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感恩教育
感恩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是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教学内容。感恩教育是宏扬文化传统、提高民族素质之需要。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因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而出现诚信缺失与感恩的危机,决不可小视。一个丧失感恩之情的人,他将是一片空白的人生;一个丧失感恩的社会,将是光怪陆离的社会;一个丧失感恩的民族,将是毫无希望的民族;一个道德日渐低下的国家,必将是面临灭亡的国家。
一、进行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现在的孩子独生子居多,父母亲过于溺爱宝贝,认为孩子小,凡事替孩子包办,好吃的留着,铅笔替孩子削好,书包替孩子背着,家务不让孩子碰着,有的学生鞋带也要大人系,都是无条件的给予,一味的关注孩子的物质需求,却忽视了孩子的精神营养,从小没有培养孩子的回报意识,从而养成了对现有的条件不珍惜,只顾一味地索取,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导致犯罪率上升,犯罪低龄化。由此可见,开展感恩教育也是学校教育的当务之急。
二、感恩教育的内容
语文学科蕴藏着丰富而生动的感恩素材,所涉及的感恩范围广泛,如何珍惜生命,如何感念父母之恩,孝敬父母,培养责任,如何感念自然之恩,形成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学会和大自然生灵的和谐相处。只要是课文中涉及到的,我们都要用生动的语言灵活地渗透给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感化,从而明白做人的道理。为其一生形成良好的人格奠定扎实的基础。
(一)知恩
1、自然之恩
大自然不仅提供了我们生存的物质条件,还以壮丽秀美的山川哺育我们的精神。如《只有一个地球》一文告诉了我们,生养我们人类的是地球母亲;《黄河魂》能让我们心潮澎湃,壮怀激烈;《海上日出》能让我们领悟到太阳的喷薄,给人们带来无限的生机;《桂林山水》《西湖的“绿”》能让我们的心灵得以小憩。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仅让学生知道大自然保证了我们生存的物质条件,而且还以壮丽秀美的山川哺育我们的精神。
2、父母之恩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的养育之恩是终生难以报答的。天大地大不如父母的养育之恩大。教科书中多角度表达父母之恩。如:有《春蚕》中有年年辛劳无怨无悔的母亲,有《秋天的怀念》中给残疾儿子重燃生活信心的病重的母亲,有《钓鱼的启示》中给儿子道德力量的父亲,有《背影》中富有人格感染力的父亲,还有《落花生》中教我们怎样做人的父亲等。
3、祖国之恩
祖国之恩是具体的。祖国不仅是疆土,还有文化和她的万千子女。我们不仅要从描写祖国各地风景的文章中感知祖国的地大物博,更要从民族文化中感知祖国的博大精深、丰富底蕴,从祖国的优秀儿女特别是在祖国危难时刻,为祖国献身的英烈中感知祖國的凝聚力和无尽的恩情。课文中的几十首古代诗歌《长城》《赵州桥》《卢沟桥的狮子》《颐和园》等课文能让我们感受到祖国的灿烂的文化,《十六年前的回忆》《狼牙山五壮士》等课文能让我们感知到英烈的爱国心、民族义,《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詹天佑》等课文让我们体会到什么样的人才是祖国的优秀儿女。
4、社会之恩
我们不仅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鲜活个性的人,还要把他们培养成对社会有用、与社会融洽相处的人。教育学生爱社会、爱人类,培养学生博大的胸怀。我们要引导学生,从《画杨桃》等文章中感受师恩,从《她是我的朋友》等课文中感受友恩,从《尊严》等课文中感受陌生人之恩。在雨中,人需要一把遮雨的伞;远行中,人需要一杯解渴的甘泉。让学生领悟到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社会的和谐。
(二)感恩
没有情感体验的感恩教育是肤浅的。通过情感体验,让学生对感恩教育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
1、在反复诵读中体验
适宜感恩教育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适宜在朗读中体验恩情。感情朗读的重点:一是直接抒发感恩情感的语段,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可以反复朗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体会对父母的感恩之心;二是突出人物特点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语段,在朗读中体验人物的崇高精神。
2、想像中体验
表现大自然美景的课文,通过想像深入意境,能够使大自然之美深入人心,如《黄河魂》对壶口瀑布的想像,能更加体验到大自然的造化之功、祖国的山河的雄伟壮丽。
(三)报恩
从文本入手,学生已经知恩、感恩,还要做适当的拓展,让学生通过表达心声,把情感升华到报恩和施恩的层面。可以让学生画一画,写一写。如让学生利用节假日,在家长的带领下走到户外去,画一画自己的家乡,画一画美丽的春天,再用优美的语言写一写家乡,写一写春天,让学生亲身地仔细地感受到自然之恩,从而产生感恩的情绪。
总之,对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知恩、感恩和报恩教育,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感恩意识,从而对生活多了珍惜,少了抱怨。让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使我们的未来变得更加美好和灿烂,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平安与和谐!
