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金融生态环境的好坏关乎金融业的生存和社会的稳定。自2004年以来,国内经济学界开始重视有关金融生态问题的理论研究。本文对金融生态建设的概念、特征、内容及必要性进行探讨与研究。
[关键词]金融生态 金融生态主体 金融生态调节
一、什么是金融生态?
(一)概念的由来
金融生态是对金融的一种拟生化概括和比喻,是学者们运用生态学的方法来分析和研究我国金融体系而创造的“金融生态”这一新词汇。周小川在2005年首届中国金融论坛上运用了一个贴切的例子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金融生态系统这一概念,他说:“比如动物园的水族馆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其中最重要的是鱼,就像我们金融生态系统中的金融机构。金融机构自身必须健康,才能生存和自如地‘游动’,其自身的改革是最重要的。在金融机构自身改革的同时,确实有一个外部环境的生态环境问题。这个环境就像水族馆里的水草、浮游生物和氧气等一样,是鱼类生存和茁壮成长的必备条件。如同水族馆中各种生物构成的这个生态系统需要有适当的规则来维系,金融监管对于金融系统的健康运行也是不可缺少的。最后宏观调控就好像是水的温度,不能太冷,冷了有些鱼会存活不了;也不能太热,否则氧气会跑掉;还不能忽冷忽热。”因此,它的通俗解释就是金融结构和金融活动所面临的由政治、社会、文化、意识形态、体制条件、政策约束、微观基础、法律法规、传统习惯等多种因素构成的环境条件。这些因素所构成的环境条件对金融机构的业务行为、经营效果、绩效评价有着各种各样的牵制和影响。而且,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的不同时期,或某些政治周期的特定阶段,这些因素还有着不同的作用强度和“贡献率”。
(二)概念的界定
目前学术界一般将金融生态界定为:金融生态是金融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总和,是各种金融组织为了生存和发展,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及其内部金融组织相互之间在长期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分工、合作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特征,执行一定功能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金融生态的结构秩序是从竞争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的制度结构特征的一个发展和演进的动态系统。金融生态体系也是一个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体系,但自我调节能力也是有限度的。金融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在于:金融生态系统的各个要素和子系统都是由活动着的人群(居民、企业、政府、国外)或者人群活动的积淀(社会、经济、法治、文化、习俗等等)形成的。换言之,金融生态系统无所不在地带有人的印记,可以说是整个金融生态系统的核心。金融生态系统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即金融生态主体、金融生态环境及金融生态调节,并且,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金融生态主体建设是建立一个多元化、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产权主体明确、产权实现完整、产权约束严密的金融组织体系。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主要是抓政府行为规范、法律治理到位、诚信基础完善三大工程。金融生态的调节机制建设关键是抓监管行为正位、监管责任明确、监管问责落实的问题。
二、为何要加强金融生态建设
(一)加强金融生态建设是解决当前我国金融生态建设问题的现实要求
加强和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不仅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推动金融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经济金融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目前在金融生态建设中,由于存在多方认识不足、征信体系不完善、法制体系不健全、金融生态链缺位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制约,严重阻碍了金融生态建设工作的深化。
1.地方政府的积极作用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作用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相反,许多地方政府会在以下几方面对金融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第一,在地方公共设施或新型项目建设中不考虑实际现金流和偿债能力,过度依赖银行贷款,只求暂时政绩,不考虑银行未来可能面临的损失。第二,把自己当成本地利益的代表,同中央政府代表的国家利益进行博弈,并具体化为把国有银行或金融机构所支配的金融资源当成是不拿白不拿,不占白不占的对象,在地方国有企业破产倒闭时,常常出面偏袒企业而损害金融机构的利益。第三,地方政府的领导中缺少懂金融的人才,许多省长、市长只知道招商引资却不清楚改善地方金融生态环境对提高软经济竞争力具有巨大作用,因此,在许多地方政府的实际工作中,诚信文化建设摆不到应有的重要位置,有些地方政府甚至对一些以提供虚假财务信息为手段谋求融资、上市、借贷目的的公司行为视而不见,这种现象在各个地方极为普遍。
