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多媒体教学就是把抽象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形象的图像、感性的音乐,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教材内涵,理解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运用多媒体可以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传递量,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将一些散于各课的基础知识形成系统揭示给学生,形成知识的网络,大大扩充信息的传递量。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方法;运用效果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技术不断提高,在教育教学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符合教学内容且学生喜欢的课件或情景,扩大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有内容可听,有话可说,使其在实践中提高能力。另外,互联网上的信息量大,知识更新快,还可以在比较真实的环境中进行语言交流。多媒体教学在多种现代化教学中脱颖而出,通过设计课件,达到声光同步、视听结合的效果,使学生耳目一新,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运用多媒体。
一、画面展示
通过画面的展示,将课文中描述的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加深理解,把握主题。
文学作品对情景的精彩描述,能够塑造动人的形象,达到教育、启智的目的,多媒体以其极强的表现力,将特定的场景以画面、声音结合的形式展示在学生面前,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同时,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的主题,对文字的表达有更深的认识。如五年级上册《变色龙》教学中,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揭题:变色龙的外形是怎样的?它是如何捕食的?接着,多媒体演示变色龙的外形、捕食的过程。教师巧妙地导入课文重点部分,通过视觉上的冲击,使学生从内心受到极大震撼,体会到课文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写作方法。
二、气氛渲染
运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真正融入课文所表达的意境中,主动进行学习。“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物色之动,心亦摇焉”说明“境”与“情”的关系。通过多媒体渲染课文中的气氛,以增强学生学习的情趣,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音乐本身就是情与境的结晶。以音乐渲染情境,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是理解抒情性课文的有效途径。例如,《在大海中永生》这篇课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生活的时代有一定的距离,学生不易把握文中对邓小平爷爷的怀念、崇敬之情,教师此时应设法激发并强化这种感情,可借助音乐的力量,通过直接诉诸听觉的音乐打动学生,通过配乐朗诵反复体味课文中的深切悲痛之情,以音乐渲染情境,直接而有效。
三、情境再现
例如,在学习《莫高窟》时,教师可用多媒体展示敦煌莫高窟精美绝伦的彩塑,再现丰富多彩的壁画,可以出示价值连城的藏经洞,激发学生对莫高窟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的赞美和热爱。接着,可以一组图片演示,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我国大量宝贵的经卷、文书、帛画等被帝国主义洗劫一空,从而引发学生对帝国主义无耻掠夺的憎恨。
展现美的情境,能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展现丑的情境,能激起学生对美的追求。通过前后两组图片比较,使学生有“震撼”的感受,从而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结晶,更深地理解课文表达的中心思想。
四、引导想象
语言文字作为描绘客观世界的符号,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由于多媒体可提供声画并茂、视听结合的客观世界的表象,将抽象、概括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具体、可感的东西,使文字与客观事物之间建立了联系,化难为易,从而使学生在此基础上,更好地发挥想象。如《黄果树瀑布》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瀑布激起的水花,如雨雾般腾空而上,随风飘飞。漫天浮游,高达数百米,落在瀑布右侧的黄果树小镇上,形成了银雨撒金街的奇景。”学生本身很少有去黄果树瀑布去游览的,很难理解“漫天浮游”“腾空而上”等这些情景,更談不上生动的想象了。这时,教师可用多媒体演示,将黄果树瀑布壮观雄伟的景象展示出来,这样学生可从感知到理解,从抽象到具体,在表象的作用下真正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获得美的感受。
任何事物都有长短利弊,多媒体教学手段也不例外。所以,语文课堂中运用多媒体要适度,应避免一味追求多媒体教学,忽视实际效果。如在讲解《嫦娥奔月》这篇课文时,在课上,有的教师出示了大量和嫦娥奔月有关的图片,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但忽略了对嫦娥这一人物的细致分析,所以整堂课下来学生并未很好地地理解人物形象。这种运用是单纯追求形式而忽略了课文内在主旨,看似很热闹,其实学生一无所获,这样会降低教学质量,误导学生对课文的把握。另外,真正能自己制作课件上课的语文老师并不多,有些老师下载完后,不经任何修改、加工拿来就用,这种课件没有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这对教学来说也十分不利。其次,教学过程是个微妙的过程,多媒体手段只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辅助手段,不能代替教师的教学活动。教师如果过分依赖多媒体手段,把所有的教学环节全部借助多媒体手段再现,那么就少了教师的发挥,减少了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
