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年来,我不止一次地神游过丝路南道。我坚信与河西走廊并行的祁连山南麓,存在一条同样重要的同样繁忙的通道。这条经河谷、高原和越过祁连山大坂的路,是由马蹄敲打出来的。
7、浩门城北约8.5公里的北山乡境内,还有唐威戎军城遗址。
浩门城北约8.5公里的北山乡境内,还有唐威戎军城遗址。
威戎军大抵是团一级的建制。《新唐书》上记载:“唐初之戍边者,大日军,小日守捉。日城,日镇,总之者日道。”《元和郡县志》鄯州威戎军条有“开元二十六年杜希望置,管兵千人,马五十匹。”
这座千年古城坐落在老虎沟口东岸,冷龙岭南麓的一台地上。因地处金巴台村,称金巴台古城,筑城年代在公元663~738年之间,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西凭老虎沟河岸,高出深沟约30米。北、东、南三面墙垣虽已完全坍塌,但遗址仍清晰可辨,是座南北长约230米,东西宽200米的长方形城,城墙残高2~3米,底宽10米,上部残宽4米,夯土层厚9~11厘米,门开于东墙正中,宽10米。城内西部有一片南北长40米,东西宽30米的长方形台基,似为官府遗址。
——唐代丝路南道是沿大通河支流进入老虎沟后,又分为两支,一是翻越祁连山分水岭,沿石羊河上游支流流进武威的永昌,称门源——永昌道;另一条出扁都口进入张掖盆地的山丹,称为门源——山丹道。
唐代吐蕃活跃于青海高原,不断袭扰河西走廊,威戎军城靠山依河,雄踞谷口,扼河西走廊的出入门户。唐末,大抵此城已经废弃,吐蕃据河陇。与中亚的交通线北移“回鹘道”(北庭——居延——灵武),即草原丝路。
从祁连山南麓历代古城遗址的变迁可以看出,宋、元、明各朝代,主要利用平西——张掖道沟通中原和边疆,乃至与中亚的经济文化交流。还值得一提的是,随着连接甘肃、四川西部“羌氏道”的开拓,丝路南道成了抵达四川和江南的最便捷的路线。特别当中国出现南北分裂时期,“平西——张掖道”和羌氏道便格外繁忙,马队驼队货物辗转运至岷江,就可以上船,直下江南了。
8、沿海拔越来越高。在门源西部皇城盘坡垭口,可以见一个美丽的湖泊“花海”,而当地牧人却叫它“乱海子。
沿海拔越来越高。在门源西部皇城盘坡垭口,可以见一个美丽的湖泊“花海”,而当地牧人却叫它“乱海子”。在祁连山南的几十个湖泊中,乱海子最美。
碧蓝的湖水清澈见底,四周是浅浅的青山。湖水由地下涌泉汇集而成,面积约125万平方米。它的周围,星星般密布着亮晶晶的水汪,鲜花遍地盛开。站在湖泊的南岸,遥望对面岗什卡雪峰,则更像是走进了一幅巨型画卷。
乱海子处于高山湿地之中,为地质时期的冰川湖,这里是鸟类和水禽的天堂。花海的这片湿地,对祁连山这个高寒缺氧的巨人,更显得弥足珍贵了。《西宁府新志》中以“花海鸳鸯”为名,将乱海子列为西宁八景之一。
过去门源,还有一个比乱海子更大的高原冰川湖麻扎图湖,位于达坂山的西端。因高原气候风雨多变,上个世纪60年代为拔除“雹源”,消除“灾害”,开石引流,将湖水放干了。那时,也同样认为“乱海子”为“雹源”,准备治理,因工程量太大而作罢。
在乱海子,我发现有一处水文和鸟类观测点。人们告诉我,这是日本一个科研组织设立的,他们每年都来人。我十分惊异,也涌上一种难以言喻的感情。我们中国的科学工作者呢?
