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互联网金融犯罪类型、特点和防控对策探析大数据时代

来源 :法制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yueq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互联网金融作为新兴产业,在给金融业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风险,该领域中的违法犯罪行为已严重影响了我国现阶段金融管理秩序的健康稳定发展。对当前互联网金融犯罪类型、特点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防控对策就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犯罪;类型;特点;防控对策
  中图分类号:F72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6)26-0028-02
  当前随着互联网应用的发展,依托互联网技术、移动通讯、网上支付和信息转换中心等进行资金融通或者金融服务的创新金融模式即互联网金融也迅猛发展起来。互联网金融作为近年来的新兴产业,伴随而生的相关经济犯罪也开始大量涌现并愈演愈烈,它侵害了互联网的生态并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权益。因此为了保护国家、集体和个人的财产,就有必要对当前互联网金融犯罪的类型、特点和防控对策进行分析。一、互联网金融犯罪类型
  互联网金融犯罪是指在互联网金融领域进行互联网信贷、投资、网络众筹或者第三方支付等互联网金融行为过程中,实施的危害金融管理秩序、互联网管理秩序和侵犯公共财产或个人财产,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当前互联网金融犯罪的手段多种多样,既有涉及到计算机互联网上的犯罪手法,又有涉及到智能手机等数码产品的移动互联网上的犯罪手法。下面从互联网金融运营模式的角度分析互联网金融犯罪的类型:(一)互联网金融的理财模式涉及到的金融犯罪
  互联网金融理财的风靡得益于其操作的简便性、透明性和较高的收益率。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型货币基金如众多“宝”类理财产品,虽然收益较低,但是相对安全和稳定。相比之下P2P(peer-to-peer)网贷以及其衍生出的P2B(peer-to-business)、P2C(peer-to-company)模式利息回报较高,且投资人选择较多,但同时其隐藏的犯罪风险也极大。近年来国家对P2P行业的规制力度加大,其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2014年全国注册P2P网贷平台多达1500家,其中300多家跑路倒闭,截至2015年12月底,全国P2P平台累计达4329家,其中仅有2824家是正常运营。这其中除了涉及到因虚假广告产生的诈骗,还有非法集资等犯罪而且往往资金巨大。(二)互联网金融的支付模式所涉及的犯罪
  支付模式下所涉及的犯罪有盗窃和诈骗等。其中盗窃罪主要是盗取他人的第三方支付帐号进而盗窃其账户内钱财的犯罪,诈骗罪主要是通过信用卡诈骗。这两种犯罪中,支付帐号是作为犯罪对象,严格来说并非我们前面讨论的典型的互联网金融犯罪,但这也引发了如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监管是否妥当,以及是否要承担相应的民事甚至刑事责任等争议。某些虚拟电子货币具有“去中心化”的特点和相对隐匿的支付功能,其存在本来就饱受争议,因为它完全是互联网上虚拟出来的,没有现实货币有黄金等硬通货提供支持。但随着使用的人日趋庞大,虚拟货币也可以代替真实货币进行交易,甚至在全球范围内可以兑换主要流通的货币,这就很可能为洗钱,转移非法资金提供渠道。(三)互联网金融的融资模式涉及的犯罪
  融资模式下很容易产生诸如非法集资、诈骗、破环金融管理秩序等犯罪。一方面,在网络众筹中,众筹发起人在互联网平台上发布项目,面向的受众是不特定的,范围也是面向全社会,这就有吸收公众存款之嫌;另一方面,受利益驱使,筹资者为了吸引广大投资者投资来敛聚钱财,本无融资需求却用虚假的项目高额的回报进行广告推送,这当然是诈骗。二、互联网金融犯罪的特点
  随着互联网金融这一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互联网金融犯罪也愈演愈烈,其犯罪行为表现出如下特点:(一)涉案人员众多,犯罪数额大,地域广
  鉴于互联网金融的极大便捷性,使得其参与人员众多,涉案资金巨大,业务经营范围突破了地域的局限,犯罪行为也不限于一市一省,而至全国甚至境外。如近两年发生的多起投资理财产品类的互联网金融犯罪案件,其涉及的投资者遍布全国各地,涉案资金多达几百亿人民币。
  (二)犯罪行为人智能化、专业化、反侦查意识强
