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置身生活场景,激活生活体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自主探究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解决问题——让学生在“用”中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这四个方面是如何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有效途径,能够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关键词生活场景 生活体验 活动经验
数学本身具有的应用价值、文化价值和智力价值,确立了它在学校课程中总是占据重要地位。数学学习已成为中小学学生人人面对的一项重要活动。因此,认识数学学习、数学课程的内涵及彼此的关系,显得极为重要。人类的数学学习活动,从最初的结绳记数等自然经验的积累,演变成以班级授课形式为主的学校数学教育,已有数千年历史。然而,关于数学学习的基本理论的研究,诸如数学学习的实质是什么?数学学习有何特点?学生在其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哪些心理规律?影响学生数学学习的因素分析等等,并没有形成一种共识,亟待更深入地研究和探索。
一、置身生活场景,激活生活体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一)情境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真实生活氛围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生活是数学教学的源泉。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学习环境,捕捉生活中的数学,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将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使学生在生活氛围中积累活动经验。
如,在教学二年级数学“位置与方向”一课时,在教室中让学生说出自己所在的位置;然后老师任意说一个位置,让学生说出这个位置上是谁。再让学生相互说一说自己的位置。
还如,学习人民币的认识,可以让学生模拟开超市,测量实物面积、体积、高度等与生活贴近的内容时,有效地利用学生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进行实际训练,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支撑起计算和语言描述活动,为抽象概括出相关概念提供可依托的数学事实,事实、经验、知识相互作用,有利于经验的逐步累积并顺利上升为数学概念。
(二)情境的创设“游戏化”,让学生在玩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孩子的天性就是好“玩”,教师应尽量把适当的内容设计成学生的游戏学习活动,把数学知识教活,使课堂变得更有生命力,更有活力。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学习活动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
如,在教学四年级数学“找规律”一课时,任意找几名男女生按一一间隔排列站成一行,然后再增加或减少人数,学生会发现不论怎样变化,排在两端的男生(或女生)总比排在中间的女生(或男生)多1人。从而得出一一间隔排列中横向排列规律。在学生激情未消之时,再让他们围成一圈,这时让学生观察,看是否还是一一间隔排列,学生会发现原来排在两端的男生(或女生)排到了一起,已经不是一一间隔排列,这时让学生想个办法,使之成为一一间隔排列,有人会说,把原来排在两端的男生(或女生)去掉一个,也有人会说,在两个男生(或女生)中间再插一个女生(或男生),激发他们数一数男女生人数。从而得出一一间隔排列中排成一圈时的排列规律。
学生通过这一游戏,既对一一间隔排列规律有了深刻的了解,又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更重要的是在游戏中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体会到生活中无处没有数学。
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在动手操作体验的过程中,能够获得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促进思维的发展,而思维的发展又会指导儿童的双手更灵巧地活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操作、猜想、验证、计算、推理、想象。
如,在教学“三角形认识”一课时,让学生猜想验证怎样的三条边一定能组成一个三角形,每一个学生都被调动起来,通过一次次的实践,一次次的猜测,一次次的验证来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要大于第三边”的结论,更重要的是如何去发现,如何去研究,完善知识,形成经验经验。
三、自主探究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教学中,培养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的核心,这要求教师要加强开放式问题的教学,提倡探究式学习,强化合情推理的训练,让学生通过观察、联想、实验、类比、归纳、猜想得出结论,将教法改革与学法指导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自由想象、自由发挥、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激发学生思考,使数学学习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
如,这样一道实践题,用小棒围城相连的正方形从2个到10个时,共要多少根小棒,让学生从1个、2个……去想,得出小棒的根数=正方形的个数×3+1,再用这个关系式去算一算52根小棒能摆多少个正方形。
四、解决问题——让学生在“用”中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建立“用数学”的意识,培养“用数学”的能力,体验“用数学”的乐趣,建立“用数学”的意识,在“用”中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例如教学《找规律》后,让学生分小组为黑板报设计有规律的花边,为“学习园地”设计有规律的花边,比一比哪个小组设计的花边新颖、漂亮,让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规律的知识,在比赛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统计》后,引导学生调查本班同学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制作统计图表,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使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统计知识,并学会自我控制、自主管理。促使学生能够主动联系生活实际,在实际背景中应用数学,能够主动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总之,教师要从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建构数学的高度出发,应注意学生自学能力、数学意识的培养,必须充分考虑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为其数学学习提供动力。 注意适时提升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由表及里获取理性的数学经验,使数学教学成为学科的数学、理性的数学、学生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进而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关键词生活场景 生活体验 活动经验
