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教师如何将此目标落实到数学活动中,促进数学活动的生活化,让数学活动就源于生活,回归生活,使每一个幼儿能够“学自己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这就是幼儿园开展数学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数学活动;生活;有效开展
《指导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构建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在生活中学习数学,运用数学,让数学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让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融会贯通。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与幼儿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幼儿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在数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尽量挖掘和活用知识,从幼儿已有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幼儿用一双“生活数学的眼睛”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将其抽象的数学学习富于亲近感,现实感,唤起幼儿主动学习的愿望,实现学有价值的数学活动目标。那么,在数学教育中,如何用生活中的资源开展数学活动,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呢?
一、在生活中感知数学
学前儿童的思维是由具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发展的。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成为幼儿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让数学贴近生活,幼儿才会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只有让幼儿感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才能引发他们更积极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生活中隐性的数学资源,巧妙地让幼儿运用各种感官感知数的知识。
以学习“规律排序”为例,首先引导幼儿运用视觉寻找规律。在活动室内、户外环境中所蕴藏的规律,使他们知道什么地方有规律;其次运用触觉触摸规律。让幼儿闭上眼睛,轻轻地摸两位幼儿衣服的布面——粗的、滑的,粗的、滑的;接着,运用听觉感受规律。幼儿在打击乐活动中听到鼓声、铃声,鼓声、铃声;再次,运用运动觉跳出规律。瑞士教育家皮亚杰说过:“知识来源于动作,而非源于物体。”在跑道中走、跑,走、跑;最后,通过综合运用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等多种感官来让幼儿感知到一个间隔一个的排列就是规律排序,可以是图形、声音、运动和数字等的排序。在活动中,幼儿玩操作材料,能更快地掌握找规律,能找出ABAB、AABB、ABBABB、ABCABC的规律。活动中,教师只需要在无意中适时、适当地引导,幼儿就会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各种存在,幼儿就会在玩中学、学中玩中学习数学。
经教学验证,这种运用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等多种感官来感知数学的方式,受到幼儿的喜爱,能满足他们玩中学的需要。幼儿能在不经意间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存在,幼儿就会越来越有兴趣学习数学。同时,这些随手可得的资源,更便于教师适时、适当进行引导,为教师减轻不少的负担。
二、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任何的数学概念都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教师要抓住幼儿的游戏和生活时间,引导幼儿在一日生活活动中发现数学、学习数学、运用数学。
1.在生活实践中学习数学
对于幼儿,数学知识抽象、难理解,单纯依靠说教是难以让幼儿理解和掌握的。因此,教师应通过真实的问题情景,鼓励幼儿参与实践,在探索中发现数学和学习数学,使数学实践活动成为幼儿认识数学、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基础。如,幼儿认识各种方体,教师把这次活动放在建构里进行,并要求每一位幼儿都带长方体和长方形的物品回园参与活动。通过小组区域活动,让幼儿进行比较记录长方形、正方形的面和角,并给不同长短的边标色。这种共同合作、商讨的学习方式使幼儿在思维的碰状撞中获取新知,且能相互取长补短,从而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培养幼儿积极的学习态度。
2.在生活讨论中学习数学
语言的碰撞能有效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教师要善于把握生活的空余时间,引导幼儿在研讨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如,在认识“
【关键词】数学活动;生活;有效开展
《指导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构建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在生活中学习数学,运用数学,让数学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让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融会贯通。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与幼儿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幼儿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在数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尽量挖掘和活用知识,从幼儿已有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幼儿用一双“生活数学的眼睛”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将其抽象的数学学习富于亲近感,现实感,唤起幼儿主动学习的愿望,实现学有价值的数学活动目标。那么,在数学教育中,如何用生活中的资源开展数学活动,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呢?
一、在生活中感知数学
学前儿童的思维是由具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发展的。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成为幼儿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让数学贴近生活,幼儿才会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只有让幼儿感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才能引发他们更积极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生活中隐性的数学资源,巧妙地让幼儿运用各种感官感知数的知识。
以学习“规律排序”为例,首先引导幼儿运用视觉寻找规律。在活动室内、户外环境中所蕴藏的规律,使他们知道什么地方有规律;其次运用触觉触摸规律。让幼儿闭上眼睛,轻轻地摸两位幼儿衣服的布面——粗的、滑的,粗的、滑的;接着,运用听觉感受规律。幼儿在打击乐活动中听到鼓声、铃声,鼓声、铃声;再次,运用运动觉跳出规律。瑞士教育家皮亚杰说过:“知识来源于动作,而非源于物体。”在跑道中走、跑,走、跑;最后,通过综合运用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等多种感官来让幼儿感知到一个间隔一个的排列就是规律排序,可以是图形、声音、运动和数字等的排序。在活动中,幼儿玩操作材料,能更快地掌握找规律,能找出ABAB、AABB、ABBABB、ABCABC的规律。活动中,教师只需要在无意中适时、适当地引导,幼儿就会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各种存在,幼儿就会在玩中学、学中玩中学习数学。
经教学验证,这种运用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等多种感官来感知数学的方式,受到幼儿的喜爱,能满足他们玩中学的需要。幼儿能在不经意间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存在,幼儿就会越来越有兴趣学习数学。同时,这些随手可得的资源,更便于教师适时、适当进行引导,为教师减轻不少的负担。
二、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任何的数学概念都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教师要抓住幼儿的游戏和生活时间,引导幼儿在一日生活活动中发现数学、学习数学、运用数学。
1.在生活实践中学习数学
对于幼儿,数学知识抽象、难理解,单纯依靠说教是难以让幼儿理解和掌握的。因此,教师应通过真实的问题情景,鼓励幼儿参与实践,在探索中发现数学和学习数学,使数学实践活动成为幼儿认识数学、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基础。如,幼儿认识各种方体,教师把这次活动放在建构里进行,并要求每一位幼儿都带长方体和长方形的物品回园参与活动。通过小组区域活动,让幼儿进行比较记录长方形、正方形的面和角,并给不同长短的边标色。这种共同合作、商讨的学习方式使幼儿在思维的碰状撞中获取新知,且能相互取长补短,从而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培养幼儿积极的学习态度。
2.在生活讨论中学习数学
语言的碰撞能有效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教师要善于把握生活的空余时间,引导幼儿在研讨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如,在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