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徽州建筑文化是富有代表性的传统建筑文化,由于其本身历史悠久,使它固有一些特定的理论特征。天井是徽州建筑内部标准化的空间,本文通过分析其典型的物质特征、场所精神等功能,以期对现代建筑及室内设计提供一个强有力的参照及经验性借鉴,使设计者合理地解决传统文化及现代建筑中的继承与创新的问题。
[关键词]徽州建筑 天井 民居 徽州文化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9-0033-02
少年时期的毛泽东受先生惩罚后,对着幽幽的深井作出《吟天井》:“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小小少年的牢骚之情,藉着天井抒发得一干二净,可见天井是一个包容性极强的地方。在徽派建筑中,天井具有丰富的表象特征和文化内涵以及实际功能。
一、天井的概念
《孙子行军篇》载:“凡地有绝涧天井、天陷、天隙,必然远之勿近也。”西晋文学家陆机有诗曰:“侧间阴沟涌,卧观天井悬”。这或许是对天井建筑较早的描述。天井即四面陡峭、溪水所归、天然之井。天井是汉族对宅院中房与房或者房与围墙之间所围成的露天空地的称谓。天井一般面积都较小,光线被高屋围堵因此显得较暗,状如深井,因此而得名。“村有水口,家有天井”,徽州民居除少数“暗三间”外,绝大多数房屋都设有“天井”。天井这个类似房中开天窗的建筑设计,是徽州古民居中最基本的建筑格式。
二、天井对徽州古建筑的室内空间组织
皖南地区由于纬度较低、夏季炎热、多雨、潮湿,尤其在梅雨季节空气湿度大,而夏天则阳光较强,故户内采光通风就成为徽州古建筑必须考虑的问题。天井的设计,四面围以楼房,既使族群向心,又能吸收适当的阳光,还可以减少夏季的日照,以达到庇荫或取暖以及照明的目的。所以徽州古民居内部的采光,主要依靠天井。它与厅堂空间结合,组成满足生活、活动的场所。天井一般居中,由客厅正房与两侧厢房围合而成,四面屋顶均坡向天井,为进深较浅的窄条形空间。而且,天井常以石材铺地,布有水槽、小水池或水缸,有的再设有几方石櫈石几,几处假山盆景、花坛果木、砌池养放鱼龟,颇有几分江南园林之意,可谓别开生面、怡然自得。天井四周往往置盖板明沟,并和住宅下水道相贯通,形成完好的排水设施,流下来的雨水连同生活污水都可以顺利地排出。另外,大户人家和宗族祠堂的天井上方周沿还设雕刻精美的门窗、撑拱、栏杆和弧形靠背坐椅即“美人靠”。由于部位适当,重点突出,雕琢繁简相宜,与周围素雅的板壁、粉墙、砖石地面、天井绿化等相得益彰,组成了一个统一协调的整体,形成了幽静温婉的居住空间。可见,“天井”其实是搬进室内的较小的庭院,这种建筑特征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三、天井的精神特征
天井作为在室内空间中与外部空间交流的场所,是古代徽州人对天、地、人三者关系思考的表现,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完美体现。
从文化角度来说,天井成了徽州建筑的一种象征符号。“家有天井一方,子子孙孙兴旺。”徽州人有重商的传统,天井在徽州商人乃至百姓眼中好似一个聚宝盆。“凡第宅,内厅外厅均以天井为明堂财禄之所,横阔一丈则直长四、五尺乃宜也……,深至五、六寸而又洁净乃宜也,房前天井固忌太狭致黑,亦忌太阔散气,宜聚合内栋之水,必从外栋天井中出,不然八字分流,谓之无神,必会于吉方,总放出口,始不散乱,天井栽树木者不吉,置栏者不吉……左右二天井,俱宜会于大厅天井中吉方出水”。天井表现了徽州人民对“财”——水的渴望。天井能使屋前脊的雨水不流向屋外,而是纳入天井之中,名曰“四水归堂”,聚气聚财。晴天时太阳光自天井泻入堂前,称为“洒金”;下雨时雨水落入,称为“流银”,喻意财源滚滚从天而降。所以“四水归堂”就是赋予天井的精神特征之一。同时徽州人同样从风水的角度出发,认为“生气乃第一义”,民居大小庭院均可视为功能各异之大小气场,天井是中心的气场,令宅子充满生机与活力。天井通天接地,上通天纳气迎风,下接地除污去秽,使居住环境中不断新陈代谢、循环流转。天井从风水学的角度满足了徽州人的心理与审美需要。