9、离开乱海子,便到了永安古城
离开乱海子,便到了永安古城,它位于门源县城西南50公里处,是丝路南道上规模最大的保存最好的古城。永安城南北长438米,东西宽353米,城墙高达7.3米,其规模浩大,消耗土方之巨由此可见一斑。
永安古城始建于172.5年,这里原是清雍正年间著名的抚远大将军年羹尧建造。为保西北边境稳定,繁荣西部经济,年羹尧在甘肃、青海的咽喉之地分别修筑了永安、大通和白塔3座城池,并在城中屯兵安营。此后,从雍正到宣统的200余年里,永安城一直是清王朝驻守青海的重兵之地。
这里海拔高,不长庄稼,也没有树木,只有无际的草原。古城是岗什卡雪峰最忠实也是最执著的守望者。节令虽是深秋,草原上已有肃杀冬景了。
清光绪年间,大通县县令贾勋有一次到门源视察灾情,路上写下了三首诗,反映了边地风物气候的变化。先是经农区,景色优美。“岭断云连处,扬鞭走客骖。浅流河——,碎石经三三。茗果村前后,衣冠舍北南。承平幸无事,既醉乐且酣。”
后来,来到了永安城:“一出红山堡,荒凉野井添。猎场沙草乱,牧地雪花粘。田鼠踪驰迅,山羊角挺尖。刀旗光耀处,壁垒想森严。”
据考证,永安城屯兵人数最多时,达到3000余人。其中1000余人是在当地招募的部落兵,另2000~规军。年羹尧征战青海时,军费浩大,令清王朝财政吃紧。为了缓解经济上的压力,清政府就采取让部落兵就地采金的方式,以弥补供给不足,在门源境内的永安河谷、大梁、赛尔图等地,守军当年采挖沙金的痕迹依旧清晰可辨。
由于扼守甘、青两省通衢之地,便捷的交通条件和独特的地理位置,从1725年到1928年的200余年间,大批商人云集永安古城,永安古城由此成为繁华的商贸重镇。永安城内陆续修建了城隍庙、关帝庙、文昌庙、学校等附属设施,永安城成了近代丝路南道上的名域,承载了青海近300年来不可多得的繁华和荣光。
如今的永安城墙轮廓保存得基本完好。伫立在古城之下,古城的马面、炮台和城中屋基的轮廓历历在目。古城为黄土沙石夯筑而成,墙皮已经脱落,夯筑的痕迹层层叠叠宛如历史的年轮,述说着岁月的沧桑。
清末,永安城军事要塞的地位随着清朝政权的崩溃而失去,驻守在这里的绿营军,全部就地解散,大部分将士回到了原籍,也有部分将士留在了永安,融入了当地居民。清王朝驻守在永安城的最后一位满族游击(相当于今天的团长)名叫文海,上世纪90年代,其墓葬在门源县北关村被发现,墓志铭中清晰记录了清王朝结束后,驻守在永安城的清朝将士被就地遣散的凄凉场景。
但是永安城的人脉未断。民国时期,这里依旧是门源地区一个经济发达的商业重镇,直到公元1929年正月十五这天,被国军一路追杀的马仲英率部占领永安城,并在城中疯狂劫掠,血腥屠城,撤退时将城内建筑付之一炬。永安城才真正走到了生命的终点。
现在,永安城周围地区被开辟成了牧场和草料基地。城内为数极少的居民早已不是当年永安的居民,面对朝夕相处的古城,他们中已经很少有人能说清楚这座古城的历史了。
10、出永安城西去,即为大通河与黑河的分水岭,海拔4300多米的金羊岭。
出永安城西去,即为大通河与黑河的分水岭,海拔4300多米的金羊岭。
岭头有牧人的敖包。
顺涧水再往西北,即来到祁连县的小镇峨堡——也是敖包的译音。这里原是一个驿站,后有几十户居民。
丝路南道在这里分为两支,主道便由此向北,经扁都口从青海入甘肃张掖:另一支继续往西,经祁连县和祁连山中段西段南侧,从玉门、安西附近出,进入敦煌和星星峡。1937年3月,红军西路军兵败河西走廊,经梨园口恶战后。沿梨园河进入祁连山,翻过大牦牛山,然后出安西和红柳园,抵达新疆的星星峡,基本上走的就是这条路线。
