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站立起来的中国是如此高大,它需要在全球经济领袖之中占有一席之地。中国必须考虑它的政策对于全球经济与政治的影响
在16至17世纪的新教改革时代,欧洲经历了多次血雨腥风,文明也受到极大的摧残。过去十年间,一个与新教改革有所类似的历史进程逐渐浮现,那就是“伊斯兰教改革时代”。
二者的各种相似之处足以令人震惊:占据统治地位的神职人士和权贵阶层似乎都迷失了方向,沉溺于物质享乐之中;受到良好教育的中产阶级处于上升期;技术的进步使神圣的经典得以在大众间广为传播,人们可以对之进行自主的阅读和思考;最后,当一些人确信他们承担着神的使命、要为之战斗甚至献身之时,恐怖也就出现了。16世纪的西欧是如此,今天的中东也是如此。
在欧洲,这一过程延续了120年,其间伴随着“三十年战争”这样的灾难——比如,它导致了德国三分之一人口的死亡。120年后,几乎每一个人都明白了,一个人拥有《圣经》并不能让他成为神意的代言人;支持“圣战”也并不是拯救别人灵魂的方式,而是让自己丧命的方式。
120年是四代人的时间,那实在是太长了。我们怎样才能加速这种过程?有什么办法能在一代人的时间里,在恐怖主义者变得更多之前,让人们明白“异教徒或者信神或者死”这种思考方式并不妥当?
军事和政治上的解决方案是很明显的——摧毁恐怖主义,安抚人们的不平情绪,集合所有致力于和平、和解和繁荣的力量,反对极少数恐怖和战争的爱好者。
在经济方面,办法也同样明显。在欧洲,宗教改革的风波平息之后,新教和天主教狂热分子的后代共同致力于发展一个繁荣的世界,那些不够宽容的人会失去能干的工人和企业家。例如,西班牙国王驱逐了犹太人和摩尔人,西班牙经济于是深受其害。而得益于移民人口和自由的思想,宗教宽容的荷兰和英国获得了强大的经济力量;随后,这种经济力量又转化成了政治和国际力量。
普林斯顿大学教授阿尔伯特·赫希曼指出,在宗教改革之后的18世纪,像伏尔泰这样的思想家都观察到,商业的繁荣和经济的增长让人们都变得“可爱”了。人们的视野变得开阔,而且知道参与贸易的双方都能从中获益。这已经与“圣战”所要求的对其他人人性的否定完全划清了界限。
在当代,良好的世界经济与政治秩序可以使人们从中受益。但对许多人而言,这一点却并不那么明显。全球范围内的贫富鸿沟是前所未有的,只有少数模糊的证据表明,差距将会在未来缩小。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声称是发展中国家政府的腐败和无能导致了其失败,甚至指责其民族文化不能与现代工业生产的要求相符合,这已经成为惯例了。但他们顶多只说对了一半。好比攀登悬崖,虽然大体而言,发展中国家政府的确爬得很蹩脚,但发达国家也没把绳子放下来,好让他们爬上去。
比如,20世纪80年代初,孟加拉的纺织出口工业曾有过一段快速增长的时期。但仅过了五年,美国的里根政府就对来自孟加拉的纺织品进口施加了配额限制。直到最近,孟加拉、巴基斯坦及许多其他国家的出口才免于这种配额——尽管对中国而言,这是不公正的。
不过,我得提醒中国的读者们,中国的出口在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而中东一些国家的出口根本就增长不起来。那些寻求经济发展的中东国家应当具备实现经济发展的能力,从而需要为他们的出口创造空间,这是保持世界稳定的要求。因此,对美国和世界其他国家而言,他们对于中国的经济政策就具有了外交上和安全上的考虑,因为只有人民币汇率渐进而大幅的升高,巴基斯坦、埃及、叙利亚、伊拉克等国家的出口增加才是可能的。
新任美国财长亨利·保尔森曾说,站立起来的中国是如此高大,它需要在全球经济领袖之中占有一席之地。未来十年,中国的这种角色转换将会真实地发生。中国必须考虑它的政策对于全球经济与政治的影响。
在这种影响中,有几个重要方面是人们尤要关注的:第一,全球不平衡的程度能否得到控制并减轻?第二,对于许多更贫穷的国家而言,如果他们遵循外向型的经济发展道路,那么,国际经济中是否还有足够的让他们获得成功的空间?
