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发现法是指学生通过对生活实践、物理实验以及多种生产活动的观察与研究,从而自主发现其中所含的物理现象、归纳物理规律,主动构建知识结构的活动过程。可见,发现法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
一、高中物理教学中发现法的作用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运用发现法时,教师需要细心指导与引导学生,使其借助学习与探索而自主发现物理现象的内在联系,形成物理概念,得到物理原理与规律。通过这一教学法,对学生学习起着十分重要的教育作用。
首先,学生在运用发现法学习时可感受到发现知识与规律的兴奋感,体验到完成学习任务的信心,从而唤起学习动机。
其次,通过发现法教学,可让学生学会假设猜测,善于自主发现、探究与解决问题,并形成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教学实践表明,只有经过自主练习解决问题以及自我发现的各种实践,学生才会渐渐掌握构建科学探究方法。当学生把握科学方法后,则有助于学生进行方法的迁移,解决今后所碰到的实际问题。
再次,发现法有助于发散学生思维,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其学会分析问题。通过学生自主发现过程,他们可体验发现的乐趣,增强学习的信心,这对学生学习是很有帮助的。实际上,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把握概念或定律等,而是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使其敢于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来自主汲取知识,提高能力。
此外,通过发现法,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与认知结构来组织学习内容,形成系统化、整体化的知识结构,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与记忆知识,快速检索与灵活运用知识。
二、高中物理教学中发现法的教学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法一般可分为如下步骤进行教学。同时,在每个步骤中均有着确定的特点及其任务,环环相扣,相辅相成。
第一,呈现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创设问题情境或呈现疑惑事件,以问题诱导学生主动观察,进行自觉学习与探究。在这一过程中,物理教师应为学生呈现具体性的材料,以奠定观察基础。
例如,在讲“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时,教师可先播放视频,如人推车启动与运动员掷铅球等,以吸引学生注意,诱导学生认真观察。提问引思:你们知道是什么使物体运动速度发生变化的吗?于是学生踊跃发言,回答“力可以改变速度。”师生共同得出结论:力对物体做功能够变化物体运动速度。提问:物体速度变化与功有何关系?将学生引入发现探究实验活动中——探究功和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第二,假设与探究。当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后,则可独立思考或相互讨论,组合材料,构建假设,然后进行试验探究、观察演示、类比推理等学习活动。
例如,在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相互讨论,怎样设计实验探究方案。学生交流后提出方案:可借助打点计时器、小车、橡皮筋、长木板、纸带等来组合方案。接着教师提示学生完善与改进实验方案,如怎样对物体做功?怎样测量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怎样变化每次做功的大小?每次实验在橡皮筋长度方面有怎样的要求?然后让学生分组展开实验。通过处理实验所得数据,可以看到W越大,那么v越大。猜想v和W存在怎样的关系?怎么验证。学生提出不同猜想(略)。
第三,形成结论。通过对材料进行分析、比较、验证、综合等思维与实践活动,可以正确理解材料,然后通过归纳总结,逐步形成原理或概念。
例如,在探究“功和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时,让学生猜想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不同方法加以验证。这样,可突破教学难点。同时,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巡视指导,对于个别性问题可予以个别指导;对于共同性问题可予以集体指导。当学生验证之后,可引导学生根据数据表格等来总结归纳实验结论:力对物体做功和物体速度平方的变化成正比。
第四,知识内化为能力。这主要是把探究获得的原理或概念等运用到新的问题之中,然后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深化与巩固所学知识,学会改变与充实概念或原理的外延与内涵,进而将知识内化为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例如,在讲“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时,教师可设计拓展性学习任务,让学生发现与学习更多知识,利用Excel软件来处理数据处理,完成课本上的“做一做”,将课内拓展到课外;亦或根据本课探究过程与方法提示,设计其他形式实验方法来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总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发现法”是注重过程的教学模式,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与方法。在这一教学法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现与获得知识。同时,教师还需注意: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注意因材施教,层层推进;把握教材的特点,善用实验与多媒体技术。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辅之以现代化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探知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发掘规律,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高中物理教学中发现法的作用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运用发现法时,教师需要细心指导与引导学生,使其借助学习与探索而自主发现物理现象的内在联系,形成物理概念,得到物理原理与规律。通过这一教学法,对学生学习起着十分重要的教育作用。
