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语文是一种极具思想与情感内涵的工具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强调情感。那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在创作过程中绝不能离开情感活动,因此,在教学这些作品时,教师不可能仅仅传授语文知识,而必须同时进行情感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实际上是情感的感染和美的熏陶。本文就笔者数年来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简要谈一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关键词: 情感教育;小学语文;情感的感染;美的熏陶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236-1879(2017)22-0064-01 情感是小学语文教育的灵魂,它既是学习语文的手段,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情感教育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用美文灌之以情,教师动之以情,学生会之以情,由无数的“情”的操作而综合为“情操”的生成,达到心灵和心灵的契合的一种教育方式。而语文作为一门主干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更强调情感。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是名家名篇,题材广泛、文质兼美、图文并茂,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和审美情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还需要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而且实践证明,情感教育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那么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呢?
一、鼓励创新,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俗话说得好:“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小学语文教学也是如此。面对同一篇课文,不同的学生可能有不同的见解和体验,在这些不同之中就蕴藏着智慧的火花、创新的萌芽。“为创造性而教”,已成为当今新课程改革的主题词之一,尽管创造性的培养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但用教育手段来进行培养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良好的教育,可为学生创造性的发展与提高提供条件。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
儿童的情感就像一池水,只要一颗小小的石子,就会使它泛起粼粼波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感人情节,通过多媒体课件、录音、幻灯、挂图等灵活地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情境――观看多媒体课件:先欣赏屏幕上波浪翻滚、气势雄伟的辽阔大海,水平如镜、和风拂柳的美丽西湖,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感受自然美。然后教师激情告白:“同学们,大海、西湖水美,泰山、香山山美,但都无法与桂林山水相比,桂林山水不但山美、水美,而且奇山围绕碧水,碧水倒映奇山,山水交融充满诗情画意,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把桂林山水这幅画点缀得更美,这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用眼睛去凝望,用耳朵去聆听,用心灵去体验,激活了情感。又如在教学《草原》时,教师可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现文中优美的草原风光图:蔚蓝的天空,茫茫的绿色草原,洁白的羊群,柔和的色彩,栩栩如生的场面,充满着诗情画意,深深地吸引着学生。如果再配上课文的朗读录音,让学生一边看一边听,仿佛身临其境,学生入景、人情。情景交融之中,学生驰骋想象,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求知欲望被调动起来了,情感的波澜也被掀起了,由此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大自然风光的无限之美,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油然而生。
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进行熏陶感染
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小学语文教材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内容,作者的情感、意愿,乃至整个心灵都寄托在他们所描写的形象之中,如《丰碑》《钱学森》《诚实的孩子》等课文蕴涵着道德感,《五彩池》《草原》《桂林山水》等课文体现著自然风光美感,《新型玻璃》《太阳》等课文蕴藏着理智感。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特点挖掘情感因素,采用适当方法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学生捕捉到作者熔铸在作品中的情和意,令他们如临其境,如听其声,如见其人,从而通过形象思维来感知、感悟文章的内涵、作者的情感。当作者刻画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时,情感就随之而产生了,他们的情感伴随着教学活动,与作者同喜同悲,并感受到作者笔下人物的美好品质,在脑海中再现文章所描述的情境,这样教师就可以免去许多繁琐的讲解。
四、诵读体会,培养语感,让学生感受情感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可见语感能力之重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借助诵读、品词品句读,培养学生语感,让学生感受情感。朗读是小学阅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也是语文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朗读是通过读出词语和句子的声音,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通过有表情的朗读,细细体会语言的韵味,可以使学生进入作品的氛围,亲切地感受作者的情感。品词品句读是语文课进行情感教育的特有手段和途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既依仗于朗朗诵读,又少不了析词解句,两者缺一不可。语言的美源于言辞的准确、明晰与和谐。作品运用语言或描绘人物性格、思想,或展现大自然中各种奇异现象,或描述山川的壮美……因此,教师要首先指导学生在体会作者情感的基础上进行诵读,这便是我们常常说的“品读”,其关键在于体味文中的情感。在此基础上的朗诵又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它能产生美感,读时或慷慨激昂,或深沉委婉,或兴奋愉悦,或悲壮豪迈。诵读必先出于口,再入于耳,然后了然于心,读者无不从中受到感染。
总而言之,情感让语文充满活力,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加强情操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小学语文课文教学中要充分体现重情趣、重参与、重感悟、重实践的意识。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挖掘课文,点化学生情感,打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情感共鸣,让“情感”在教学中起到培养人、教育人的作用。在活泼的教学课堂上,让学生的语文知识得以丰富,语文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
参考文献
[1]李卫霞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教育艺术》 2008 第8期
[2]乔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感的激发与体验《天津教育》 2009 第5期
[3]江佳慧.论情感在阅读教学中的功能[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1.
