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对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进行了论述,认为教师应该让学生在“问题追索”中学习语文,在“体验感悟”中学习语文,在“开放交流”中学习语文,在“课堂延伸”中学习语文,在“主动”中学习语文。
关键词: 新课程 初中语文教学 探究性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实施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将探究性学习引进初中语文教学,是当前新课程实施中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我以为要体现在注重过程而非结果,重问题探究而非简单“告诉”,重主动学习而非接受学习,重开放多元而非封闭单一,重体验感悟而非机械重复训练。
探究性学习,犹如一场春雨,滋润着学生那渴望实践探索的心田;探究性学习,犹如一声春雷,唤醒了一成不变的课堂教学。通过一年多的探索性学习的指导实践,课堂教学正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主宰”,不再是课堂的“主演”,而是学生实践的引路人,是课堂的组织者、探索的参与者,是学生的良师益友。
一、在“问题追索”中学习语文
疑问是思考的源泉的动力。一般说来,疑问主要设在教学内容的关键处,形式不拘一格,只要能引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和明确探究方向即可。留下疑问后,教师不能急于释疑,要让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堂,再带着新的疑问走出课堂。胡适给北大的毕业生开的三味“防身药方”中,第一味就是“问题丹”。他说:“问题是知识学问的老祖宗,古往今来一切知识的产生和积聚,都是因为要解答问题。”如在学习语文读本上《勇气》一课时,学生就提出:美国伞兵身上所体现出的勇气和法国妇女身上所体现的勇气谁更可嘉?当德国人残杀法国妇女的丈夫时,美国伞兵躲在壁橱里,是有勇气的表现吗?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我指导学生研读课文,积极参与讨论。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主动探究的乐趣。
二、在“体验感悟”中学习语文
学习语文离不开一个“情”字,课文是情感的产物,作者往往“情动于衷而形于言”。只有对作者倾注在文中的情有了真切的体验,对文中所蕴含的哲理有了透彻的感悟,才能深刻理解语言文字,进而“会意”、“悟性”。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品字析句、换位移情等方法来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例如教诵读课文《乡愁》一文,课前大屏幕上以台湾海峡为背景,播放佟铁鑫演唱的《乡愁》,并且以二胡曲《江河水》作为整节课的背景音乐,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教学中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验诗人的思乡之情、爱国之情,想景悟情。这样的语文学习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诗歌文字的理解,而且会使他们的内心产生震撼。这种“体验感悟”式学习要求教师善于挖掘课文中所蕴含的情感因素,注重自身的情感投入;要求教师针对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或体验某类型社会背景,或体验某个典型人物形象,或体验某处美妙的人文景观,从而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在“开放交流”中学习语文
探究性学习强调全员参与,其中“开放交流”式学习占有重要地位。在听说读写训练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习伙伴的集体智慧,共同实现某一目标。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学习活动与交流,能够促进双方观念或行为的适应和调整。这里的“开放”包括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时空等,如在学习内容上,坚持以教材为主,辅之以时事要闻、名著佳作等,这就需要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学习形式上,开设语文创新课,如组织辩论赛,这种形式既能丰富学生的语言实践,培养学生听、说的能力,又能促使学生有主题地阅读相关书籍,思考问题,还要鼓励学生参与语文课外活动,自主选择参加朗诵、写作等兴趣小组活动。在这样的语文学习中,自由交流、开放合作成为常态,学生将课内学习、课外学习与语言文字运用相融合,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从中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
四、在“课堂延伸”中学习语文
探究性学习重视结果,但更注重学习过程。就语文学习而言,课本知识是有限的,大量的知识来自课外阅读,要使学习的过程性得到延伸。如在学习《出师表》后,我要求学生课外阅读《三国演义》,并自主赏析、研究,如评价最喜欢的人物,说一个三国时期的故事,等等,并利用语文活动课进行交流。学生们谈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刘备的重视人才,也谈到了一些经典故事。如此种种,使得课堂知识得到了有效的拓宽,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当然,实施探究性学习,教师还要进行教学策略的转换,使得探究性学习能顺利进行。教师的教学策略也应从两个方面转换。
