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72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5)04
【摘要】目的:探究氨溴索不同给药方式治疗新生儿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2014年就诊于我院的126例新生儿肺炎患者,将这些患儿分为a、b、c三组进行治疗。对a组采取单一氨溴索雾化吸入;对b组采取单一氨溴索静脉滴注;对c组采取氨溴索静脉滴注联合雾化吸入。对a、b、c三组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结果:c组治疗有效率为95.24%,与a、b两组的治疗效果相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用氨溴索治疗新生儿肺炎时,采用静脉滴注联合雾化吸入的方式要比单一雾化吸入和静脉滴注疗效更显著。
【关键词】氨溴索;不同给药方式;新生儿肺炎;临床疗效
新生儿肺炎在新生儿时期比较多见,是一种常见的新生儿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其主要特点为弥漫性肺部病变和临床症状不够典型,及时发现和尽早处理是非常必要的。新生儿肺炎临床症状的非特异性,给病情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这也是造成该疾病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在新生儿肺炎的治疗中,氨溴索作为一种辅助药物,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而氨溴索给药方式的不同会导致治疗效果上的明显差异,我院在治疗实践中采用了氨溴索静脉滴注联合雾化吸入的方式治疗新生儿肺炎,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遂作如下阐述。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2014年就诊于我院的126例新生儿肺炎患者,所选患儿均是入院前未进行其它治疗,胎龄在27~36周,将患儿按其住院号进行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均为42例,a组中男26例,女16例,胎龄(34±4.1)周,出生时体重(3.2±0.6)kg;b组中男27例,女15例,胎龄(33±6.1)周,出生时体重(3.1±0.8)kg;c组中男25例,女17例,胎龄(33±5.2)周,出生时体重为(3.2±0.4)kg。三组患儿均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和喘息等症状,在性别、出生体重、胎龄和症状等方面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住院期间,对三组新生儿肺炎患儿均采取雾化吸入来达到湿化气道的目的,同时进行一些常规治疗,如吸氧、抗感染和吸痰等。对于a组患儿,将3ml经过灭菌的蒸馏水联合5mg氨溴索,在每分钟3到4L的氧气动力下对其进行雾化吸入治疗,每天进行两次,每次时长12分钟左右为宜;对于b组患儿,采用的是氨溴索单一静脉滴注,将7.5mg的氨溴索与30ml葡萄糖注射液进行混合滴注,每天进行两次;对于c组患儿,采取a组和b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疗,即雾化吸入联合静脉滴注方式。对三组患者连续治疗5天后,通过治疗前后胸部X光检查以及治疗中的跟踪观察和记录的患儿脉搏、体温、咳嗽和不良反应等。
1.3疗效评定
对与疗效评定,参考的是第七版《实用儿科学》。治愈:在5天治疗结束后,患儿体温恢复正常,呼吸正常,不出现咳嗽等现象,通过X光检查无肺部杂音;显效: 在5天治疗结束后,患儿体温有所下降,咳嗽状况较之前有所减缓,并通过X光观检查肺部明显好转;无效:在5天治疗结束后,患儿体温不退,咳嗽症状和呼吸困难等没有明显改善。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统计软件spss14.0进行分析,t检验和x2检验后,P<0.05,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对三组患儿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得出,b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是最低的,73.81%,c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是95.24%,与a、b两组的治疗有效率相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是a、b、c三组患儿临床疗效统计表。
3讨论
