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具体的数学学法指导中,教师应当为学生的认识和发展提供种种有利的条件,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学生“感悟”,在“潜移默化”中诱导学生“顿悟”,在“循序渐进”中帮助学生“领悟”,在“春风化雨”中促使学生“自悟”,有效引导学生习得一些切合自身学习特点的学习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学法;合理渗透;相机点拨;及时总结;迁移训练
小学生的思维特征带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而数学的学法又是比较抽象的。因此,在具体的学法指导中,教师应当为学生的认识和发展提供种种有利的条件,采取各种方式,让学生学会学习和探讨,有效引导学生悟出一些切合自身学习特点的学习方法,即“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和潜移默化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
1 合理渗透——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学生“感悟”
如何挖掘这些可以“作文章”的机会,作合理渗透呢?不妨从身边的事物找起。如今使用的小学数学教材,在编写时,往往不再局限于知识的传授,很多教材在编写时都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学习心理,如穿插了例题的示意图、启发学生细微的文字表述等。应该说,教材的设计已越来越趋于“人性化”。作为教者,在进行学法指导前,我们应该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中的学法因素,这样才能真正合理地、切实有效地把学法指导渗透到教学中。
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教材在编写时,安排了三个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活动:①“数一数”——长方形有几条边,有几个角?②“折一折”——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吗?③“比一比”(用三角尺上的直角)——看看长方形的每个角都是什么角?教师如果在备课时意识到了编者的意图,就应该在教学中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与这些活动。让学生在“数一数”“折一折”“比一比”这三个认识长方形的特征活动中,体会有序地认识平面几何图形的学习过程,感知一些基本的认识几何形体知识的学习方法。这样,相信每一位参与的学生都会体会到一种有理、有序的数学学习乐趣。
2 相机点拨——在“潜移默化”中诱导学生“顿悟”
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在学生感觉用数方格的方法求面积麻烦且不实用时,教师可以适时地点拨学生“能不能将三角形转化成自己已经会求面积的平面图形?”让学生尝试用“转化”的思维方法解决问题。在学生想到把两个三角形“拼”在一起得到一个已学过的平面图形,而各人“拼”的结果又不相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拼的时候,用了怎样的两个三角形?”“用任意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共同点?”这两个方面思考,将学生的思维从答案的个性逐步引导到共性上来,让学生意识到探索方法时应考虑到方法的普遍性。当学生用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求出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时,教师可点拨学生继续探究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原来的一个三角形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总结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作铺垫。这样的点拨,适时而又有效地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指明了思维方向,给予了学生及时的帮助,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3 及时总结——在“循序渐进”中帮助学生“领悟”
小学低年级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需要用“具体实例”的形式理解概念。随着年级的升高,儿童的抽象概括水平有了较大的发展,其转折点发生在四年级。高年级儿童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但这种抽象仍以具体形象为支柱,常常通过“实际功用”这种非直观的认识,掌握概念。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有时尚不能意识到这是因为有了科学的学习方法的参与,这时,教师就要做个“有心人”,在必要时,及时帮助学生总结,促使学生“领悟”学法。
如在教学“一位数乘一个数的笔算乘法”时,学生通过“自己先试试算算、与同学讲讲说说、对板演评评改改、最后再练练算算”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能够很好地掌握“乘法竖式的写法(相同数位对齐)”“乘的顺序(从个位起)”“积的进位(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等学习要点。但是学生不会意识到所有这些是因为以往笔算加法经验的迁移作用。这时,教师就要及时帮助学生总结,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运用了以前学过的知识,以前的学习对现在的学习也会有很大的帮助,在解决新问题时,有时也可运用旧知识来帮忙。实践证明,学生在这种方式下领悟学法,往往兴致很高,并有跃跃欲试的反应。
4 迁移训练——在“春风化雨”中促使学生“自悟”
小学数学学科的知识、技能、方法等都是有内在联系的,且总是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的,因此迁移现象也普遍存在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学生学习活动中的迁移不仅表现为原有的知识、技能对获得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而且也表现在一定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对以后学习活动的影响。布鲁纳在《学习过程》一书中,就曾把“原理与态度的迁移”看成是“教育过程的核心”,足见对孩子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的迁移不可等闲视之。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在学生对要形成的学习方法有了初步的感知后,教师若能创设情境,促使学生将前面的学习方法迁移到新的学习中去,便可以加深学生对学法的认识。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结合自己的学习特点,亦能逐步形成了个性鲜明的学习方法。
回到前面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的课堂教学上,教师在组织学生探讨长方形的特征,有意识地让学生初步感知“数一数”“折一折”“比一比”等认识平面图形的方法后,可以引导学生用这些“方法”探究正方形的特征,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把這些学习方法迁移到下一个环节的学习中。在交流汇报时,教师要要求学生向同学说说“你是用了哪些方法来认识正方形的特征的?”。学生的汇报过程,也是对自身学习方法的总结。并且,由于学生在实践中总会有一些创新的思维火花,所以学生的学习方法亦会有各自的不同,带有鲜明的个性特点。
5 结语
总之,教育是一种双边性的活动,其成功取决于教学双方的积极活动。从教的角度而言,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应教会学生学习。忽视学法,教法会失去针对性,减弱其实效性;没有学法的教法是不完善的、不科学的。在无痕教育理念指导下,只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最佳学习情境,让学生经历自主学习的主动发展过程,促使学生由不想学到想学,由不会学到会学,促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能力,缩短学生掌握知识的时间,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变苦学为乐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学法;合理渗透;相机点拨;及时总结;迁移训练
