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云今年3月份因咳嗽、咳痰、气促在当地医院进行了胸部CT检查,结果显示双肺感染性病变、左肺多发实变影,被确诊为肺结核。在住院治療后居家服药治疗期间,张云虽一直坚持规律服用抗结核药物,但发热症状从未停止。接连几次去医院就诊都未查出原因,在排除感染新冠肺炎后,为求进一步诊治,张云来到了湖南省胸科医院就诊。
入院后,医护人员为张云进行体格检查,发现他的体温为39.2℃。医护人员在经过仔细询问后得知,张云已出现发热症状20多天,体温最高曾达40℃,用了很多消炎药、抗病毒药物治疗,发热症状仍一直没有得到控制。
在得知这一情况后,医生为张云进行了一系列的详细检查,在排除了肺结核本身的发热,细菌、真菌及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原因后,将发热的原因聚焦在张云所服用的抗结核药物上,怀疑是药物热所致。
“药物热?当地医生也怀疑我是药物热,停了抗结核药物2天后我的发热症状仍然没有控制住。”当张云再次听到“药物热”这一病名时也觉得很疑惑,甚至出现了拒绝治疗的抵触情绪。
针对张云的情况,医生为其制订了精细的治疗方案,暂停了他所有的抗结核药物,并将所有药物依次重新试用。经过半个月的试药,终于找到了引起患者发热的元凶——乙胺丁醇。调整了治疗方案,张云的发热症状得到了控制,咳嗽、咳痰及气促情况也明显好转。
专家提醒
药物热是一种药源性疾病,是指在直接或间接使用药物过程中引起的发热反应,是临床常见的药源性疾病。药物热最常见的发病机制是药物过敏,属于药物不良反应的一种。
如果在治疗期间,病情已改善,体温下降或已趋正常之后再次出现发热或热度上升,应考虑药物热的可能。一般在停用过敏药物后发热症状消失。由于药物热没有明确的诊断标准,因此临床上不容易判断,也常被忽视。
药物热与一般感染性发热不同,药物热一般是持续的高热,为39~40℃,但此时患者的一般情况尚好,与热度不成比例。药物热一般在停用可疑药物后发热症状随即缓解,极少数病例可能因严重的过敏反应导致肝肾衰竭而危及生命。某些抗结核药物导致的药物热在停用可疑药物后7~10天仍可能出现反复的发热。
如果结核病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反复发热,应及时到结核病专科医院就诊,进一步明确发热的病因,避免因病情隐匿而造成漏诊或误诊。
入院后,医护人员为张云进行体格检查,发现他的体温为39.2℃。医护人员在经过仔细询问后得知,张云已出现发热症状20多天,体温最高曾达40℃,用了很多消炎药、抗病毒药物治疗,发热症状仍一直没有得到控制。
在得知这一情况后,医生为张云进行了一系列的详细检查,在排除了肺结核本身的发热,细菌、真菌及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原因后,将发热的原因聚焦在张云所服用的抗结核药物上,怀疑是药物热所致。
“药物热?当地医生也怀疑我是药物热,停了抗结核药物2天后我的发热症状仍然没有控制住。”当张云再次听到“药物热”这一病名时也觉得很疑惑,甚至出现了拒绝治疗的抵触情绪。
针对张云的情况,医生为其制订了精细的治疗方案,暂停了他所有的抗结核药物,并将所有药物依次重新试用。经过半个月的试药,终于找到了引起患者发热的元凶——乙胺丁醇。调整了治疗方案,张云的发热症状得到了控制,咳嗽、咳痰及气促情况也明显好转。
专家提醒
药物热是一种药源性疾病,是指在直接或间接使用药物过程中引起的发热反应,是临床常见的药源性疾病。药物热最常见的发病机制是药物过敏,属于药物不良反应的一种。
如果在治疗期间,病情已改善,体温下降或已趋正常之后再次出现发热或热度上升,应考虑药物热的可能。一般在停用过敏药物后发热症状消失。由于药物热没有明确的诊断标准,因此临床上不容易判断,也常被忽视。
药物热与一般感染性发热不同,药物热一般是持续的高热,为39~40℃,但此时患者的一般情况尚好,与热度不成比例。药物热一般在停用可疑药物后发热症状随即缓解,极少数病例可能因严重的过敏反应导致肝肾衰竭而危及生命。某些抗结核药物导致的药物热在停用可疑药物后7~10天仍可能出现反复的发热。
如果结核病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反复发热,应及时到结核病专科医院就诊,进一步明确发热的病因,避免因病情隐匿而造成漏诊或误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