在新生儿时期,由于支气管弹性纤维和呼吸肌发育不够完善,一旦发生肺炎,就会进一步增加气道的气流阻力,这也是新生儿肺炎患儿普遍存在呼吸困难临床表现的主要因素[1]。通常情况下,新生儿肺炎的发展速度较快,极易导致心力衰竭、肺出血和呼吸衰竭等,从而具有极高的死亡率。因此,在对新生儿肺炎进行治疗的同时,应该辅以畅气疗法,这对新生儿肺炎患儿的预后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氨溴索是呼吸科常用的药物,具有润滑祛痰功效,能够对患者的呼吸道进行润滑,同时加快肺表面活性物质分泌和支气管纤毛蠕动,能够对患儿粘液性物质和浆液性物质的分泌起到一定的调控作用,从而提高了抗生素的治疗效果。此外,还能对肺泡Ⅱ型细胞合成起到一定的刺激,能够起到预防肺泡萎缩的作用[2],并且对肺泡巨噬细胞和白细胞释放细胞因子的行为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氧自由基进行清除,防止肺部受到损伤。
通过对三组患儿临床疗效的对比分析可以得出,采用氨溴索静脉滴注联合雾化吸入的治疗方法比单一地采用雾化吸入或单一静脉滴注的临床效果更加显著,其治疗总有效率达到了95.24%。通过相关分析可知,雾化吸入方式能够促使药物弥散成颗粒,在空气中悬浮,吸入雾化小颗粒能够增加药物的作用面积,促进药物的吸收,雾化氨溴索的颗粒直径不到5μm,可以不受任何阻碍进入到患儿呼吸道。静脉滴注方式能够直接将氨溴索注入患儿体内,减少患儿炎性介质的释放和谈也的分泌,同时加快肺表面活性物的生成[3]。从上述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来,通过这两种给药方法的联合使用,克服了单一给药方式存在的不足之处,促进了患儿对药物的吸收,从而提高了治疗效果,并且采用联给药方式不会出现一些不良反映以及副作用。
总之,在对新生儿肺炎的治疗中,采用氨溴索静脉滴注联合雾化吸入的给药方式,比但采用单一雾化吸入或单一静脉滴注给药方式具有更好的疗效,在临床实践中应该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赵立明,刘海燕.氨溴索不同给药方式治疗新生儿肺炎临床疗效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13,18(6):1135-1136.
[2]王书华.盐酸氨溴索应用于63例新生儿肺炎临床效果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下旬刊),2012,03(9):63-63.
[3]杨丹凤.氨溴索在新生儿肺炎治疗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5):231-232.
【摘要】目的:探究氨溴索不同给药方式治疗新生儿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2014年就诊于我院的126例新生儿肺炎患者,将这些患儿分为a、b、c三组进行治疗。对a组采取单一氨溴索雾化吸入;对b组采取单一氨溴索静脉滴注;对c组采取氨溴索静脉滴注联合雾化吸入。对a、b、c三组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结果:c组治疗有效率为95.24%,与a、b两组的治疗效果相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用氨溴索治疗新生儿肺炎时,采用静脉滴注联合雾化吸入的方式要比单一雾化吸入和静脉滴注疗效更显著。
【关键词】氨溴索;不同给药方式;新生儿肺炎;临床疗效
新生儿肺炎在新生儿时期比较多见,是一种常见的新生儿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其主要特点为弥漫性肺部病变和临床症状不够典型,及时发现和尽早处理是非常必要的。新生儿肺炎临床症状的非特异性,给病情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这也是造成该疾病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在新生儿肺炎的治疗中,氨溴索作为一种辅助药物,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而氨溴索给药方式的不同会导致治疗效果上的明显差异,我院在治疗实践中采用了氨溴索静脉滴注联合雾化吸入的方式治疗新生儿肺炎,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遂作如下阐述。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2014年就诊于我院的126例新生儿肺炎患者,所选患儿均是入院前未进行其它治疗,胎龄在27~36周,将患儿按其住院号进行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均为42例,a组中男26例,女16例,胎龄(34±4.1)周,出生时体重(3.2±0.6)kg;b组中男27例,女15例,胎龄(33±6.1)周,出生时体重(3.1±0.8)kg;c组中男25例,女17例,胎龄(33±5.2)周,出生时体重为(3.2±0.4)kg。