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式的书话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k8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姜德明同志发表的散文集不少,而最吸引我的是作者在《书边草》中的那些介绍“书人”“书事”的书话。作者一边介绍知识,一边发表议论,往往能匠心独运地从通常易于被人忽略的小事上,哪怕只是零枝片叶、一鳞半爪,写出活的人物,新的意义来。这里虽然没有什么鸿篇巨制,也算不得高深的理论,但它给予读者的是新鲜、欣慰和充实,是实实在在的知识。如黄裳同志所说:“作者的心是很细的,能从细微的地方发现人们通常易于忽略的问题。”
  “书话”体裁的写作,看似容易,好像作者闲暇之时顺手拈成。其实不然,它要求作者既要有广博的学识,又要有独到的见解。姜德明同志的书话里有发现、有分析、有见解。尤其他的“人弃我取”的做法与成果,即使对专搞文学史的人来说也是不无裨益的。
  写名人、记小事是这类小品的特点之一。鲁迅、郭沫若等文学前辈,是中国新文学的开拓者,为文学事业乃至革命事业都作出了不朽的功绩。但作者没有去描写他们所做的那些惊天动地的大事——这当然也是值得大书特书的,而是摄取了他们普普通通的生活小景:怀抱海婴的鲁迅,“奔天桥”的老舍,“吟花”中的郭沫若……读来倍觉可亲、可近、可敬。这些平凡小事既写出了他们就是生活在我们常人之中的普通一员,同时又显示了他们伟大的人格。这是作者用笔的妙处所在。
  作者认为:凡是对新文学做出过贡献,哪怕只是在新文学的旅程上留下浅浅脚印的人,似乎都不应该让他们无声无息地湮没掉。这是作者文学史观,也是美学观的体现。《宝剑·青春·墓碑》、《石评梅和她的<偶然草>》、《从<象牙戒指>看石评梅》、《鲁迅·刘和珍·石评梅》、《<心海>里的涛语》,这些充满作者炽烈感情的作品,都是為一个几乎被人遗忘了的名字——石评梅而作的。高君宇和石评梅的名字对今天的读者来说,已经比较陌生了。但是石评梅曾在北方文坛,不,简直可以说中国的文坛发出过光芒。这位肯努力,有成绩,才华闪烁的女作家,虽然不见经传,虽然过早的陨落,然而是不应该被人们遗忘的。
  姜德明对现代文学很有研究,并有独到的见解。他同许多著名文学家有密切交往,并熟知现代文坛上一些名人掌故。这使他能在散文作品中刻画出鲁迅、郭沫若、茅盾、老舍等著名文学前辈的形象,也勾勒出石评梅、王尘无、黄宁婴等近年来已鲜为人知的作家们的侧影,这些散文为读者全面了解过去了的时代的文艺状况,了解现代文学史上的人和事提供了珍贵的资料。这样的书话、这样的散文,我们只嫌其少,十分希望有更多的文章问世,有更多的人来写。
  
  (《书边草》,姜德明著,浙江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二年一月第一版,0.69元)
其他文献
說来是一种稀有的感受,这是第二次跟牧尘这个角色说再见了。一年多前的夏天,我曾经跟他做过一次郑重的告别——从剧组离开,与角色剥离。那时候的我还没有仔细想过,他最终会以什么样的状态呈现于荧屏,也不知道那些赤手空拳画出的灵阵会变成什么模样。直到看到那个生于北灵境小孩和父亲一起站在雪原之上,我才被屏幕里的画面慢慢拉回到与牧尘同行的时间。  夜色渐重的时候,我终于将这个角色的经历悉数回顾了一遍,进入那些与之
张謇是一个跨越世纪进行选择的知识分子。作为封建社会的最后一名状元,他登上了旧世界“成功”的峰巅;同时,他又是第一个为世界承认的资产阶级企业家,在新世界中为世人瞩目。也许正是由于他这种集士子、状元、企业家于一身的特殊经历,引起中外人士广泛的研究兴趣。从本世纪二十年代赴南通参观访问的英、美、日等国家的专家名人,到今天出版的章开沅先生撰写的《张謇传稿》,形成一种经久不衰的研究热。  作为一个读书人,偶然
