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工挖孔桩施工中水患处理施工技术是确保桩基质量的关键。本文通过施工实践对人工挖孔桩施工中的不同水患情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水患防治与处理的措施。
【关键词】:人工挖孔桩;施工水患;处理技术
人工挖孔桩施工中水患处理施工技术是确保桩基质量的关键。本文通过施工实践对人工挖孔桩施工中的不同水患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水患防治与处理的措施。
1水患:地下水(含地表水,尤以潜水层承压水为突出)对人工挖孔桩施工安全、质量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坍孔、井涌、淹井等安全问题;护壁裂缝、混凝土胶结不良、离析等质量问题。长期以来,桩基中的“水患”问题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工挖孔灌注桩的安全生产和施工质量,“水患”给人工挖孔灌注桩造成的安全质量事故和经济损失是屡见不鲜。
如何解决人工挖孔灌注桩的成孔、护壁、混凝土浇灌等施工过程中的截水、排水,堵水和水下灌注施工等技术问题,是确保桩基施工安全和质量的关键。本人在长期从事建筑技术和施工管理工作实践中,不断思索、研究、创新并总结出“人工挖孔桩施工的水患处理技术”,并在工作实践中解决了人工挖孔桩施工过程中“水患”等一些特殊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工程案例如下:
2工程概况
某教育学院综合楼工程:该工程13953m,地下一层,地上十层,基础设计为人工挖孔灌注桩,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护壁为C15,桩芯为C30,基础持力层距地表面18m左右,地质资料表明:地下水丰富,水位在3.5-6.5m。桩基工程的施工正值雨水季节,为此设计建议施工方法:桩芯混凝土施工采用水下混凝土浇灌方法。
3防治水患技术措施
3.1施工方案
工程开工前,根据地质勘探资料、设计文件和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认真进行分析论证,并借鉴有关类似工程质量事故的教训,制定了如下施工方案:
3.1.1做好“水患”的事前控制。在施工前组织有关工程技术人员深入现场,对工程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并结合施工季节等因素进行详细的调查了解,对施工期地表水采取截流控制措施,从而达到减小桩孔涌水量的目的。
3.1.2重点做好事中控制。首先,根据设计规范和施工技术要求,积极配合工程设计方面做好图纸会审和设计方案的修改工作,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将原护壁混凝土标号C15提升为与桩身同强度等级的C30,增加首节护壁和流沙层护壁厚度,有效地增强桩护壁的刚度,从而控制护壁裂缝的产生,减少护壁的渗水量:对桩护壁渗水较严重的桩孔,采取了强制堵漏措施,把“水患”有效地控制在桩芯混凝土浇灌前。
3.1.3特殊对待特殊桩孔(最后两个降水桩孔)。由于地下涌水相对集中,混凝土施工时无法将孔内积水排干,故决定将孔内积水控制在2m深以内,采取水下灌注不分散混凝土施工技术进行浇灌,确保施工质量符合设计要求。
3.2排水方法
3.2.1砌筑截水沟:桩孔放线定位后,首先在离建筑物轴线外侧3m处开挖和砌筑500mm×700mm的环行截水沟(排水纵坡5‰),然后在桩基施工区域内砌筑250mm×350mm的井字排水沟(排水纵坡3‰),并与截水沟贯通。各桩孔中的水通过排水沟汇入截水沟,有效地截断和减少了地表水对桩孔的水患。