这种建筑形态,也正体现了徽州人亲近自然、融于自然、顺应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可以说,天井的建筑,从思想、精神的层次上,追求了与自然界的结合、与当地自然环境的结合。
四、天井的适用功能
徽州民居通过天井等建筑结构,在与自然相接触的同时,又利用了自然的能源,能有效改善整个住宅的小气候。毋庸讳言,徽州古民居内部的采光通风,主要依靠天井。同时,可以接受大量的雨水,这对于多雨天气的皖南地区显得很重要,可以及时减轻屋顶瓦面的排水量,而天井下形成的蓄水池则可在干燥的季节调节室内湿润度,也为突发的火灾提供灭火的水源。除了迎合风水、采光、通风之外,人们在设计之初不自觉地利用了空气动力学的原理,通过天井将建筑底部的风拔上来,冷空气从地面进入,暖空气从上空中跑掉,自动调节了气温,有利于建筑内部的空气流动。所以,天井又是天然的空调,国外专家将建有天井的徽州古民居,形象地称作“会呼吸的房子”。
如今,徽州古民居建筑以神奇的天井式布局而闻名,那“天井”中美妙的空间也给人无尽的遐想。站在这里仰视,四周是房檐,天只有一长条,与外界隔绝的柔和与静寂充盈在其中。“因花结屋,驻日月于壶中;临水成村,辟乾坤于洞里。”在这里,我似乎觉得能看到徽州古民居建筑的魅力所在,看到了徽州文化甚至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
【参考文献】
[1]杨兰英.关于徽州“天井”建筑空间设计的思考[J].安徽建筑大学学报,2009(03):33-36.
[2]王熙元,徐小雯.传统民居建筑中天井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2010(S1):55-57.
[3]喻洪都.小议建筑物天井[J].大众文艺,2012(05):287-288.
[4]李修然.对于徽州民居中天井的思考[J].安徽建筑,
2012(02):10-11.
[5]王明居,王木林.徽派建筑艺术[M].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关键词]徽州建筑 天井 民居 徽州文化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9-0033-02
少年时期的毛泽东受先生惩罚后,对着幽幽的深井作出《吟天井》:“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小小少年的牢骚之情,藉着天井抒发得一干二净,可见天井是一个包容性极强的地方。在徽派建筑中,天井具有丰富的表象特征和文化内涵以及实际功能。
一、天井的概念
《孙子行军篇》载:“凡地有绝涧天井、天陷、天隙,必然远之勿近也。”西晋文学家陆机有诗曰:“侧间阴沟涌,卧观天井悬”。这或许是对天井建筑较早的描述。天井即四面陡峭、溪水所归、天然之井。天井是汉族对宅院中房与房或者房与围墙之间所围成的露天空地的称谓。天井一般面积都较小,光线被高屋围堵因此显得较暗,状如深井,因此而得名。“村有水口,家有天井”,徽州民居除少数“暗三间”外,绝大多数房屋都设有“天井”。天井这个类似房中开天窗的建筑设计,是徽州古民居中最基本的建筑格式。
二、天井对徽州古建筑的室内空间组织
皖南地区由于纬度较低、夏季炎热、多雨、潮湿,尤其在梅雨季节空气湿度大,而夏天则阳光较强,故户内采光通风就成为徽州古建筑必须考虑的问题。天井的设计,四面围以楼房,既使族群向心,又能吸收适当的阳光,还可以减少夏季的日照,以达到庇荫或取暖以及照明的目的。所以徽州古民居内部的采光,主要依靠天井。它与厅堂空间结合,组成满足生活、活动的场所。天井一般居中,由客厅正房与两侧厢房围合而成,四面屋顶均坡向天井,为进深较浅的窄条形空间。而且,天井常以石材铺地,布有水槽、小水池或水缸,有的再设有几方石櫈石几,几处假山盆景、花坛果木、砌池养放鱼龟,颇有几分江南园林之意,可谓别开生面、怡然自得。天井四周往往置盖板明沟,并和住宅下水道相贯通,形成完好的排水设施,流下来的雨水连同生活污水都可以顺利地排出。另外,大户人家和宗族祠堂的天井上方周沿还设雕刻精美的门窗、撑拱、栏杆和弧形靠背坐椅即“美人靠”。由于部位适当,重点突出,雕琢繁简相宜,与周围素雅的板壁、粉墙、砖石地面、天井绿化等相得益彰,组成了一个统一协调的整体,形成了幽静温婉的居住空间。可见,“天井”其实是搬进室内的较小的庭院,这种建筑特征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三、天井的精神特征
