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铺开,越来越多的一线语文教学工作者愈发重视学生阅读素养的提高。不同区域、不同民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参差不齐,尤其是口语化严重、地方民族语言较浓的山区学生,阅读能力相对较低。大多数少数民族区域教师就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虽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需要相关教师继续努力,以其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从而提高少数民族山区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关键词】壮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
不知不觉,我在少数民族壮族地区初中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已有20个春秋,一直担任语文学科教学。二十年的教学,我深刻地感悟到一个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高低,是衡量其学习能力的重要标准。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化时代的来临,学生的阅读活动也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重要性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教学实践证明:具备良好的语文阅读能力,是学好语文及其他学科的前提。但是,在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的少数民族壮族地区,由于特定的历史环境和传承的深厚本民族语言及地域文化,部分学校及教师难以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同时,还有部分乡村教师在上课时为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文本,不得不采用“双语”教学,即一边用普通话解读课文,一边用壮族方言进行解释说明,这样,势必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下面,我就制约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成因及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谈谈自己的看法。
1.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
1.1 教师教学因素。
在我们少数民族壮族地区,教师的教学以讲读代替学生自主阅读的问题一直未得到解决,真正潜心分析、钻研新课标、新教材,从而理解、吃透新课标新教材的老师还很少,很多老师还是靠“一块黑板,一支粉笔”演绎诗书,十分重视知识的传授,每篇课文的知识点都面面俱到,采用的是“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教学模式教条僵化,烦琐无味。课堂以教师为中心,缺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探究,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最终导致学生成为机械记忆的工具,学生缺乏自主独立分析、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教师在讲读课文中,为了让学生听懂、识记,往往用本地区壮族方言进行解释说明,殊不知,这不但不能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阻碍了学生有效阅读文本、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1.2 学生学习因素。
少数民族壮族地区的边远乡村学校,学前教育起步较晚,至今大多数学生没有进过幼儿园和学前班,没有接受过全面科学的学前教育,入学时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稍差。入学后,部分学生受家庭贫困、父母外出打工缺少必要的亲情等因素影响,学生缺乏学习上的自信,受挫心理承受能力差,学习动力不足。由于带有浓重的壮族地方方言口音,朗读字音不准,大部分学生对汉语拼音的前鼻音、后鼻音、卷舌音、送气和不送气的音节混淆不清。普通话不流畅,语言表达能力差,在语文阅读中,学生往往失去阅读的兴趣和爱好。
1.3 家庭环境因素。
可以说,在农村家庭里,大多数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通过读书跳出农门、摆脱贫困。但他们却无暇顾及孩子,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无奈地丢下老少背井离乡加入打工的大军,纵然他们牵挂孩子的学业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哪怕孩子成绩差也鞭长莫及。同时,家长在家里都是用本民族语言与孩子交流,有的家长根本不会说普通话或听不懂普通话,很多孩子进入初中后还无法正常用普通话与老师、同学交流。在家里,更谈不上家长会买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童话、寓言、诗词、文学名著等课外读物让孩子阅读了。据调查,大部分学生从小学到初中,连一本新华字典都没有,甚至不会查字典,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1.4 学校硬件设备因素。
学校的硬件设备和学生的运用情况影响学生阅读。如今,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投入的加大,少数民族地区偏远乡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许多中小学校兴建了图书室、阅览室、多媒体教室等,配备了一定数量的图书,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阅读条件。但在乡村一级的中小学,学校往往忽视了这些宝贵的教学资源,没有专人负责学生图书借阅工作,能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老师也寥寥无几,这些优质的教学资源形同虚设,白白浪费。
2.培养学生提高语文阅读能力的有效策略
2.1 转变教师原有教学模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教师教学是关键。近几年,在中英西南基础教育项目资金的支持下,国家对西南四省区的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教师进行了大规模的“参与式”教学培训,其培训的目的就是在教育教学中实施教育公平,关注处境不利学生的成长和改变僵化试的“满堂灌”教学,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合作、探究,开启学生创新思维,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文本教读中,倡导学生朗读并自我评价,教师适时点拨、纠正、表扬、鼓励,以增强学生阅读的自信。
