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拜客·广州
重点关注自行车出行环境的草根环保组织,由7位关心环境的大学生于2009年6月创立,他们分别来自广州各公益机构和高校公益社团。“拜客·广州”的核心价值是行动力、环保、创意、改变、成长和民主。如今的核心成员有二三十人,多数是大二、大三的在校生。图为找茬团队拜客·广州负责人一世,。
“拜客·广州”也许是广州曝光率最高的社团之一。这个成立不到两年的公益团队,不断找政府的茬,却出乎意料地受到政府的“礼遇”。
珠三角的绿道建设迅速推进、收获好评时,他们接连推出多份“刁钻”的体验报告,揪住绿道中的一个个问题,予以曝光。
为了“呼吁政府增加私人单车停放保管点,方便单车 地铁的出行方式”,他们直接给时任广州市长的张广宁送去了一辆单车,让他亲自感受出行的麻烦。
意想不到的是,张广宁约见他们,并接受了他们送去的那辆“五羊牌”单车,张广宁还绕着会议室娴熟地骑了两圈。
此后,他们成为政府绿色出行活动的常客。今年4月底,广东省委书记汪洋骑行大学城绿道,还请他们加入了市民车队,在后头压阵,而在与汪洋书记的交谈中,他们还见缝插针地介绍了这个年轻的找茬团队。他们一开始就旨在和政府开展良性互动,尽管实际行动是找茬和挑刺,但他们讲究策略—而只有策略,才能成功。
“拜客·广州”的负责人一世将其中的“技术”称之为“诀窍”:“我们不能走得太快,如果你提出的建议,它没法做到,政府肯定很难去回应。如果跟它步伐差不多或稍前一点,它行动起来便顺当多了。”一世告诉南都周刊记者,这个“诀窍”,是政府部门私下提醒他的,用起来,也确实不错。
有问题为什么不找市长
“拜客·广州”行动小组是在2009年的夏天诞生的。在大学读环境工程的“一世”在参加环保组织“绿点”举办的培训时,认识了几名同样关心环保的学生。他们接触了国内外许多有趣的公益行动案例后发现,自己也可以为这座城市做点什么。
他们首先想到的是水污染问题。广州大大小小的河涌,在亚运前一直是污水横流,臭气熏人。可是点开广州市水务局的官网时,他们有点傻眼了。当时的网站上,孤零零地放着一条公告。没有调查数据,没有河涌现状的报告,什么有用的信息也找不到,他们根本无从下手。
紧接着,体育西路上的单车租赁点吸引了他们的注意。这个在当时广州绝无仅有的公共单车租赁点,是个令人困惑的产物:市民无法停放自己的自行车,只能租用它提供的单车;一小时3元的租金,相比许多城市头一小时免费的规则显得价格偏高;如果你出了地铁,租来一辆单车穿越了大半个市区,最后仍得灰溜溜地骑回这里,因为没有另外的租赁点可以还车。
而对于这群80后,推广单车除了宣扬低碳生活,也是个集体回忆。他们都是在爸妈的单车后座上,从幼儿园晃悠到进小学的。上了大学,每人都买了辆单车,但在市区骑车根本不实际,不仅汽车尾气无法忍受,汽车优先的道路系统,也使他们被迫放弃这个“危险”而“受排挤”的交通工具。
几个人商量出了一个主题:“呼吁政府增加私人单车停放保管点,方便单车 地铁的出行方式。”
怎么表达呢?他们最先考虑的是“快闪”或行为艺术。这很好玩,但一闪即逝,很难带来什么实际改变。有人提议找人大代表,接着一个新鲜的想法蹦了出来:为什么不直接找市长?