早在宋代,就盛传王维曾画过一幅《袁安卧雪图》。图中的雪地里有一棵碧绿的芭蕉。于是,问题来了。芭蕉这种植物,不是在冰雪严寒到来之前就已经凋残吗?怎么可能有“雪里芭蕉”呢?这“雪里芭蕉”,也就成了千百年来聚讼不休的一个话题。许多人批评王维的画违背常识,不足为法。而为王维作辩护的人也很不少。如沈括就说:“此乃得心应手,意到信成,造理入神,迥得天意”(见《梦溪笔谈》)。有人认为王维的画虽然有背于生活的真实
西方发展社会学在七十年代初作为发展研究的一个分支出现了。其研究情况如何?读一读安德鲁·韦伯斯特的《发展社会学》,你便可以掌握一个大致的轮廓。  韦书比较全面地介绍了西方社会学以及整个发展研究领域的主要学派及其观点。特别对“现代化理论”和“关于不发达的理论”(下面简称“两论”)作了比较详细的评介。  现代化理论是在E·迪尔凯姆和M·韦伯的思想基础上,以T·帕森斯的结构功能学派为先驱出现的。它强调在两
读完了徐寿凯同志所著的《古代文艺思想漫话》之后,我在书后的空白上写了这样几句:厚积薄发,深入浅出。不是卓异的,却是坚实的;不是天都峰,却是米粮川;不能使人惊奇,却能使人受益。  我从和作者多年的交往中知道,读者也可从他的著作中看出,他读的书是相当多的,下的钻研功夫是相当深的。一些问题,他淡淡谈来,可谁知道,那里面蕴含着多少艰辛,多少汗水,多少不眠之夜!对于曹丕“文以气为主”的观点,作者排列出从刘勰
吴于廑先生很早就主张宏观史学研究。早在一九七七年,他就提出要编纂一部既有别于“欧洲中心论”,又不同于国别史汇总的宏观世界史的设想。《十五、十六世纪东西方历史初学集》,就是他们在宏观史学理论指导之下,考察微观世界历史的第一项成果。  按照吴先生的观点,世界史就是宏观历史。宏观历史的特点之一,就是视野要开阔,要从全局看问题,要进行综合比较。如果世界史不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历史进行比较研究,不对特定地
一九八四年四月十六至二十日,美国十位中青年学者举办了一个题为“民族志文本的打造”(The Making of Ethnographic Texts)的研讨会。会议文章最后汇编成书,让学界在一九八六年见到了公开出版的《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和政治学》(Writing Culture: The Poetics and Politics of Ethnography)一书。该书中文版于二○○六年六月由商务
若干年前,32歲阿联酋商人阿卜杜拉·阿尔-马赫里在阿布扎比的拍卖会上花费845万美元为汽车买下了独一无二的车牌号——“1”。他表示“为了买下这个号,我不惜代价”。在拍卖会上,总计有价值2690万美元的各个号码卖出。还有两个阿联酋商人分别花费365万美元和185万美元买下号码“7”和“50”。  2008年,阿联酋商人赛义德·阿尔-克胡里耗资1400万美元买下在阿布扎比注册了的号码“1”,创下了在阿
三十年前我初读《洛丽泰》,带了一阵好奇涉猎的心情:一个中年男子对十二岁女孩的恋情故事,很难使严肃的文学读者把它看为艺术。我的好奇心乃是双重性的:一、一位堂堂的文学作家怎可把这样的主题作淋漓尽致的描写?二、他的写作技巧怎会精妙得令文学评论家叹为观止,捧为杰作?  《洛丽泰》当时的风行一时就是因为读者们的这类双重兴趣。内容的奇特与写作的精妙使它成为一本雅俗共赏的书。  《洛丽泰》的成功,立即把作者佛拉
2021年1月20日,大鹏在北京接受本刊采访。(本刊记者 侯欣颖/摄)  1月的北京天气寒冷,大鹏裹着一件羽绒服出现在记者面前,拍完照后,他穿上一早准备好的棉靴,说:“我们坐得近一点聊。”  大鹏给人的第一印象是随和,同时,像很多人说的,现实中他并不“逗”,也许是因为年纪渐长,也许是因为即将上映的电影《吉祥如意》。“这个电影对我来说非常残酷,我跟你描述的时候有几次心潮涌上一丝激动,但是又很快按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