2.2 创设良好的阅读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常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动力的重要源泉,有了兴趣,学生就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有没有兴趣,阅读的效果很不一样,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以教材为载体,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如今的中小学语文教材,汇编了许多故事性、趣味性、文辞优美、教育寓意深刻的诗歌、小说、童话、寓言故事等,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把学生的思维带到文本内容的情境中,让学生带着美感去品味、鉴赏,感受故事带来的愉悦。然后,教师再设置问题,抓住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寻求答案,让学生带着疑问主动去阅读教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3 掌握阅读方法,挖掘学生自我品读能力。
学生阅读能力因年龄、个性、心理特征不同而存在差异,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学龄段确定相关阅读书目,增大学生阅读量。充分运用各种精读、泛读的阅读方式,让学生多读、熟读、诵读,重视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实践性。教读中,针对不同文章,不同作品分类(如散文、小说等现代文学作品,科技说明文、文言文等)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使学生掌握不同的对应阅读方式。要充分挖掘学生自我品读能力,老师要精选一些文辞优美、内涵丰富、教育寓意深刻的篇章片段、文学诗词与学生共同分析、品味、鉴赏,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鼓励他们在阅读中运用想象和对作品的情节、人物、词汇等有不同的反应,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
2.4 开发学习资源,拓宽语文阅读渠道。
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素养的提高,仅仅靠课堂教学是无法完成的。要想把语文学好,还必须到课堂之外广阔的空间去学习,去历练。而教师应善于指导学生从生活中挖掘语文资源,充分利用中小学现有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有选择性地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和优美的作文等,结合阅读教学特点,适时开展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朗诵比赛、表演比赛等,并要求学生做到感情充沛,吐字清楚,语音、语调、语气、语速起伏,抑扬顿挫,尽量避免因壮族地方口音给阅读带来的不利影响。
总之,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既要潜移默化地熏陶,又要着重进行训练。不仅要激发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强化阅读意识,还要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当然,在培养阅读能力的过程中,让学生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培养壮族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及语文素养,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改进方法,并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时刻重视,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高,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壮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
不知不觉,我在少数民族壮族地区初中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已有20个春秋,一直担任语文学科教学。二十年的教学,我深刻地感悟到一个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高低,是衡量其学习能力的重要标准。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化时代的来临,学生的阅读活动也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重要性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教学实践证明:具备良好的语文阅读能力,是学好语文及其他学科的前提。但是,在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的少数民族壮族地区,由于特定的历史环境和传承的深厚本民族语言及地域文化,部分学校及教师难以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同时,还有部分乡村教师在上课时为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文本,不得不采用“双语”教学,即一边用普通话解读课文,一边用壮族方言进行解释说明,这样,势必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下面,我就制约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成因及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谈谈自己的看法。
1.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
1.1 教师教学因素。
在我们少数民族壮族地区,教师的教学以讲读代替学生自主阅读的问题一直未得到解决,真正潜心分析、钻研新课标、新教材,从而理解、吃透新课标新教材的老师还很少,很多老师还是靠“一块黑板,一支粉笔”演绎诗书,十分重视知识的传授,每篇课文的知识点都面面俱到,采用的是“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教学模式教条僵化,烦琐无味。课堂以教师为中心,缺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探究,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最终导致学生成为机械记忆的工具,学生缺乏自主独立分析、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教师在讲读课文中,为了让学生听懂、识记,往往用本地区壮族方言进行解释说明,殊不知,这不但不能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阻碍了学生有效阅读文本、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1.2 学生学习因素。