小学生的思维特征带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而数学的学法又是比较抽象的。因此,在具体的学法指导中,教师应当为学生的认识和发展提供种种有利的条件,采取各种方式,让学生学会学习和探讨,有效引导学生悟出一些切合自身学习特点的学习方法,即“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和潜移默化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
1 合理渗透——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学生“感悟”
如何挖掘这些可以“作文章”的机会,作合理渗透呢?不妨从身边的事物找起。如今使用的小学数学教材,在编写时,往往不再局限于知识的传授,很多教材在编写时都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学习心理,如穿插了例题的示意图、启发学生细微的文字表述等。应该说,教材的设计已越来越趋于“人性化”。作为教者,在进行学法指导前,我们应该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中的学法因素,这样才能真正合理地、切实有效地把学法指导渗透到教学中。
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教材在编写时,安排了三个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活动:①“数一数”——长方形有几条边,有几个角?②“折一折”——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吗?③“比一比”(用三角尺上的直角)——看看长方形的每个角都是什么角?教师如果在备课时意识到了编者的意图,就应该在教学中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与这些活动。让学生在“数一数”“折一折”“比一比”这三个认识长方形的特征活动中,体会有序地认识平面几何图形的学习过程,感知一些基本的认识几何形体知识的学习方法。这样,相信每一位参与的学生都会体会到一种有理、有序的数学学习乐趣。
2 相机点拨——在“潜移默化”中诱导学生“顿悟”
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在学生感觉用数方格的方法求面积麻烦且不实用时,教师可以适时地点拨学生“能不能将三角形转化成自己已经会求面积的平面图形?”让学生尝试用“转化”的思维方法解决问题。在学生想到把两个三角形“拼”在一起得到一个已学过的平面图形,而各人“拼”的结果又不相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拼的时候,用了怎样的两个三角形?”“用任意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共同点?”这两个方面思考,将学生的思维从答案的个性逐步引导到共性上来,让学生意识到探索方法时应考虑到方法的普遍性。当学生用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求出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时,教师可点拨学生继续探究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原来的一个三角形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总结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作铺垫。这样的点拨,适时而又有效地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指明了思维方向,给予了学生及时的帮助,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3 及时总结——在“循序渐进”中帮助学生“领悟”
小学低年级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需要用“具体实例”的形式理解概念。随着年级的升高,儿童的抽象概括水平有了较大的发展,其转折点发生在四年级。高年级儿童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但这种抽象仍以具体形象为支柱,常常通过“实际功用”这种非直观的认识,掌握概念。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有时尚不能意识到这是因为有了科学的学习方法的参与,这时,教师就要做个“有心人”,在必要时,及时帮助学生总结,促使学生“领悟”学法。
如在教学“一位数乘一个数的笔算乘法”时,学生通过“自己先试试算算、与同学讲讲说说、对板演评评改改、最后再练练算算”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能够很好地掌握“乘法竖式的写法(相同数位对齐)”“乘的顺序(从个位起)”“积的进位(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等学习要点。但是学生不会意识到所有这些是因为以往笔算加法经验的迁移作用。这时,教师就要及时帮助学生总结,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运用了以前学过的知识,以前的学习对现在的学习也会有很大的帮助,在解决新问题时,有时也可运用旧知识来帮忙。实践证明,学生在这种方式下领悟学法,往往兴致很高,并有跃跃欲试的反应。
4 迁移训练——在“春风化雨”中促使学生“自悟”
小学数学学科的知识、技能、方法等都是有内在联系的,且总是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的,因此迁移现象也普遍存在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学生学习活动中的迁移不仅表现为原有的知识、技能对获得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而且也表现在一定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对以后学习活动的影响。布鲁纳在《学习过程》一书中,就曾把“原理与态度的迁移”看成是“教育过程的核心”,足见对孩子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的迁移不可等闲视之。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在学生对要形成的学习方法有了初步的感知后,教师若能创设情境,促使学生将前面的学习方法迁移到新的学习中去,便可以加深学生对学法的认识。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结合自己的学习特点,亦能逐步形成了个性鲜明的学习方法。
回到前面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的课堂教学上,教师在组织学生探讨长方形的特征,有意识地让学生初步感知“数一数”“折一折”“比一比”等认识平面图形的方法后,可以引导学生用这些“方法”探究正方形的特征,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把這些学习方法迁移到下一个环节的学习中。在交流汇报时,教师要要求学生向同学说说“你是用了哪些方法来认识正方形的特征的?”。学生的汇报过程,也是对自身学习方法的总结。并且,由于学生在实践中总会有一些创新的思维火花,所以学生的学习方法亦会有各自的不同,带有鲜明的个性特点。
5 结语
总之,教育是一种双边性的活动,其成功取决于教学双方的积极活动。从教的角度而言,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应教会学生学习。忽视学法,教法会失去针对性,减弱其实效性;没有学法的教法是不完善的、不科学的。在无痕教育理念指导下,只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最佳学习情境,让学生经历自主学习的主动发展过程,促使学生由不想学到想学,由不会学到会学,促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能力,缩短学生掌握知识的时间,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变苦学为乐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