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写道:“数学来源于生活,与生活息息相关,数学知识产生于生活所需。”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学会用大量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和生活情境来构建数学课堂;教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消除数学学习和现实生活的隔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促使他们更好地探究数学的奥秘。从生活的角度找寻数学问题,通常可以带给学生更多的启发,不仅有利于学生自己搭建数学模型,而且有利于帮助学生拓展数学思维。
一、用生活情境激发数学兴趣
数学知识来自于生活实际并应用于生活,生活和数学密不可分。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将生活情境融入教学中,将生活中的数学导入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用数学思维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教师可以将数学教材中的内容转换成学生更熟悉、更贴近他们生活体验的内容,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简单的数据整理”时,可以将教材内容替换为学生的家庭住址分布情况图,然后让每位学生将自己家庭所在区域用一些标志标记出来,再引导他们将每个区域的家庭人数统计出来,最后教他们用简单的条形图将统计结果表示出来。虽然小学生的年龄小,但是只要教师稍加引导,就能很快理解一些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教师要用心挖掘贴合小学生生活经验的数学,并加以利用,这样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接受数学知识。而且也能促使他们养成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的习惯,从而培养起数学思维。
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将生活情境引入课堂教学,也是考验教师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以及将生活情境整合成数学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
二、利用生活经验理解数学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时刻注意引导学生借助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为解题提供新思路和新角度。例如有这么一道应用题:“有一堆砖总重65吨,这时只有一辆载重为10吨的卡车,用这辆卡车去载这堆砖,一共需要多少趟才可以全部载完?”有学生很快就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有的说需要6.5次,也有学生说需要7次。这个时候,教师让他们自由讨论,提醒他们结合生活中的经验。通过讨论,学生们知道了,拉完6趟后还剩下5吨,这也需要卡车拉一次,现实生活中没有0.5次。最终学生们都知道了正确答案为7次。
小学生们缺乏社会生活经验,而且因为年龄尚小,对生活中的许多事物和现象理解不深,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们的已有生活经验,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拓展生活案例的维度与深度,创建一个生活化的数学学习情境,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并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更好地理解数学。
三、将数学应用于生活实践
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既是数学教学目标之一,又是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需要。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接触实际,了解生活,明白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平时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如果用数学思维去看待,不仅会变得简单,而且妙趣横生。教师可以从生活中搜集一些适合展开数学探讨的素材,然后交给学生自己去探索,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增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提高他们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意识和能力,从而让他们深入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趣味。学生只有通过将所学数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的生活中,他们对数学的认知才能进一步得到发展,他们的思维和视野才会不断在探究中得到拓展。
例如在“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质”一课的导入中,教师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你们知道在我们人体上的许多有趣的比例吗?拳头的周长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脚底长与身高长的比大约是1∶7……知道这些有趣的比例有很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的拳头上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合适你穿;如果你是一个侦探,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以估计出罪犯的身高……因此,知道了人体上一些有趣的比例,可以解决不少问题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此外,教师还可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设计一些调查、体验、操作等实践性强的作业,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要加强自身理论和实际结合的能力,善于将书本知识和生活实际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并与其他科目融会贯通,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用生活情境激发数学兴趣
数学知识来自于生活实际并应用于生活,生活和数学密不可分。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将生活情境融入教学中,将生活中的数学导入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用数学思维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教师可以将数学教材中的内容转换成学生更熟悉、更贴近他们生活体验的内容,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简单的数据整理”时,可以将教材内容替换为学生的家庭住址分布情况图,然后让每位学生将自己家庭所在区域用一些标志标记出来,再引导他们将每个区域的家庭人数统计出来,最后教他们用简单的条形图将统计结果表示出来。虽然小学生的年龄小,但是只要教师稍加引导,就能很快理解一些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教师要用心挖掘贴合小学生生活经验的数学,并加以利用,这样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接受数学知识。而且也能促使他们养成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的习惯,从而培养起数学思维。
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将生活情境引入课堂教学,也是考验教师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以及将生活情境整合成数学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
二、利用生活经验理解数学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时刻注意引导学生借助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为解题提供新思路和新角度。例如有这么一道应用题:“有一堆砖总重65吨,这时只有一辆载重为10吨的卡车,用这辆卡车去载这堆砖,一共需要多少趟才可以全部载完?”有学生很快就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有的说需要6.5次,也有学生说需要7次。这个时候,教师让他们自由讨论,提醒他们结合生活中的经验。通过讨论,学生们知道了,拉完6趟后还剩下5吨,这也需要卡车拉一次,现实生活中没有0.5次。最终学生们都知道了正确答案为7次。
小学生们缺乏社会生活经验,而且因为年龄尚小,对生活中的许多事物和现象理解不深,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们的已有生活经验,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拓展生活案例的维度与深度,创建一个生活化的数学学习情境,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并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更好地理解数学。
三、将数学应用于生活实践
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既是数学教学目标之一,又是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需要。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接触实际,了解生活,明白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平时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如果用数学思维去看待,不仅会变得简单,而且妙趣横生。教师可以从生活中搜集一些适合展开数学探讨的素材,然后交给学生自己去探索,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增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提高他们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意识和能力,从而让他们深入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趣味。学生只有通过将所学数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的生活中,他们对数学的认知才能进一步得到发展,他们的思维和视野才会不断在探究中得到拓展。
例如在“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质”一课的导入中,教师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你们知道在我们人体上的许多有趣的比例吗?拳头的周长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脚底长与身高长的比大约是1∶7……知道这些有趣的比例有很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的拳头上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合适你穿;如果你是一个侦探,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以估计出罪犯的身高……因此,知道了人体上一些有趣的比例,可以解决不少问题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此外,教师还可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设计一些调查、体验、操作等实践性强的作业,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要加强自身理论和实际结合的能力,善于将书本知识和生活实际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并与其他科目融会贯通,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