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理性:个人与社会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phiechen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伟大哲人拉比希勒尔(Rabbi Hillel)曾对个人和个人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之间错综复杂又自相矛盾的关系做过精辟的描述。他说:“如果我不为我自己的话,那么谁为我呢?并且,如果我不为其他人的话,那么我是谁呢?同时,如果不是在现在,那么会是在什么时候呢?”这里,通过三个连续的句子,我们了解到了个人自我实现的需要以及社会良知和社会行为之间紧张关系的本质。
  我在这里要以理性的观点,或者要特别指出,以一个经济学家的观点来讨论社会与个人的关系。一个经济学家被培养成这样的人:认为他既是自己理性的护卫者,又是他人理性的归属者,同时还是这个社会的理性的指导者。这正是我将要扮演的角色。
  为什么要有集体行为呢?为什么有组成社会的需要,或者至少有让社会发挥重要经济作用的需要?从经济学家的观点来看,它是因为集体行为能够扩张个人的理性范围。集体行为是一种实现力量的手段,是一种个人能够更大程度地实现个人价值的手段。这个观点初看起来平庸,对经济学家来说不值一提。然而,那些要从集体组织中寻求更深的情感满足的人不一定同意这些观点。很久以前,埃德蒙伯克(Edmund Burke)就说:“骑士时代过去了。接下来的是诡辩家、精于计算者和经济学家的时代,欧洲的辉煌永远消失了。”
  相当干涩和深奥的得失计算不能带来巨大的热情。它不能对困难的问题带来魔术般的解决方法。真正理性地在一般层次和特定环境中讨论集体行为一定是复杂的,并且更为糟糕的是,它一定是不完全的和无法被讲清楚的;毕竟,理性是与手段和目的以及它们的关系有关。理性没有特别指出目的是什么,它只是让我们知道手段和目的之间的一致或者不协调。所以,最终说来,任何关于价值的讨论必然暂时基于未被分析的假定之上。当我们想从被认为是更深的层次上来寻找一种价值观的合理性时,就存在一种无限的倒退。
  让我来简略地勾画出经济学家是如何看待社会的或个人的选择问题的。实际上,我们看见的是价值和机会这两种力量的对立、紧张和动态平衡的关系。一方面,个体有各种方面或各种层次的目标——从物质消费的目标到我们通常认为的更高尚的目标。但是,实现大部分目标的可能性被内在地加以限制了,个人必须从他所能得到的机会中选择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他的价值的机会。
  这里,经济学家的作用有时并不令人愉快。这可能不完全是偶然的——虽然有些不公平。卡莱尔(T. Carlyle)指出,我们这些经济学家是“令人沮丧的科学”的实践者。我们经常不得不指出对我们的机会的限制。我们不得不说:“非此即彼,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更糟糕的是,我们必须经常指出经济体系天生就是复杂的。容易发生的事情是:一个表面上也许是实现某种被期待的价值的显而易见的方法,而实际上,它可能经常通向它的对立面。
  比如,许多主张大幅度增加最低工资标准的建议。当然,我们希望对工资水平的较低端进行收入再分配。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最显而易见的做法就是增加工资。经济学家认识到,情况并不是那么简单,经济体系会对那个政策做出反应,而不会被动地接受它。最终的结果可能是失业队伍的增加,这是一个比低工资更糟糕的结果。
  当然,指出局限性并不是经济学家扮演的惟一的角色,它是专家都能扮演的具有普遍性的角色。的确,在很多其他领域,显而易见的步骤并不一定是必然的有效步骤。比如,为了提高教育质量的时候,显而易见的方法是简单地通过现有的各种渠道向教育领域投入更多的资源;但是,近期的研究表明,这个方法收效甚微。
  即使是在单独的个体层面上也会出现价值和机会的问题,这种单独的个体甚至包括与世隔绝的猎人或者农夫,鲁滨逊克鲁索(Robinson Crusoe)也不得不面对这种选择问题。但是,我们感兴趣的是在社会组织中人际关系的作用。
  从经济学的观点出发,这一点是清楚的——为了我们共同的发展,人际关系作为我们集体性组织的一部分是必需的。虽然有更多的理由,但是至少有两个理由说明,我们需要人际关系。一个理由是,社会的基本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在供给上是有限的;另一个理由是,实现非此即彼的价值,或者为了满足这些价值而寻找非此即彼的活动的尝试,意味着对这些稀缺资源的竞争。如果我们以这种方式行事,就不能选择以另外的方式行事。
  因此,我们需要有一个体系来调解这种竞争,无论它是一个市场还是一个权威性的分配体系。
  在任何一种情况下,为了规范资源的竞争和将其配置于不同的适合的用途上,我们需要一个具有一定复杂性和相当组织程度的社会体系。
  摘自《组织的极限》,参见“本刊2月荐书”
其他文献
