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意义与途径

来源 :文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vinlp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中华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思想观念,彰显了不同时代的文化印记与特色。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位中国人的使命。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积极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诵读经典,感受经典著作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思想,有助于学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坚持文化自信,真正实现为中华民族崛起而读书。文章探讨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与途径,以期有效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
   关键词:传统文化 语文教学 融入 途径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沉淀了一系列深深植根于中华儿女心中的传统文化。作为一门传承语言文化的学科,语文承担着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职能。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有助于中职学生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有助于养成良好的品德和素养,为社会输送优秀的技能型人才。然而,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中职教育旨在培养技能型人才,学生普遍以学好一门技术作为自己的目标,存在一定程度的“重专业、轻文化”的现象,因而,语文学科得不到中职学生的重视。学生对语文课程的重视度不高,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与效果,在语文教学中深层次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更是无从谈起。另一方面,中职学校学生大多数是中考的落榜生,文化成绩不好。知识体系的严重缺陷、理解和接受能力的障碍,导致其对传统化文化学习的兴趣不高[1]。加之部分语文教师的文化素养有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不够深刻,一些教师甚至还存在崇洋媚外心理,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职语文教学对传统文化的传播。本文探讨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与途径,旨在让学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坚持文化自信,真正实现为中华民族崛起而读书。
   一.中职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意义
   (一)有利于学生建立文化认同与民族自信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新千年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升。纷繁复杂的西方现代文化思潮,前所未有的冲击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堡垒,部分国人组建淡忘了中华传统美德,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不强,甚至还引致了一系列道德失范现象。加强中职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美德的客观需要;还是提升青少年文化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高素质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应然要求。
   (二)有利于中职语文教师明确语文教学定位
   中职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中职语文教师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往往习惯于单纯强调语文知识、语文技能,而对于文化视野的开拓、审美情趣的熏陶则有所忽视,于是语文便丧失了它固有的魅力和人文教育的特征。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能促使教师在教学中不只是反复分析每一篇课文的情节、人物及段落结构,同时也关注学生文化视野的开拓和审美情趣的熏陶[2]。
   (三)有利于培养中职生开放性的学习意识
   传统的语言教育把语文课等同于教材,致使语文学习的范围越来越窄。中职语文要建立课程大于教材的理念,要培养学生形成开放性的学习意识。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人类文明的宝库,蕴含着丰富的语文教学资源,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能使文学教学、文化熏陶回归课堂,让涌动着生命激情的文学作品,唤起中职生的生命激情。
   (四)有利于中职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有利于中职学生审美和文化素质建设,有助于其认知能力发展,对于促进尚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中职学生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文化对真善美的追求有利于中职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同时,圣人的精神和情怀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中职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途径
   (一)在校园中渲染文化氛围