  由于互联网金融的透明性,为了掩盖犯罪事实,犯罪人员和单位基本上都取得了营业执照,凭借合法企业的名义、打着“创新”的旗号,用复杂的返利计算方式来掩盖犯罪的事实,和传统的金融领域犯罪相比有更强的迷惑性。在依托互联网金融平台实施违法犯罪活动的过程中,企业多聘请具有网络、金融、证券、法律等方面专业知识和熟悉互联网金融各种交易运作模式的人员参与,游走于金融创新和法律法规的边缘。也有企业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负责网站设计和数据管理维护,定期销毁、清除企业交易记录、人员结构、信息通讯等关键信息,增加了侦查机关从源头上打击摧毁犯罪网络的难度。(三)犯罪对象不特定且多为高素质人群
  因为互联网金融技术门槛高,利益分配方式复杂,所以与传统金融犯罪“一对一”的侵害方式和传统金融犯罪受害群体以离退体人员和缺乏基本投资知识的群体不同,在互联网金融犯罪案件中多为“一对多”的侵害方式且受害群体中存在大部分受过高等文化教育和了解基本投资理财知识的人员。(四)电子数据为主要的证据形式
  由于互联网金融是在互联网平台上进行各项操作,资金的往来都是以数字形式流通,业务合作也是通过电子合同达成,金融机构计算机后台存储着许多客户信息和交易记录。此外,犯罪成员之间多用QQ,微信等移动端软件来联系,交流记录也是重要的犯罪证据。三、互联网金融犯罪的防控对策
  鉴于上述互联网金融犯罪的类型和特点,为了保护民众的合法资产不受侵害,维护金融市场管理秩序,构建一个良好的互联网环境,对于潜在发生和已经发生的互联网金融犯罪行为,一方面我们要做好防治对策,一方面也要进行严厉打击,其防控对策具体包括:(一)健全互联网金融法律框架体系
  互联网金融作为新生事物,在创新的同时也隐藏着法律风险,法律的介入程度左右着其发展命运。应梳理完善现行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从法律层面界定互联网金融的范畴、准入门槛、运营规范、进出机制、监管主体及职责等问题,并对触犯法律的行为作出明确规定,特别是对互联网金融在融资过程中涉嫌非法集资的行为,指明民间融资行为罪与非罪的界限。修正完善个人信息保护等互联网金融配套法律体系,发布互联网金融行为指引和国家标准等规范性文件,规范资本运作,保障金融秩序。(二)建立多部门联动工作机制   由于互联网金融犯罪涉及违反金融管理制度,侵犯互联网监管秩序,侵犯公民私人财产等多种社会关系,甚至存在公职人员职务犯罪,因此应建立政府领导下多部门共同参与的联动工作机制,加强行业监管。一方面成立专门机构,开展集中清理整治活动。以政府出面组织公安、税务、人民银行、工商、通信等部门成立专门机构,不定期对辖区内互联网企业进行摸底检查和风险评估,摸清其经营者真实身份及经营规模,真正落实好整治工作,形成一起抓,共同管的工作格局。另一方面,金融监管部门要为公安机关侦办案件提供专业支持,准确认定性质,适时组织打击,避免刑事打击过度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创新发展造成负面影响。(三)紧抓资金流向,加大侦查力度
  互联网金融犯罪的动机基本上是“图财”,而且这里的“财”往往是以数字的形式体现,其在互联网平台上的流动也是以电子数字的形式表现,那么资金的流向可以成为案件侦破的突破口,利用支付宝、网上银行等机构的后台记录,查明资金流向,并追查相关账户的信息,甚至能查到身份证号,手机号等关键信息进而锁定犯罪嫌疑人。采用线上资金追查与线下追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抓捕行动。(四)高度重视电子证据的收集与固定
  互联网金融犯罪中,采用窃取信息和攻击信息系统手段进行犯罪,会留下大量电子痕迹,一些非法P2P网贷企业和众筹网站进行集资诈骗犯罪后也会留下大量电子证据,如电子合同、交易记录、发布的虚假信息等。而电子证据具有抽象性、易毁性、易复制性等特点,因此应高度重视电子证据收集与固定。侦查人员在进入犯罪第一现场后,首先要切断远程控制,保护电源,迅速保存计算机日志,对相关数据进行备份,同时扣押硬盘、光盘、移动硬盘以及传真机,打印机等设备中的记忆芯片。在收集到原物证后,应迅速采用拷贝、拍照等固定方式及时固定保存。在整个收集与固定的过程中还要制作好勘验检查笔录,扣押物品清单等程序性法律文件,以保证证据的合法性和有效性。。(五)强化区域间警务合作和风险预警力度
  互联网金融犯罪侦查过程中最大的难点就是时空变化,犯罪的行为地和结果发生地不在同一地域,同一时间。犯罪分子会利用侦查时间空隙在短时间内销毁证据,卷款跑路。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区域间的警务合作,采取集群战役模式,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及时的信息传输及时串并案侦查,为侦查犯罪大大缩短时间,不同区域、警种的警力相互配合快速锁定犯罪分子所在地并迅速组织抓捕。还应建立健全互联网金融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加强对相关互联网金融经济犯罪风险的搜集和研判,努力发现、挖掘、提炼深层次、内幕性、预警性信息,加大对互联网金融经济犯罪的打击力度,保障受害人合法权益。
  综上所述,只有在了解了互联网金融犯罪类型、特点的基础上,才能有针对性的提出对该类犯罪的防控对策,也才能保护国家和人民的财产,维护金融管理秩序健康稳定的发展。[参考文献]
  [1]陈林.互联网金融发展与监管研究[J].南方金融,2013(11).