这主意听起来很不实际,但却最让他们兴奋。他们没想到这个一时兴起冒出的念头,后来真的实现了 。
他们首先用图片和文案凑合出一个简单的视频,放上网。“我有个疯狂的主意!集合1万个网络点击支持,就送单车给市长,请市长送给我们停车场。”
刚开始的一个月,宣传仅仅局限在他们各自的Q群中,点击率徘徊在几百。“后来,我们自己往南方都市报的报料热线打了电话,记者报道出来后,还意外地拿了一百块的报料奖金。”
获得了媒体的报道和关注后,几个门户网站也被吸引过来。一个半月后,仅一个门户网站就收集了28803个点击,1208个评论。
趁热打铁。他们赶紧将“拜客·广州”的诉求和网友意见整理好,发了一份到网上的“市长信箱”,又打印了一份投到政府的实体市长信箱里。
忐忑不安的三天过去了。周五深夜的11点,一位队员突然接到市长秘书打来的电话:诉求已经转给相关部门,请周一跟进联系。
接下来的一个月,事情渐渐明朗,经过反复的电话沟通,时间敲定了:2010年1月13日下午,在市政府会议室举行送单车仪式。市交委、环保局、规划局等部门的领导都会出席,其间双方有十几分钟的交流时间。
“我们原先想的是,在政府门口把车和信送给市长,握个手,拍个照,就差不多了,没想到来了那么多领导,还要聊天!”仪式的规格之高,让拜客成员们吃了一惊。
他们原本想联系南方都市报的记者一起去,但政府方面婉拒了:不需要,我们自己会找媒体。
和政府打交道的“窍门”
仪式的前一晚,几个核心成员一起琢磨到深夜,通宵赶出了一篇两页纸的讲稿。“关于单车可做的实在太多了,我们不想拿几十条建议去砸死人,所以精简地选一些比较易于操作的方案。”
进政府大楼倒是比他们想象的简单多了,不用登记,没有查身份证,更不用过安检门。
穿黑色夹克的市长张广宁准时出现,身后是大批随行人员。双方见面后先握了手,然后开始聊。“你们是哪个学校的?对自行车出行有什么想法?”对他们的建议作了回应后,市长当场将一些任务指派给官员,还让工程师介绍了广州绿道的发展规划。
他们紧张地讲完准备的东西后,市长挺友善地问,还有没有什么补充的?一行人连连点头,又赶紧摇头。
当单车终于被交到市长手中时,闪光灯一阵噼里啪啦,市长回赠的则是几本亚运纪念邮册。
张广宁当场就跨上了车,在一百多平方米的会议室里骑了起来,还颇为娴熟地转了两圈。“以前在广钢任厂长时,我天天都是骑单车上下班的。”后来出现在各大门户网站和媒体的,就是这张照片。
送市长单车的事情,已经过去一年多,不过这一事件却一直影响者这个年轻组织的工作策略,回想起来,“拜客·广州”的发起者“一世”觉得,他们的那次行动,之所以如此顺利,时间点是个重要因素。那时适逢亚运前夕,政府正在积极推行绿色环保的工作,而拜客送单车的行动,正好提供了一个“顺应市民呼声”的由头,是个双赢。拜客们觉得送单车的目的已经多少达到了。“如今广州的自行车专用道多了很多,公共单车租赁点也越来越多人使用,觉得挺欣喜的。”
成为广州小有名气的单车推广团体后,“拜客·广州”这个找茬团队成了政府部门的VIP,有相关活动不时会邀请他们。不过,这样的蜜月合作也并没有外界想象的那么顺利,毕竟,不是每一次都能接触到市长。
“政府的一些活动,都是他们来找我们”,“拜客·广州”成为民意的代表,这群骑着单车的年轻人出现在政府的活动中,似乎意味着政府对“反对派”的接纳,不过真正到了解决问题环节,头疼的事就出现了,“他们找我们容易,我们要主动联系就比较难。”拜客广州的成员也得知,当初送市长的那辆单车,一直保存在市交委,似乎再没见他骑过。“据说后来几次活动他曾经想骑,但不知为什么不了了之。”
送车行动过后,“拜客·广州”还策划过“广州十条最美自行车道”的评选活动,他们也写了邮件到市交委的官员处,试图得到政府的一些支持,但邮件石沉大海,活动最终搁浅了。
和政府的合作远没想象中的顺畅,不过,“拜客·广州”的成员也从中发现了一些切实可行的“窍门”。
他们不喜欢反对政府和抗议政府的极端做法,更希望政府和民间能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一些实际行动。之所以坚持推广单车,也是因为这个议题不像其他环保问题,不会带来太明显的利益冲突,比较容易推动,带来双赢。