外资入股持续升温,可以看做2006年底银行业全面开放前的热身    进入2006年以来,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步伐丝毫没有减速:1月4日,日本最大的金融集团三菱东京UFJ银行表示有意入股中国银行部分股份;1月10日,新加坡华侨银行(OCBC)与宁波市商业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春节前后,广东省政府向国务院上报广东发展银行重组方案,如果获得政策突破,花旗将持有广发行40%的股份。  这一切,正是2005年
期刊
无论国家权力的自我重构还是民间维权,2005年都指向一个方向,即限制权力,保障权利,尊重民意。这种趋势将持续下去    回顾2005年,尤其是将其置于2004年3月22日国务院发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2004年7月1日《行政许可法》生效,至2006年1月1日《公务员法》生效这样一个稍长的时间段中思考,应不难发现,通过法治话语改造权力,寻求新的合法性资源的支持,正在成为未来中国政治发展的基
期刊
温伯格自1981年起担任里根政府的国防部长,1987年因“伊朗门”事件曝光辞职,从此淡出聚光灯下。他的政治生涯充满了戏剧性的对比:他曾因早年出任管理与预算署署长之时大幅削减政府预算而获有“剃刀”之称,亦因主持美国和平时期最大的军费扩张而被称为“长杓”——意指不分青红皂白四处散财;他主张美国军队应当不断扩充军力,却同样坚决地反对动用武力;他反对向伊朗出售武器,却终因里根政府“伊朗门”丑闻而蒙羞。  
期刊
2006年1月19日,山西省长治市原人大常会会副主任夫妇被杀案由长治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终结,被告人小保姆樊建青一审被判处死刑。  2004年4月3日凌晨,长治市原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郭某及其妻子焦某被人杀死在家中,保姆樊建青也遭捆绑,口中被塞口罩昏厥在地。警方侦查后,将犯罪嫌疑锁定为樊建青,经过询问,樊最终承认了杀人事实。  案件破获后,长治市中级法院依法审理此案,于2005年7月21日及8月19日先
期刊
体制问题要靠改革解决,而结构调整则应该主要由市场机制自主完成。好的宏观经济政策应该有利于结构调整和优化,而不是试图用行政手段直接解决结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不断深化。中共十二大提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在十四届三中全会上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期刊
2006年,在香港的内地股票的市场契机,在于大板块的盈利都有不错的保障,以及A股市场走出熊市步入牛市    踏入2006年以后的头几个星期,在香港的内地股票,市场走势可谓凌厉——H股指数上涨了14%;红筹指数虽略为逊色,但也涨了8%;更让人高兴的是,国内的A股、B股终于走出五年来的阴霾,B股市场更可称得上是气势如虹。  我们认为,市场有如此强劲的表现,主要是由于以下两个契机。  第一个契机,是大板
期刊
尽管长期看A、B股合并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但至少短期内,此举要面临许多重大障碍    基于A、B股将在短期内合并的市场预期,B股股价在过去一段时间大幅上升。  显而易见,在B股股价与A股还存在大幅折让的前提下,如果现在A、B股合并的话,对大部分B股来说是个绝大的利好。现在的问题是:A、B股会不会合并?如果合并的话,会在什么时候?当中存在哪些障碍?  从长远来看,B股并没有太大的存在价值,它与A股合并
期刊
“为监管立规,为发展松绑”,这一立法特征集中体现在《证券法》和《公司法》修订中    “从1月1日到1月12日,北京市已经注册了12家一人公司,平均每天一家。”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处的一位工作人员向《财经》介绍,“新的《公司法》实施后,市场的反应远比我们想象的迅速、热烈。”  这只是2005年金融法律修订中很具体的一个突破。  与中国上一轮金融立法的高峰——1995年相距,恰好已经历了十年。十
期刊
房价下跌、就业机会减少、通货膨胀、美元走弱等因素难以对美国消费造成很大影响,美国消费将继续走强    让我们从一个简单事实开始:亚洲的对外出口正在放缓。下图反映了亚洲对中、日、欧、美等主要出口对象的出口增长。过去两个季度里,亚洲出口持续下降。这清楚地表明,2003年-2006年间全球经济的一轮强劲扩张正在走向终结。  图表中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亚洲出口的结构。仔细观察该图,你会发现日本进口需求大幅下
期刊
外部压力和内部压力都在逼迫中国及早做好准备,在坚定推进节能减排、积极调整经济结构的同时,中国应该做更多的功课    一系列环境事件接踵而来,以至在股市格外波谲云诡的五六月之交,中国人不得不把更多的目光投向气候——这个过去谈论毕竟还不很多的主题。  从无锡的太湖蓝藻爆发,到厦门的PX化工项目被迫暂停,公众的环境觉醒和环境受损对人类的报复同时呈现。6月4日,中国正式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三天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