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定窑是我国宋代五大民窑之一,是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非遗文化传承的责任。面对当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乏人的窘境,必须把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高职院校艺术教育,培养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优秀艺术人才。本文在阐述高职院校艺术教育引入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必要性的基础上,以定窑非遗项目为例,通过开展校企合作,建设非遗人才培养体系,创新非遗人才培养内容、方法、手段等,探究高职院校艺术教育引入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行性。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艺术教育 高职院校定窑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中的智慧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发展既依赖于人类对其重要性认知的深度、广度,也依赖于传承传播的人才质量、数量。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后继乏人的窘境,高职院校也面临着如何培养社会亟须的应用型人才,从而解决职业教育就业难的现实问题。鉴于此,有必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结合起来,从而在提高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同时,实现科学传承中国璀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
一、定窑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认知
定窑即指河北曲阳(原称定州)的瓷窑。定窑(与汝窑、官窑、哥窑、均窑齐名的五大民窑之一)从唐朝时开始,兴盛于宋代,衰落于元代。定窑以烧白瓷为主,瓷质细腻,质薄有光,釉色润泽清雅如玉,具有一种空灵之美。20世纪70年代,曲阳定窑重生于世,陈文增创办的河北省曲阳定瓷有限公司,成为定瓷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基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或群体的方式承载本民族、本地区的文化硕果或经验,是本民族的谋生工具、生活方式和传统习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要依靠口耳相传或史籍记载。中华民族有着诸多璀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不仅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也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思维模式。
二、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的缘起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观念不断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崇高精神地位和文化传承价值在逐渐下降。特别是年轻一代普遍关注现代艺术、西方先锋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交流市场低迷,许多民间技艺传承的文字丧失,一些传统工艺大师的年龄不断上升,体力、精力大不如前,一些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人才传承,有的已经出现后继无人的艰难局面。
我国正在大力发展高职教育,高职院校建设如雨后春笋。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文化综合素质培养,当然包括艺术观念、艺术表现和传统艺术继承等艺术文化素养。当今高职院校艺术教育普遍面临教学内容、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同质化问题,许多毕业生犹如流水线生产的产品。21世纪是科技发展和人才转型的时代,企业需求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吻合的实用型人才广泛缺乏。这是因为,高职院校艺术教育虽然以“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为教育教学目标,但其培养的艺术人才大部分仅重视技巧掌握而忽略文化熏陶,特别是普遍缺乏体现社会文化优秀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熏陶。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宣言》明确规定:“高校应该为我国的文化事业发展努力,应该为传承和发扬文化遗产积极献身,这是大学的责任和义务。” 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的重任,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困难问题频发。因此,怎样促进高职院校艺术教育与市场经济相协调,成为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的关键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大批动手性应用型专业人才,与许多高职院校艺术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高度吻合。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高职院校艺术教育,不仅有利于提升艺术教育专业学生文化层次,培养“工匠精神”,而且有利于提高艺术人才专业创新技术含量,打造“大国匠人”。特别是地域性特征显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能适应区域性布局设立的地方高职院校教育,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区域文化的传承功能,体现高职院校区域性人才培养策略,从而彰显出高职院校在职业教育系统中的区域办学特色,体现社会责任担当。
三、高职院校艺术教育引入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探索
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河北省第一所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2017年高职高专排行榜中居全国幼专第一名。为了促进艺术教育人才培养,加强教育教学改革,体现河北区域性办学特色,发挥艺术教育人才优势,学校以学前美术教育专业为试点,将河北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教育教学,开展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实践探索。
(一)确立校企在定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的责任分工
