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借助贴近生活的情景,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2.使学生掌握解决重复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3.(1)通过丰富、直观的游戏活动,发展形象思维,提升抽象思维能力。
(2)使学生在主动参加数学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體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具有现实意义的数学活动,帮助学生自主构建集合思想,初步理解集合思想的基本内涵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
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渗透集合的有关思想,并利用直观图的方式求出两个小组的总人数。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感受新知
1.播放课件:理发师的困惑
某理发师正在给客人理发,就听见一声门响,“叔叔,我和爸爸要理发”,又一声门响,“师傅,给我和父亲理个发”。这时,理发师抬头一看他很纳闷?
师提问:你们猜猜理发师为什么纳闷啊?
(期待生成:学生纷纷猜想,可能回答“我认为是他该给几个人理发?”)
开始学生会觉得是四个,继续猜想,可能是三个。
2.揭示原因
师:为什么是三个人?真有学生猜对了,可为什么是三个人?
3.师生互动
师追问:“这里没有爷爷呀?”
期待生成:那个他既是儿子的爸爸,又是爷爷的儿子。
4.共同揭示
问题出在谁身上?(一个人代表了两个身份)
“既……又……”
二、活动体验,揭示新知
游戏体验。
1.抢椅子游戏。
找两个同学,两把椅子进行游戏。
(学生马上表示无法游戏,提出应该如何安排人数与椅子)
2.猜拳游戏。
闯关晋级。(学生们用猜拳的方法决定游戏选手)
三、深度体验,理解新知
1.呼啦圈的解释
参加猜的游戏的同学把名字写在黑板上,并站到呼啦圈里。
参加抢的游戏的同学把名字写在黑板上,并站到呼啦圈里。有的同学从第一个圈里跑出来又跑到第二个圈里,但第一个圈又把他套了进来。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他既参加了“猜”的游戏,又参加了“抢”的游戏。
四、问题解决,运用新知
花名册里的故事
1.三年级一班有女生19人,男生17人
2.戴眼镜的同学有8人,不戴眼镜的同学有28人
3.三年级一班有男生17人,有三好学生11人。
他们之间有重复吗?怎样求总人数?
结束语:
重复长大叫集合,你们长大后可别不认识它呀。
1.使学生借助贴近生活的情景,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2.使学生掌握解决重复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3.(1)通过丰富、直观的游戏活动,发展形象思维,提升抽象思维能力。
(2)使学生在主动参加数学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體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具有现实意义的数学活动,帮助学生自主构建集合思想,初步理解集合思想的基本内涵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
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渗透集合的有关思想,并利用直观图的方式求出两个小组的总人数。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感受新知
1.播放课件:理发师的困惑
某理发师正在给客人理发,就听见一声门响,“叔叔,我和爸爸要理发”,又一声门响,“师傅,给我和父亲理个发”。这时,理发师抬头一看他很纳闷?
师提问:你们猜猜理发师为什么纳闷啊?
(期待生成:学生纷纷猜想,可能回答“我认为是他该给几个人理发?”)
开始学生会觉得是四个,继续猜想,可能是三个。
2.揭示原因
师:为什么是三个人?真有学生猜对了,可为什么是三个人?
3.师生互动
师追问:“这里没有爷爷呀?”
期待生成:那个他既是儿子的爸爸,又是爷爷的儿子。
4.共同揭示
问题出在谁身上?(一个人代表了两个身份)
“既……又……”
二、活动体验,揭示新知
游戏体验。
1.抢椅子游戏。
找两个同学,两把椅子进行游戏。
(学生马上表示无法游戏,提出应该如何安排人数与椅子)
2.猜拳游戏。
闯关晋级。(学生们用猜拳的方法决定游戏选手)
三、深度体验,理解新知
1.呼啦圈的解释
参加猜的游戏的同学把名字写在黑板上,并站到呼啦圈里。
参加抢的游戏的同学把名字写在黑板上,并站到呼啦圈里。有的同学从第一个圈里跑出来又跑到第二个圈里,但第一个圈又把他套了进来。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他既参加了“猜”的游戏,又参加了“抢”的游戏。
四、问题解决,运用新知
花名册里的故事
1.三年级一班有女生19人,男生17人
2.戴眼镜的同学有8人,不戴眼镜的同学有28人
3.三年级一班有男生17人,有三好学生11人。
他们之间有重复吗?怎样求总人数?
结束语:
重复长大叫集合,你们长大后可别不认识它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