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隴南地区存在的“女娶男嫁”特殊婚俗与我国传统的“倒插门”婚俗有着不同的含义,在形式上它虽与“上门女婿”、“入赘”等婚姻形态有着相同的表现形式,但本质上它们却有着独特的差别,它是陇南地区一种极具地域特色的婚姻形态,是在特定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并在一定区域内流行的一种特殊婚俗,这种婚俗具有一定的历史性、文化性和时代性,是男女双方自由的融合,开拓了婚俗形态研究的另一种途径,对促进女性权利保护和维护和谐家庭关系等具有特殊的积极进步意义。
【关键词】:陇南;“女娶男嫁”;融合;和谐
在我国传统婚俗中,男娶女嫁是两性婚姻最主要的婚姻形式,是构成家庭的最基本构成要素。然而,在甘肃省陇南地区出现了一种特殊的婚姻形态,在该地流行着一种“女娶男嫁”的特殊婚俗,它和“上门女婿”、“入赘”婚俗虽在形式上有相似之处,但在本质上却又有不同。这种“女娶男嫁”婚姻由来已久,现已成为陇南地区较为常见的一种婚俗形态之一。本文正是基于陇南康县存在的这种特殊婚俗展开研究工作,以实际的田野调查和访谈对其进行研究。
陇南位于甘肃省东南部,东邻陕西,南接四川,处甘、川、陕三省交界之地,位于秦巴山区、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三大地形交汇区域,陇南地处大西北通往大西南的交通要道,境内冲暖叠翠,艰难险阻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辖武都、文县、康县、成县、徽县、两当、礼县、宕昌及西和一区八县。全市共195各乡镇,2015年末,全市总人口285.76万人,常住人口259.0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72.96万人,全市分布着汉、回、藏、蒙等29各民族,总面积2.78万平方公里,其中耕种面积829.52万亩。境内地貌俊秀,气候宜人,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森林覆盖率高,素有“陇上江南”之美称。[1]
康县是甘肃省的一个贫困县,取“安宁、康福”之意,以北周时之康州而得名,隶属于甘肃省陇南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东邻陕西省略阳县,西接武都区,南接陕西省宁强县,东北与成县接壤,素有陇上咽喉,川陕钥匙之称。全县总面积2958.46平方公里,辖8镇13乡350个村,总人口20.24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8.36万人,有汉、满、蒙、回、藏、瑶、壮和维吾尔族等八个民族在这里长期聚居。[2]全境处西秦岭南侧陇南山中,地势西高东低,最高海拔2483m,最低海拔560m。气候温和,余量充分,森林植被覆盖高。是中国绿色名县、核桃之乡、有机茶之乡和黑木耳之乡。
一、陇南“女娶男嫁”婚俗的主要形式
婚姻是维系人类自身繁衍和社会延续的最基本的制度和活动。对于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关于婚姻的定义很多,《词源》对婚做的解释是将婚释义为“昏”或“昬”。《说文解字》将“昏”释为“日冥也”,即日暮,天刚黑时,也就是约定时间。后“昏”字后面出现女字后便为“婚”,意为礼娶妇以昏时,妇人阴也,故曰婚。[3]也就是说,在古代,结婚时间一般在黄昏时举行。在《中国婚姻史稿》中对婚姻也有这样一个简单而又全面地定义:“男女嫁娶,结为夫妇,称曰婚姻”。[4]以传统婚姻研究来说,一般意义上的婚姻形态是男娶女嫁,由女方下嫁到男方家居住,也是一种从夫居的婚姻形式,这种婚姻形态成为我国婚俗的主要形制,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特殊婚俗,如抢婚、童养婚、冥婚、上门女婿、转房婚、典妻等,这些婚俗亦被民众因不同需求而接受。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在原始民族中间存在着一套决定两性间相互关系的复杂的规矩”。[5]这些规矩也成了最早的婚姻制度。
