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语文教学;诗歌赏析;王维;李白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
10(B)—0047—01
王维和李白是盛唐时的著名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和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在形式上均采用了“七绝”,在内容上也都以“送别友人”为题材,但意境、风格却大相径庭,各有千秋。因此,教师在教授这两首诗时可以采用比较鉴赏的方法来进行指导。
一、题目各具匠心
两首诗在题目上都用了“送×人去×地”的基本形式,但一个用“使”,一个用“之”,“使”和“之”虽都可以当“去”讲,但前者是“奉使”之意。点明元二是奉朝廷之命出使安西,是一种形势所逼,迫不得已的行为;而后者当“到、往”讲,表明孟浩然到广陵,是自愿前往,属于个人游踪。处境不同,离情别绪自然也就各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二、地点不同,心情各异
这里的地点包括送别地和目的地两层意思,前者,元二是从歌舞升平的繁华之地渭城(即咸阳,在长安的西北)到地处荒漠的安西(现新疆库车县),两地相距千里,交通又不发达,诗人王维要送自己的友人由发达的地方到一个偏远的地方去,其心情除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外,更有一种对故人一路坎坷、一路风尘以及今后生活孤单寂寞的牵挂与担忧。正所谓“相见时难别亦难”,所以诗人写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其惆怅、凄凉之情,跃然纸上,力透纸背;后者,则是孟浩然由造型别致、风景宜人、文人荟萃的黄鹤楼到商贾云集、车水马龙的东南都会广陵(即扬州),由于友人是由名胜之地到一个更令人向往的地方去,所以诗人除了一丝分别的依恋情结(“孤帆远影碧空尽”)外,更多表现的是对友人此去的祝福和对扬州的向往之情(“烟花三月下扬州”),毫无凄清孤独之感。于是在比较中,学生会明显感受到两诗的抒情基调截然不同。
三、景色各异,意境不同
前者用“朝雨”“轻尘”“柳树”等景物,为读者勾画了一幅阴晦、感伤的送别图:那是一个阴雨绵绵的早晨,在诗人倍增离情别绪的客舍旁边,在象征离别的柳树(因“柳”谐音“留”,古人便有折柳相送的习俗)下一对友人正举杯话别,身后大道上扬起的尘土被雨点打湿了,蒙着尘土的杨柳虽在晨雨的洗涤后,显得那样清脆新鲜,然而春寒料峭、寒气袭人、丝丝细雨……更烘托出了送别友人的“忧伤”之情;后者却给我们呈现了一幅明快、壮丽的送别图:阳春三月、春光明媚、烟火烂漫、草长莺飞,在美丽的黄鹤楼前,长江滚滚东去,只见一叶扁舟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秀丽的景色,明快的色彩,烘托出诗人欢悦的心情。通过比较,两首诗不同的意境便不难理解了。
四、人物设置不同,表达的感情也会不同
在人物设置上,两首诗也不相同(文中插图也正突出了这点),《送元二使安西》突出的是“劝君更尽一杯酒”,乃是诗人和友人把酒话别的情形,体现了王维对元二此去荒漠的挂念和担心,伤怀的离情别绪尽在酒中溢出。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突出的是“惟见长江天际流”,是诗人远眺友人乘船远去的情形,只有诗人,不见友人,体现的是诗人对孟浩然的依依不舍之情和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我们可以联想,当时李白望着友人远去的帆影,也许正在想:友人啊,我们何日方能聚会扬州,也像在黄鹤楼上那样对酒当歌呢?人物不同,离情各异,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就不同。
《送元二使安西》表达的是一种送别友人的凄凉、忧伤之情;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则表达了一种对友人的依依不舍和对今后生活的向往、憧憬之情。
除了这两首诗之间的比较分析,还可与其他一些内容与之相关的千古丽句进行比较欣赏。同是送别友人,岑参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绘了一幅“雪地送君图”;而高适则是“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景冷而情暖,景情异趣;而王勃则一扫送别诗的哀伤气氛,激昂地写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送杜少甫之任蜀州》),显示出了诗人高远的志向,宽广的胸襟……