祁连山脉中段有一个贯通南北的峰口,它就是被古人称为“大斗拔谷”的险关要隘——扁都口。扁都口海拔3500多米,南通祁连县城博堡,北达甘肃民乐炒面庄,地势险要,山势峻峨,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商旅通行的重要通道之一。
扁都口峡谷长28公里,宽约10余米,险隘深邃。峡谷两侧奇峰耸立,峭壁突兀,怪石森然,叠嶂无穷。227国道穿谷而过。
从峨堡往扁都口,远处雪峰雄峙,近处层峦叠峰,一路上天气突变,先是雨丝中夹着雪花。接着雨越下越大,进入险谷之后,乱云浓雾,从身连裹拥而过,路边急流浊浪,惊心动魄。
扁都口自汉唐以来,一直是西部羌、匈奴、突厥、回纥、吐谷浑、吐蕃等民族相互联系,和出入甘青之间的重要通道。遥想东晋时期僧人法显,他是第一位西行取经的先驱,由靖远经西宁,经丝路南道,穿越扁都口到张掖。
从永靖的黄河古渡口,到唐威戎军城,从大通河畔的宋代克图古城、浩门古城,清永安古城,再到扁都口,正是西北这一个个暗中的地理枢纽,穿织成了我们悠久历史与民族的壮丽画卷。
旅游小贴士
门源县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东北部,跨越南北连通青藏线与亚欧大陆桥的227国道(宁张线)和以浩门河相伴直达民和、兰州的302省道(岗青线)呈“十”字状贯穿全境。以县城浩门镇为中心的“三纵三横”(三纵:硫磺沟至一棵树、宁张公路,仙米至小沙河;三横:青石嘴至岗子口、铁迈至麻当、苏吉湾至克图垴)公路形成纵横东西、贯穿南北、连国道通外少、布局合理的公路主骨架。辅以县乡公路和乡村公路为支脉,纵横交错、干支相连的公路网络。覆盖全县的所有乡村,资源开发区和旅游景点。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迭893公里,路网建设全面提速,等级公路占公路通车里程的77.9%。从省城西宁每天有多趟大巴往返,交通便捷。
永安古城距门源县城50公里,浩门古城距门源县城东南三华里处,租车可前往。
7、浩门城北约8.5公里的北山乡境内,还有唐威戎军城遗址。
浩门城北约8.5公里的北山乡境内,还有唐威戎军城遗址。
威戎军大抵是团一级的建制。《新唐书》上记载:“唐初之戍边者,大日军,小日守捉。日城,日镇,总之者日道。”《元和郡县志》鄯州威戎军条有“开元二十六年杜希望置,管兵千人,马五十匹。”
这座千年古城坐落在老虎沟口东岸,冷龙岭南麓的一台地上。因地处金巴台村,称金巴台古城,筑城年代在公元663~738年之间,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西凭老虎沟河岸,高出深沟约30米。北、东、南三面墙垣虽已完全坍塌,但遗址仍清晰可辨,是座南北长约230米,东西宽200米的长方形城,城墙残高2~3米,底宽10米,上部残宽4米,夯土层厚9~11厘米,门开于东墙正中,宽10米。城内西部有一片南北长40米,东西宽30米的长方形台基,似为官府遗址。
——唐代丝路南道是沿大通河支流进入老虎沟后,又分为两支,一是翻越祁连山分水岭,沿石羊河上游支流流进武威的永昌,称门源——永昌道;另一条出扁都口进入张掖盆地的山丹,称为门源——山丹道。
唐代吐蕃活跃于青海高原,不断袭扰河西走廊,威戎军城靠山依河,雄踞谷口,扼河西走廊的出入门户。唐末,大抵此城已经废弃,吐蕃据河陇。与中亚的交通线北移“回鹘道”(北庭——居延——灵武),即草原丝路。