当然,还有第三个方面。如果一国政府不能完成一些基本的任务——比如维持法治,让人们免于饥荒,提供教育和医疗,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及对人们作出承诺,他们将能过上比父辈更好的生活——那么,那些声称能把人们引向天堂的“先知”,将会更轻易地获得追随者,从而可能导致灾难。在这方面,国家和经济力量不能无所作为。■
作者布拉德福德·德龙(Bradford Delong)为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教授
在16至17世纪的新教改革时代,欧洲经历了多次血雨腥风,文明也受到极大的摧残。过去十年间,一个与新教改革有所类似的历史进程逐渐浮现,那就是“伊斯兰教改革时代”。
二者的各种相似之处足以令人震惊:占据统治地位的神职人士和权贵阶层似乎都迷失了方向,沉溺于物质享乐之中;受到良好教育的中产阶级处于上升期;技术的进步使神圣的经典得以在大众间广为传播,人们可以对之进行自主的阅读和思考;最后,当一些人确信他们承担着神的使命、要为之战斗甚至献身之时,恐怖也就出现了。16世纪的西欧是如此,今天的中东也是如此。
在欧洲,这一过程延续了120年,其间伴随着“三十年战争”这样的灾难——比如,它导致了德国三分之一人口的死亡。120年后,几乎每一个人都明白了,一个人拥有《圣经》并不能让他成为神意的代言人;支持“圣战”也并不是拯救别人灵魂的方式,而是让自己丧命的方式。
120年是四代人的时间,那实在是太长了。我们怎样才能加速这种过程?有什么办法能在一代人的时间里,在恐怖主义者变得更多之前,让人们明白“异教徒或者信神或者死”这种思考方式并不妥当?
军事和政治上的解决方案是很明显的——摧毁恐怖主义,安抚人们的不平情绪,集合所有致力于和平、和解和繁荣的力量,反对极少数恐怖和战争的爱好者。
在经济方面,办法也同样明显。在欧洲,宗教改革的风波平息之后,新教和天主教狂热分子的后代共同致力于发展一个繁荣的世界,那些不够宽容的人会失去能干的工人和企业家。例如,西班牙国王驱逐了犹太人和摩尔人,西班牙经济于是深受其害。而得益于移民人口和自由的思想,宗教宽容的荷兰和英国获得了强大的经济力量;随后,这种经济力量又转化成了政治和国际力量。
普林斯顿大学教授阿尔伯特·赫希曼指出,在宗教改革之后的18世纪,像伏尔泰这样的思想家都观察到,商业的繁荣和经济的增长让人们都变得“可爱”了。人们的视野变得开阔,而且知道参与贸易的双方都能从中获益。这已经与“圣战”所要求的对其他人人性的否定完全划清了界限。
在当代,良好的世界经济与政治秩序可以使人们从中受益。但对许多人而言,这一点却并不那么明显。全球范围内的贫富鸿沟是前所未有的,只有少数模糊的证据表明,差距将会在未来缩小。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声称是发展中国家政府的腐败和无能导致了其失败,甚至指责其民族文化不能与现代工业生产的要求相符合,这已经成为惯例了。但他们顶多只说对了一半。好比攀登悬崖,虽然大体而言,发展中国家政府的确爬得很蹩脚,但发达国家也没把绳子放下来,好让他们爬上去。
比如,20世纪80年代初,孟加拉的纺织出口工业曾有过一段快速增长的时期。但仅过了五年,美国的里根政府就对来自孟加拉的纺织品进口施加了配额限制。直到最近,孟加拉、巴基斯坦及许多其他国家的出口才免于这种配额——尽管对中国而言,这是不公正的。
不过,我得提醒中国的读者们,中国的出口在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而中东一些国家的出口根本就增长不起来。那些寻求经济发展的中东国家应当具备实现经济发展的能力,从而需要为他们的出口创造空间,这是保持世界稳定的要求。因此,对美国和世界其他国家而言,他们对于中国的经济政策就具有了外交上和安全上的考虑,因为只有人民币汇率渐进而大幅的升高,巴基斯坦、埃及、叙利亚、伊拉克等国家的出口增加才是可能的。
新任美国财长亨利·保尔森曾说,站立起来的中国是如此高大,它需要在全球经济领袖之中占有一席之地。未来十年,中国的这种角色转换将会真实地发生。中国必须考虑它的政策对于全球经济与政治的影响。
在这种影响中,有几个重要方面是人们尤要关注的:第一,全球不平衡的程度能否得到控制并减轻?第二,对于许多更贫穷的国家而言,如果他们遵循外向型的经济发展道路,那么,国际经济中是否还有足够的让他们获得成功的空间?
当然,还有第三个方面。如果一国政府不能完成一些基本的任务——比如维持法治,让人们免于饥荒,提供教育和医疗,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及对人们作出承诺,他们将能过上比父辈更好的生活——那么,那些声称能把人们引向天堂的“先知”,将会更轻易地获得追随者,从而可能导致灾难。在这方面,国家和经济力量不能无所作为。■
作者布拉德福德·德龙(Bradford Delong)为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