天井作为在室内空间中与外部空间交流的场所,是古代徽州人对天、地、人三者关系思考的表现,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完美体现。
从文化角度来说,天井成了徽州建筑的一种象征符号。“家有天井一方,子子孙孙兴旺。”徽州人有重商的传统,天井在徽州商人乃至百姓眼中好似一个聚宝盆。“凡第宅,内厅外厅均以天井为明堂财禄之所,横阔一丈则直长四、五尺乃宜也……,深至五、六寸而又洁净乃宜也,房前天井固忌太狭致黑,亦忌太阔散气,宜聚合内栋之水,必从外栋天井中出,不然八字分流,谓之无神,必会于吉方,总放出口,始不散乱,天井栽树木者不吉,置栏者不吉……左右二天井,俱宜会于大厅天井中吉方出水”。天井表现了徽州人民对“财”——水的渴望。天井能使屋前脊的雨水不流向屋外,而是纳入天井之中,名曰“四水归堂”,聚气聚财。晴天时太阳光自天井泻入堂前,称为“洒金”;下雨时雨水落入,称为“流银”,喻意财源滚滚从天而降。所以“四水归堂”就是赋予天井的精神特征之一。同时徽州人同样从风水的角度出发,认为“生气乃第一义”,民居大小庭院均可视为功能各异之大小气场,天井是中心的气场,令宅子充满生机与活力。天井通天接地,上通天纳气迎风,下接地除污去秽,使居住环境中不断新陈代谢、循环流转。天井从风水学的角度满足了徽州人的心理与审美需要。
这种建筑形态,也正体现了徽州人亲近自然、融于自然、顺应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可以说,天井的建筑,从思想、精神的层次上,追求了与自然界的结合、与当地自然环境的结合。
四、天井的适用功能
徽州民居通过天井等建筑结构,在与自然相接触的同时,又利用了自然的能源,能有效改善整个住宅的小气候。毋庸讳言,徽州古民居内部的采光通风,主要依靠天井。同时,可以接受大量的雨水,这对于多雨天气的皖南地区显得很重要,可以及时减轻屋顶瓦面的排水量,而天井下形成的蓄水池则可在干燥的季节调节室内湿润度,也为突发的火灾提供灭火的水源。除了迎合风水、采光、通风之外,人们在设计之初不自觉地利用了空气动力学的原理,通过天井将建筑底部的风拔上来,冷空气从地面进入,暖空气从上空中跑掉,自动调节了气温,有利于建筑内部的空气流动。所以,天井又是天然的空调,国外专家将建有天井的徽州古民居,形象地称作“会呼吸的房子”。
如今,徽州古民居建筑以神奇的天井式布局而闻名,那“天井”中美妙的空间也给人无尽的遐想。站在这里仰视,四周是房檐,天只有一长条,与外界隔绝的柔和与静寂充盈在其中。“因花结屋,驻日月于壶中;临水成村,辟乾坤于洞里。”在这里,我似乎觉得能看到徽州古民居建筑的魅力所在,看到了徽州文化甚至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
【参考文献】
[1]杨兰英.关于徽州“天井”建筑空间设计的思考[J].安徽建筑大学学报,2009(03):33-36.
[2]王熙元,徐小雯.传统民居建筑中天井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2010(S1):55-57.
[3]喻洪都.小议建筑物天井[J].大众文艺,2012(05):287-288.
[4]李修然.对于徽州民居中天井的思考[J].安徽建筑,
2012(02):10-11.
[5]王明居,王木林.徽派建筑艺术[M].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