  [2]樊蓉.网络金融犯罪案件查办的难点与对策[J].犯罪研究,2015(3).
  [3]刘坤,高春兴.互联网金融犯罪的特点与侦防对策研究[J].山东警察学院院报,2015,9(5).外国投资领域的“控制”问题研究西南政法大学2015年本科生科研训练创新项目(
其他文献
摘要:保险标的转让以后,保险合同是否是否随之转移,对此,我国新旧《保险法》的规定是不同的。学理上对于这方面主要有两大争论——“从物主义”以及“属人主义”之争。对于大部分国家来讲,大多倾向于采用“从物主义”。我国新《保险法》第49条则在旧法“属人主义”的基础上,融入了“从物主义”的规定,从而更有利于对被保险人以及受让人的利益保护。同时,新法49条的改变也相应的影响到了被保险人、受让人的“通知义务”,
期刊
摘要:人民监督员制度作为回应“谁来监督监督者”的重要举措,检察机关、法学界甚至全社会都对其寄予很大希望。然而,人民监督员制度作为一项中国特色的监督制度,其改革不可能一触而就。2015年启动的这次改革,在人员选任程序以及运行机制等方面仍然存在“致命的缺陷”,这些缺陷已将这一制度置于“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改革的必由之路是明确制度合法性、完善人员选任、保障当事人的参与权、强化监督意见的法律拘束力。  
期刊
摘要:恐怖主义是严重危害社会安全类犯罪,信息传播沟通交流形成恐怖主义传播重要一环,在恐怖主义的外部传播模式及内部传播模式中,后者不特定的危害性,规制这一模式下的恐怖主义传播型犯罪是我国《刑法第九修正案》的核心内容,但在适用时应当从犯罪本质出发,结合刑罚目的性、平衡性的要求厘清罪与非罪的界限。  关键词:恐怖主义;刑法修正案九;传播型犯罪  中图分类号:D9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
期刊
摘要:在高等院校办学水平和规模不断发展的同时,很多高校面临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阻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必须针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困境的原因,采取有效应对策略,从加强日常管理、构建教育机制、提高教师素质等方面入手,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困境;措施;分析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6)29-0234-01  作者
期刊
摘要:近年来,国内各类社会组织日益壮大,在社会建设管理工作中发挥着承接政府转移的相关职能、促进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积极作用,并日益突显。与此同时,青年社会组织迅猛增长,呈现类型多样化、功能社会化的特点。各级共青团组织要以青年社会组织培育为抓手,大力发展青年社会组织,引领青年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工作,为社会建设管理注入青春活力。  关键词:青年社会组织;社会管理服务;共青团  中
期刊
摘要:本文作者就参加中博协主办与吉林省博物院协办的,2016年全国法律培训班中关于博物馆合同,加以总结并结合我院工作实际,从博物馆合同的原则、起草审查、常用合同举例、特点四个方面撰写此文,以期与各位专家求教与同行交流。  关键词:博物馆;合同;特殊性  中图分类号:G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6)29-0236-01  作者简介:王洋(1974-),女,汉族,吉林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各项基本制度开始逐渐健全起来,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也随之得到了快速的提高和发展,人们在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前提下,开始更注重对于自身财产的合法权益的维护。对于小产权房屋的合法性这一政策讨论逐渐成为近几年来人们讨论的热点,相关部门也对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的支持,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果。但是随着现阶段小产权房市场的日趋发展,需求日益增大,如何对
期刊
摘要:由于受到了国际毒潮等方面的影响,我国现阶段的毒情形势呈现出境外毒品渗透的现象,加之境内制毒与贩毒活动的不断加剧,从而也就凸显出了制毒原料走私流失等现象的发生。毒品问题对我国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全有着严重影响,是影响国家发展的一个毒瘤。本文探讨了甘肃毒品问题并且简要阐述了金三角毒品对我国安全的影响,并提出几点个人看法和相应对策,仅供参考。  关键词:金三角毒品;安全;对策探究  中图分类号:D63
期刊
摘要:本文阐述了翻转课堂的定义、起源和现状,将翻转课堂与传统教学进行了对比,着重分析了翻转课堂的优势。指出翻转课堂是符合当今教育理念,具备全面实施的条件,希望为将来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提供更多参考。  关键词:翻转课堂;自主学习;合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7;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6)29-0237-01  作者简介:王娟(1986-),女,湖北襄
期刊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大监护”制度,亲权和监护混淆,未能最大化保护儿童利益。编纂《民法典》时应当构建亲权制度,完善未成年人监护权制度,从立法层面保护未成年人权益。  关键词:亲权;监护权;完善  中图分类号:D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6)26-0036-03  我国现行法律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力度尚弱,留守儿童变问题儿童的数量激增,未成年人涉及行政处罚、刑事犯罪现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