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当语文教学常常被应试教育牵着走时,作文教学便成了“封闭式教学”;而学生只能“闭门造车”,在“虚假”中失去了“真情”,在“空洞”中失去了“实感”,在“内涵”中失去了“纯真”,在“模仿”中失去了“自我”。
关键词 教学 综合 整合
如何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习作的“新能源”呢?我想到了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
为了使综合实践活动成为解决作文教学“封闭式”问题的突破口,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融入家庭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心灵的港湾,生活的中心。这里,有成长的足迹,有浓浓的亲情,更有数不清的习作“新能源”。只有带着真情感,才能写出好作文。
母亲节要到了,我组织了一次题为“妈妈笑了”的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在母亲节这一天送一份特殊的礼物给妈妈,以表达自己对妈妈的谢意。没想到,学生的“礼物”竟会那么丰富多彩,有“悄悄帮妈妈打扫屋子”的,有“用零花钱给妈妈买鲜花”的,有“亲手制作贺卡”的,习作中,学生们不乏稚嫩的一个个“礼物”让我读懂了他们的真情,而不是“假意”。
在指导“成长的烦恼”这篇习作时,我没有让学生坐在课堂上苦思冥想,也没有让学生敞开心扉,彼此交流,而是开展了一次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回家找一件能证明自己的确烦恼的“证据”。结果,有的学生拿来眼镜,证明近视给自己带来了烦恼;有的学生带来了破损的图书,证明小弟弟小妹妹给自己带来了烦恼;有的学生带来了“录音”,证明爸爸的呼噜声给自己带来了烦恼;有的学生干脆往讲台上一站,证明肥胖给自己带来了烦恼……在一个个五花八门的“证据”中,我感受到了他们实实在在的烦恼,而不是“无病呻吟”。
家庭中的习作“能源”数不胜数:“第一次”系列、“体验”系列、“真爱”系列……无一不是生活,无一不能写出好文章。
二、走向社会
社会是人生最大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它积淀着人生的厚重,见证着人生的多味,它是习作不竭的“能源库”。
5月12日,四川的地动山摇震颤了每一颗中国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募捐活动瞬间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我们的学生也纷纷伸出了自己的小手。为了让学生在习作中能抓住时代的脉搏,能得到情感的升华,我开展了一次题为“我终于哭了”的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关注四川的灾情,倾听社会的声音,并记录下自己一次流泪的体验。在批改这篇作文时,我总是情不自禁地跟着学生一起流泪——一位母亲用自己的身躯,保护了仍在襁褓中的孩子,离去之前只来得及留下一条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一位教师双臂张开趴在讲台上,身下死死护着四个学生,学生获救了,而他却遇难了。一位年老的乞丐在捐了五元钱后,又找遍身上的零钱,特地到银行兑换了一张百元现钞,放进了募捐箱……在学生一次次流泪的体验中,我知道他们已经不需要刻意地故作深沉,去追求习作时所谓的“内涵”,因为在他们的字里行间,已经真真切切的体现了大悲、大爱。
在社会这个习作最大的“能源库”中,综合实践活动俯拾皆是:采访、导游、参观、义务劳动、义卖等等都能让学生体验到生活的真谛,进而在习作中表现出来。
三、亲近自然
大自然是我们的母亲,她孕育了我们的生命,又无私地奉献了自己的一切,使我们成长、繁衍,一代又一代,生生不息,她是习作的又一重要“能源”。
六年级教材中有一个关于写小实验的习作练习,为了写好这类作文,我组织了一次综合实践活动——“去大自然中发现‘问号’,去知识的海洋中寻找‘句号’”。在活动中,学生找到了蚂蚁惧怕樟脑球的原因,懂得了鱼鳍是掌握平衡的,而鱼尾巴是掌握方向的,解开了“盛水的纸锅”烧不破的秘密……他们的习作素材丰富多彩,不再是千篇一律的“鸡蛋浮上来了”等题材。
大自然是平易近人的,又是喜怒无常的;是熟悉的,又是陌生的,作文教学如能适时地组织一些亲近自然的综合实践活动,如“探索与发现”,“小眼看地球”等,一定能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习作素材,并拓宽他们的习作思路。
四、回归课堂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作文教学自然也离不开这个主阵地,但课堂同样可以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舞台,成为习作的“新能源”。
结合“口语交际”训练,我在班级组织了一次小小辩论会,辩题为“小学生上网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为了取得辩论的胜利,正反双方的辩手都卯足了劲,不但在课前搜集了大量的素材,还主动向家长、老师请教辩论的技巧。辩论会上,双方辩手唇枪舌剑,你来我往,虽然由于经验的缺乏,时不时地钻进牛角尖,甚至跑题,但却为接下来的习作提供了“新能源”。有的学生以“一次难忘的辩论会”为题,中规中矩地记叙了这次辩论会的过程;有的学生以“别样的课堂”为题,表明了自己对这类课堂的渴望;还有的学生另辟蹊径,以“辩论会中的她”为题,刻画了班级中一个成绩很差但在这次辩论会中却脱颖而出的女学生,体现了“不以成绩论英雄”的思想……这样的课堂看似仍然封闭,其实已延伸到课外,同样有利于学生在习作时体现新意,表达真情实感。
类似的课堂综合实践活动还有很多很多,小游戏、课本剧表演、故事会、小竞赛……它们都是学校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自然也是习作的“新能源”。
通过各种各样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融入家庭,走向社会,亲近自然,最后再回归课堂,我想我们的作文教学一定能够在生活这片沃土上撒下希望的种子,并生根、发芽、成长,最终迎来收获的明天。
