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研究

来源 :江西教育C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angtuzhm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写道:“数学来源于生活,与生活息息相关,数学知识产生于生活所需。”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学会用大量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和生活情境来构建数学课堂;教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消除数学学习和现实生活的隔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促使他们更好地探究数学的奥秘。从生活的角度找寻数学问题,通常可以带给学生更多的启发,不仅有利于学生自己搭建数学模型,而且有利于帮助学生拓展数学思维。
  一、用生活情境激发数学兴趣
  数学知识来自于生活实际并应用于生活,生活和数学密不可分。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将生活情境融入教学中,将生活中的数学导入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用数学思维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教师可以将数学教材中的内容转换成学生更熟悉、更贴近他们生活体验的内容,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简单的数据整理”时,可以将教材内容替换为学生的家庭住址分布情况图,然后让每位学生将自己家庭所在区域用一些标志标记出来,再引导他们将每个区域的家庭人数统计出来,最后教他们用简单的条形图将统计结果表示出来。虽然小学生的年龄小,但是只要教师稍加引导,就能很快理解一些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教师要用心挖掘贴合小学生生活经验的数学,并加以利用,这样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接受数学知识。而且也能促使他们养成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的习惯,从而培养起数学思维。
  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将生活情境引入课堂教学,也是考验教师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以及将生活情境整合成数学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
  二、利用生活经验理解数学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时刻注意引导学生借助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为解题提供新思路和新角度。例如有这么一道应用题:“有一堆砖总重65吨,这时只有一辆载重为10吨的卡车,用这辆卡车去载这堆砖,一共需要多少趟才可以全部载完?”有学生很快就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有的说需要6.5次,也有学生说需要7次。这个时候,教师让他们自由讨论,提醒他们结合生活中的经验。通过讨论,学生们知道了,拉完6趟后还剩下5吨,这也需要卡车拉一次,现实生活中没有0.5次。最终学生们都知道了正确答案为7次。
  小学生们缺乏社会生活经验,而且因为年龄尚小,对生活中的许多事物和现象理解不深,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们的已有生活经验,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拓展生活案例的维度与深度,创建一个生活化的数学学习情境,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并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更好地理解数学。
  三、将数学应用于生活实践
  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既是数学教学目标之一,又是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需要。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接触实际,了解生活,明白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平时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如果用数学思维去看待,不仅会变得简单,而且妙趣横生。教师可以从生活中搜集一些适合展开数学探讨的素材,然后交给学生自己去探索,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增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提高他们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意识和能力,从而让他们深入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趣味。学生只有通过将所学数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的生活中,他们对数学的认知才能进一步得到发展,他们的思维和视野才会不断在探究中得到拓展。
  例如在“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质”一课的导入中,教师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你们知道在我们人体上的许多有趣的比例吗?拳头的周长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脚底长与身高长的比大约是1∶7……知道这些有趣的比例有很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的拳头上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合适你穿;如果你是一个侦探,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以估计出罪犯的身高……因此,知道了人体上一些有趣的比例,可以解决不少问题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此外,教师还可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设计一些调查、体验、操作等实践性强的作业,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要加强自身理论和实际结合的能力,善于将书本知识和生活实际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并与其他科目融会贯通,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其他文献
