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的小学语文课堂,以“师问生答”为主的讲授式阅读教学,为教师提供了统一的教学操作模式。这种“走流程”式的阅读教学为教师教学带来便利,但与此同时,它的负面影响——“以教师、文本为中心”的阅读教学观念,剥夺了学生张扬个性的机会,严重损害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基于此,我们期望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从“传授”走向“引发”。
“传授”即给予、告知,将固定的、现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引申在阅读教学中即用刻板的提问方式和追求答案唯一的思维定势。这样的阅读教学从根本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扼制课堂生成及答案的多样性。然而,阅读教学中生生间、师生间的交流实际上是一种思想上的碰撞。教师引导适当、启发适度,将会在课堂上出现另外一番景象。“引发”即通过引导、启发的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引发学生的阅读思考和讨论,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发展学生情感、体验、想象和创新能力。
一、引发学生阅读动机
认真倾听是基础。引发式教学强调教师在教学中面对不同于预设的生成,首先要做的是倾听学生发言,暂放预设,搭建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只有建立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教师才能真正做到“想学生所想”。所谓的“备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倾听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作为课堂活动的主体,找到学生问题的症结所在,进而引发学生阅读动机。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师要在课堂上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点,积极引导,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欲望。
正强化引发阅读动机。传统课堂上教师创造竞争性强、问题答案唯一的环境,只有少数学生被认为是成功的,学生们长期习惯了“非对即错”的思维定势,许多学生在课上就表现不出积极性。引发式教学要求教师创设轻松的课堂环境,课堂上不在学生之间做比较,而是单独评价每个学生的想法,鼓励进而引导学生的想法,让大多数、甚至每个学生感受到有希望进步。另外,除了教师评价学生外,生生之间的反馈更能带动评价者及其他同学的阅读动机。
二、引发学生阅读思考
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一堂课的课堂气氛是轻松或是沉重,多半取决于教师的引导:和蔼的面部表情、启发性的语言和满含期待的行为。课堂教学中,师生应是平等的合作者,彼此相互尊重、互相依赖,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师生之间才能搭建互动、交流的平等对话平台,学生才能轻松愉快、兴致盎然地发挥想象力,敢于无拘无束地把自己对课文的各种感受、问题带到课堂上来。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提问的闪光点进行表扬,为学生提出问题、思考讨论创造契机。
引导学生学会发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发问,更要让学生会问,利用学生课堂生成,引领学生问出有价值的问题,从而让学生的思考更有效引发有价值的问题,最终达到教学目的。这里的关键就在于教师首先自己要善于发现问题,尤其是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围绕问题所在的关键句让学生进行质疑,找准关键句。这时候就不要怕浪费时间,引发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通过一次次引发,从众多的问题中提取有质量、有深度的问题,引领学生有方向地思考问题,从而为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做铺垫。
培养学生提问习惯。问题是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的开端。传统的讲授法,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没问题”。若不给学生“问题”,课堂便不知如何进行下去,主动权始终掌握在教师手里。教学活动习惯于教师问,学生答。长此以往,学生最擅长的是回答现成的问题,提问成为学生的老大难。没有问题,就没有思考的动力。课堂上,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多少个问题的答案,更应该关注的是鼓励学生不断自主地提出新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提问习惯。引发式教学中我们要让问题始终贯穿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并渐渐形成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一种可贵的学习品质。
三、引发学生阅读讨论
“捕捉”信息是关键。一段和谐的阅读对话过程是渐进的、多层次的和多角度的逐步走向深入的过程,是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它不可能百分之百按预定的轨道运作,常会生成一些意料之外的、有意义或无意义、重要或不重要的新信息、新情境、新思维和新方法,这就需要教师敏锐地捕捉,由此生成的教学过程也远比计划的生动而丰富得多。教師迅速捕捉课堂不曾预设的生成,引发儿童进行深入对话,使学生拥有更多灵感,进而引发学生热烈讨论。在这样的对话和讨论过程中,学生将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的对话氛围也将会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创造的舞台!