首先,学生在运用发现法学习时可感受到发现知识与规律的兴奋感,体验到完成学习任务的信心,从而唤起学习动机。
其次,通过发现法教学,可让学生学会假设猜测,善于自主发现、探究与解决问题,并形成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教学实践表明,只有经过自主练习解决问题以及自我发现的各种实践,学生才会渐渐掌握构建科学探究方法。当学生把握科学方法后,则有助于学生进行方法的迁移,解决今后所碰到的实际问题。
再次,发现法有助于发散学生思维,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其学会分析问题。通过学生自主发现过程,他们可体验发现的乐趣,增强学习的信心,这对学生学习是很有帮助的。实际上,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把握概念或定律等,而是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使其敢于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来自主汲取知识,提高能力。
此外,通过发现法,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与认知结构来组织学习内容,形成系统化、整体化的知识结构,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与记忆知识,快速检索与灵活运用知识。
二、高中物理教学中发现法的教学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法一般可分为如下步骤进行教学。同时,在每个步骤中均有着确定的特点及其任务,环环相扣,相辅相成。
第一,呈现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创设问题情境或呈现疑惑事件,以问题诱导学生主动观察,进行自觉学习与探究。在这一过程中,物理教师应为学生呈现具体性的材料,以奠定观察基础。
例如,在讲“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时,教师可先播放视频,如人推车启动与运动员掷铅球等,以吸引学生注意,诱导学生认真观察。提问引思:你们知道是什么使物体运动速度发生变化的吗?于是学生踊跃发言,回答“力可以改变速度。”师生共同得出结论:力对物体做功能够变化物体运动速度。提问:物体速度变化与功有何关系?将学生引入发现探究实验活动中——探究功和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第二,假设与探究。当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后,则可独立思考或相互讨论,组合材料,构建假设,然后进行试验探究、观察演示、类比推理等学习活动。
例如,在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相互讨论,怎样设计实验探究方案。学生交流后提出方案:可借助打点计时器、小车、橡皮筋、长木板、纸带等来组合方案。接着教师提示学生完善与改进实验方案,如怎样对物体做功?怎样测量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怎样变化每次做功的大小?每次实验在橡皮筋长度方面有怎样的要求?然后让学生分组展开实验。通过处理实验所得数据,可以看到W越大,那么v越大。猜想v和W存在怎样的关系?怎么验证。学生提出不同猜想(略)。
第三,形成结论。通过对材料进行分析、比较、验证、综合等思维与实践活动,可以正确理解材料,然后通过归纳总结,逐步形成原理或概念。
例如,在探究“功和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时,让学生猜想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不同方法加以验证。这样,可突破教学难点。同时,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巡视指导,对于个别性问题可予以个别指导;对于共同性问题可予以集体指导。当学生验证之后,可引导学生根据数据表格等来总结归纳实验结论:力对物体做功和物体速度平方的变化成正比。
第四,知识内化为能力。这主要是把探究获得的原理或概念等运用到新的问题之中,然后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深化与巩固所学知识,学会改变与充实概念或原理的外延与内涵,进而将知识内化为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例如,在讲“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时,教师可设计拓展性学习任务,让学生发现与学习更多知识,利用Excel软件来处理数据处理,完成课本上的“做一做”,将课内拓展到课外;亦或根据本课探究过程与方法提示,设计其他形式实验方法来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总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发现法”是注重过程的教学模式,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与方法。在这一教学法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现与获得知识。同时,教师还需注意: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注意因材施教,层层推进;把握教材的特点,善用实验与多媒体技术。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辅之以现代化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探知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发掘规律,从而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