3.2.2利用井点法降低地下水位:选择建筑物四周渗水量大的桩孔和迎水面的桩孔先开挖,起到降水井点的作用。降水井用水泵抽水时,将桩孔和附近的地下水降至井底下,使其它开挖桩孔底部免除在水下状态下施工的弊端。
3.2.3排干桩孔底积水:人工挖孔过程中采取50m高扬程潜水泵,设置逆流阀(防止抽水机停止工作时,使管内积水返回到桩孔底部)和安全电压,满足孔底排水的要求。
3.3孔壁支护
3.3 .1修改护壁设计:根据工程地质资料和现场实际情况,按设计和施工规范要求,一方面经过原设计人员同意将原护壁混凝土强度C15等级改为与桩芯混凝土同标号的C30,增加护壁接头处构造钢筋,在流砂层区域增设水压抗剪钢筋并将原护壁厚度增加50mm厚,有效提高了护壁混凝土的密实度,增强了护壁的刚度。另一方面:第一节孔圉护壁比下面的孔壁厚100mm,并高出现场地面200-300mm,有效地阻挡了地表水的渗入。
3.3.2护壁技术措施
3.3.2.1无流砂且渗水量较小地段:采取每开挖1m,用活动钢模组装后,浇混凝土护壁成孔。
3.3.2.2对待桩孔局部地段(小孔流砂或流砂层100-300mm厚):采取编织袋装粘土堆堵形成桩孔外壁(控制好内壁设计尺寸)然后入模灌注混凝土成孔。浇筑混凝土护壁时,严格控制水位变化,确保模板不被桩孔积水淹没。流沙层区域的护壁混凝土内添增速凝剂,使混凝土尽快达到设计强度。对较易塌方施工段则采取即挖、即校对、即验收、即灌注护壁混凝土。经综合控制,从而确保护壁混凝土密实不渗漏,满足混凝土强度,达到安全可靠。
3.3.2.3对待深流砂层(层厚大于300mm以上)并渗水量特别大的地段:采取下钢护筒,每节开挖深度控制在300-500mm深,钢护筒与护壁用的钢模相似,采用厚2mm并沿圆弧向设置加劲肋三条(保证模板不变形)直径略小于护壁的内径,高为500~700mm,利用混凝土支护作支点,用小型油压千斤顶将钢护筒逐渐压入砂中,阻挡流砂,钢护筒一个接一个下沉,压人一段,开挖一段,直至穿过流砂层0.5m-1.0m后再转入正常挖土和混凝土支护。
3.3.2.4与护壁工作相关的注意事情:使施工人员熟悉所挖孔的地质情况,并随时进行检查,密切注意土层土质的变化,当遇到流沙,大量地下水等影响挖土或护壁安全时,立即采取有效防护措施后,再继续深挖护壁。
3.3.3护壁混凝土的质量保证措施
严格按设计配合比计量,控制水灰比、坍落度,砂石的含泥量控制在2%以内,混凝土随拌随用,浇灌后振捣均匀且密实,每开挖一段,在人模浇注前校核桩中轴线,确定无误后,入模浇混凝土,对护壁的厚度和护壁内钢筋的位置准确性严格控制。为了解决护壁节头易渗水的问题,在施工中采取下一节护壁混凝土的上口高出上一节护壁混凝土下口100mm的控制措施,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护壁的挡水功能,确保孔外水不渗入到桩孔内。
3.5特殊桩孔混凝土的施工技术
少数桩孔因护壁混凝土接缝或密实度不能满足防水要求,涌水量较大(大于1m3/n)且桩孔在浇灌混凝土前不能排干的桩孔(桩孔积水不超过2m),按照水下混凝土操作规程灌注不分散混凝土。
4该项处理技术的工程效应
该工程在桩基施工过程中有效地运用了“水患”处理的技术,其处理效果得到参加工程建设的各方领导及专家的高度评价:第一,施工安全可靠。由于安全技术措施过硬,在施工中注重事前预防,事中排查,把事故隐患控制在萌发前,施工期内未发生任何安全事故。第二,保证了质量。解决了施工中的水患,确保了桩芯混凝土不受地下水的侵袭而造成胶结不良,采用导管法和泵送法施工,解决了桩芯混凝土离析的问题,严格的操作规程,精细的施工工艺,保证了混凝土的强度,工程92根桩经超声波检测法、动测法和钻孔抽芯法检测Ⅰ类桩占89.13%,Ⅱ类桩占1087%,全部符合设计和工程质量规范要求。第三,续短了工期。
5小结
通过工程实践证明,该项处理技术是成熟的。它不仅能保证人工挖孔桩的施工安全,确保工程质量,同时又能续短工期,降低造价。为此,该项处理技术可以广泛应用在人工挖孔桩的基础施工中。
参考文献:
[1] 李宏光,浅析人工挖孔桩施工的水患处理[J].山西建筑,[J]2009, 35(27)