从祁连山南麓历代古城遗址的变迁可以看出,宋、元、明各朝代,主要利用平西——张掖道沟通中原和边疆,乃至与中亚的经济文化交流。还值得一提的是,随着连接甘肃、四川西部“羌氏道”的开拓,丝路南道成了抵达四川和江南的最便捷的路线。特别当中国出现南北分裂时期,“平西——张掖道”和羌氏道便格外繁忙,马队驼队货物辗转运至岷江,就可以上船,直下江南了。
8、沿海拔越来越高。在门源西部皇城盘坡垭口,可以见一个美丽的湖泊“花海”,而当地牧人却叫它“乱海子。
沿海拔越来越高。在门源西部皇城盘坡垭口,可以见一个美丽的湖泊“花海”,而当地牧人却叫它“乱海子”。在祁连山南的几十个湖泊中,乱海子最美。
碧蓝的湖水清澈见底,四周是浅浅的青山。湖水由地下涌泉汇集而成,面积约125万平方米。它的周围,星星般密布着亮晶晶的水汪,鲜花遍地盛开。站在湖泊的南岸,遥望对面岗什卡雪峰,则更像是走进了一幅巨型画卷。
乱海子处于高山湿地之中,为地质时期的冰川湖,这里是鸟类和水禽的天堂。花海的这片湿地,对祁连山这个高寒缺氧的巨人,更显得弥足珍贵了。《西宁府新志》中以“花海鸳鸯”为名,将乱海子列为西宁八景之一。
过去门源,还有一个比乱海子更大的高原冰川湖麻扎图湖,位于达坂山的西端。因高原气候风雨多变,上个世纪60年代为拔除“雹源”,消除“灾害”,开石引流,将湖水放干了。那时,也同样认为“乱海子”为“雹源”,准备治理,因工程量太大而作罢。
在乱海子,我发现有一处水文和鸟类观测点。人们告诉我,这是日本一个科研组织设立的,他们每年都来人。我十分惊异,也涌上一种难以言喻的感情。我们中国的科学工作者呢?
9、离开乱海子,便到了永安古城
离开乱海子,便到了永安古城,它位于门源县城西南50公里处,是丝路南道上规模最大的保存最好的古城。永安城南北长438米,东西宽353米,城墙高达7.3米,其规模浩大,消耗土方之巨由此可见一斑。
永安古城始建于172.5年,这里原是清雍正年间著名的抚远大将军年羹尧建造。为保西北边境稳定,繁荣西部经济,年羹尧在甘肃、青海的咽喉之地分别修筑了永安、大通和白塔3座城池,并在城中屯兵安营。此后,从雍正到宣统的200余年里,永安城一直是清王朝驻守青海的重兵之地。
这里海拔高,不长庄稼,也没有树木,只有无际的草原。古城是岗什卡雪峰最忠实也是最执著的守望者。节令虽是深秋,草原上已有肃杀冬景了。
清光绪年间,大通县县令贾勋有一次到门源视察灾情,路上写下了三首诗,反映了边地风物气候的变化。先是经农区,景色优美。“岭断云连处,扬鞭走客骖。浅流河——,碎石经三三。茗果村前后,衣冠舍北南。承平幸无事,既醉乐且酣。”
后来,来到了永安城:“一出红山堡,荒凉野井添。猎场沙草乱,牧地雪花粘。田鼠踪驰迅,山羊角挺尖。刀旗光耀处,壁垒想森严。”
据考证,永安城屯兵人数最多时,达到3000余人。其中1000余人是在当地招募的部落兵,另2000~规军。年羹尧征战青海时,军费浩大,令清王朝财政吃紧。为了缓解经济上的压力,清政府就采取让部落兵就地采金的方式,以弥补供给不足,在门源境内的永安河谷、大梁、赛尔图等地,守军当年采挖沙金的痕迹依旧清晰可辨。
由于扼守甘、青两省通衢之地,便捷的交通条件和独特的地理位置,从1725年到1928年的200余年间,大批商人云集永安古城,永安古城由此成为繁华的商贸重镇。永安城内陆续修建了城隍庙、关帝庙、文昌庙、学校等附属设施,永安城成了近代丝路南道上的名域,承载了青海近300年来不可多得的繁华和荣光。
如今的永安城墙轮廓保存得基本完好。伫立在古城之下,古城的马面、炮台和城中屋基的轮廓历历在目。古城为黄土沙石夯筑而成,墙皮已经脱落,夯筑的痕迹层层叠叠宛如历史的年轮,述说着岁月的沧桑。