本文提到的“女娶男嫁”就是一种特殊的婚俗形态。但它和上门女婿、入赘等又有不同,虽然它们在形态上有相同之处。上门女婿,又称入赘女婿,养老女婿,是对招婿婚姻中男方的称呼,是男方婚后入住女方、子女随母姓的婚姻模式。清光绪《嘉义管内采访册》载:“男就婚与于女家,曰入赘,曰招夫者是也;或家无男子,赘婿望其承祧;或家贫子幼,招夫望其抚养者;此等事情临时当之契约,与依礼婚嫁用婚书启书者大不同也 。[6]综上,上门女婿和入赘婚俗的产生,大部分是由于男方家庭条件不好或男方男丁多、女方无男丁等条件下而产生的一种调换婚俗,这种婚俗是为了缓解男方家庭压力,改变自身处境的一种选择。由于我国传统社会一直是沿袭着严格的父系家族制度,也就是男人在一个家庭里面占有最重要的主导地位,而上门女婿和入赘婚的男方地位相对来说是不高的,在民间,对上门女婿和入赘的看法也十分矛盾。而陇南地区的这种“女娶男嫁”则十分不同,在此婚俗中,男方家庭条件并不是不好,有的还超过女方家庭条件,并没有出现传统和上门女婿和入赘婚中的情况,因而它十分特殊,对其研究因而也十分有意义。
陇南“女娶男嫁”特殊婚俗的核心是男方嫁入女方家,由女人来传递香火,延续血脉。在这里,每家都有着“留女不留男”的传统,即把女儿留在家里,把男孩嫁出去,每家的户口簿上的户主也都是女人。男方被嫁到女方家之后,须改名换姓,家庭的主导地位也由女方掌控。目前在陇南地区存在的“女娶男嫁”婚俗形式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男方嫁入女方后,改名为女方姓氏成为女方家庭的一份子;另一种是男方嫁入女方家庭后,不需更改姓名,但所生子女姓氏随女方。
(一)第一种形式:男方嫁入女方后,改名入籍,成为女方姓氏中的一员。
也就是当男方嫁到女方后,一切都要遵从女方的习惯和规矩,按照女方的姓氏改名换姓,成为女方姓氏中的成员,所生的孩子也需随女方姓氏,陇南当地人把这种形式称之为“当娃”或“包儿子”。从婚礼仪式来讲,虽没有完全呈现出我国古代婚礼中的“六礼”程序,但是对女方和男方来说也是十分重视的,其中也有纳吉、纳征、请期等婚礼仪式。婚礼过程中,女方家会准备丰厚的彩礼迎娶“包儿子”,婚礼当天女方家十分热闹,和内地许多男方娶亲一样隆重,而男方家也会给“出嫁”的儿子准备好陪嫁物品。
(二)第二种形式:男方嫁入女方家庭后,不需更改姓名,但所生子女姓氏随女方。这种形式是男方嫁入女方后,男女双方均保留自己原来的姓氏,男方不需改名換姓,男女都有继承双方父母遗产的权利和赡养双方父母的义务。如若婚后生育子女的话,原则上第一个孩子是要随女方姓氏的,如果生育了两个孩子,男女双方可各自给孩子取名自己姓氏姓名。 以上兩种形式的婚姻在结婚前都要立婚约为据,也就是通俗意义上所说的签协议,一般在结婚当天仪式上进行。结婚当天,当女方的宾朋客人都到齐后,再由女方家族里掌事的人来主持这个签订仪式,由掌事说完各自责任和义务后再由男女双方认可后各执一份,完成后整个嫁娶过程就被家族认可和接受了。
二、陇南“女娶男嫁”婚俗的形成原因
关于这种婚俗,不少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一定研究工作,研究结果主要综合为两种:
第一种说法认为,这一婚俗的形成与当地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康县南部山高林密,人烟稀少,野兽出没,为保护自身安全和财产不受侵扰,从宋代起,一些无子女户或有女无儿户便想办法从远方招女婿来顶门立户,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解放前。由于该地区属于陕甘川三省交界地带,历史上战祸不断,社会动荡不安,四川、河南、陕西的青壮年男人,为躲开战乱或逃避抓壮丁,纷纷逃到此,有一部分自己设法安家落户,绝大多则被招赘上门定居于此。就这样,世代相传,逐渐形成了“女娶男嫁”的婚姻习俗。
另一种说法则是源于“太平天国说”。相传,1863年5月,太平天国著名将领石达开兵败于四川大渡河,余部一支去了云南,另一支则辗转来到山大沟深、地广人稀的秦巴山地,纷纷以男嫁女娶的方式改名换姓隐藏下来,在老百姓的掩护下躲过了清军的灭绝性杀戮。从此,这种婚俗就在陕甘川交界地带流传下来,也留传下来男女平等、不信迷信,老百姓都有缠头、束腰、绑裹脚等习惯,这些颇似太平军将士的遗风。因太平军大都有勇有谋,身强力壮,与当地妇女成家后普遍家庭和睦,所生子女也都精明强干。周围十里八乡看到他们普遍人丁兴旺,纷纷效仿选择了“女娶男嫁”婚俗方式,这一婚俗方式也就慢慢形成了。
笔者在对陇南进行田野调查后,综合认为,陇南地区现今存在的这种“女娶男嫁”特殊婚俗受一定历史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其产生原因主要有:
(一)自然环境的影响。
