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对比《骆驼祥子》的Evan King译本和施晓菁译本,摘录分析了《骆驼祥子》中一些北京方言、中国人名和歇后语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及所传达出的效果,解析归化异化策略在翻译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的文学作品的运用。
关键词:归化;异化;骆驼祥子;中国文化
在翻譯过程中,译者要么向目标语文化靠近,要么保留源语文化,这两种不同的做法一直是众多翻译家和学者争论的焦点之一。这两种做法反映在翻译策略上就是我们如今所讨论的归化和异化。《骆驼祥子》不仅在中国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它的英译本也为老舍确立了在国际文坛的地位。1945年,《骆驼祥子》经Evan King翻译后在美国出版,迅即成为当年的畅销书。之后,施晓菁完全忠实于原作的《骆驼祥子》译本 Camel Xiangzi 问世,但这一译本在美国销售不佳。造成这两种情况的原因固然有许多,但两译者在翻译中采取的翻译策略绝对算得上是一个很大的因素。
一、人物名称的翻译:
(一)老舍:祥子:
Evan King:happy boy
Shi Xiaojing:Xiang Zi
“祥子”并不“祥”,Evan 把它翻译成Happy Boy,是想再现这个名字的隐义,但Happy Boy听起来并不像是一个人的名字,老舍先生此处选“祥子”作为男主人公的名字也是一种反讽,Evan King 在此处翻译的有些不伦不类。而施晓菁则是采用了音译来翻译男主人的名字,但相比较而言无法传递人名的内涵。
(二)老舍:虎妞:
Evan King:tiger girl
Shi Xiaojing:tigress
Evan King在“虎妞”的翻译和“祥子”的翻译上采取了同样的方法,当然也产生了同样的问题。而施晓菁则在保留tiger 这一形象的同时,也译出了“妞”的意味,比较成功。
(三)老舍:小福子:
Evan King:little lucky one
Shi Xiaojing:Joy
老舍先生在选择名字时的考量从这两个人物名中就可以看出来了,祥子不祥,小福子不福。所以施晓菁翻译成”joy”,这一常见的英文名,不仅符合英文读者的习惯,也表现出了老舍先生的人物铺垫。
文学作品中人物名字的翻译比其他作品中人名的处理更为复杂。大部分小说中,人物名字暗含着人物的特性或作者的隐喻。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中文名字纯粹的音译有时无法传递原作中人名的内涵,造成重要信息丢失,减少读者阅读乐趣,而某些译法甚至可能会给读者造成错误的阅读导向。
二、方言的翻译
(一)老舍:高妈知道他是红着心想买车
Evan King:Kao Ma knew that Happy Boy’s heart was red with his desire to buy a rickshaw.
Shi Xiaojing:Gao Ma knew that he had made up his mind to buy a rickshaw
在翻译“红着心”时,Evan king 完全采用了直译的翻译策略,而事实上英文中并没有这类表达,而施晓菁将其意译为“made up his mind”即坚定决心,也解释出了这句方言的含义。
(二):这需要眼光,手段,小心,泼辣,好不至都放了鹰。
Evan King:For a plan like this you had to have good eyes,you had to be resourceful,and you had to taste bitter where you spilled over or you would find yourself only feeding the falcon that the swindlers had flown,and be done out of every penny of your money.
Shi Xiaojing:This required a sharp eye,foresight and forceful,not to say ruthless,methods.
“放了鹰”在北京话里意思是“白努力”,Evan King 将其译为”find yourself only feeding the falcon that the swindlers had flown,and be done out of every penny of your money.” 他将源语中“鹰”的意象保留下来,并添加了“花光所有钱”作为补充解释。而施晓菁仅选择了源语在目标语中有意义的部分,把与表达语句意思无关的部分略过不译。但这句话的翻译中还有几个词语的翻译很有意思,“眼光”一词,两人分别译为”good eyes”和” a sharp eye,foresight”明显可以看出施晓菁翻译更为地道,而Evan King 更加偏向直译。
(三)你先别倒打一瓦
Evan King:and you mustn’t rush out and smash the tile just because you’re afraid someone else might possibly smash it.
Shi Xiaojing:so don’t be in such a hurry.
Evan King 将“倒打一瓦”中的“倒打”译出来了,但是施晓菁没能译出来。Evan King选择的异化翻译的一个优点,即采用异化法能够更加详尽的保留作家的原作风格和深层次含义。 方言有独特的语言特征,并且常在文学作品中出现,也是文学作品的翻译的一大难点。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性涉及语言学、翻译学及文化研究理论,常常对翻译工作者构成极其棘手而无法回避的挑战。在方言的翻译中,很难到达翻譯 “等值”、“忠实”的标准,并且难免损失原文风格和语义。上文几个例子中,施晓菁和Evan King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来翻译北京方言,但没有哪一种翻译策略在方言翻译中是完全通用的,所以译者在翻译中应该不拘泥于单一的翻译策略,而是在具体语境下根据翻译的作品、翻译的目的,翻译的读者群,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歇后语的翻译
(一)周瑜打黄盖,愿打愿挨
Evan King:Chou Yu and Hwang Kai in the story of “The Three Kingdoms.” Chou struck his friend Hwang to prove to an enemy general that were no longer friends;one was happy to strike and the other to be struck,so what could be wrong with it,whatever the bystanders thought.