2.银行征信体系不完善,企业诚信意识淡薄。第一,银行信用体系建设进展缓慢。在一些地区只建立了银行信贷咨询系统,由于没有建立有效的个人信用体系,对个人贷款所蕴涵的风险根本不能进行适时监测。第二,会计审计标准、财务透明度不够。目前中国企业包括金融机构在和国际接轨时碰到的最大障碍就是会计审计及信息披露标准和规范性问题。企业普遍存在着为达到一定目的而不如实准确地反映财务信息的状况。在国有企业中,既有为完成上级交给的下一年度指标瞒报利润的情况,也有为达到融资等目的编造虚假财务报表等现象;在民营企业、三资企业中,为偷税漏税造假账的情况也十分普遍。信用意识淡薄,甚至有的企业出现了部分借款人在获得银行信贷资金后任意改变贷款用途,甚至借款人逃债、赖债现象的行为。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财务信息准确性、真实性问题作为保障金融活动正常开展的基本前提,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3.保护金融生态环境法律不健全。一个社会是否先进,法制水平是很重要的标志。现代法制社会强调的是制度和规则的决定性作用,而在制度和规则中,一项最重要的内容就是确立一个自然人或法人的自有财产受到保护的环境,并体现在保障债权人和投资者的利益和权益等方面。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成了地地道道的“赖账经济”,人与人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普遍流行借钱不还的情况,那么,这种信用缺失的结果必然是金融压抑和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损失。因此,保护债权人的利益是商品经济社会中维持经济金融正常运行的第一要义,当然也是中国目前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的首要内容。从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形成的原因看,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借钱不还、用破产逃废银行债务的“贡献度”非常高。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除诚信文化等原因外,最值得重视的因素就是中国的现行法律体系中在债权人利益保护方面存在诸多不足。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当务之急就是在法律上进行基本建设。并且由于政府职能转换不彻底以及法院执行难等问题的存在,维护金融债权任务艰巨。在一些地区现有的不良资产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政府的直接或间接干预所形成。政府职能定位不准确,仍未从微观经济领域完全退出,借款人仅凭领导批示或部门意见到银行申请贷款的情形仍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政府干预金融的潜在隐患仍未彻底根除。同时,由于司法不能真正独立,法院判决执行难仍然存在,银行在依法维护债权过程中经常陷入“赢了官司输了钱”的窘境,相关配套的法 律制度应健全。
(二)能有效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金融生态建设是在认真总结我国金融改革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出现的金融理论和实践工作创新,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也是从创造和改善环境条件人手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举措。中国在改革开放27年的时间里,一直保持着经济增长第一的世界纪录,现在,中国已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面临崩溃边缘且积弱不振的穷困国家变成了一个进出贸易总量占全球第3位、GDP总量居第4位并在国际能源、大宗原材料、工业品市场以及金融领域都有着重大影响力的强大国家。不过,我们还有很多差距,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不论多么巨大,都有一个不应忽略的问题,即:中国的经济成长方式依然是粗放式的、低效率的,中国的金融体系还相当脆弱。特别是,中国经济具有“新兴”加“转型”的双重特性,“新兴”说明你刚刚搞市场经济,还缺少市场经济的肥沃土壤;“转型”说明你带有计划经济的种种印记。因此从经济环境到市场主体的行为,可能都难免有许多旧体制的深重影响。我们现在强调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其实就是要解决“新兴”加“转型”这两重特性带给金融发展和改革的种种不利影响。从中国的社会资源分配格局说,金融系统已在其中占有绝对的重要地位,正因为这一点,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也就代表了全社会市场经济文明程度的进化。
(三)加强金融生态建设是提升我国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始于华尔街的金融危机已经演变为破坏力巨大的全球性经济危机,自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世界金融业从未遭受到如此巨大的冲击和动荡,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势不可逆转,世界各国都无法在危机中安身事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行业道德的沦丧和监管失效最终导致金融风暴。对于中国金融业而言,由于我国资本项目目前尚没有开放,此次金融危机对中资金融机构本身的影响不是很大,但由于外需短时间内锐减使得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并由此逐步传导至实体经济的各个领域,反过来将产业危机重新推升至金融层面。因此,如何化解此次金融危机转为契机,加快建设完善金融生态成为我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也是直接提升我国核心竞争力的一种重要方面或者说重要元素。金融生态建设可以极大地改善区域投资环境对增加投资者的信心,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和提升。
金融生态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问题,中国经过30年改革发展奠定了庞大的经济基础,各个地方及城市的实力虽不断地壮大但差异仍很大,金融生态好坏参差不齐,认识有高有低。加强和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不仅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促进经济金融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金融生态建设已刻不容缓。
[关键词]金融生态 金融生态主体 金融生态调节
一、什么是金融生态?