陇南“女娶男嫁”这一特殊婚俗的形成必然与该地区地理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这一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影响该习俗的传播和扩布。人类地理学派的代表人物拉策尔在其《人类地理学》一书中强调地理环境决定人的生理、心理以及人类的分布、社会现象和其发展进程。笔者所研究的特殊婚俗所在地陇南是一个典型的山林密布地域,它地处秦巴山区,在过去也时常有野兽出没,而当地特产大多长在山间,人们为了劳作需要很大的体力,因此需要男丁劳力。为了保护家人和财产安全,也为了经济劳作和林间采摘的需要,女子会从本地或外地招揽青壮年来顶立门户。
(二)历史传说的影响
不论是从官方还是到民间,都认为陇南康县存在的这种特殊婚俗与太平天国运动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许多年纪比较大的老人表示,康县女娶男嫁婚俗与太平天国历史有关。根据当地流传的故事,太平军安庆保卫战失败后,扶王陈得才等人远征西北以牵制清军,征战陕、甘途中多次经过陇南。后因战斗惨烈,其中一支部队逃至大山深处,最终与当地女子成婚改名隐藏下来。也有人认为,在康县南部部分乡镇存在的缠头、绑腿和束腰的习惯便是当年太平军的遗存。
据《康县志》记载,清文宗咸丰十一年(1861年)九月,太平军安庆保卫战失败后,天京失去了屏障,湘军直扑天京。为了挽救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在庐州(今安徽合肥)派扶王陈得才、遵王赖文光、启王梁成富等西进,远征西北,以牵制清军,减轻对天京的压力。自此以后,太平军在转战陕、甘途中多次经陇南地区,同清军展开殊死斗争。当时清兵追剿很紧,太平军只好逃入山高沟深的秦巴山地。他们化整为零,纷纷以男嫁女家的方式改姓换名隐藏下来,在老百姓的掩护之下躲过了清军的灭绝性杀戮。后来,这一婚姻风俗盛行,流传至今。
(三)现实的需要。
陇南位于秦巴山区、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三大地形交匯区域,是一个四面环山的地理位置,自古以来交通闭塞,进出十分不便。因此,对于纯女户的家庭,劳动生计问题至关重要,特别是现实的养老问题,实行女娶男嫁不仅可以延续自己家族的血脉,女子可以不用嫁出去,这样就可以使得嫁过来的女婿既可以一起照顾老人,还可以获得劳力,减轻生产劳作中的压力。
三、陇南“女娶男嫁”婚俗的现代意义
从以上相关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陇南地区存在的这种“女娶男嫁”特殊婚俗具有一定的现代性,呈现出一定的进步意义。对于陇南地区的民众而言,这种“女娶男嫁”婚俗并不会对男性一方造成任何损失或者精神上的压力等,对女方而言,它能够很好的维护女性家庭直系的完整性传承,也使得婆媳之间有很好的联系,不易产生矛盾,对促进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一)提高了人口素质。
陇南“女娶男嫁”的特殊习俗已经流传多年,并日益得到人们的认可,这种婚俗对维持婚姻家庭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不少外地男子也通过这种婚俗进入到陇南,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或减少了近亲之间的联姻,这很好的提高了人口的素质,对促进人口结构和人口质量来说有很好的提升。
(二)解决了一些社会问题。
婚姻制度之所以能够被社会接受和认可,必然能够影响民众的生活。“女娶
男嫁”特殊婚俗的存在也必影响到民众的日常生活。这种特殊婚俗很好地减少了婆媳之间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也维护了家庭的稳定与和谐,同时也有利地缓解老龄化背景下纯女户家庭的养老困难,并且使得妇女的生活环境得到改善,很好地解决了当前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据统计,在陇南康县南部地区女娶男嫁家庭目前有6000多户,男人嫁入女方家庭后,可以有助于纯女户家庭的养老问题,这样都能够兼顾双方家庭的养老问题。