Shi Xiaojing:The punishment is skillfully given by one side,and gladly accepted by the others.
Evan King 在翻译时添加了解释部分,不仅给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还详细解释了这句歇后语的意思。属于典型的异化策略的运用,但整个句子稍微显得冗长。施晓菁完全从英文读者的角度出发,略去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直接解释出这句歇后语的含义,是典型的归化翻译策略。
(二)小胡同赶猪,直来直去
Evan King:why don’t you herd pigs in the little side-lanes? You could go straight up and come straight back;that would be simple,too.
Shi Xiaojing:I suppose it’s better to be straightforward about things.
这一歇后语形容人物说话做事直截了当,不会拐弯抹角。“小胡同”和“猪”并非中国独有,不具特殊的文化内涵,但对于表现“高妈”这一人物形象具有重要作用,高妈是一个仆人,文化水平不高,说话不雅但十分生动。这也是老舍先生作品中很重要的一点“什么身份的人说什么话”。
歇后语是中国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短小、风趣,形象。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语的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歇后语截去后半部分,仍可以领会和猜想它的本意,截去前半部分,仍对意思的表达不产生困难。从上文各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处理歇后语翻译中,Evan King 倾向于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添加了一些解释性的成分,力图再现原文的文化背景。
四、结论
《骆驼祥子》是一部典型的“京味小说”,全文大量使用北京方言习语,两位译者在这些习语和方言的翻译中采取的策略大不相同,Evan King 在翻译中基本上采用了异化法而施晓菁采取的则是归化法。在翻译像《骆驼祥子》这样富含本土文化要素的文化作品时,采用异化的翻译方法更能传达原文的隐含色彩,更能使读者领略原文蕴含的异国风情。这也是施晓菁译本的接受度不如Evan King 版本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老舍.骆驼祥子[M],南海出版社,2010
[2]Evan King.Rickshaw Boy[M],Harper Perennial,2010
[3]施晓菁.Camel Xiang zi[D].Foreign Languages Press,2014
[4]段文静.《骆驼祥子》英译本比较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
关键词:归化;异化;骆驼祥子;中国文化
在翻譯过程中,译者要么向目标语文化靠近,要么保留源语文化,这两种不同的做法一直是众多翻译家和学者争论的焦点之一。这两种做法反映在翻译策略上就是我们如今所讨论的归化和异化。《骆驼祥子》不仅在中国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它的英译本也为老舍确立了在国际文坛的地位。1945年,《骆驼祥子》经Evan King翻译后在美国出版,迅即成为当年的畅销书。之后,施晓菁完全忠实于原作的《骆驼祥子》译本 Camel Xiangzi 问世,但这一译本在美国销售不佳。造成这两种情况的原因固然有许多,但两译者在翻译中采取的翻译策略绝对算得上是一个很大的因素。
一、人物名称的翻译:
(一)老舍:祥子:
Evan King:happy boy
Shi Xiaojing:Xiang Zi
“祥子”并不“祥”,Evan 把它翻译成Happy Boy,是想再现这个名字的隐义,但Happy Boy听起来并不像是一个人的名字,老舍先生此处选“祥子”作为男主人公的名字也是一种反讽,Evan King 在此处翻译的有些不伦不类。而施晓菁则是采用了音译来翻译男主人的名字,但相比较而言无法传递人名的内涵。
(二)老舍:虎妞:
Evan King:tiger girl
Shi Xiaojing:tigress
Evan King在“虎妞”的翻译和“祥子”的翻译上采取了同样的方法,当然也产生了同样的问题。而施晓菁则在保留tiger 这一形象的同时,也译出了“妞”的意味,比较成功。
(三)老舍:小福子:
Evan King:little lucky one
Shi Xiaojing:Joy
老舍先生在选择名字时的考量从这两个人物名中就可以看出来了,祥子不祥,小福子不福。所以施晓菁翻译成”joy”,这一常见的英文名,不仅符合英文读者的习惯,也表现出了老舍先生的人物铺垫。
文学作品中人物名字的翻译比其他作品中人名的处理更为复杂。大部分小说中,人物名字暗含着人物的特性或作者的隐喻。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中文名字纯粹的音译有时无法传递原作中人名的内涵,造成重要信息丢失,减少读者阅读乐趣,而某些译法甚至可能会给读者造成错误的阅读导向。
二、方言的翻译
(一)老舍:高妈知道他是红着心想买车
Evan King:Kao Ma knew that Happy Boy’s heart was red with his desire to buy a rickshaw.