清末,永安城军事要塞的地位随着清朝政权的崩溃而失去,驻守在这里的绿营军,全部就地解散,大部分将士回到了原籍,也有部分将士留在了永安,融入了当地居民。清王朝驻守在永安城的最后一位满族游击(相当于今天的团长)名叫文海,上世纪90年代,其墓葬在门源县北关村被发现,墓志铭中清晰记录了清王朝结束后,驻守在永安城的清朝将士被就地遣散的凄凉场景。
但是永安城的人脉未断。民国时期,这里依旧是门源地区一个经济发达的商业重镇,直到公元1929年正月十五这天,被国军一路追杀的马仲英率部占领永安城,并在城中疯狂劫掠,血腥屠城,撤退时将城内建筑付之一炬。永安城才真正走到了生命的终点。
现在,永安城周围地区被开辟成了牧场和草料基地。城内为数极少的居民早已不是当年永安的居民,面对朝夕相处的古城,他们中已经很少有人能说清楚这座古城的历史了。
10、出永安城西去,即为大通河与黑河的分水岭,海拔4300多米的金羊岭。
出永安城西去,即为大通河与黑河的分水岭,海拔4300多米的金羊岭。
岭头有牧人的敖包。
顺涧水再往西北,即来到祁连县的小镇峨堡——也是敖包的译音。这里原是一个驿站,后有几十户居民。
丝路南道在这里分为两支,主道便由此向北,经扁都口从青海入甘肃张掖:另一支继续往西,经祁连县和祁连山中段西段南侧,从玉门、安西附近出,进入敦煌和星星峡。1937年3月,红军西路军兵败河西走廊,经梨园口恶战后。沿梨园河进入祁连山,翻过大牦牛山,然后出安西和红柳园,抵达新疆的星星峡,基本上走的就是这条路线。
祁连山脉中段有一个贯通南北的峰口,它就是被古人称为“大斗拔谷”的险关要隘——扁都口。扁都口海拔3500多米,南通祁连县城博堡,北达甘肃民乐炒面庄,地势险要,山势峻峨,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商旅通行的重要通道之一。
扁都口峡谷长28公里,宽约10余米,险隘深邃。峡谷两侧奇峰耸立,峭壁突兀,怪石森然,叠嶂无穷。227国道穿谷而过。
从峨堡往扁都口,远处雪峰雄峙,近处层峦叠峰,一路上天气突变,先是雨丝中夹着雪花。接着雨越下越大,进入险谷之后,乱云浓雾,从身连裹拥而过,路边急流浊浪,惊心动魄。
扁都口自汉唐以来,一直是西部羌、匈奴、突厥、回纥、吐谷浑、吐蕃等民族相互联系,和出入甘青之间的重要通道。遥想东晋时期僧人法显,他是第一位西行取经的先驱,由靖远经西宁,经丝路南道,穿越扁都口到张掖。
从永靖的黄河古渡口,到唐威戎军城,从大通河畔的宋代克图古城、浩门古城,清永安古城,再到扁都口,正是西北这一个个暗中的地理枢纽,穿织成了我们悠久历史与民族的壮丽画卷。
旅游小贴士
门源县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东北部,跨越南北连通青藏线与亚欧大陆桥的227国道(宁张线)和以浩门河相伴直达民和、兰州的302省道(岗青线)呈“十”字状贯穿全境。以县城浩门镇为中心的“三纵三横”(三纵:硫磺沟至一棵树、宁张公路,仙米至小沙河;三横:青石嘴至岗子口、铁迈至麻当、苏吉湾至克图垴)公路形成纵横东西、贯穿南北、连国道通外少、布局合理的公路主骨架。辅以县乡公路和乡村公路为支脉,纵横交错、干支相连的公路网络。覆盖全县的所有乡村,资源开发区和旅游景点。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迭893公里,路网建设全面提速,等级公路占公路通车里程的77.9%。从省城西宁每天有多趟大巴往返,交通便捷。
永安古城距门源县城50公里,浩门古城距门源县城东南三华里处,租车可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