   在语文教师的牵引下,利用学校宣传窗、文化墙、图书馆、两微一端以及校园广播、电视等,在校园中营造弘扬传统文化的浓烈氛围。(1)在校园中如树立名人雕塑、开辟诗歌鉴赏专栏、张贴传统礼仪和道德宣传画,开展以传统文化节日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如清明节开展缅怀先烈的活动,端午节开展屈原诗歌朗诵比赛等等;(2)语文教师可联合学校图书馆,激活图书馆的文化育人功能,并与其一道加大对中华经典书目的阅读推广力度,引导学生阅读经典、爱上经典;(3)充分利用官方微博、微信、小程序等新媒体传播平台,由于语文教师牵头,开设传统文化相关专题,渲染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4)语文教师还可以组织全校师生观看经典传统文化影视剧,如《三言二拍》《三国演义》《红楼梦》等经典剧目;组织全校师生开展唐诗鉴赏、明清小说分析等专题学习……通过一系列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让学生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認知,促使其无形中建构文化自信。
   (二)开辟传统文化大课堂
   语文教师定期开展文化系列宣讲活动,每次活动设立一名主讲老师,3至5名辅讲老师。每次活动一个专题,可以是地方性的文化专题,如屈原诗歌鉴赏、汨罗传统民俗研究等等;可以是专业特色鲜明的文化专题,如加工制造科宣讲鲁班和中国传统制造、在现代农业科宣讲中国农耕文化的专题,也可以是通识性的文化专题,如汉字文化、四书五经的经典赏析,每次宣讲可以在报告厅集中宣讲,也可以下到专业科巡回宣讲,一定要造成声势,达到感染甚至是震撼学生心灵的作用。文化课堂让学生摆脱了课本的禁锢,徜徉在文化的海洋,有助于学生提高创造力,促进知识内化,实现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有机统一、共同发展。
   (三)开展语文课外传统文化活动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课外活动创设能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氛围。编写以古典诗词为主的晨读课本,每个早自习规定背诵任务,课前五分钟举行中华经典诗词背诵活动,久久为功,让中华文化浸润心灵[3]。晨读、晚自习等课外时间引导学生仔细阅读中华文化经典名著。(1)教师应帮助学生甄选书籍,选取一些语言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内容有趣的典籍,如《论语》《西游记》《山海经》等,通过自读、精读、泛读等多种形式完成对文学作品的赏析;(2)鼓励学生撰写古典文学名著读后感,通过让学生体味文学作品中正面人物的人格魅力,使其在心中升腾起榜样性人物的崇敬感,以其指导其人生理想。(3)针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开放性特点,语文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创作旧体诗词、组织学生参观名胜古迹,在感悟古典诗词、了解民俗风情的过程中完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化,帮助其正确看待和处理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四)寓于语文课堂教学之中
   语文课堂教学是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渠道。中华传统文化在中职语文中表现形式示范丰富。许多现代散文、诗歌等就蕴涵着古典文学之美,如《荷塘月色》《我的空中楼阁》《致橡树》等作品,教师有意识地结合古典文学知识介绍来分析课文,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艺术之美;有些课文特别是一些说明文中引用了大量的古典诗词,如《南州六月荔枝丹》等,教师既要分析它们在文中的作用,也要花一点时间赏析其本身的意义;还有些作品会涉及一些传统文化习惯和习俗,如《我的母亲》中提到的修家谱和洗三等,教师可以结合介绍这些习惯和习俗来分析课文;教材中还有不少古典诗歌、小说单元。教师可以整合零碎的知识点,开展主题学习,以提升学生的系统性、全面性的认知。如针对唐诗就可开展“山水诗”“边塞诗”“新乐府诗”或是“初唐四杰”“诗仙”“诗圣”“诗豪”等主题学习,帮助学生对唐代诗歌建立全面、深刻的认知系统。
   (五)适当开发相关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针对国家课程不能充分考虑到各地各学校的实际、不能照顾到众多学习者的认知需求而提出的,是各地区、各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办学理念自主开发的一些富有特色的课程,其目的在于更好地促进学生多方面的成长,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编写好符合职教特色的传统文化读本。一是思想性,学习《论语》《中庸》等这些传统文化经典中的文化思想精髓,从而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也有利于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播与传承[4]。二是地方性,地方文化对学生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学生普遍都感兴趣。如地方民俗篇、地方名人篇、传统节日篇。增加人文课程,如选取一些文质兼美的古典诗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通过增设传统文化校本课程,有助于提升传统文化教育的针对性,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深层次内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與弘扬传统文化的使命感。
   参考文献
   [1]白慧平.中职语文课堂传统文化的渗透[J].职业技术,2018(1):63-64.
   [2]沈影红.携手经典,弘扬文化——构建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中职语文课堂模式[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9):129-130.
   [3]撒志飞.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文学教育(上),2019(8):106.
   [4]张小娜.中职语文教学中融入国学经典的探讨思考[J].课外语文,2020(9):99-100.