生生互动更有效。引发式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期待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对于课堂上突发性“即时信息”的处理,最好的方式是将这些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互相讨论解答、相互启发,增加生生之间的互动,让他们在课堂讨论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但需要注意的一点是,面对学生的诸多见解,在问题讨论的基础上之后,沿着学生思维走向,教师要给予适当的价值观引导,不能一味地为了生成。阅读课上的知识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体会语文。
每个学生都需要机会。课堂上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积极主动举手的学生总能得到更多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而不爱说话的学生常常被遗忘在课堂的角落里。久而久之,这两类学生性格会形成鲜明对比。这恰恰是引发式教学要强调的重点,教师要尽可能关注到课上每一位学生,给他们尽可能均等的机会。课标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教师要做的是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所学课文相结合,表达出自己的见解。且不说这些见解是对是错,重点是我们要让他们敢想,能说。让他们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这样才能在一点一滴的实践中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传授”即给予、告知,将固定的、现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引申在阅读教学中即用刻板的提问方式和追求答案唯一的思维定势。这样的阅读教学从根本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扼制课堂生成及答案的多样性。然而,阅读教学中生生间、师生间的交流实际上是一种思想上的碰撞。教师引导适当、启发适度,将会在课堂上出现另外一番景象。“引发”即通过引导、启发的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引发学生的阅读思考和讨论,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发展学生情感、体验、想象和创新能力。
一、引发学生阅读动机
认真倾听是基础。引发式教学强调教师在教学中面对不同于预设的生成,首先要做的是倾听学生发言,暂放预设,搭建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只有建立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教师才能真正做到“想学生所想”。所谓的“备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倾听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作为课堂活动的主体,找到学生问题的症结所在,进而引发学生阅读动机。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师要在课堂上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点,积极引导,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欲望。
正强化引发阅读动机。传统课堂上教师创造竞争性强、问题答案唯一的环境,只有少数学生被认为是成功的,学生们长期习惯了“非对即错”的思维定势,许多学生在课上就表现不出积极性。引发式教学要求教师创设轻松的课堂环境,课堂上不在学生之间做比较,而是单独评价每个学生的想法,鼓励进而引导学生的想法,让大多数、甚至每个学生感受到有希望进步。另外,除了教师评价学生外,生生之间的反馈更能带动评价者及其他同学的阅读动机。
二、引发学生阅读思考
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一堂课的课堂气氛是轻松或是沉重,多半取决于教师的引导:和蔼的面部表情、启发性的语言和满含期待的行为。课堂教学中,师生应是平等的合作者,彼此相互尊重、互相依赖,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师生之间才能搭建互动、交流的平等对话平台,学生才能轻松愉快、兴致盎然地发挥想象力,敢于无拘无束地把自己对课文的各种感受、问题带到课堂上来。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提问的闪光点进行表扬,为学生提出问题、思考讨论创造契机。
引导学生学会发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发问,更要让学生会问,利用学生课堂生成,引领学生问出有价值的问题,从而让学生的思考更有效引发有价值的问题,最终达到教学目的。这里的关键就在于教师首先自己要善于发现问题,尤其是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围绕问题所在的关键句让学生进行质疑,找准关键句。这时候就不要怕浪费时间,引发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通过一次次引发,从众多的问题中提取有质量、有深度的问题,引领学生有方向地思考问题,从而为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做铺垫。
培养学生提问习惯。问题是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的开端。传统的讲授法,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没问题”。若不给学生“问题”,课堂便不知如何进行下去,主动权始终掌握在教师手里。教学活动习惯于教师问,学生答。长此以往,学生最擅长的是回答现成的问题,提问成为学生的老大难。没有问题,就没有思考的动力。课堂上,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多少个问题的答案,更应该关注的是鼓励学生不断自主地提出新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提问习惯。引发式教学中我们要让问题始终贯穿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并渐渐形成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一种可贵的学习品质。
三、引发学生阅读讨论
“捕捉”信息是关键。一段和谐的阅读对话过程是渐进的、多层次的和多角度的逐步走向深入的过程,是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它不可能百分之百按预定的轨道运作,常会生成一些意料之外的、有意义或无意义、重要或不重要的新信息、新情境、新思维和新方法,这就需要教师敏锐地捕捉,由此生成的教学过程也远比计划的生动而丰富得多。教師迅速捕捉课堂不曾预设的生成,引发儿童进行深入对话,使学生拥有更多灵感,进而引发学生热烈讨论。在这样的对话和讨论过程中,学生将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的对话氛围也将会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创造的舞台!
生生互动更有效。引发式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期待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对于课堂上突发性“即时信息”的处理,最好的方式是将这些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互相讨论解答、相互启发,增加生生之间的互动,让他们在课堂讨论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但需要注意的一点是,面对学生的诸多见解,在问题讨论的基础上之后,沿着学生思维走向,教师要给予适当的价值观引导,不能一味地为了生成。阅读课上的知识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体会语文。
每个学生都需要机会。课堂上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积极主动举手的学生总能得到更多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而不爱说话的学生常常被遗忘在课堂的角落里。久而久之,这两类学生性格会形成鲜明对比。这恰恰是引发式教学要强调的重点,教师要尽可能关注到课上每一位学生,给他们尽可能均等的机会。课标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教师要做的是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所学课文相结合,表达出自己的见解。且不说这些见解是对是错,重点是我们要让他们敢想,能说。让他们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这样才能在一点一滴的实践中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