在对曲阳定瓷进行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依托曲阳定瓷有限公司专业人才技术优势、理论研究与工艺解读特色,结合学校本身师资队伍特长及人才培养教育责任,在《幼儿泥工》《幼儿陶艺》课程基础上,将陶艺烧制技艺引入学前美术教育课程,成立“定瓷遗址博物馆研究开发基地”,系统全面地把定瓷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引入高职院校艺术教育之中。在校企共建“定瓷遗址博物馆研究开发基地”过程中,学校选拔有一定艺术潜质、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进入基地接受实践教学,形成长期、可持续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就业方向既可以从事学前美术教学,也可以从事专业性定瓷艺术创作。曲阳定窑定瓷有限公司有优秀毕业人才的优先选择权。
(二)建设定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相关教育教学体系
一是完善人才培养系统。根据定瓷专业人才需要意愿,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扩大定瓷非遗传承人确定人才培养标准,设计更为系统合理的理论知识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二是优化课程设置。在学前美术教育原有课程设置中,加大陶艺、手工制作等课程比重,增设定窑烧制技艺、非遗文化等课程内容,打造具有地域性非遗特色的精品优质课程。将定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同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相结合,研发幼儿学习成长心理特征,增强定瓷非遗作品在幼儿美术课堂的展示性和示范性。
三是加强教师队伍及教材建设。定瓷技术教师进入课堂讲授,与专业教师一道,协调培养专业学生。同时派遣专业教师到定瓷非遗传承基地进行专业学习,形成一批“双师型”教师队伍,保障师资力量。结合非遗传人口述、史料加载编制,完善和开发本土教材。
四是采用“定瓷非物质文化遗产1+1管理”方式。前一个“1”为公共课程管理,要求学生在学习定瓷非遗的同时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后一个“1”是对学生日常参与传承项目的情况进行评估,如学生的出勤率、完成作品率、作品质量等。突出传承人对学生成果评判权重,作为加分项。1+1管理模式重在提升学生动手兴趣、动手能力培养,有利于高职院校非遗应用型人才培养。
(三)创新艺术教育人才培养的教学方式方法
以定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首席负责人,鼓励学生参加定瓷非遗项目整理、记录工作,对关键技术利用照相机、摄影机等现代手段进行资料库建设。拟采用学校集中学习和定瓷现场传承集训两种教学方式。
结合美丽中国建设、乡村振兴计划、精准扶贫等国家战略,定期组织开展有关“定瓷非遗”主题的比赛活动、艺术进村活动,通过制作各种定瓷作品,锻炼学生技能,带动全民参与弘扬定瓷非遗活动,提升陶瓷文化的民族影响力。
四、结语
推动定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培养高职院校艺术教育专业人才是校企合作的双赢目标。学前美术教育通过“定瓷遗址博物馆研究开发基地”与定瓷有限公司进行的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理论教学、实训实习经验,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相關研究深入与应用发展之路一定还很艰难和漫长。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高等教育学会2017(2015)年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将陶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引入学前美术教育专业课堂的初步探索——以河北省定窑烧制技艺为例”(项目编号:GJXHZ2017——08)。
参考文献:
[1]赵安.非遗视域下南通高职院校艺术传承教育研究[J].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1).
[2]罗迪.艺术专业传统文化教育传承与实践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 2017(21).
(作者简介:胡悦,女,硕士研究生,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陶艺、美术教育;魏静轩,女,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助教,研究方向:儿童美术教育、陶艺、装置艺术)(责任编辑 刘冬杨)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艺术教育 高职院校定窑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中的智慧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发展既依赖于人类对其重要性认知的深度、广度,也依赖于传承传播的人才质量、数量。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后继乏人的窘境,高职院校也面临着如何培养社会亟须的应用型人才,从而解决职业教育就业难的现实问题。鉴于此,有必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结合起来,从而在提高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同时,实现科学传承中国璀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
一、定窑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认知
定窑即指河北曲阳(原称定州)的瓷窑。定窑(与汝窑、官窑、哥窑、均窑齐名的五大民窑之一)从唐朝时开始,兴盛于宋代,衰落于元代。定窑以烧白瓷为主,瓷质细腻,质薄有光,釉色润泽清雅如玉,具有一种空灵之美。20世纪70年代,曲阳定窑重生于世,陈文增创办的河北省曲阳定瓷有限公司,成为定瓷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基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或群体的方式承载本民族、本地区的文化硕果或经验,是本民族的谋生工具、生活方式和传统习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要依靠口耳相传或史籍记载。中华民族有着诸多璀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不仅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也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思维模式。
二、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的缘起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观念不断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崇高精神地位和文化传承价值在逐渐下降。特别是年轻一代普遍关注现代艺术、西方先锋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交流市场低迷,许多民间技艺传承的文字丧失,一些传统工艺大师的年龄不断上升,体力、精力大不如前,一些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人才传承,有的已经出现后继无人的艰难局面。
