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到热烈的、沸腾的、多彩多姿的精神生活。”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才能全身心投入,共同感受着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不受约束,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师者独到的智慧才会闪现出迷人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这正是新课程理念下我们所追求的课堂:被课改的阳光朗照,让生命的活力绽放,在阅读中感受着生命的真谛!那么,怎样创造富有生命意识的课堂呢?
一、“为有源头活水来”——激活生命意识
“生命”不仅是教学的内容,更是一种教育的形式。只有把“教生命”和“有生命力地教”结合起来,生命教育和语文阅读教学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掘以人为本、重视生命的作品,凸显生命的意义,进行生命意识的灌输,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
如特级教师闫学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课例。
师:鲁迅病逝后,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著名的作家巴金当时还是一个青年,他曾经亲眼目睹了这一切。(生自由读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
师:你看见谁来吊唁鲁迅先生了?
生1:我看见了一个秃顶的老人刚走进来,站了一下,忽然埋下头低声哭了。
生2:我看见……
师:当你看到这一切后,再来读读这一段文字,感受那万人同悲的场面。
从对话场景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的生命已经在教师精心营造的教学情境中被唤醒、被激活,他们的心智从各种束缚、禁锢、定势和依附中解放了出来。这样的场景中,展开着的是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对话,情与情的交融;这样的场景中,实现着的是感悟与理解的整合,人心与文心的默契,观点与精神的对话。
二、“犹抱琵琶半遮面”——引导感悟生命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强调理解的多种可能性,提倡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构建意义,甚至创造意义。有些文章的结尾常常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就像乐章的余音一般,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它更能触动学生心灵深处对生命的哲思。
法国伟大作家雨果的《船长》一文,写了哈尔威船长在指挥救出遇险的60人之后,随着轮船一起沉入深渊的故事。文末以一句简短的议论结束:“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有的学生提出:哈尔威船长为何不逃命?是真的来不及逃命,还是除了与轮船共存亡之外别无选择,抑或是唯有如此才算英雄?又或者哈尔威船长根本就没有死,他是船长,水性一定很好……教学这一部分时,学生的创造性阅读灵感被激活了,文章在争论中被赋予了新意,作家的人道主义创作主题获得了成功,学生对生命的价值也有了新的、更为深刻的阐述。
学生在阅读中始终可以辨别、体验到生命的存在:牺牲是爱,放弃也是爱。文本的意义不是把爱模式化,而是把爱引向更丰富的体验中,这也是生命教育中最为核心的意义:理解生命,感悟生命,回馈生命。
三、“万紫千红总是春”——重视延伸生命
阅读只靠课堂,只限于课文是不够的,必须重视阅读的拓展延伸。教师要有计划地引导学生阅读课外材料,把学生的读引向深入,整合课内外阅读知识,积极开展与阅读教学相结合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丰富学生的情感。
1.推荐与自选相结合
这是解决学生读什么书的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问卷调查、查阅资料、亲临书店等方式向学生推荐阅读有关生命教育的课外书目。这些书目可分为必读和选读两种。教师开学初将书目印发给学生,鼓励他们认真阅读。
教师还可以结合课文推荐相关课外读物。与此同时,还可以发动家长、学生互相推荐好的作品。在这样的积累过程中,学生会受到耳濡目染的文化熏陶,自觉传承中华文化中的生命精神。
2.教学与活动相结合
教师除在课堂上结合文本激活学生的生命意识外,还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生命意识,把生命意识渗透在生活实践中,为学生搭设展示才能的舞台。
每天课前举行一分钟关于生命教育的演讲,学生交流在课外阅读中所感悟到的生命见解,也可以介绍一本关于生命教育的好书,简述其主要内容、写作特点、读后感受,还可以补充谚语、歇后语等,感受生命的精髓。
每学期一次“生命展示”,把学生个体的生命意识变成有组织的集体观点,如举办关于生命教育的画报展,关于生命论著的速读赛、辩论赛等。
加强生命教育需要长期的努力,耐心的积累。但我们坚信,辛勤耕耘,精心护理,带领学生走进文学的百花园,以学生的发展为轴心,让语文文化和其包含着人类智慧的文字去滋润学生的生命,去引导学生的智慧人生,那么生命之初的内蕴将会更丰盈、更美丽。我们的阅读教学最终也将绘成一道学生生命成长的“完美圆弧”。
一、“为有源头活水来”——激活生命意识
“生命”不仅是教学的内容,更是一种教育的形式。只有把“教生命”和“有生命力地教”结合起来,生命教育和语文阅读教学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掘以人为本、重视生命的作品,凸显生命的意义,进行生命意识的灌输,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
如特级教师闫学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课例。
师:鲁迅病逝后,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著名的作家巴金当时还是一个青年,他曾经亲眼目睹了这一切。(生自由读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
师:你看见谁来吊唁鲁迅先生了?