   (作者单位:湖南省汨罗市职业中专学校)
其他文献
內容摘要:《台北人》是白先勇的经典之作,由十四篇短篇小说构成,描绘了新旧交替时代的众生百态。作品中欢场女子的形象尤其值得赏析,她们的形象充满了宿命色彩,深刻地折射出旧时代女性的悲剧命运,表达了作者对这些女子的怜悯和同情。作品中欢场女子的形象不拘一格,面对命运的折磨,有的感时伤怀,有的逆来顺受,有的奋力抗争。在刻画这些形象时,作者大量使用象征描写和暗示手法,表现出这些女子无法逃避的悲剧命运。   关
内容摘要:目前的高中小说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模式陈旧,学生对小说阅读缺乏兴趣。究其原因,主要是小说教学内容出现了问题。为了突破小说教学的困境,促进小说教学的高效发展,我们有必要把叙事学引进高中小说教学领域。为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以标定向;以学施教;以文定教;以考促教。希望叙事学的引入能为目前的高中小说教学注入源头活水,促进小说教学不断向前发展。   关键词:叙事学 高中小说教学 内容建构 教学
内容摘要:互联网背景下,汉语言文学教育发生了更多变化,不仅教学形式、方式有了一定的转变,而且在教学内容上也更加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受到这些变化的影响,互联网背景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教学方法也应有一定的转变。本文将以互联网背景下汉语言教学的变化作为出发点,重点围绕互联网背景下汉语言教学与人文素养培养的策略展开分析。   关键词:互联网 汉语言文学 教育 人文素养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人们
內容摘要:小说《路》是科马克·麦卡锡的第十部作品,被认为是一部“残酷的诗学”。小说于2006年9月出版,迅速占领《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并赢得一系列大奖。本文从物质生态批评视角出发,试图从物质及其施事能力、物质与意义、物质与叙事三个方面谈《路》中体现的生态意义,从而更好地理解物质在生态主义下的力量。   关键词:物质生态批评 施事能力 意义 叙事   科马克·麦卡锡是一位多产的美国小说家和剧作家,被
内容摘要:崔仁勋作为朝鲜战争之后步入文坛的韩国现代中坚作家,发表了一系列能够反映朝鲜半岛人民经历的沉重苦痛和无助岁月的优秀作品,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广场》。本文通过结构主义分析方法对《广场》的叙事结构进行深入的分析,旨在为《广场》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和思路。   关键词:《广场》 叙事结构 主题 结构主义   《广场》是崔仁勋创作于1960年的长篇小说。《广场》的时代背景是韩国从日帝统治
内容摘要:尤金·奥尼尔是美国戏剧史上具有划时代影响的世界级大师,《榆树下的欲望》映射出丰富多彩的希腊神话元素,流露出作者复杂的内心矛盾。奥尼尔将剧作的丰富性体现的淋漓尽致,同时也渗透着浓厚的圣经文化气息,剧作中的凯伯特、伊本体现了圣经中上帝、亚当的原型。   关键词:《美狄亚》 《榆树下的欲望》 希腊神话因素   尤金·奥尼尔是著名的美国“戏剧之父”,他为现代美国戏剧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他的文学作品
内容摘要:柳永是婉约词派代表词人。他的词婉约中不乏豪放之气、意象具有多重色彩、视角转换多样化,这些特点赋予其词丰富复杂的多重色彩。   关键词:柳永词 婉约豪放兼具 意象多重 视角多变   柳永是中国词史上的重要词人、婉约词派代表人物。他在发展慢词、丰富词调、以俗语入词等方面的贡献已被广泛关注,本文仅从柳永词婉约中不乏豪放之气、意象具有多重色彩、视角转换多样化三个角度略述柳词丰富复杂的多重色彩。 
内容摘要:本文简单介绍《国殇》,分析其表达方式、氛围渲染及语言风格。基于此,分析这首诗中爱国主义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现实启发意义,分别从任务需要、美育价值以及现实需求三个角度陈述。   关键词:《国殇》 爱国主义精神 大学生 现实意义   屈原作品中展现的爱国思想为中华民族爱国精神源头。屈原的爱国主义本身特点反映在三个层面。首先,政治理想,以美政为核心,提倡廉政及意志坚定;其次,心怀人民,对民众饱含
内容摘要:应用型本科大学是相对于研究型大学而言的,它主要是从事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本科以上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并从事社会发展与科技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因此,应用型本科大学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采取对话式的教学模式:一、探究对话式教学模式的历史根源;二、为什么要采取对话式教学模式;三、探究对话式教学模式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应用型 对话式 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每个教育工作者在
内容摘要:《拜月亭》又名《幽闺记》,是元代施惠所作。一直被人认为是在悲剧的时代背景下含有喜剧抒情色彩的爱情喜剧,在悲喜相生、相成的过程中,很多悲剧情节和悲剧气氛使戏剧效果得到了有效的加强。本文将以它的时代之悲、政治之悲、礼教之悲为出发点来探讨其悲剧色彩的原因和价值,从而更进一步的了解《拜月亭》这部杂剧的艺术价值和独特魅力。   关键词:《拜月亭》 悲剧色彩 南戏   《荆》《刘》《拜》《杀》四大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