感恩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是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教学内容。感恩教育是宏扬文化传统、提高民族素质之需要。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因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而出现诚信缺失与感恩的危机,决不可小视。一个丧失感恩之情的人,他将是一片空白的人生;一个丧失感恩的社会,将是光怪陆离的社会;一个丧失感恩的民族,将是毫无希望的民族;一个道德日渐低下的国家,必将是面临灭亡的国家。
一、进行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现在的孩子独生子居多,父母亲过于溺爱宝贝,认为孩子小,凡事替孩子包办,好吃的留着,铅笔替孩子削好,书包替孩子背着,家务不让孩子碰着,有的学生鞋带也要大人系,都是无条件的给予,一味的关注孩子的物质需求,却忽视了孩子的精神营养,从小没有培养孩子的回报意识,从而养成了对现有的条件不珍惜,只顾一味地索取,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导致犯罪率上升,犯罪低龄化。由此可见,开展感恩教育也是学校教育的当务之急。
二、感恩教育的内容
语文学科蕴藏着丰富而生动的感恩素材,所涉及的感恩范围广泛,如何珍惜生命,如何感念父母之恩,孝敬父母,培养责任,如何感念自然之恩,形成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学会和大自然生灵的和谐相处。只要是课文中涉及到的,我们都要用生动的语言灵活地渗透给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感化,从而明白做人的道理。为其一生形成良好的人格奠定扎实的基础。
(一)知恩
1、自然之恩
大自然不仅提供了我们生存的物质条件,还以壮丽秀美的山川哺育我们的精神。如《只有一个地球》一文告诉了我们,生养我们人类的是地球母亲;《黄河魂》能让我们心潮澎湃,壮怀激烈;《海上日出》能让我们领悟到太阳的喷薄,给人们带来无限的生机;《桂林山水》《西湖的“绿”》能让我们的心灵得以小憩。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仅让学生知道大自然保证了我们生存的物质条件,而且还以壮丽秀美的山川哺育我们的精神。
2、父母之恩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的养育之恩是终生难以报答的。天大地大不如父母的养育之恩大。教科书中多角度表达父母之恩。如:有《春蚕》中有年年辛劳无怨无悔的母亲,有《秋天的怀念》中给残疾儿子重燃生活信心的病重的母亲,有《钓鱼的启示》中给儿子道德力量的父亲,有《背影》中富有人格感染力的父亲,还有《落花生》中教我们怎样做人的父亲等。
3、祖国之恩
祖国之恩是具体的。祖国不仅是疆土,还有文化和她的万千子女。我们不仅要从描写祖国各地风景的文章中感知祖国的地大物博,更要从民族文化中感知祖国的博大精深、丰富底蕴,从祖国的优秀儿女特别是在祖国危难时刻,为祖国献身的英烈中感知祖國的凝聚力和无尽的恩情。课文中的几十首古代诗歌《长城》《赵州桥》《卢沟桥的狮子》《颐和园》等课文能让我们感受到祖国的灿烂的文化,《十六年前的回忆》《狼牙山五壮士》等课文能让我们感知到英烈的爱国心、民族义,《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詹天佑》等课文让我们体会到什么样的人才是祖国的优秀儿女。
4、社会之恩
我们不仅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鲜活个性的人,还要把他们培养成对社会有用、与社会融洽相处的人。教育学生爱社会、爱人类,培养学生博大的胸怀。我们要引导学生,从《画杨桃》等文章中感受师恩,从《她是我的朋友》等课文中感受友恩,从《尊严》等课文中感受陌生人之恩。在雨中,人需要一把遮雨的伞;远行中,人需要一杯解渴的甘泉。让学生领悟到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社会的和谐。
(二)感恩
没有情感体验的感恩教育是肤浅的。通过情感体验,让学生对感恩教育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
1、在反复诵读中体验
适宜感恩教育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适宜在朗读中体验恩情。感情朗读的重点:一是直接抒发感恩情感的语段,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可以反复朗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体会对父母的感恩之心;二是突出人物特点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语段,在朗读中体验人物的崇高精神。
2、想像中体验
表现大自然美景的课文,通过想像深入意境,能够使大自然之美深入人心,如《黄河魂》对壶口瀑布的想像,能更加体验到大自然的造化之功、祖国的山河的雄伟壮丽。
(三)报恩
从文本入手,学生已经知恩、感恩,还要做适当的拓展,让学生通过表达心声,把情感升华到报恩和施恩的层面。可以让学生画一画,写一写。如让学生利用节假日,在家长的带领下走到户外去,画一画自己的家乡,画一画美丽的春天,再用优美的语言写一写家乡,写一写春天,让学生亲身地仔细地感受到自然之恩,从而产生感恩的情绪。
总之,对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知恩、感恩和报恩教育,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感恩意识,从而对生活多了珍惜,少了抱怨。让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使我们的未来变得更加美好和灿烂,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平安与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