我国正在大力发展高职教育,高职院校建设如雨后春笋。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文化综合素质培养,当然包括艺术观念、艺术表现和传统艺术继承等艺术文化素养。当今高职院校艺术教育普遍面临教学内容、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同质化问题,许多毕业生犹如流水线生产的产品。21世纪是科技发展和人才转型的时代,企业需求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吻合的实用型人才广泛缺乏。这是因为,高职院校艺术教育虽然以“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为教育教学目标,但其培养的艺术人才大部分仅重视技巧掌握而忽略文化熏陶,特别是普遍缺乏体现社会文化优秀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熏陶。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宣言》明确规定:“高校应该为我国的文化事业发展努力,应该为传承和发扬文化遗产积极献身,这是大学的责任和义务。” 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的重任,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困难问题频发。因此,怎样促进高职院校艺术教育与市场经济相协调,成为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的关键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大批动手性应用型专业人才,与许多高职院校艺术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高度吻合。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高职院校艺术教育,不仅有利于提升艺术教育专业学生文化层次,培养“工匠精神”,而且有利于提高艺术人才专业创新技术含量,打造“大国匠人”。特别是地域性特征显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能适应区域性布局设立的地方高职院校教育,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区域文化的传承功能,体现高职院校区域性人才培养策略,从而彰显出高职院校在职业教育系统中的区域办学特色,体现社会责任担当。
三、高职院校艺术教育引入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探索
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河北省第一所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2017年高职高专排行榜中居全国幼专第一名。为了促进艺术教育人才培养,加强教育教学改革,体现河北区域性办学特色,发挥艺术教育人才优势,学校以学前美术教育专业为试点,将河北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教育教学,开展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实践探索。
(一)确立校企在定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的责任分工
在对曲阳定瓷进行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依托曲阳定瓷有限公司专业人才技术优势、理论研究与工艺解读特色,结合学校本身师资队伍特长及人才培养教育责任,在《幼儿泥工》《幼儿陶艺》课程基础上,将陶艺烧制技艺引入学前美术教育课程,成立“定瓷遗址博物馆研究开发基地”,系统全面地把定瓷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引入高职院校艺术教育之中。在校企共建“定瓷遗址博物馆研究开发基地”过程中,学校选拔有一定艺术潜质、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进入基地接受实践教学,形成长期、可持续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就业方向既可以从事学前美术教学,也可以从事专业性定瓷艺术创作。曲阳定窑定瓷有限公司有优秀毕业人才的优先选择权。
(二)建设定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相关教育教学体系
一是完善人才培养系统。根据定瓷专业人才需要意愿,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扩大定瓷非遗传承人确定人才培养标准,设计更为系统合理的理论知识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二是优化课程设置。在学前美术教育原有课程设置中,加大陶艺、手工制作等课程比重,增设定窑烧制技艺、非遗文化等课程内容,打造具有地域性非遗特色的精品优质课程。将定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同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相结合,研发幼儿学习成长心理特征,增强定瓷非遗作品在幼儿美术课堂的展示性和示范性。
三是加强教师队伍及教材建设。定瓷技术教师进入课堂讲授,与专业教师一道,协调培养专业学生。同时派遣专业教师到定瓷非遗传承基地进行专业学习,形成一批“双师型”教师队伍,保障师资力量。结合非遗传人口述、史料加载编制,完善和开发本土教材。
四是采用“定瓷非物质文化遗产1+1管理”方式。前一个“1”为公共课程管理,要求学生在学习定瓷非遗的同时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后一个“1”是对学生日常参与传承项目的情况进行评估,如学生的出勤率、完成作品率、作品质量等。突出传承人对学生成果评判权重,作为加分项。1+1管理模式重在提升学生动手兴趣、动手能力培养,有利于高职院校非遗应用型人才培养。
(三)创新艺术教育人才培养的教学方式方法
以定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首席负责人,鼓励学生参加定瓷非遗项目整理、记录工作,对关键技术利用照相机、摄影机等现代手段进行资料库建设。拟采用学校集中学习和定瓷现场传承集训两种教学方式。
结合美丽中国建设、乡村振兴计划、精准扶贫等国家战略,定期组织开展有关“定瓷非遗”主题的比赛活动、艺术进村活动,通过制作各种定瓷作品,锻炼学生技能,带动全民参与弘扬定瓷非遗活动,提升陶瓷文化的民族影响力。
四、结语
推动定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培养高职院校艺术教育专业人才是校企合作的双赢目标。学前美术教育通过“定瓷遗址博物馆研究开发基地”与定瓷有限公司进行的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理论教学、实训实习经验,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相關研究深入与应用发展之路一定还很艰难和漫长。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高等教育学会2017(2015)年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将陶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引入学前美术教育专业课堂的初步探索——以河北省定窑烧制技艺为例”(项目编号:GJXHZ2017——08)。
参考文献:
[1]赵安.非遗视域下南通高职院校艺术传承教育研究[J].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1).
[2]罗迪.艺术专业传统文化教育传承与实践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 2017(21).
(作者简介:胡悦,女,硕士研究生,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陶艺、美术教育;魏静轩,女,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助教,研究方向:儿童美术教育、陶艺、装置艺术)(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