一是要调控好课堂情绪。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更多地注重从知识方面来探究课堂教学中的各种问题,重知轻情的情况比较严重。而研究性学习需要的是民主、活泼的课堂气氛,教师要对课堂情绪进行合理调控,师生要交流沟通,产生共鸣。
二是要鼓励学生自我表现。研究性学习十分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与独创性,这正需要通过学生的自我表现来体现。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勇于表现自我,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对学生的观点不任意作主观评价,让每个学生都能把握时机,品尝成功的喜悦。
五、在“学生主动”中学习语文
以往我总是把自己当成课堂的主角,如今已由“演员”变成“导演”,不再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而是把他们当作知识的探索者,而我则变成了学生求知的组织者和引路人。例如,在学习《人的身体》一章,介绍人体外形的各部分名称这一课时,我当“导演”,学生当“主演”,各小组合作讨论,用生物科学的语言,用中文和英语在讲台上表演并说出名称。像眼、耳、鼻、手、脸、胳膊、脚等英文名称学生学过,但有些如踝、臀、膝、腋等没有学过,我要求学生查英语字典,分工合作,并写在书的相应位置上。待到表演时,学生都有上佳表现。如有的小组就演成木偶剧说名称,有的根据各部位的功能编成谜语说出名称。教师“导之有方”,学生“学之得法”,在探究活动中学习,这样做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重知识和记忆、立足于接受教师知识传授的学习方式,代之以一种主动探索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自主的学习方式,这种新的学习方式正是探究性学习的精髓所在。
总之,探究性学习要以平时的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学习内容和要求逐次提高,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根本,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语文学习不再枯燥。
参考文献:
[1]王军.探究性学习例谈[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8).
[2]马秀玲.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N].喀什日报(汉),2007.
[3]崔强.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N].衡水日报,2008-08-20.
关键词: 新课程 初中语文教学 探究性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实施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将探究性学习引进初中语文教学,是当前新课程实施中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我以为要体现在注重过程而非结果,重问题探究而非简单“告诉”,重主动学习而非接受学习,重开放多元而非封闭单一,重体验感悟而非机械重复训练。
探究性学习,犹如一场春雨,滋润着学生那渴望实践探索的心田;探究性学习,犹如一声春雷,唤醒了一成不变的课堂教学。通过一年多的探索性学习的指导实践,课堂教学正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主宰”,不再是课堂的“主演”,而是学生实践的引路人,是课堂的组织者、探索的参与者,是学生的良师益友。
一、在“问题追索”中学习语文
疑问是思考的源泉的动力。一般说来,疑问主要设在教学内容的关键处,形式不拘一格,只要能引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和明确探究方向即可。留下疑问后,教师不能急于释疑,要让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堂,再带着新的疑问走出课堂。胡适给北大的毕业生开的三味“防身药方”中,第一味就是“问题丹”。他说:“问题是知识学问的老祖宗,古往今来一切知识的产生和积聚,都是因为要解答问题。”如在学习语文读本上《勇气》一课时,学生就提出:美国伞兵身上所体现出的勇气和法国妇女身上所体现的勇气谁更可嘉?当德国人残杀法国妇女的丈夫时,美国伞兵躲在壁橱里,是有勇气的表现吗?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我指导学生研读课文,积极参与讨论。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主动探究的乐趣。
二、在“体验感悟”中学习语文