关键词 教学 综合 整合
如何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习作的“新能源”呢?我想到了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
为了使综合实践活动成为解决作文教学“封闭式”问题的突破口,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融入家庭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心灵的港湾,生活的中心。这里,有成长的足迹,有浓浓的亲情,更有数不清的习作“新能源”。只有带着真情感,才能写出好作文。
母亲节要到了,我组织了一次题为“妈妈笑了”的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在母亲节这一天送一份特殊的礼物给妈妈,以表达自己对妈妈的谢意。没想到,学生的“礼物”竟会那么丰富多彩,有“悄悄帮妈妈打扫屋子”的,有“用零花钱给妈妈买鲜花”的,有“亲手制作贺卡”的,习作中,学生们不乏稚嫩的一个个“礼物”让我读懂了他们的真情,而不是“假意”。
在指导“成长的烦恼”这篇习作时,我没有让学生坐在课堂上苦思冥想,也没有让学生敞开心扉,彼此交流,而是开展了一次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回家找一件能证明自己的确烦恼的“证据”。结果,有的学生拿来眼镜,证明近视给自己带来了烦恼;有的学生带来了破损的图书,证明小弟弟小妹妹给自己带来了烦恼;有的学生带来了“录音”,证明爸爸的呼噜声给自己带来了烦恼;有的学生干脆往讲台上一站,证明肥胖给自己带来了烦恼……在一个个五花八门的“证据”中,我感受到了他们实实在在的烦恼,而不是“无病呻吟”。
家庭中的习作“能源”数不胜数:“第一次”系列、“体验”系列、“真爱”系列……无一不是生活,无一不能写出好文章。
二、走向社会
社会是人生最大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它积淀着人生的厚重,见证着人生的多味,它是习作不竭的“能源库”。
5月12日,四川的地动山摇震颤了每一颗中国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募捐活动瞬间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我们的学生也纷纷伸出了自己的小手。为了让学生在习作中能抓住时代的脉搏,能得到情感的升华,我开展了一次题为“我终于哭了”的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关注四川的灾情,倾听社会的声音,并记录下自己一次流泪的体验。在批改这篇作文时,我总是情不自禁地跟着学生一起流泪——一位母亲用自己的身躯,保护了仍在襁褓中的孩子,离去之前只来得及留下一条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一位教师双臂张开趴在讲台上,身下死死护着四个学生,学生获救了,而他却遇难了。一位年老的乞丐在捐了五元钱后,又找遍身上的零钱,特地到银行兑换了一张百元现钞,放进了募捐箱……在学生一次次流泪的体验中,我知道他们已经不需要刻意地故作深沉,去追求习作时所谓的“内涵”,因为在他们的字里行间,已经真真切切的体现了大悲、大爱。
在社会这个习作最大的“能源库”中,综合实践活动俯拾皆是:采访、导游、参观、义务劳动、义卖等等都能让学生体验到生活的真谛,进而在习作中表现出来。
三、亲近自然
大自然是我们的母亲,她孕育了我们的生命,又无私地奉献了自己的一切,使我们成长、繁衍,一代又一代,生生不息,她是习作的又一重要“能源”。
六年级教材中有一个关于写小实验的习作练习,为了写好这类作文,我组织了一次综合实践活动——“去大自然中发现‘问号’,去知识的海洋中寻找‘句号’”。在活动中,学生找到了蚂蚁惧怕樟脑球的原因,懂得了鱼鳍是掌握平衡的,而鱼尾巴是掌握方向的,解开了“盛水的纸锅”烧不破的秘密……他们的习作素材丰富多彩,不再是千篇一律的“鸡蛋浮上来了”等题材。
大自然是平易近人的,又是喜怒无常的;是熟悉的,又是陌生的,作文教学如能适时地组织一些亲近自然的综合实践活动,如“探索与发现”,“小眼看地球”等,一定能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习作素材,并拓宽他们的习作思路。
四、回归课堂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作文教学自然也离不开这个主阵地,但课堂同样可以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舞台,成为习作的“新能源”。
结合“口语交际”训练,我在班级组织了一次小小辩论会,辩题为“小学生上网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为了取得辩论的胜利,正反双方的辩手都卯足了劲,不但在课前搜集了大量的素材,还主动向家长、老师请教辩论的技巧。辩论会上,双方辩手唇枪舌剑,你来我往,虽然由于经验的缺乏,时不时地钻进牛角尖,甚至跑题,但却为接下来的习作提供了“新能源”。有的学生以“一次难忘的辩论会”为题,中规中矩地记叙了这次辩论会的过程;有的学生以“别样的课堂”为题,表明了自己对这类课堂的渴望;还有的学生另辟蹊径,以“辩论会中的她”为题,刻画了班级中一个成绩很差但在这次辩论会中却脱颖而出的女学生,体现了“不以成绩论英雄”的思想……这样的课堂看似仍然封闭,其实已延伸到课外,同样有利于学生在习作时体现新意,表达真情实感。
类似的课堂综合实践活动还有很多很多,小游戏、课本剧表演、故事会、小竞赛……它们都是学校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自然也是习作的“新能源”。
通过各种各样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融入家庭,走向社会,亲近自然,最后再回归课堂,我想我们的作文教学一定能够在生活这片沃土上撒下希望的种子,并生根、发芽、成长,最终迎来收获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