数学本身具有的应用价值、文化价值和智力价值,确立了它在学校课程中总是占据重要地位。数学学习已成为中小学学生人人面对的一项重要活动。因此,认识数学学习、数学课程的内涵及彼此的关系,显得极为重要。人类的数学学习活动,从最初的结绳记数等自然经验的积累,演变成以班级授课形式为主的学校数学教育,已有数千年历史。然而,关于数学学习的基本理论的研究,诸如数学学习的实质是什么?数学学习有何特点?学生在其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哪些心理规律?影响学生数学学习的因素分析等等,并没有形成一种共识,亟待更深入地研究和探索。
一、置身生活场景,激活生活体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一)情境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真实生活氛围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生活是数学教学的源泉。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学习环境,捕捉生活中的数学,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将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使学生在生活氛围中积累活动经验。
如,在教学二年级数学“位置与方向”一课时,在教室中让学生说出自己所在的位置;然后老师任意说一个位置,让学生说出这个位置上是谁。再让学生相互说一说自己的位置。
还如,学习人民币的认识,可以让学生模拟开超市,测量实物面积、体积、高度等与生活贴近的内容时,有效地利用学生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进行实际训练,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支撑起计算和语言描述活动,为抽象概括出相关概念提供可依托的数学事实,事实、经验、知识相互作用,有利于经验的逐步累积并顺利上升为数学概念。
(二)情境的创设“游戏化”,让学生在玩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孩子的天性就是好“玩”,教师应尽量把适当的内容设计成学生的游戏学习活动,把数学知识教活,使课堂变得更有生命力,更有活力。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学习活动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
如,在教学四年级数学“找规律”一课时,任意找几名男女生按一一间隔排列站成一行,然后再增加或减少人数,学生会发现不论怎样变化,排在两端的男生(或女生)总比排在中间的女生(或男生)多1人。从而得出一一间隔排列中横向排列规律。在学生激情未消之时,再让他们围成一圈,这时让学生观察,看是否还是一一间隔排列,学生会发现原来排在两端的男生(或女生)排到了一起,已经不是一一间隔排列,这时让学生想个办法,使之成为一一间隔排列,有人会说,把原来排在两端的男生(或女生)去掉一个,也有人会说,在两个男生(或女生)中间再插一个女生(或男生),激发他们数一数男女生人数。从而得出一一间隔排列中排成一圈时的排列规律。
学生通过这一游戏,既对一一间隔排列规律有了深刻的了解,又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更重要的是在游戏中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体会到生活中无处没有数学。
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在动手操作体验的过程中,能够获得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促进思维的发展,而思维的发展又会指导儿童的双手更灵巧地活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操作、猜想、验证、计算、推理、想象。
如,在教学“三角形认识”一课时,让学生猜想验证怎样的三条边一定能组成一个三角形,每一个学生都被调动起来,通过一次次的实践,一次次的猜测,一次次的验证来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要大于第三边”的结论,更重要的是如何去发现,如何去研究,完善知识,形成经验经验。
三、自主探究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教学中,培养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的核心,这要求教师要加强开放式问题的教学,提倡探究式学习,强化合情推理的训练,让学生通过观察、联想、实验、类比、归纳、猜想得出结论,将教法改革与学法指导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自由想象、自由发挥、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激发学生思考,使数学学习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
如,这样一道实践题,用小棒围城相连的正方形从2个到10个时,共要多少根小棒,让学生从1个、2个……去想,得出小棒的根数=正方形的个数×3+1,再用这个关系式去算一算52根小棒能摆多少个正方形。
四、解决问题——让学生在“用”中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建立“用数学”的意识,培养“用数学”的能力,体验“用数学”的乐趣,建立“用数学”的意识,在“用”中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例如教学《找规律》后,让学生分小组为黑板报设计有规律的花边,为“学习园地”设计有规律的花边,比一比哪个小组设计的花边新颖、漂亮,让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规律的知识,在比赛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统计》后,引导学生调查本班同学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制作统计图表,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使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统计知识,并学会自我控制、自主管理。促使学生能够主动联系生活实际,在实际背景中应用数学,能够主动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总之,教师要从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建构数学的高度出发,应注意学生自学能力、数学意识的培养,必须充分考虑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为其数学学习提供动力。 注意适时提升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由表及里获取理性的数学经验,使数学教学成为学科的数学、理性的数学、学生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进而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