(三)体现了男女之间的平等。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传统型农业社会的国家,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在传统的父系家族体系下,婚嫁婚姻和从父居占绝对主导地位,男人是一个家庭中最主要的角色,权利和地位也都掌握在男人手上,女人的地位是十分低。因此,大部分地区都有“重男轻女”的伦理思想。然而“女娶男嫁”则打破了这种重男轻女的思想,它消除了性别比例的失衡,体现了在婚姻或家庭中的男女平等。通过女子留在娘家,实行女娶男嫁制度,这有助于夫妻间能够和睦相处,也避免了婆媳、姑嫂、妯娌等矛盾,有助于家庭团结、社会和谐。 结语
陇南地区“女娶男嫁”这一特殊婚俗,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有着其极大的合理性,它弥补了“男娶女嫁”单一婚姻形式的缺陷,是特定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下而形成并在一定区域内流行的一种特殊婚俗,这种特殊婚俗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和时代进步性。
首先,这一特殊婚俗与我国传统的“倒插门”婚俗有着不同的含义,在形式上它虽与“上门女婿”、“入赘”等婚姻形态有着相同的表现,但本质上却有着独特的差别,它是男女双方在平等条件下一种婚姻融合,是陇南地区一种极具地域特色的婚姻形态。
其次,它较好地解决了陇南地区当前存在的人口素质、老年人赡养、宗族继嗣、婆媳矛盾、男女地位等诸多社会问题。
最后,这种特殊婚俗是男女双方在共同认知下的自由的融合,它开拓了婚俗形态研究的另一种途径,对促进女性权利保护和维护和谐家庭关系等具有特殊的积极进步意义。
注释:
[1]陇南概况.陇南公众信息网. http://www.longnan.gov.cn/ArticleDetail.aspx?ArticleID=11851&ClassID=48#
[2]康县概况.甘肃省康县政府门户网. http://www.gskxzf.gov.cn/Home/Content?newsId=73&&menuId=7
[3]许慎.说文解字.长沙:岳麓书社,2005年,第259页。
[4]陈鹏.中国婚姻史稿.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1页。
[5][俄]普列汉诺夫.论艺术.三联书店,1973年,第115页。
[6]《嘉义管内采访册》(翻印本),(台湾)大通书局1984年版,第5页。
參考文献:
[1]邓子琴.中国风俗史.成都:巴蜀书社,1988.
[2]嚴洪昌.中国近代社会风俗史.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
[3]陈顾远.中国婚姻史.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
[4]陈鹏.中国婚姻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90.
[5]祝瑞开.中国婚姻家庭史.北京:学林出版社,1999.
[6]许嘉璐.中国古代礼俗词典.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1.
[7]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上海书社,1984.
[8]乌丙安.中国民俗学.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年.
[9]董江爱.从近代婚姻家庭的变迁看妇女地位的提高.理论探索,1997,3.
[10] 吴存浩:《中国婚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6 年版。
[11] 黄家信:《桂西壮族入赘婚俗探因》,《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0 年第 9 期。 [12] 李甫春:《驮娘江流域壮族的欧贵婚姻》,《民族研究》2003 年第 2 期。
【关键词】:陇南;“女娶男嫁”;融合;和谐
在我国传统婚俗中,男娶女嫁是两性婚姻最主要的婚姻形式,是构成家庭的最基本构成要素。然而,在甘肃省陇南地区出现了一种特殊的婚姻形态,在该地流行着一种“女娶男嫁”的特殊婚俗,它和“上门女婿”、“入赘”婚俗虽在形式上有相似之处,但在本质上却又有不同。这种“女娶男嫁”婚姻由来已久,现已成为陇南地区较为常见的一种婚俗形态之一。本文正是基于陇南康县存在的这种特殊婚俗展开研究工作,以实际的田野调查和访谈对其进行研究。