关键词: 情感教育;小学语文;情感的感染;美的熏陶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236-1879(2017)22-0064-01 情感是小学语文教育的灵魂,它既是学习语文的手段,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情感教育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用美文灌之以情,教师动之以情,学生会之以情,由无数的“情”的操作而综合为“情操”的生成,达到心灵和心灵的契合的一种教育方式。而语文作为一门主干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更强调情感。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是名家名篇,题材广泛、文质兼美、图文并茂,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和审美情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还需要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而且实践证明,情感教育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那么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呢?
一、鼓励创新,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俗话说得好:“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小学语文教学也是如此。面对同一篇课文,不同的学生可能有不同的见解和体验,在这些不同之中就蕴藏着智慧的火花、创新的萌芽。“为创造性而教”,已成为当今新课程改革的主题词之一,尽管创造性的培养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但用教育手段来进行培养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良好的教育,可为学生创造性的发展与提高提供条件。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
儿童的情感就像一池水,只要一颗小小的石子,就会使它泛起粼粼波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感人情节,通过多媒体课件、录音、幻灯、挂图等灵活地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情境――观看多媒体课件:先欣赏屏幕上波浪翻滚、气势雄伟的辽阔大海,水平如镜、和风拂柳的美丽西湖,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感受自然美。然后教师激情告白:“同学们,大海、西湖水美,泰山、香山山美,但都无法与桂林山水相比,桂林山水不但山美、水美,而且奇山围绕碧水,碧水倒映奇山,山水交融充满诗情画意,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把桂林山水这幅画点缀得更美,这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用眼睛去凝望,用耳朵去聆听,用心灵去体验,激活了情感。又如在教学《草原》时,教师可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现文中优美的草原风光图:蔚蓝的天空,茫茫的绿色草原,洁白的羊群,柔和的色彩,栩栩如生的场面,充满着诗情画意,深深地吸引着学生。如果再配上课文的朗读录音,让学生一边看一边听,仿佛身临其境,学生入景、人情。情景交融之中,学生驰骋想象,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求知欲望被调动起来了,情感的波澜也被掀起了,由此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大自然风光的无限之美,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油然而生。
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进行熏陶感染
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小学语文教材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内容,作者的情感、意愿,乃至整个心灵都寄托在他们所描写的形象之中,如《丰碑》《钱学森》《诚实的孩子》等课文蕴涵着道德感,《五彩池》《草原》《桂林山水》等课文体现著自然风光美感,《新型玻璃》《太阳》等课文蕴藏着理智感。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特点挖掘情感因素,采用适当方法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学生捕捉到作者熔铸在作品中的情和意,令他们如临其境,如听其声,如见其人,从而通过形象思维来感知、感悟文章的内涵、作者的情感。当作者刻画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时,情感就随之而产生了,他们的情感伴随着教学活动,与作者同喜同悲,并感受到作者笔下人物的美好品质,在脑海中再现文章所描述的情境,这样教师就可以免去许多繁琐的讲解。
四、诵读体会,培养语感,让学生感受情感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可见语感能力之重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借助诵读、品词品句读,培养学生语感,让学生感受情感。朗读是小学阅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也是语文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朗读是通过读出词语和句子的声音,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通过有表情的朗读,细细体会语言的韵味,可以使学生进入作品的氛围,亲切地感受作者的情感。品词品句读是语文课进行情感教育的特有手段和途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既依仗于朗朗诵读,又少不了析词解句,两者缺一不可。语言的美源于言辞的准确、明晰与和谐。作品运用语言或描绘人物性格、思想,或展现大自然中各种奇异现象,或描述山川的壮美……因此,教师要首先指导学生在体会作者情感的基础上进行诵读,这便是我们常常说的“品读”,其关键在于体味文中的情感。在此基础上的朗诵又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它能产生美感,读时或慷慨激昂,或深沉委婉,或兴奋愉悦,或悲壮豪迈。诵读必先出于口,再入于耳,然后了然于心,读者无不从中受到感染。
总而言之,情感让语文充满活力,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加强情操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小学语文课文教学中要充分体现重情趣、重参与、重感悟、重实践的意识。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挖掘课文,点化学生情感,打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情感共鸣,让“情感”在教学中起到培养人、教育人的作用。在活泼的教学课堂上,让学生的语文知识得以丰富,语文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
参考文献
[1]李卫霞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教育艺术》 2008 第8期
[2]乔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感的激发与体验《天津教育》 2009 第5期
[3]江佳慧.论情感在阅读教学中的功能[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