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单侧竖脊肌平面阻滞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炎性反应、应激反应及术后快速康复的影响。方法将42例拟行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ASAⅠ或Ⅱ级,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21例(n=21)。ESP组(E组):超声引导下单侧竖脊肌平面阻滞+静脉全身麻醉组;TIVA组(T组):单纯全凭静脉麻醉组。两组患者均在局麻下行桡动脉穿刺、中心静脉穿刺术。E组患者于麻醉诱导前30min行患侧T5横突水平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待阻滞效果满意后行全身麻醉,T组为单纯全凭静脉麻醉。两组患者均以盐酸右美托咪定、丙泊酚、舒芬太尼、顺式阿曲库铵诱导,选择合适型号双腔支气管插管。两组患者均于麻醉诱导前30min(T1)、切皮后1h(T3)、术后4h(T5),术后24h(T7)抽取中心静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皮质醇(Cor)、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浓度。观察两组患者围术期普通血流动力学指标平均动脉压(MAP)与心率(HR)水平、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总用量、术中出血量及输液总量、术后拔管时间及住院天数;记录T5、T7、T8时间点动静态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记录术后24h内镇痛泵舒芬太尼输注总量、有效追加次数及术后48h内恶心呕吐及头晕发生总人数。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病人一般情况、术中出血量以及输液总量结果:两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围术期普通血流动力学指标(MAP、HR)结果:T1、T7-8时间点,两组患者MAP及HR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29)0.05);与T组比较,E组患者于T2-6时间点MAP及HR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术中总用量结果:与T组比较,E组患者术中丙泊酚及瑞芬太尼用量均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27)0.05)。4.拔管时间和住院天数结果:与T组比较,E组患者拔管时间与住院天数均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27)0.05)。5.动态和静态VAS评分及术后24小时内镇痛泵使用情况:E组T5、T7、T8时间点的动态及静态VAS评分均明显低于T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组比较,E组术后24h内镇痛泵舒芬太尼输注总量、有效追加次数均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患者血清IL-6和IL-10浓度结果:T1时间点两组患者IL-6、IL-10浓度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T1时间点比较,两组患者T3、T5、T7时间点IL-6、IL-10浓度均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组比较,E组患者T3、T5、T7时间点IL-6浓度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27)0.05);与T组比较,E组患者T3、T5、T7时间点IL-10浓度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27)0.05)。7.患者血清Cor和Ang-Ⅱ浓度结果:T1时间点两组患者Cor、Ang-Ⅱ浓度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T1时间点比较,两组患者T3、T5、T7时间点Cor、Ang-Ⅱ浓度均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组比较,E组患者T3、T5、T7时间点Cor、Ang-Ⅱ浓度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27)0.05)。8.术后48小时内不良反应发生人数结果:两组术后48小时内恶心、呕吐及头晕发生总人数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全凭静脉麻醉联合竖脊肌平面阻滞比单纯全凭静脉麻醉更能抑制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的炎性及应激反应。2.超声引导下单侧竖脊肌平面阻滞联合全凭静脉麻醉有利于患者术后快速康复,可能是一种更加恰当的麻醉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