陇南位于甘肃省东南部,东邻陕西,南接四川,处甘、川、陕三省交界之地,位于秦巴山区、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三大地形交汇区域,陇南地处大西北通往大西南的交通要道,境内冲暖叠翠,艰难险阻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辖武都、文县、康县、成县、徽县、两当、礼县、宕昌及西和一区八县。全市共195各乡镇,2015年末,全市总人口285.76万人,常住人口259.0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72.96万人,全市分布着汉、回、藏、蒙等29各民族,总面积2.78万平方公里,其中耕种面积829.52万亩。境内地貌俊秀,气候宜人,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森林覆盖率高,素有“陇上江南”之美称。[1]
康县是甘肃省的一个贫困县,取“安宁、康福”之意,以北周时之康州而得名,隶属于甘肃省陇南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东邻陕西省略阳县,西接武都区,南接陕西省宁强县,东北与成县接壤,素有陇上咽喉,川陕钥匙之称。全县总面积2958.46平方公里,辖8镇13乡350个村,总人口20.24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8.36万人,有汉、满、蒙、回、藏、瑶、壮和维吾尔族等八个民族在这里长期聚居。[2]全境处西秦岭南侧陇南山中,地势西高东低,最高海拔2483m,最低海拔560m。气候温和,余量充分,森林植被覆盖高。是中国绿色名县、核桃之乡、有机茶之乡和黑木耳之乡。
一、陇南“女娶男嫁”婚俗的主要形式
婚姻是维系人类自身繁衍和社会延续的最基本的制度和活动。对于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关于婚姻的定义很多,《词源》对婚做的解释是将婚释义为“昏”或“昬”。《说文解字》将“昏”释为“日冥也”,即日暮,天刚黑时,也就是约定时间。后“昏”字后面出现女字后便为“婚”,意为礼娶妇以昏时,妇人阴也,故曰婚。[3]也就是说,在古代,结婚时间一般在黄昏时举行。在《中国婚姻史稿》中对婚姻也有这样一个简单而又全面地定义:“男女嫁娶,结为夫妇,称曰婚姻”。[4]以传统婚姻研究来说,一般意义上的婚姻形态是男娶女嫁,由女方下嫁到男方家居住,也是一种从夫居的婚姻形式,这种婚姻形态成为我国婚俗的主要形制,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特殊婚俗,如抢婚、童养婚、冥婚、上门女婿、转房婚、典妻等,这些婚俗亦被民众因不同需求而接受。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在原始民族中间存在着一套决定两性间相互关系的复杂的规矩”。[5]这些规矩也成了最早的婚姻制度。
本文提到的“女娶男嫁”就是一种特殊的婚俗形态。但它和上门女婿、入赘等又有不同,虽然它们在形态上有相同之处。上门女婿,又称入赘女婿,养老女婿,是对招婿婚姻中男方的称呼,是男方婚后入住女方、子女随母姓的婚姻模式。清光绪《嘉义管内采访册》载:“男就婚与于女家,曰入赘,曰招夫者是也;或家无男子,赘婿望其承祧;或家贫子幼,招夫望其抚养者;此等事情临时当之契约,与依礼婚嫁用婚书启书者大不同也 。[6]综上,上门女婿和入赘婚俗的产生,大部分是由于男方家庭条件不好或男方男丁多、女方无男丁等条件下而产生的一种调换婚俗,这种婚俗是为了缓解男方家庭压力,改变自身处境的一种选择。由于我国传统社会一直是沿袭着严格的父系家族制度,也就是男人在一个家庭里面占有最重要的主导地位,而上门女婿和入赘婚的男方地位相对来说是不高的,在民间,对上门女婿和入赘的看法也十分矛盾。而陇南地区的这种“女娶男嫁”则十分不同,在此婚俗中,男方家庭条件并不是不好,有的还超过女方家庭条件,并没有出现传统和上门女婿和入赘婚中的情况,因而它十分特殊,对其研究因而也十分有意义。
陇南“女娶男嫁”特殊婚俗的核心是男方嫁入女方家,由女人来传递香火,延续血脉。在这里,每家都有着“留女不留男”的传统,即把女儿留在家里,把男孩嫁出去,每家的户口簿上的户主也都是女人。男方被嫁到女方家之后,须改名换姓,家庭的主导地位也由女方掌控。目前在陇南地区存在的“女娶男嫁”婚俗形式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男方嫁入女方后,改名为女方姓氏成为女方家庭的一份子;另一种是男方嫁入女方家庭后,不需更改姓名,但所生子女姓氏随女方。