[2] 杨功余,浅谈人工挖孔桩施工[J].广东建材,2009,25:158-160
【关键词】:人工挖孔桩;施工水患;处理技术
人工挖孔桩施工中水患处理施工技术是确保桩基质量的关键。本文通过施工实践对人工挖孔桩施工中的不同水患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水患防治与处理的措施。
1水患:地下水(含地表水,尤以潜水层承压水为突出)对人工挖孔桩施工安全、质量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坍孔、井涌、淹井等安全问题;护壁裂缝、混凝土胶结不良、离析等质量问题。长期以来,桩基中的“水患”问题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工挖孔灌注桩的安全生产和施工质量,“水患”给人工挖孔灌注桩造成的安全质量事故和经济损失是屡见不鲜。
如何解决人工挖孔灌注桩的成孔、护壁、混凝土浇灌等施工过程中的截水、排水,堵水和水下灌注施工等技术问题,是确保桩基施工安全和质量的关键。本人在长期从事建筑技术和施工管理工作实践中,不断思索、研究、创新并总结出“人工挖孔桩施工的水患处理技术”,并在工作实践中解决了人工挖孔桩施工过程中“水患”等一些特殊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工程案例如下:
2工程概况
某教育学院综合楼工程:该工程13953m,地下一层,地上十层,基础设计为人工挖孔灌注桩,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护壁为C15,桩芯为C30,基础持力层距地表面18m左右,地质资料表明:地下水丰富,水位在3.5-6.5m。桩基工程的施工正值雨水季节,为此设计建议施工方法:桩芯混凝土施工采用水下混凝土浇灌方法。
3防治水患技术措施
3.1施工方案
工程开工前,根据地质勘探资料、设计文件和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认真进行分析论证,并借鉴有关类似工程质量事故的教训,制定了如下施工方案:
3.1.1做好“水患”的事前控制。在施工前组织有关工程技术人员深入现场,对工程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并结合施工季节等因素进行详细的调查了解,对施工期地表水采取截流控制措施,从而达到减小桩孔涌水量的目的。
3.1.2重点做好事中控制。首先,根据设计规范和施工技术要求,积极配合工程设计方面做好图纸会审和设计方案的修改工作,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将原护壁混凝土标号C15提升为与桩身同强度等级的C30,增加首节护壁和流沙层护壁厚度,有效地增强桩护壁的刚度,从而控制护壁裂缝的产生,减少护壁的渗水量:对桩护壁渗水较严重的桩孔,采取了强制堵漏措施,把“水患”有效地控制在桩芯混凝土浇灌前。
3.1.3特殊对待特殊桩孔(最后两个降水桩孔)。由于地下涌水相对集中,混凝土施工时无法将孔内积水排干,故决定将孔内积水控制在2m深以内,采取水下灌注不分散混凝土施工技术进行浇灌,确保施工质量符合设计要求。
3.2排水方法
3.2.1砌筑截水沟:桩孔放线定位后,首先在离建筑物轴线外侧3m处开挖和砌筑500mm×700mm的环行截水沟(排水纵坡5‰),然后在桩基施工区域内砌筑250mm×350mm的井字排水沟(排水纵坡3‰),并与截水沟贯通。各桩孔中的水通过排水沟汇入截水沟,有效地截断和减少了地表水对桩孔的水患。
3.2.2利用井点法降低地下水位:选择建筑物四周渗水量大的桩孔和迎水面的桩孔先开挖,起到降水井点的作用。降水井用水泵抽水时,将桩孔和附近的地下水降至井底下,使其它开挖桩孔底部免除在水下状态下施工的弊端。