让学生领悟语言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不能依靠教学技巧和现代化的教学武器,更有赖于教师牵引学生灵魂沉潜于字里行间,流连于墨韵书香,这样学生才能进行真实的阅读,获得启迪智慧和滋补精神的营养。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方法;运用效果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技术不断提高,在教育教学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符合教学内容且学生喜欢的课件或情景,扩大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有内容可听,有话可说,使其在实践中提高能力。另外,互联网上的信息量大,知识更新快,还可以在比较真实的环境中进行语言交流。多媒体教学在多种现代化教学中脱颖而出,通过设计课件,达到声光同步、视听结合的效果,使学生耳目一新,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运用多媒体。
一、画面展示
通过画面的展示,将课文中描述的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加深理解,把握主题。
文学作品对情景的精彩描述,能够塑造动人的形象,达到教育、启智的目的,多媒体以其极强的表现力,将特定的场景以画面、声音结合的形式展示在学生面前,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同时,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的主题,对文字的表达有更深的认识。如五年级上册《变色龙》教学中,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揭题:变色龙的外形是怎样的?它是如何捕食的?接着,多媒体演示变色龙的外形、捕食的过程。教师巧妙地导入课文重点部分,通过视觉上的冲击,使学生从内心受到极大震撼,体会到课文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写作方法。
二、气氛渲染
运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真正融入课文所表达的意境中,主动进行学习。“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物色之动,心亦摇焉”说明“境”与“情”的关系。通过多媒体渲染课文中的气氛,以增强学生学习的情趣,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音乐本身就是情与境的结晶。以音乐渲染情境,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是理解抒情性课文的有效途径。例如,《在大海中永生》这篇课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生活的时代有一定的距离,学生不易把握文中对邓小平爷爷的怀念、崇敬之情,教师此时应设法激发并强化这种感情,可借助音乐的力量,通过直接诉诸听觉的音乐打动学生,通过配乐朗诵反复体味课文中的深切悲痛之情,以音乐渲染情境,直接而有效。
三、情境再现
例如,在学习《莫高窟》时,教师可用多媒体展示敦煌莫高窟精美绝伦的彩塑,再现丰富多彩的壁画,可以出示价值连城的藏经洞,激发学生对莫高窟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的赞美和热爱。接着,可以一组图片演示,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我国大量宝贵的经卷、文书、帛画等被帝国主义洗劫一空,从而引发学生对帝国主义无耻掠夺的憎恨。
展现美的情境,能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展现丑的情境,能激起学生对美的追求。通过前后两组图片比较,使学生有“震撼”的感受,从而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结晶,更深地理解课文表达的中心思想。
四、引导想象
语言文字作为描绘客观世界的符号,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由于多媒体可提供声画并茂、视听结合的客观世界的表象,将抽象、概括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具体、可感的东西,使文字与客观事物之间建立了联系,化难为易,从而使学生在此基础上,更好地发挥想象。如《黄果树瀑布》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瀑布激起的水花,如雨雾般腾空而上,随风飘飞。漫天浮游,高达数百米,落在瀑布右侧的黄果树小镇上,形成了银雨撒金街的奇景。”学生本身很少有去黄果树瀑布去游览的,很难理解“漫天浮游”“腾空而上”等这些情景,更談不上生动的想象了。这时,教师可用多媒体演示,将黄果树瀑布壮观雄伟的景象展示出来,这样学生可从感知到理解,从抽象到具体,在表象的作用下真正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获得美的感受。
任何事物都有长短利弊,多媒体教学手段也不例外。所以,语文课堂中运用多媒体要适度,应避免一味追求多媒体教学,忽视实际效果。如在讲解《嫦娥奔月》这篇课文时,在课上,有的教师出示了大量和嫦娥奔月有关的图片,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但忽略了对嫦娥这一人物的细致分析,所以整堂课下来学生并未很好地地理解人物形象。这种运用是单纯追求形式而忽略了课文内在主旨,看似很热闹,其实学生一无所获,这样会降低教学质量,误导学生对课文的把握。另外,真正能自己制作课件上课的语文老师并不多,有些老师下载完后,不经任何修改、加工拿来就用,这种课件没有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这对教学来说也十分不利。其次,教学过程是个微妙的过程,多媒体手段只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辅助手段,不能代替教师的教学活动。教师如果过分依赖多媒体手段,把所有的教学环节全部借助多媒体手段再现,那么就少了教师的发挥,减少了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
让学生领悟语言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不能依靠教学技巧和现代化的教学武器,更有赖于教师牵引学生灵魂沉潜于字里行间,流连于墨韵书香,这样学生才能进行真实的阅读,获得启迪智慧和滋补精神的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