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育教学在高中阶段,由于学生们的心理发展具有不成熟、可塑性强的特征,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他们能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关系到自身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由此可见,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对学生们的道德观念、道德品质的养成依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高中学生的德育现状让人担忧,在此,对这种现状进行分析,以期找出可行的教学对策,进一步提高高中的德育教学工作。
现状 对策 教师 家庭 培训 课外活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02-0147-01
德育教育是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觉悟,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
1.现状
当下高中生德育教育十分的混乱,状况令人担忧;德育工作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但是在当下的德育教育当中其实还是有一些值得借鉴的,要想显著的提高德育教育,教师应当尽心尽力,社会保驾护航,家长陪同辅导。虽然德育教育的效果得到显著的提高,但是其依旧存在着些许的不足。
(1)德育方式的整体错位
当下的德育教育重在言语,而忽视实践,因此导致大多数学生对于理论知识十分的扎实,但是在实践方面却一窍不通,而教师对于学生的要求比较少,对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德育教育十分忽视,只要能够为班级,为学校,为自己带来一定的荣誉,教师就不会对学生进行过深的德育教育,即使犯了一些错误,也不过是口头上的批评,导致学生的德育教育方面十分失败。
(2)受社会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即使高中生在课堂之上听了许多关于德育方面的知识,但是受科技的影响,导致德育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除此之外,社会的不良风气影响到课堂之上。另外全球化已成为世界性发展潮流的现实情况下,西方各种敌对势力,越来越注重利用现代科技加强对我国年轻人的争夺,通过政治、文化等各种手段进行渗透。导致德育教育的进展缓慢。
(3)对学业的担忧
大多数高中生对于自己的要求在于考上一个好的大学,以后能够有一条好的出路,除了学生之外,学校的教学目标非常明显,那就是学生的升学率,在升学率以及学生的双重影响之下,学校以及教师对于德育教师十分的轻视,最终被忽视。
(4)授课者水平不高
大多数高中的德育课程都是由教师传授,这些教师并没有经过专业的德育指导,授课往往都是凭借着经验,有的教师习惯并不好,而教师又是学生的主要模仿者,教师在课堂之上教导学生不要抽烟,抽烟有害健康,而自己在课堂之外又吸烟,导致学生对于德育教育认识不清楚有的甚至会反驳德育教育的观点。德育教育受到非常大的阻力。
2.得要德育教育的策略
(1)理论与规则并重
大多数高中生都接受比较详细的理论知识,但是因为学校是一个教学的地方,对于学生的管理并不严格,而高中生又有很强的逆反心理。这样导致学生常常違反德育教育所尊崇的。解决这种状况,应当在传授学生基础理论的时候,对学生的行为给予一定的限制规则,改变理论说教的方式。达到理论与规则并重的德育教育。
(2)传递社会价值观
学校是一个教育学生的地方,坚持用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去影响学生,占领学生思想阵地,把学生引向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上面。高中处于一个思想高速发展的阶段,大多数高中生在面对烦乱复杂的社会观念时,往往会迷失在其中,除了迷失之外,会遇到各种困难、挫折以及矛盾。这些都需要学校使用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对学生进行引导。
(3)加强教师的德育教育
在学校,教师是学生的主要模仿者,教育者应当有良好的德行,其自身的道德行为与精神面貌,通过日常的授课,接触当中,可以深深地影响到学生的行为。当下许多教育工作者对于学生的要求仅仅是接受知识,而不对学生的品德方面进行教育。甚至做一些违背道德的事情,这些都会影响到学生对于价值观的判断以及自身的行为。因此对加强老师的德育教育是同等重要。以自身为标准,争做学生的学习榜样。使得学生的德育教育得到有效的提高。
(4)重视家庭、学校、社会的全面合作
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不仅仅是教师的责任,同样也是家长以及社会的责任,除了教师作为学生的模仿者以外,家长以及社会人士同样也是高中生的模仿目标,靠学校的孤军奋斗,所取得的效果并不明显,必须依靠着家庭,学校,社会的合理才能够使得高中生的德育教育有质的提高,如学校按照德育目标要求,面对全体学生,特别是针对那些在心理、思想、品德和学习等方面存在问题的学生,开展一些学生参与性比较强、实践性强、喜闻乐见的活动,实现德育效果;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帮助家长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使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树立全面的人才观,建立良好的家风,以身立教;进一步加大社会综合治理的力度,为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3.结语
以学校为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家庭和社会从侧面进行辅助开展德育教育,从学生的日常行为抓起,潜移默化的去改变学生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到事物,正确的去认识各种关系,问题以及矛盾,这样才能够提高高中德育教育。