三组患儿均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和喘息等症状,在性别、出生体重、胎龄和症状等方面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住院期间,对三组新生儿肺炎患儿均采取雾化吸入来达到湿化气道的目的,同时进行一些常规治疗,如吸氧、抗感染和吸痰等。对于a组患儿,将3ml经过灭菌的蒸馏水联合5mg氨溴索,在每分钟3到4L的氧气动力下对其进行雾化吸入治疗,每天进行两次,每次时长12分钟左右为宜;对于b组患儿,采用的是氨溴索单一静脉滴注,将7.5mg的氨溴索与30ml葡萄糖注射液进行混合滴注,每天进行两次;对于c组患儿,采取a组和b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疗,即雾化吸入联合静脉滴注方式。对三组患者连续治疗5天后,通过治疗前后胸部X光检查以及治疗中的跟踪观察和记录的患儿脉搏、体温、咳嗽和不良反应等。
1.3疗效评定
对与疗效评定,参考的是第七版《实用儿科学》。治愈:在5天治疗结束后,患儿体温恢复正常,呼吸正常,不出现咳嗽等现象,通过X光检查无肺部杂音;显效: 在5天治疗结束后,患儿体温有所下降,咳嗽状况较之前有所减缓,并通过X光观检查肺部明显好转;无效:在5天治疗结束后,患儿体温不退,咳嗽症状和呼吸困难等没有明显改善。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统计软件spss14.0进行分析,t检验和x2检验后,P<0.05,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对三组患儿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得出,b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是最低的,73.81%,c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是95.24%,与a、b两组的治疗有效率相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是a、b、c三组患儿临床疗效统计表。
3讨论
在新生儿时期,由于支气管弹性纤维和呼吸肌发育不够完善,一旦发生肺炎,就会进一步增加气道的气流阻力,这也是新生儿肺炎患儿普遍存在呼吸困难临床表现的主要因素[1]。通常情况下,新生儿肺炎的发展速度较快,极易导致心力衰竭、肺出血和呼吸衰竭等,从而具有极高的死亡率。因此,在对新生儿肺炎进行治疗的同时,应该辅以畅气疗法,这对新生儿肺炎患儿的预后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氨溴索是呼吸科常用的药物,具有润滑祛痰功效,能够对患者的呼吸道进行润滑,同时加快肺表面活性物质分泌和支气管纤毛蠕动,能够对患儿粘液性物质和浆液性物质的分泌起到一定的调控作用,从而提高了抗生素的治疗效果。此外,还能对肺泡Ⅱ型细胞合成起到一定的刺激,能够起到预防肺泡萎缩的作用[2],并且对肺泡巨噬细胞和白细胞释放细胞因子的行为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氧自由基进行清除,防止肺部受到损伤。
通过对三组患儿临床疗效的对比分析可以得出,采用氨溴索静脉滴注联合雾化吸入的治疗方法比单一地采用雾化吸入或单一静脉滴注的临床效果更加显著,其治疗总有效率达到了95.24%。通过相关分析可知,雾化吸入方式能够促使药物弥散成颗粒,在空气中悬浮,吸入雾化小颗粒能够增加药物的作用面积,促进药物的吸收,雾化氨溴索的颗粒直径不到5μm,可以不受任何阻碍进入到患儿呼吸道。静脉滴注方式能够直接将氨溴索注入患儿体内,减少患儿炎性介质的释放和谈也的分泌,同时加快肺表面活性物的生成[3]。从上述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来,通过这两种给药方法的联合使用,克服了单一给药方式存在的不足之处,促进了患儿对药物的吸收,从而提高了治疗效果,并且采用联给药方式不会出现一些不良反映以及副作用。
总之,在对新生儿肺炎的治疗中,采用氨溴索静脉滴注联合雾化吸入的给药方式,比但采用单一雾化吸入或单一静脉滴注给药方式具有更好的疗效,在临床实践中应该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赵立明,刘海燕.氨溴索不同给药方式治疗新生儿肺炎临床疗效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13,18(6):1135-1136.
[2]王书华.盐酸氨溴索应用于63例新生儿肺炎临床效果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下旬刊),2012,03(9):63-63.
[3]杨丹凤.氨溴索在新生儿肺炎治疗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5):23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