(一)概念的由来
金融生态是对金融的一种拟生化概括和比喻,是学者们运用生态学的方法来分析和研究我国金融体系而创造的“金融生态”这一新词汇。周小川在2005年首届中国金融论坛上运用了一个贴切的例子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金融生态系统这一概念,他说:“比如动物园的水族馆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其中最重要的是鱼,就像我们金融生态系统中的金融机构。金融机构自身必须健康,才能生存和自如地‘游动’,其自身的改革是最重要的。在金融机构自身改革的同时,确实有一个外部环境的生态环境问题。这个环境就像水族馆里的水草、浮游生物和氧气等一样,是鱼类生存和茁壮成长的必备条件。如同水族馆中各种生物构成的这个生态系统需要有适当的规则来维系,金融监管对于金融系统的健康运行也是不可缺少的。最后宏观调控就好像是水的温度,不能太冷,冷了有些鱼会存活不了;也不能太热,否则氧气会跑掉;还不能忽冷忽热。”因此,它的通俗解释就是金融结构和金融活动所面临的由政治、社会、文化、意识形态、体制条件、政策约束、微观基础、法律法规、传统习惯等多种因素构成的环境条件。这些因素所构成的环境条件对金融机构的业务行为、经营效果、绩效评价有着各种各样的牵制和影响。而且,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的不同时期,或某些政治周期的特定阶段,这些因素还有着不同的作用强度和“贡献率”。
(二)概念的界定
目前学术界一般将金融生态界定为:金融生态是金融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总和,是各种金融组织为了生存和发展,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及其内部金融组织相互之间在长期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分工、合作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特征,执行一定功能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金融生态的结构秩序是从竞争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的制度结构特征的一个发展和演进的动态系统。金融生态体系也是一个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体系,但自我调节能力也是有限度的。金融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在于:金融生态系统的各个要素和子系统都是由活动着的人群(居民、企业、政府、国外)或者人群活动的积淀(社会、经济、法治、文化、习俗等等)形成的。换言之,金融生态系统无所不在地带有人的印记,可以说是整个金融生态系统的核心。金融生态系统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即金融生态主体、金融生态环境及金融生态调节,并且,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金融生态主体建设是建立一个多元化、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产权主体明确、产权实现完整、产权约束严密的金融组织体系。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主要是抓政府行为规范、法律治理到位、诚信基础完善三大工程。金融生态的调节机制建设关键是抓监管行为正位、监管责任明确、监管问责落实的问题。
二、为何要加强金融生态建设
(一)加强金融生态建设是解决当前我国金融生态建设问题的现实要求
加强和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不仅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推动金融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经济金融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目前在金融生态建设中,由于存在多方认识不足、征信体系不完善、法制体系不健全、金融生态链缺位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制约,严重阻碍了金融生态建设工作的深化。
1.地方政府的积极作用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作用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相反,许多地方政府会在以下几方面对金融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第一,在地方公共设施或新型项目建设中不考虑实际现金流和偿债能力,过度依赖银行贷款,只求暂时政绩,不考虑银行未来可能面临的损失。第二,把自己当成本地利益的代表,同中央政府代表的国家利益进行博弈,并具体化为把国有银行或金融机构所支配的金融资源当成是不拿白不拿,不占白不占的对象,在地方国有企业破产倒闭时,常常出面偏袒企业而损害金融机构的利益。第三,地方政府的领导中缺少懂金融的人才,许多省长、市长只知道招商引资却不清楚改善地方金融生态环境对提高软经济竞争力具有巨大作用,因此,在许多地方政府的实际工作中,诚信文化建设摆不到应有的重要位置,有些地方政府甚至对一些以提供虚假财务信息为手段谋求融资、上市、借贷目的的公司行为视而不见,这种现象在各个地方极为普遍。
