高校学生管理仍然缺失人本思想,传统学生管理也缺乏以人为本的理论和实践。
(一)管理目标过于格式化
学校的管理目标看似是有形的、具体的、可操作的,而对学生却是格式化甚至是抽象的。和高校办学的其它理念一样,高校学生管理目标是为社会培养人才,为了完成这一目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以社会对人才要求的制高点制定管理制度统一约束学生、指挥学生、评价学生,却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学校管理目标未很好的融入于学生的个人目标,学生会、在这两个目标的矛盾中无所适从,限制了思想的发展。其实社会生活并不是单一的,社会所需人才是多样化的,很难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不是所有老师眼中的好学生都能成为社会上的人才,反而大多数都默默无闻甚至一事无成,而有些所谓差生却往往如鱼得水,在事业上屡有建树。
(二)管理制度的广泛化
正如俗话所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管理是需要制度来维持的,为了确保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有序进行,建立晚上的规章制度是非常必要的。然而,在当今高校的规章制度中却依旧缺失“以人为本”的思想,管理者将规章制度视为压制学生的法宝,处处强调服从性和统一性,很多管理制度仍有照搬照抄的现象,许多高校的管理模式并没有有效的创新和改良,强调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对事不对人,缺乏个性和人性化管理。
(三)对学生认识上先导性
学生管理人员往往对学生存在着主观性,很多观念先入为主,通常认为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做事不靠谱,从而难以信任,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充当自我管理者,主观认为学生只能被管理,并且服从管理和听从安排,管理决策和实施上都存在着“保姆”现象,而学生永远不能完全成长。另外,“白纸论”根深蒂固,部分管理者随意发号施令,从而严格训化,学生的身心发展不被重视,很多学生不愿被动作为管理对象,甚至排斥老师,种种的不信任、不依靠情绪导致逆反心理的激化,这一系列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管理的成效。
三、实施“以人为本”管理的必然选择与方法探讨
人性化的管理能够有效的提高管理效率,目前高校仍实施层层级的模式,这种管理与被管理的工作关系,导致管理者与学生之间只能存在命令与服从,成为个性发展的障碍,尊重与信任是教师管理员必须具备的素质,鼓励引导学生探索学习,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自由与权力,尊重学生主体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信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带入学生管理工作,师生关系要实现传统的隶属型向服务型转变,深化教育改革,人性化管理的模式成为了必然选择。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也并不是一句空话、一纸空谈,诸多环节需要作出变革与探讨。
(一)教育管理观念的调整是“以人为本”学生管理实施的前提
观念具有先导性、深刻性的作用,要深化改革最主要的是改变教育管理观念。一是树立科学育人观,克服“严师高徒”的思想,不要一味从严管理作风,将管理张弛有度,刚柔并济。二是树立全面的人才观,不可用单一粗暴的管理模式去苛求,抹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作为新时代的学生,既要跟上潮流的变化又要具有长远的眼光。 (二)管理制度的健全是“以人为本”学生管理实施的保证
“垂直型”或“金字塔”型管理体制在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中十分常见,一级管一级,导致学生管理工作者与学生之间往往是管理与被管理者的简单关系,造成了两者关系不对称的局面,因此,规章制度再科学化、合理化也很难达到相应的效果,这种学生管理体制与“与人为本”教育理念有相违背,束缚了高校“以人为本”教育管理理念的发展。因此,管理者应增强管理工作的透明度,注重学生的话语权和知情权,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心声,像部分高校所试行的学生自律委员会、管理自制小组、学生权力与义务组织等,都是完善高校学生管理体制的有效途径及补充。
(三)创建和谐平等校园是“以人为本”学生管理实施的着手点
校园文化是“以人为本”学生管理的文化基础,是能够有效、持久、深刻的影响学生的行为,创建和谐平等的校园氛围,让人本观念植入全体师生的心中,渗透在学生工作的每个环节,在学生管理活动中,将人本的观念带入其工作,不论是管理者或是被管理者,用人人平等的心态充分相信对方,克服“官本位”“师本位”的思想,形成和谐的良师益友关系,同时开展相关讲座、辩论等校园活动,用校园活动作为校园文化的载体,其价值取向必然发生质的变化,从而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水平。
(四)改进管理方法是“以人为本”学生管理实现的主要途径
真正做到平等、友爱、鼓励、引导的培养模式,着眼于学生的人性本质,不得轻视学生,更不得漠视学生,尊重其独立的人格尊严,在目前的高校中普遍存在着“分类学生”,甚至有个别老师出现辱骂学生的现象,对待贫困生和心理障碍的学生应当给予特别的照顾与关心,在工作中不得歧视他们,更不应该将其分类,在对待贫困生工作中,给予绿色通道、勤工助学等,在选拔和发展党员方面,应做到其工作的透明度,真正做到公正、公平、公开,遇到“问题学生”时,不得进行人格侮辱,把教育做的深透,以情以理,用关爱的角度、鼓励的方式,站在学生的出发点着手于工作,消除师生间隙。同时,管理工作中应采取多样化的鼓励措施,从精神、物质等方面来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例如,学生取得进步时,应当及时给予肯定。广泛开展丰富的寓教于乐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得到自我的满足与升华。
参考文献:
[1]王一平.人性化管理:高校学生管理的必然选择(J)中国教育导刊2005(2):88-90.
[2]王未.树立“以人为本”观念做好学生管理工作(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5.18(1):78-79.
[3]卢勃.试论人本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J)高教探索,2000.
[4]庄士钦.组织行为学概论(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