少数民族壮族地区的边远乡村学校,学前教育起步较晚,至今大多数学生没有进过幼儿园和学前班,没有接受过全面科学的学前教育,入学时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稍差。入学后,部分学生受家庭贫困、父母外出打工缺少必要的亲情等因素影响,学生缺乏学习上的自信,受挫心理承受能力差,学习动力不足。由于带有浓重的壮族地方方言口音,朗读字音不准,大部分学生对汉语拼音的前鼻音、后鼻音、卷舌音、送气和不送气的音节混淆不清。普通话不流畅,语言表达能力差,在语文阅读中,学生往往失去阅读的兴趣和爱好。
1.3 家庭环境因素。
可以说,在农村家庭里,大多数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通过读书跳出农门、摆脱贫困。但他们却无暇顾及孩子,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无奈地丢下老少背井离乡加入打工的大军,纵然他们牵挂孩子的学业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哪怕孩子成绩差也鞭长莫及。同时,家长在家里都是用本民族语言与孩子交流,有的家长根本不会说普通话或听不懂普通话,很多孩子进入初中后还无法正常用普通话与老师、同学交流。在家里,更谈不上家长会买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童话、寓言、诗词、文学名著等课外读物让孩子阅读了。据调查,大部分学生从小学到初中,连一本新华字典都没有,甚至不会查字典,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1.4 学校硬件设备因素。
学校的硬件设备和学生的运用情况影响学生阅读。如今,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投入的加大,少数民族地区偏远乡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许多中小学校兴建了图书室、阅览室、多媒体教室等,配备了一定数量的图书,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阅读条件。但在乡村一级的中小学,学校往往忽视了这些宝贵的教学资源,没有专人负责学生图书借阅工作,能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老师也寥寥无几,这些优质的教学资源形同虚设,白白浪费。
2.培养学生提高语文阅读能力的有效策略
2.1 转变教师原有教学模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教师教学是关键。近几年,在中英西南基础教育项目资金的支持下,国家对西南四省区的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教师进行了大规模的“参与式”教学培训,其培训的目的就是在教育教学中实施教育公平,关注处境不利学生的成长和改变僵化试的“满堂灌”教学,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合作、探究,开启学生创新思维,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文本教读中,倡导学生朗读并自我评价,教师适时点拨、纠正、表扬、鼓励,以增强学生阅读的自信。
2.2 创设良好的阅读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常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动力的重要源泉,有了兴趣,学生就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有没有兴趣,阅读的效果很不一样,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以教材为载体,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如今的中小学语文教材,汇编了许多故事性、趣味性、文辞优美、教育寓意深刻的诗歌、小说、童话、寓言故事等,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把学生的思维带到文本内容的情境中,让学生带着美感去品味、鉴赏,感受故事带来的愉悦。然后,教师再设置问题,抓住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寻求答案,让学生带着疑问主动去阅读教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3 掌握阅读方法,挖掘学生自我品读能力。
学生阅读能力因年龄、个性、心理特征不同而存在差异,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学龄段确定相关阅读书目,增大学生阅读量。充分运用各种精读、泛读的阅读方式,让学生多读、熟读、诵读,重视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实践性。教读中,针对不同文章,不同作品分类(如散文、小说等现代文学作品,科技说明文、文言文等)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使学生掌握不同的对应阅读方式。要充分挖掘学生自我品读能力,老师要精选一些文辞优美、内涵丰富、教育寓意深刻的篇章片段、文学诗词与学生共同分析、品味、鉴赏,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鼓励他们在阅读中运用想象和对作品的情节、人物、词汇等有不同的反应,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
2.4 开发学习资源,拓宽语文阅读渠道。
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素养的提高,仅仅靠课堂教学是无法完成的。要想把语文学好,还必须到课堂之外广阔的空间去学习,去历练。而教师应善于指导学生从生活中挖掘语文资源,充分利用中小学现有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有选择性地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和优美的作文等,结合阅读教学特点,适时开展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朗诵比赛、表演比赛等,并要求学生做到感情充沛,吐字清楚,语音、语调、语气、语速起伏,抑扬顿挫,尽量避免因壮族地方口音给阅读带来的不利影响。
总之,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既要潜移默化地熏陶,又要着重进行训练。不仅要激发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强化阅读意识,还要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当然,在培养阅读能力的过程中,让学生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培养壮族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及语文素养,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改进方法,并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时刻重视,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高,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