参考文献
[1]戚万学.活动道德教育论[M].南京: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
[2]班华.现代德育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现状 对策 教师 家庭 培训 课外活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02-0147-01
德育教育是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觉悟,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
1.现状
当下高中生德育教育十分的混乱,状况令人担忧;德育工作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但是在当下的德育教育当中其实还是有一些值得借鉴的,要想显著的提高德育教育,教师应当尽心尽力,社会保驾护航,家长陪同辅导。虽然德育教育的效果得到显著的提高,但是其依旧存在着些许的不足。
(1)德育方式的整体错位
当下的德育教育重在言语,而忽视实践,因此导致大多数学生对于理论知识十分的扎实,但是在实践方面却一窍不通,而教师对于学生的要求比较少,对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德育教育十分忽视,只要能够为班级,为学校,为自己带来一定的荣誉,教师就不会对学生进行过深的德育教育,即使犯了一些错误,也不过是口头上的批评,导致学生的德育教育方面十分失败。
(2)受社会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即使高中生在课堂之上听了许多关于德育方面的知识,但是受科技的影响,导致德育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除此之外,社会的不良风气影响到课堂之上。另外全球化已成为世界性发展潮流的现实情况下,西方各种敌对势力,越来越注重利用现代科技加强对我国年轻人的争夺,通过政治、文化等各种手段进行渗透。导致德育教育的进展缓慢。
(3)对学业的担忧
大多数高中生对于自己的要求在于考上一个好的大学,以后能够有一条好的出路,除了学生之外,学校的教学目标非常明显,那就是学生的升学率,在升学率以及学生的双重影响之下,学校以及教师对于德育教师十分的轻视,最终被忽视。
(4)授课者水平不高
大多数高中的德育课程都是由教师传授,这些教师并没有经过专业的德育指导,授课往往都是凭借着经验,有的教师习惯并不好,而教师又是学生的主要模仿者,教师在课堂之上教导学生不要抽烟,抽烟有害健康,而自己在课堂之外又吸烟,导致学生对于德育教育认识不清楚有的甚至会反驳德育教育的观点。德育教育受到非常大的阻力。
2.得要德育教育的策略
(1)理论与规则并重
大多数高中生都接受比较详细的理论知识,但是因为学校是一个教学的地方,对于学生的管理并不严格,而高中生又有很强的逆反心理。这样导致学生常常違反德育教育所尊崇的。解决这种状况,应当在传授学生基础理论的时候,对学生的行为给予一定的限制规则,改变理论说教的方式。达到理论与规则并重的德育教育。
(2)传递社会价值观
学校是一个教育学生的地方,坚持用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去影响学生,占领学生思想阵地,把学生引向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上面。高中处于一个思想高速发展的阶段,大多数高中生在面对烦乱复杂的社会观念时,往往会迷失在其中,除了迷失之外,会遇到各种困难、挫折以及矛盾。这些都需要学校使用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对学生进行引导。
(3)加强教师的德育教育
在学校,教师是学生的主要模仿者,教育者应当有良好的德行,其自身的道德行为与精神面貌,通过日常的授课,接触当中,可以深深地影响到学生的行为。当下许多教育工作者对于学生的要求仅仅是接受知识,而不对学生的品德方面进行教育。甚至做一些违背道德的事情,这些都会影响到学生对于价值观的判断以及自身的行为。因此对加强老师的德育教育是同等重要。以自身为标准,争做学生的学习榜样。使得学生的德育教育得到有效的提高。
(4)重视家庭、学校、社会的全面合作
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不仅仅是教师的责任,同样也是家长以及社会的责任,除了教师作为学生的模仿者以外,家长以及社会人士同样也是高中生的模仿目标,靠学校的孤军奋斗,所取得的效果并不明显,必须依靠着家庭,学校,社会的合理才能够使得高中生的德育教育有质的提高,如学校按照德育目标要求,面对全体学生,特别是针对那些在心理、思想、品德和学习等方面存在问题的学生,开展一些学生参与性比较强、实践性强、喜闻乐见的活动,实现德育效果;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帮助家长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使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树立全面的人才观,建立良好的家风,以身立教;进一步加大社会综合治理的力度,为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3.结语
以学校为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家庭和社会从侧面进行辅助开展德育教育,从学生的日常行为抓起,潜移默化的去改变学生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到事物,正确的去认识各种关系,问题以及矛盾,这样才能够提高高中德育教育。
参考文献
[1]戚万学.活动道德教育论[M].南京: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
[2]班华.现代德育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