学习语文离不开一个“情”字,课文是情感的产物,作者往往“情动于衷而形于言”。只有对作者倾注在文中的情有了真切的体验,对文中所蕴含的哲理有了透彻的感悟,才能深刻理解语言文字,进而“会意”、“悟性”。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品字析句、换位移情等方法来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例如教诵读课文《乡愁》一文,课前大屏幕上以台湾海峡为背景,播放佟铁鑫演唱的《乡愁》,并且以二胡曲《江河水》作为整节课的背景音乐,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教学中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验诗人的思乡之情、爱国之情,想景悟情。这样的语文学习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诗歌文字的理解,而且会使他们的内心产生震撼。这种“体验感悟”式学习要求教师善于挖掘课文中所蕴含的情感因素,注重自身的情感投入;要求教师针对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或体验某类型社会背景,或体验某个典型人物形象,或体验某处美妙的人文景观,从而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在“开放交流”中学习语文
探究性学习强调全员参与,其中“开放交流”式学习占有重要地位。在听说读写训练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习伙伴的集体智慧,共同实现某一目标。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学习活动与交流,能够促进双方观念或行为的适应和调整。这里的“开放”包括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时空等,如在学习内容上,坚持以教材为主,辅之以时事要闻、名著佳作等,这就需要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学习形式上,开设语文创新课,如组织辩论赛,这种形式既能丰富学生的语言实践,培养学生听、说的能力,又能促使学生有主题地阅读相关书籍,思考问题,还要鼓励学生参与语文课外活动,自主选择参加朗诵、写作等兴趣小组活动。在这样的语文学习中,自由交流、开放合作成为常态,学生将课内学习、课外学习与语言文字运用相融合,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从中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
四、在“课堂延伸”中学习语文
探究性学习重视结果,但更注重学习过程。就语文学习而言,课本知识是有限的,大量的知识来自课外阅读,要使学习的过程性得到延伸。如在学习《出师表》后,我要求学生课外阅读《三国演义》,并自主赏析、研究,如评价最喜欢的人物,说一个三国时期的故事,等等,并利用语文活动课进行交流。学生们谈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刘备的重视人才,也谈到了一些经典故事。如此种种,使得课堂知识得到了有效的拓宽,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当然,实施探究性学习,教师还要进行教学策略的转换,使得探究性学习能顺利进行。教师的教学策略也应从两个方面转换。
一是要调控好课堂情绪。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更多地注重从知识方面来探究课堂教学中的各种问题,重知轻情的情况比较严重。而研究性学习需要的是民主、活泼的课堂气氛,教师要对课堂情绪进行合理调控,师生要交流沟通,产生共鸣。
二是要鼓励学生自我表现。研究性学习十分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与独创性,这正需要通过学生的自我表现来体现。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勇于表现自我,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对学生的观点不任意作主观评价,让每个学生都能把握时机,品尝成功的喜悦。
五、在“学生主动”中学习语文
以往我总是把自己当成课堂的主角,如今已由“演员”变成“导演”,不再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而是把他们当作知识的探索者,而我则变成了学生求知的组织者和引路人。例如,在学习《人的身体》一章,介绍人体外形的各部分名称这一课时,我当“导演”,学生当“主演”,各小组合作讨论,用生物科学的语言,用中文和英语在讲台上表演并说出名称。像眼、耳、鼻、手、脸、胳膊、脚等英文名称学生学过,但有些如踝、臀、膝、腋等没有学过,我要求学生查英语字典,分工合作,并写在书的相应位置上。待到表演时,学生都有上佳表现。如有的小组就演成木偶剧说名称,有的根据各部位的功能编成谜语说出名称。教师“导之有方”,学生“学之得法”,在探究活动中学习,这样做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重知识和记忆、立足于接受教师知识传授的学习方式,代之以一种主动探索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自主的学习方式,这种新的学习方式正是探究性学习的精髓所在。
总之,探究性学习要以平时的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学习内容和要求逐次提高,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根本,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语文学习不再枯燥。
参考文献:
[1]王军.探究性学习例谈[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8).
[2]马秀玲.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N].喀什日报(汉),2007.
[3]崔强.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N].衡水日报,2008-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