通过这样的比较欣赏,既能使学生加深对两首诗的理解,还能拓宽视野,培养其扩散思维,提高他们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
10(B)—0047—01
王维和李白是盛唐时的著名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和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在形式上均采用了“七绝”,在内容上也都以“送别友人”为题材,但意境、风格却大相径庭,各有千秋。因此,教师在教授这两首诗时可以采用比较鉴赏的方法来进行指导。
一、题目各具匠心
两首诗在题目上都用了“送×人去×地”的基本形式,但一个用“使”,一个用“之”,“使”和“之”虽都可以当“去”讲,但前者是“奉使”之意。点明元二是奉朝廷之命出使安西,是一种形势所逼,迫不得已的行为;而后者当“到、往”讲,表明孟浩然到广陵,是自愿前往,属于个人游踪。处境不同,离情别绪自然也就各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二、地点不同,心情各异
这里的地点包括送别地和目的地两层意思,前者,元二是从歌舞升平的繁华之地渭城(即咸阳,在长安的西北)到地处荒漠的安西(现新疆库车县),两地相距千里,交通又不发达,诗人王维要送自己的友人由发达的地方到一个偏远的地方去,其心情除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外,更有一种对故人一路坎坷、一路风尘以及今后生活孤单寂寞的牵挂与担忧。正所谓“相见时难别亦难”,所以诗人写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其惆怅、凄凉之情,跃然纸上,力透纸背;后者,则是孟浩然由造型别致、风景宜人、文人荟萃的黄鹤楼到商贾云集、车水马龙的东南都会广陵(即扬州),由于友人是由名胜之地到一个更令人向往的地方去,所以诗人除了一丝分别的依恋情结(“孤帆远影碧空尽”)外,更多表现的是对友人此去的祝福和对扬州的向往之情(“烟花三月下扬州”),毫无凄清孤独之感。于是在比较中,学生会明显感受到两诗的抒情基调截然不同。
三、景色各异,意境不同
前者用“朝雨”“轻尘”“柳树”等景物,为读者勾画了一幅阴晦、感伤的送别图:那是一个阴雨绵绵的早晨,在诗人倍增离情别绪的客舍旁边,在象征离别的柳树(因“柳”谐音“留”,古人便有折柳相送的习俗)下一对友人正举杯话别,身后大道上扬起的尘土被雨点打湿了,蒙着尘土的杨柳虽在晨雨的洗涤后,显得那样清脆新鲜,然而春寒料峭、寒气袭人、丝丝细雨……更烘托出了送别友人的“忧伤”之情;后者却给我们呈现了一幅明快、壮丽的送别图:阳春三月、春光明媚、烟火烂漫、草长莺飞,在美丽的黄鹤楼前,长江滚滚东去,只见一叶扁舟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秀丽的景色,明快的色彩,烘托出诗人欢悦的心情。通过比较,两首诗不同的意境便不难理解了。
四、人物设置不同,表达的感情也会不同
在人物设置上,两首诗也不相同(文中插图也正突出了这点),《送元二使安西》突出的是“劝君更尽一杯酒”,乃是诗人和友人把酒话别的情形,体现了王维对元二此去荒漠的挂念和担心,伤怀的离情别绪尽在酒中溢出。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突出的是“惟见长江天际流”,是诗人远眺友人乘船远去的情形,只有诗人,不见友人,体现的是诗人对孟浩然的依依不舍之情和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我们可以联想,当时李白望着友人远去的帆影,也许正在想:友人啊,我们何日方能聚会扬州,也像在黄鹤楼上那样对酒当歌呢?人物不同,离情各异,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就不同。
《送元二使安西》表达的是一种送别友人的凄凉、忧伤之情;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则表达了一种对友人的依依不舍和对今后生活的向往、憧憬之情。
除了这两首诗之间的比较分析,还可与其他一些内容与之相关的千古丽句进行比较欣赏。同是送别友人,岑参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绘了一幅“雪地送君图”;而高适则是“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景冷而情暖,景情异趣;而王勃则一扫送别诗的哀伤气氛,激昂地写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送杜少甫之任蜀州》),显示出了诗人高远的志向,宽广的胸襟……
通过这样的比较欣赏,既能使学生加深对两首诗的理解,还能拓宽视野,培养其扩散思维,提高他们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