2.银行征信体系不完善,企业诚信意识淡薄。第一,银行信用体系建设进展缓慢。在一些地区只建立了银行信贷咨询系统,由于没有建立有效的个人信用体系,对个人贷款所蕴涵的风险根本不能进行适时监测。第二,会计审计标准、财务透明度不够。目前中国企业包括金融机构在和国际接轨时碰到的最大障碍就是会计审计及信息披露标准和规范性问题。企业普遍存在着为达到一定目的而不如实准确地反映财务信息的状况。在国有企业中,既有为完成上级交给的下一年度指标瞒报利润的情况,也有为达到融资等目的编造虚假财务报表等现象;在民营企业、三资企业中,为偷税漏税造假账的情况也十分普遍。信用意识淡薄,甚至有的企业出现了部分借款人在获得银行信贷资金后任意改变贷款用途,甚至借款人逃债、赖债现象的行为。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财务信息准确性、真实性问题作为保障金融活动正常开展的基本前提,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3.保护金融生态环境法律不健全。一个社会是否先进,法制水平是很重要的标志。现代法制社会强调的是制度和规则的决定性作用,而在制度和规则中,一项最重要的内容就是确立一个自然人或法人的自有财产受到保护的环境,并体现在保障债权人和投资者的利益和权益等方面。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成了地地道道的“赖账经济”,人与人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普遍流行借钱不还的情况,那么,这种信用缺失的结果必然是金融压抑和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损失。因此,保护债权人的利益是商品经济社会中维持经济金融正常运行的第一要义,当然也是中国目前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的首要内容。从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形成的原因看,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借钱不还、用破产逃废银行债务的“贡献度”非常高。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除诚信文化等原因外,最值得重视的因素就是中国的现行法律体系中在债权人利益保护方面存在诸多不足。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当务之急就是在法律上进行基本建设。并且由于政府职能转换不彻底以及法院执行难等问题的存在,维护金融债权任务艰巨。在一些地区现有的不良资产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政府的直接或间接干预所形成。政府职能定位不准确,仍未从微观经济领域完全退出,借款人仅凭领导批示或部门意见到银行申请贷款的情形仍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政府干预金融的潜在隐患仍未彻底根除。同时,由于司法不能真正独立,法院判决执行难仍然存在,银行在依法维护债权过程中经常陷入“赢了官司输了钱”的窘境,相关配套的法 律制度应健全。
(二)能有效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金融生态建设是在认真总结我国金融改革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出现的金融理论和实践工作创新,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也是从创造和改善环境条件人手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举措。中国在改革开放27年的时间里,一直保持着经济增长第一的世界纪录,现在,中国已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面临崩溃边缘且积弱不振的穷困国家变成了一个进出贸易总量占全球第3位、GDP总量居第4位并在国际能源、大宗原材料、工业品市场以及金融领域都有着重大影响力的强大国家。不过,我们还有很多差距,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不论多么巨大,都有一个不应忽略的问题,即:中国的经济成长方式依然是粗放式的、低效率的,中国的金融体系还相当脆弱。特别是,中国经济具有“新兴”加“转型”的双重特性,“新兴”说明你刚刚搞市场经济,还缺少市场经济的肥沃土壤;“转型”说明你带有计划经济的种种印记。因此从经济环境到市场主体的行为,可能都难免有许多旧体制的深重影响。我们现在强调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其实就是要解决“新兴”加“转型”这两重特性带给金融发展和改革的种种不利影响。从中国的社会资源分配格局说,金融系统已在其中占有绝对的重要地位,正因为这一点,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也就代表了全社会市场经济文明程度的进化。
(三)加强金融生态建设是提升我国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始于华尔街的金融危机已经演变为破坏力巨大的全球性经济危机,自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世界金融业从未遭受到如此巨大的冲击和动荡,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势不可逆转,世界各国都无法在危机中安身事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行业道德的沦丧和监管失效最终导致金融风暴。对于中国金融业而言,由于我国资本项目目前尚没有开放,此次金融危机对中资金融机构本身的影响不是很大,但由于外需短时间内锐减使得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并由此逐步传导至实体经济的各个领域,反过来将产业危机重新推升至金融层面。因此,如何化解此次金融危机转为契机,加快建设完善金融生态成为我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也是直接提升我国核心竞争力的一种重要方面或者说重要元素。金融生态建设可以极大地改善区域投资环境对增加投资者的信心,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和提升。
金融生态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问题,中国经过30年改革发展奠定了庞大的经济基础,各个地方及城市的实力虽不断地壮大但差异仍很大,金融生态好坏参差不齐,认识有高有低。加强和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不仅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促进经济金融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金融生态建设已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