Shi Xiaojing:Gao Ma knew that he had made up his mind to buy a rickshaw
在翻译“红着心”时,Evan king 完全采用了直译的翻译策略,而事实上英文中并没有这类表达,而施晓菁将其意译为“made up his mind”即坚定决心,也解释出了这句方言的含义。
(二):这需要眼光,手段,小心,泼辣,好不至都放了鹰。
Evan King:For a plan like this you had to have good eyes,you had to be resourceful,and you had to taste bitter where you spilled over or you would find yourself only feeding the falcon that the swindlers had flown,and be done out of every penny of your money.
Shi Xiaojing:This required a sharp eye,foresight and forceful,not to say ruthless,methods.
“放了鹰”在北京话里意思是“白努力”,Evan King 将其译为”find yourself only feeding the falcon that the swindlers had flown,and be done out of every penny of your money.” 他将源语中“鹰”的意象保留下来,并添加了“花光所有钱”作为补充解释。而施晓菁仅选择了源语在目标语中有意义的部分,把与表达语句意思无关的部分略过不译。但这句话的翻译中还有几个词语的翻译很有意思,“眼光”一词,两人分别译为”good eyes”和” a sharp eye,foresight”明显可以看出施晓菁翻译更为地道,而Evan King 更加偏向直译。
(三)你先别倒打一瓦
Evan King:and you mustn’t rush out and smash the tile just because you’re afraid someone else might possibly smash it.
Shi Xiaojing:so don’t be in such a hurry.
Evan King 将“倒打一瓦”中的“倒打”译出来了,但是施晓菁没能译出来。Evan King选择的异化翻译的一个优点,即采用异化法能够更加详尽的保留作家的原作风格和深层次含义。 方言有独特的语言特征,并且常在文学作品中出现,也是文学作品的翻译的一大难点。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性涉及语言学、翻译学及文化研究理论,常常对翻译工作者构成极其棘手而无法回避的挑战。在方言的翻译中,很难到达翻譯 “等值”、“忠实”的标准,并且难免损失原文风格和语义。上文几个例子中,施晓菁和Evan King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来翻译北京方言,但没有哪一种翻译策略在方言翻译中是完全通用的,所以译者在翻译中应该不拘泥于单一的翻译策略,而是在具体语境下根据翻译的作品、翻译的目的,翻译的读者群,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歇后语的翻译
(一)周瑜打黄盖,愿打愿挨
Evan King:Chou Yu and Hwang Kai in the story of “The Three Kingdoms.” Chou struck his friend Hwang to prove to an enemy general that were no longer friends;one was happy to strike and the other to be struck,so what could be wrong with it,whatever the bystanders thought.
Shi Xiaojing:The punishment is skillfully given by one side,and gladly accepted by the others.
Evan King 在翻译时添加了解释部分,不仅给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还详细解释了这句歇后语的意思。属于典型的异化策略的运用,但整个句子稍微显得冗长。施晓菁完全从英文读者的角度出发,略去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直接解释出这句歇后语的含义,是典型的归化翻译策略。
(二)小胡同赶猪,直来直去
Evan King:why don’t you herd pigs in the little side-lanes? You could go straight up and come straight back;that would be simple,too.
Shi Xiaojing:I suppose it’s better to be straightforward about things.
这一歇后语形容人物说话做事直截了当,不会拐弯抹角。“小胡同”和“猪”并非中国独有,不具特殊的文化内涵,但对于表现“高妈”这一人物形象具有重要作用,高妈是一个仆人,文化水平不高,说话不雅但十分生动。这也是老舍先生作品中很重要的一点“什么身份的人说什么话”。
歇后语是中国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短小、风趣,形象。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语的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歇后语截去后半部分,仍可以领会和猜想它的本意,截去前半部分,仍对意思的表达不产生困难。从上文各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处理歇后语翻译中,Evan King 倾向于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添加了一些解释性的成分,力图再现原文的文化背景。
四、结论
《骆驼祥子》是一部典型的“京味小说”,全文大量使用北京方言习语,两位译者在这些习语和方言的翻译中采取的策略大不相同,Evan King 在翻译中基本上采用了异化法而施晓菁采取的则是归化法。在翻译像《骆驼祥子》这样富含本土文化要素的文化作品时,采用异化的翻译方法更能传达原文的隐含色彩,更能使读者领略原文蕴含的异国风情。这也是施晓菁译本的接受度不如Evan King 版本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老舍.骆驼祥子[M],南海出版社,2010
[2]Evan King.Rickshaw Boy[M],Harper Perennial,2010
[3]施晓菁.Camel Xiang zi[D].Foreign Languages Press,2014
[4]段文静.《骆驼祥子》英译本比较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