“拜客·广州”此后每提出一项建议,都会有大量的调研作为支撑,毕竟“尺度的把握也很重要,一味的反对和抗议可能达不到太好的效果,我们更希望用有趣的方式来吸引市民关注这个话题”。
他们就做了一个“找茬”的游戏,比如绿道上出现个大坑,便拍下来,把坑PS掉,再跟原照放在一起,让网友找茬。这样比起单纯贴出问题图片要有趣些,毕竟大家看太多都已经麻木了。
他们还策划推出“城市单车地图”;也想组织公益培训,让更多的人不仅有参加公益活动的热情,也要有“方法”。作为“拜客·广州”的负责人,一世还长期研究“参与公益组织对青少年成长的正面影响”等,不过,主题仍然只有一个:推广单车出行。
“你看过《社交网络》吗?”一世说,“就像扎克伯格说的,先专心做好一件事情,再看它会变成什么样子吧。”
重点关注自行车出行环境的草根环保组织,由7位关心环境的大学生于2009年6月创立,他们分别来自广州各公益机构和高校公益社团。“拜客·广州”的核心价值是行动力、环保、创意、改变、成长和民主。如今的核心成员有二三十人,多数是大二、大三的在校生。图为找茬团队拜客·广州负责人一世,。
“拜客·广州”也许是广州曝光率最高的社团之一。这个成立不到两年的公益团队,不断找政府的茬,却出乎意料地受到政府的“礼遇”。
珠三角的绿道建设迅速推进、收获好评时,他们接连推出多份“刁钻”的体验报告,揪住绿道中的一个个问题,予以曝光。
为了“呼吁政府增加私人单车停放保管点,方便单车 地铁的出行方式”,他们直接给时任广州市长的张广宁送去了一辆单车,让他亲自感受出行的麻烦。
意想不到的是,张广宁约见他们,并接受了他们送去的那辆“五羊牌”单车,张广宁还绕着会议室娴熟地骑了两圈。
此后,他们成为政府绿色出行活动的常客。今年4月底,广东省委书记汪洋骑行大学城绿道,还请他们加入了市民车队,在后头压阵,而在与汪洋书记的交谈中,他们还见缝插针地介绍了这个年轻的找茬团队。他们一开始就旨在和政府开展良性互动,尽管实际行动是找茬和挑刺,但他们讲究策略—而只有策略,才能成功。
“拜客·广州”的负责人一世将其中的“技术”称之为“诀窍”:“我们不能走得太快,如果你提出的建议,它没法做到,政府肯定很难去回应。如果跟它步伐差不多或稍前一点,它行动起来便顺当多了。”一世告诉南都周刊记者,这个“诀窍”,是政府部门私下提醒他的,用起来,也确实不错。
有问题为什么不找市长
“拜客·广州”行动小组是在2009年的夏天诞生的。在大学读环境工程的“一世”在参加环保组织“绿点”举办的培训时,认识了几名同样关心环保的学生。他们接触了国内外许多有趣的公益行动案例后发现,自己也可以为这座城市做点什么。
他们首先想到的是水污染问题。广州大大小小的河涌,在亚运前一直是污水横流,臭气熏人。可是点开广州市水务局的官网时,他们有点傻眼了。当时的网站上,孤零零地放着一条公告。没有调查数据,没有河涌现状的报告,什么有用的信息也找不到,他们根本无从下手。
紧接着,体育西路上的单车租赁点吸引了他们的注意。这个在当时广州绝无仅有的公共单车租赁点,是个令人困惑的产物:市民无法停放自己的自行车,只能租用它提供的单车;一小时3元的租金,相比许多城市头一小时免费的规则显得价格偏高;如果你出了地铁,租来一辆单车穿越了大半个市区,最后仍得灰溜溜地骑回这里,因为没有另外的租赁点可以还车。
而对于这群80后,推广单车除了宣扬低碳生活,也是个集体回忆。他们都是在爸妈的单车后座上,从幼儿园晃悠到进小学的。上了大学,每人都买了辆单车,但在市区骑车根本不实际,不仅汽车尾气无法忍受,汽车优先的道路系统,也使他们被迫放弃这个“危险”而“受排挤”的交通工具。
几个人商量出了一个主题:“呼吁政府增加私人单车停放保管点,方便单车 地铁的出行方式。”
怎么表达呢?他们最先考虑的是“快闪”或行为艺术。这很好玩,但一闪即逝,很难带来什么实际改变。有人提议找人大代表,接着一个新鲜的想法蹦了出来:为什么不直接找市长?