“自主发展”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点之一,而“自主学习”又是自主发展的基本前提。可见,如果要让学生获得较广泛的数学活动机会,真正掌握数学的知识与思想,那么培养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激发学习的热情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剂。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必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趣味性。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上,数学教学以教师的讲解为
期刊
近年来,随着网络和教育技术的发展,翻转课堂这一新的教学模式也进入了我们的视线,不仅革新了教育理念,优化了教学资源,而且颠覆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流程,将原本“课堂讲解示范,课外消化吸收”的教学模式打破,实现了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学生、教师共同将知识内化的局面,使课堂成为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和有效获取知识的重要载体。  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积极吸收翻转课堂的有益元素,探索了翻转课堂模
期刊
“生本教育”正是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大创新,打破固有的教学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相信学生的能力,大胆依靠学生,全面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自觉参与学到知识,得到提高。  一、深入实践,转变教学观念  很多教师不知道什么是生本教育,不理解为什么要开展生本教育,更不明白怎样开展生本教育。首先要在校内学习生本教育的理论,了解生本的内涵,认识生本教育是现在社会的需要、素质教育的需要,势在必行。动员大
期刊
摘 要:课堂因为师生互动才得以信息的交流和师生情感的沟通,互动课堂成为当今高效课堂的标志。然而,部分思品教师存在一定的思想误区,他们为了互动而互动,只关注互动的外在形式,而忽视互动的本质。  关键词:互动课堂 全方位互动 思维互动 情意互动  李吉林说过:“课堂因为有了师生情感纽带的牵动、维系,变得更富诱惑力。”课堂因为师生互动才得以信息的交流和师生情感的沟通,互动课堂成为当今高效课堂的标志。然而
期刊
摘 要:思想品德课程旨在有效引导、帮助、规范学生,以期形成健康的思想道德品质。从教材平面资源出发,融入时代新鮮因子,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在立体化资源感知、辨析氛围中,用他们喜爱的方式开展生动、开放的课堂活动。在系统感知、亲身体验、积极实践中,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恪守合格公民底线,坚守正确价值理念,拥有属于自己积极健康的人生。  关键词:平面资源 立体开发 课程整合  我们
期刊
摘 要:近年来“推门听课”在中学既运用广泛,也广受争议,且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听课、评课俱为一体,不可偏废,评课作为听课的后续环节,却往往被忽视。本文从教学出发,结合工作实践中的体会,将推门听课的利弊一一剖析,并对如何解决问题做了有益探索。对如何评课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旨在去其弊,取其利,组织有效的教研活动,满足教师成长的需求,发挥其在教学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突击式 预约式 尊重 多
期刊
阅读教学应从文本具体特点入手,引领学生在深入细读、全面辨析的过程中破译言语表达的密码,浸润在经典文学作品中,为言语能力的发展奠基。《船长》是雨果代表性的短篇小说,主要讲述了船长哈尔威临危不乱,拯救全船游客和船员的故事。教学这种经典文学作品,除了借助视频和音乐素材创设情境渲染课堂氛围外,还要强化课程意识,引领学生关注文体特征,关注言语形式,关注作者写法,感知语言的内在魅力。  一、对比辨析,感知小说
期刊
摘 要:本科生导师制是当前许多高校积极探究的一种教育制度,从培养新时期高素质复合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出发,通过调研数据分析,结合高校成功案例,简述了本科生导师制在学分制管理制度下存在的一些问题和质疑点,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本科生导师制体系,探讨了导师制的实施方案,为高校实施学分制改革奠定了基础。  关键字:学分制 通识教育 人才培养  学分制作为我国高校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它于1823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诞生
期刊
语用理念要求,阅读教学的关注点不能局限在文本的内容层面,而要引导学生深入感知文本语言的形式和作者的写作策略,揣摩作者如此描写的用心所在,体会文本表达的巧妙,为语用能力发展奠基。本文以《第一朵杏花》一课教学为例,提出要在厘清脉络中感知表达,在紧扣语言中理解表达,在想象景色中揣摩表达,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第一朵杏花》以生动质朴的语言描写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关注第一朵杏花开放时间的事情,
期刊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不光重视学生对知识、概念、法则、定理的理解和掌握,还要能在一定深度层次的探求中启发思维,开发智慧,提升能力,形成素养。我们的数学课堂,不应是知识的展示,我们的教学环节,不能成为众多结论的组合。有深度的课堂,应是在对各类信息的有机整合中,让学生兴味盎然地经历整个探究过程,在思考、尝试、总结中快乐建构。  一、让概念性知识从“告诉”走向有意义的数学建构  数学教材中有着众多陈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