3.2.3排干桩孔底积水:人工挖孔过程中采取50m高扬程潜水泵,设置逆流阀(防止抽水机停止工作时,使管内积水返回到桩孔底部)和安全电压,满足孔底排水的要求。
3.3孔壁支护
3.3 .1修改护壁设计:根据工程地质资料和现场实际情况,按设计和施工规范要求,一方面经过原设计人员同意将原护壁混凝土强度C15等级改为与桩芯混凝土同标号的C30,增加护壁接头处构造钢筋,在流砂层区域增设水压抗剪钢筋并将原护壁厚度增加50mm厚,有效提高了护壁混凝土的密实度,增强了护壁的刚度。另一方面:第一节孔圉护壁比下面的孔壁厚100mm,并高出现场地面200-300mm,有效地阻挡了地表水的渗入。
3.3.2护壁技术措施
3.3.2.1无流砂且渗水量较小地段:采取每开挖1m,用活动钢模组装后,浇混凝土护壁成孔。
3.3.2.2对待桩孔局部地段(小孔流砂或流砂层100-300mm厚):采取编织袋装粘土堆堵形成桩孔外壁(控制好内壁设计尺寸)然后入模灌注混凝土成孔。浇筑混凝土护壁时,严格控制水位变化,确保模板不被桩孔积水淹没。流沙层区域的护壁混凝土内添增速凝剂,使混凝土尽快达到设计强度。对较易塌方施工段则采取即挖、即校对、即验收、即灌注护壁混凝土。经综合控制,从而确保护壁混凝土密实不渗漏,满足混凝土强度,达到安全可靠。
3.3.2.3对待深流砂层(层厚大于300mm以上)并渗水量特别大的地段:采取下钢护筒,每节开挖深度控制在300-500mm深,钢护筒与护壁用的钢模相似,采用厚2mm并沿圆弧向设置加劲肋三条(保证模板不变形)直径略小于护壁的内径,高为500~700mm,利用混凝土支护作支点,用小型油压千斤顶将钢护筒逐渐压入砂中,阻挡流砂,钢护筒一个接一个下沉,压人一段,开挖一段,直至穿过流砂层0.5m-1.0m后再转入正常挖土和混凝土支护。
3.3.2.4与护壁工作相关的注意事情:使施工人员熟悉所挖孔的地质情况,并随时进行检查,密切注意土层土质的变化,当遇到流沙,大量地下水等影响挖土或护壁安全时,立即采取有效防护措施后,再继续深挖护壁。
3.3.3护壁混凝土的质量保证措施
严格按设计配合比计量,控制水灰比、坍落度,砂石的含泥量控制在2%以内,混凝土随拌随用,浇灌后振捣均匀且密实,每开挖一段,在人模浇注前校核桩中轴线,确定无误后,入模浇混凝土,对护壁的厚度和护壁内钢筋的位置准确性严格控制。为了解决护壁节头易渗水的问题,在施工中采取下一节护壁混凝土的上口高出上一节护壁混凝土下口100mm的控制措施,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护壁的挡水功能,确保孔外水不渗入到桩孔内。
3.5特殊桩孔混凝土的施工技术
少数桩孔因护壁混凝土接缝或密实度不能满足防水要求,涌水量较大(大于1m3/n)且桩孔在浇灌混凝土前不能排干的桩孔(桩孔积水不超过2m),按照水下混凝土操作规程灌注不分散混凝土。
4该项处理技术的工程效应
该工程在桩基施工过程中有效地运用了“水患”处理的技术,其处理效果得到参加工程建设的各方领导及专家的高度评价:第一,施工安全可靠。由于安全技术措施过硬,在施工中注重事前预防,事中排查,把事故隐患控制在萌发前,施工期内未发生任何安全事故。第二,保证了质量。解决了施工中的水患,确保了桩芯混凝土不受地下水的侵袭而造成胶结不良,采用导管法和泵送法施工,解决了桩芯混凝土离析的问题,严格的操作规程,精细的施工工艺,保证了混凝土的强度,工程92根桩经超声波检测法、动测法和钻孔抽芯法检测Ⅰ类桩占89.13%,Ⅱ类桩占1087%,全部符合设计和工程质量规范要求。第三,续短了工期。
5小结
通过工程实践证明,该项处理技术是成熟的。它不仅能保证人工挖孔桩的施工安全,确保工程质量,同时又能续短工期,降低造价。为此,该项处理技术可以广泛应用在人工挖孔桩的基础施工中。
参考文献:
[1] 李宏光,浅析人工挖孔桩施工的水患处理[J].山西建筑,[J]2009, 35(27)
[2] 杨功余,浅谈人工挖孔桩施工[J].广东建材,2009,25:15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