这主意听起来很不实际,但却最让他们兴奋。他们没想到这个一时兴起冒出的念头,后来真的实现了 。
他们首先用图片和文案凑合出一个简单的视频,放上网。“我有个疯狂的主意!集合1万个网络点击支持,就送单车给市长,请市长送给我们停车场。”
刚开始的一个月,宣传仅仅局限在他们各自的Q群中,点击率徘徊在几百。“后来,我们自己往南方都市报的报料热线打了电话,记者报道出来后,还意外地拿了一百块的报料奖金。”
获得了媒体的报道和关注后,几个门户网站也被吸引过来。一个半月后,仅一个门户网站就收集了28803个点击,1208个评论。
趁热打铁。他们赶紧将“拜客·广州”的诉求和网友意见整理好,发了一份到网上的“市长信箱”,又打印了一份投到政府的实体市长信箱里。
忐忑不安的三天过去了。周五深夜的11点,一位队员突然接到市长秘书打来的电话:诉求已经转给相关部门,请周一跟进联系。
接下来的一个月,事情渐渐明朗,经过反复的电话沟通,时间敲定了:2010年1月13日下午,在市政府会议室举行送单车仪式。市交委、环保局、规划局等部门的领导都会出席,其间双方有十几分钟的交流时间。
“我们原先想的是,在政府门口把车和信送给市长,握个手,拍个照,就差不多了,没想到来了那么多领导,还要聊天!”仪式的规格之高,让拜客成员们吃了一惊。
他们原本想联系南方都市报的记者一起去,但政府方面婉拒了:不需要,我们自己会找媒体。
和政府打交道的“窍门”
仪式的前一晚,几个核心成员一起琢磨到深夜,通宵赶出了一篇两页纸的讲稿。“关于单车可做的实在太多了,我们不想拿几十条建议去砸死人,所以精简地选一些比较易于操作的方案。”
进政府大楼倒是比他们想象的简单多了,不用登记,没有查身份证,更不用过安检门。
穿黑色夹克的市长张广宁准时出现,身后是大批随行人员。双方见面后先握了手,然后开始聊。“你们是哪个学校的?对自行车出行有什么想法?”对他们的建议作了回应后,市长当场将一些任务指派给官员,还让工程师介绍了广州绿道的发展规划。
他们紧张地讲完准备的东西后,市长挺友善地问,还有没有什么补充的?一行人连连点头,又赶紧摇头。
当单车终于被交到市长手中时,闪光灯一阵噼里啪啦,市长回赠的则是几本亚运纪念邮册。
张广宁当场就跨上了车,在一百多平方米的会议室里骑了起来,还颇为娴熟地转了两圈。“以前在广钢任厂长时,我天天都是骑单车上下班的。”后来出现在各大门户网站和媒体的,就是这张照片。
送市长单车的事情,已经过去一年多,不过这一事件却一直影响者这个年轻组织的工作策略,回想起来,“拜客·广州”的发起者“一世”觉得,他们的那次行动,之所以如此顺利,时间点是个重要因素。那时适逢亚运前夕,政府正在积极推行绿色环保的工作,而拜客送单车的行动,正好提供了一个“顺应市民呼声”的由头,是个双赢。拜客们觉得送单车的目的已经多少达到了。“如今广州的自行车专用道多了很多,公共单车租赁点也越来越多人使用,觉得挺欣喜的。”
成为广州小有名气的单车推广团体后,“拜客·广州”这个找茬团队成了政府部门的VIP,有相关活动不时会邀请他们。不过,这样的蜜月合作也并没有外界想象的那么顺利,毕竟,不是每一次都能接触到市长。
“政府的一些活动,都是他们来找我们”,“拜客·广州”成为民意的代表,这群骑着单车的年轻人出现在政府的活动中,似乎意味着政府对“反对派”的接纳,不过真正到了解决问题环节,头疼的事就出现了,“他们找我们容易,我们要主动联系就比较难。”拜客广州的成员也得知,当初送市长的那辆单车,一直保存在市交委,似乎再没见他骑过。“据说后来几次活动他曾经想骑,但不知为什么不了了之。”
送车行动过后,“拜客·广州”还策划过“广州十条最美自行车道”的评选活动,他们也写了邮件到市交委的官员处,试图得到政府的一些支持,但邮件石沉大海,活动最终搁浅了。
和政府的合作远没想象中的顺畅,不过,“拜客·广州”的成员也从中发现了一些切实可行的“窍门”。
他们不喜欢反对政府和抗议政府的极端做法,更希望政府和民间能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一些实际行动。之所以坚持推广单车,也是因为这个议题不像其他环保问题,不会带来太明显的利益冲突,比较容易推动,带来双赢。
“拜客·广州”此后每提出一项建议,都会有大量的调研作为支撑,毕竟“尺度的把握也很重要,一味的反对和抗议可能达不到太好的效果,我们更希望用有趣的方式来吸引市民关注这个话题”。
他们就做了一个“找茬”的游戏,比如绿道上出现个大坑,便拍下来,把坑PS掉,再跟原照放在一起,让网友找茬。这样比起单纯贴出问题图片要有趣些,毕竟大家看太多都已经麻木了。
他们还策划推出“城市单车地图”;也想组织公益培训,让更多的人不仅有参加公益活动的热情,也要有“方法”。作为“拜客·广州”的负责人,一世还长期研究“参与公益组织对青少年成长的正面影响”等,不过,主题仍然只有一个:推广单车出行。
“你看过《社交网络》吗?”一世说,“就像扎克伯格说的,先专心做好一件事情,再看它会变成什么样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