生1:我看见了一个秃顶的老人刚走进来,站了一下,忽然埋下头低声哭了。
生2:我看见……
师:当你看到这一切后,再来读读这一段文字,感受那万人同悲的场面。
从对话场景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的生命已经在教师精心营造的教学情境中被唤醒、被激活,他们的心智从各种束缚、禁锢、定势和依附中解放了出来。这样的场景中,展开着的是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对话,情与情的交融;这样的场景中,实现着的是感悟与理解的整合,人心与文心的默契,观点与精神的对话。
二、“犹抱琵琶半遮面”——引导感悟生命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强调理解的多种可能性,提倡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构建意义,甚至创造意义。有些文章的结尾常常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就像乐章的余音一般,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它更能触动学生心灵深处对生命的哲思。
法国伟大作家雨果的《船长》一文,写了哈尔威船长在指挥救出遇险的60人之后,随着轮船一起沉入深渊的故事。文末以一句简短的议论结束:“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有的学生提出:哈尔威船长为何不逃命?是真的来不及逃命,还是除了与轮船共存亡之外别无选择,抑或是唯有如此才算英雄?又或者哈尔威船长根本就没有死,他是船长,水性一定很好……教学这一部分时,学生的创造性阅读灵感被激活了,文章在争论中被赋予了新意,作家的人道主义创作主题获得了成功,学生对生命的价值也有了新的、更为深刻的阐述。
学生在阅读中始终可以辨别、体验到生命的存在:牺牲是爱,放弃也是爱。文本的意义不是把爱模式化,而是把爱引向更丰富的体验中,这也是生命教育中最为核心的意义:理解生命,感悟生命,回馈生命。
三、“万紫千红总是春”——重视延伸生命
阅读只靠课堂,只限于课文是不够的,必须重视阅读的拓展延伸。教师要有计划地引导学生阅读课外材料,把学生的读引向深入,整合课内外阅读知识,积极开展与阅读教学相结合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丰富学生的情感。
1.推荐与自选相结合
这是解决学生读什么书的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问卷调查、查阅资料、亲临书店等方式向学生推荐阅读有关生命教育的课外书目。这些书目可分为必读和选读两种。教师开学初将书目印发给学生,鼓励他们认真阅读。
教师还可以结合课文推荐相关课外读物。与此同时,还可以发动家长、学生互相推荐好的作品。在这样的积累过程中,学生会受到耳濡目染的文化熏陶,自觉传承中华文化中的生命精神。
2.教学与活动相结合
教师除在课堂上结合文本激活学生的生命意识外,还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生命意识,把生命意识渗透在生活实践中,为学生搭设展示才能的舞台。
每天课前举行一分钟关于生命教育的演讲,学生交流在课外阅读中所感悟到的生命见解,也可以介绍一本关于生命教育的好书,简述其主要内容、写作特点、读后感受,还可以补充谚语、歇后语等,感受生命的精髓。
每学期一次“生命展示”,把学生个体的生命意识变成有组织的集体观点,如举办关于生命教育的画报展,关于生命论著的速读赛、辩论赛等。
加强生命教育需要长期的努力,耐心的积累。但我们坚信,辛勤耕耘,精心护理,带领学生走进文学的百花园,以学生的发展为轴心,让语文文化和其包含着人类智慧的文字去滋润学生的生命,去引导学生的智慧人生,那么生命之初的内蕴将会更丰盈、更美丽。我们的阅读教学最终也将绘成一道学生生命成长的“完美圆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