(一)第一种形式:男方嫁入女方后,改名入籍,成为女方姓氏中的一员。
也就是当男方嫁到女方后,一切都要遵从女方的习惯和规矩,按照女方的姓氏改名换姓,成为女方姓氏中的成员,所生的孩子也需随女方姓氏,陇南当地人把这种形式称之为“当娃”或“包儿子”。从婚礼仪式来讲,虽没有完全呈现出我国古代婚礼中的“六礼”程序,但是对女方和男方来说也是十分重视的,其中也有纳吉、纳征、请期等婚礼仪式。婚礼过程中,女方家会准备丰厚的彩礼迎娶“包儿子”,婚礼当天女方家十分热闹,和内地许多男方娶亲一样隆重,而男方家也会给“出嫁”的儿子准备好陪嫁物品。
(二)第二种形式:男方嫁入女方家庭后,不需更改姓名,但所生子女姓氏随女方。这种形式是男方嫁入女方后,男女双方均保留自己原来的姓氏,男方不需改名換姓,男女都有继承双方父母遗产的权利和赡养双方父母的义务。如若婚后生育子女的话,原则上第一个孩子是要随女方姓氏的,如果生育了两个孩子,男女双方可各自给孩子取名自己姓氏姓名。 以上兩种形式的婚姻在结婚前都要立婚约为据,也就是通俗意义上所说的签协议,一般在结婚当天仪式上进行。结婚当天,当女方的宾朋客人都到齐后,再由女方家族里掌事的人来主持这个签订仪式,由掌事说完各自责任和义务后再由男女双方认可后各执一份,完成后整个嫁娶过程就被家族认可和接受了。
二、陇南“女娶男嫁”婚俗的形成原因
关于这种婚俗,不少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一定研究工作,研究结果主要综合为两种:
第一种说法认为,这一婚俗的形成与当地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康县南部山高林密,人烟稀少,野兽出没,为保护自身安全和财产不受侵扰,从宋代起,一些无子女户或有女无儿户便想办法从远方招女婿来顶门立户,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解放前。由于该地区属于陕甘川三省交界地带,历史上战祸不断,社会动荡不安,四川、河南、陕西的青壮年男人,为躲开战乱或逃避抓壮丁,纷纷逃到此,有一部分自己设法安家落户,绝大多则被招赘上门定居于此。就这样,世代相传,逐渐形成了“女娶男嫁”的婚姻习俗。
另一种说法则是源于“太平天国说”。相传,1863年5月,太平天国著名将领石达开兵败于四川大渡河,余部一支去了云南,另一支则辗转来到山大沟深、地广人稀的秦巴山地,纷纷以男嫁女娶的方式改名换姓隐藏下来,在老百姓的掩护下躲过了清军的灭绝性杀戮。从此,这种婚俗就在陕甘川交界地带流传下来,也留传下来男女平等、不信迷信,老百姓都有缠头、束腰、绑裹脚等习惯,这些颇似太平军将士的遗风。因太平军大都有勇有谋,身强力壮,与当地妇女成家后普遍家庭和睦,所生子女也都精明强干。周围十里八乡看到他们普遍人丁兴旺,纷纷效仿选择了“女娶男嫁”婚俗方式,这一婚俗方式也就慢慢形成了。
笔者在对陇南进行田野调查后,综合认为,陇南地区现今存在的这种“女娶男嫁”特殊婚俗受一定历史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其产生原因主要有:
(一)自然环境的影响。
陇南“女娶男嫁”这一特殊婚俗的形成必然与该地区地理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这一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影响该习俗的传播和扩布。人类地理学派的代表人物拉策尔在其《人类地理学》一书中强调地理环境决定人的生理、心理以及人类的分布、社会现象和其发展进程。笔者所研究的特殊婚俗所在地陇南是一个典型的山林密布地域,它地处秦巴山区,在过去也时常有野兽出没,而当地特产大多长在山间,人们为了劳作需要很大的体力,因此需要男丁劳力。为了保护家人和财产安全,也为了经济劳作和林间采摘的需要,女子会从本地或外地招揽青壮年来顶立门户。
(二)历史传说的影响
不论是从官方还是到民间,都认为陇南康县存在的这种特殊婚俗与太平天国运动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许多年纪比较大的老人表示,康县女娶男嫁婚俗与太平天国历史有关。根据当地流传的故事,太平军安庆保卫战失败后,扶王陈得才等人远征西北以牵制清军,征战陕、甘途中多次经过陇南。后因战斗惨烈,其中一支部队逃至大山深处,最终与当地女子成婚改名隐藏下来。也有人认为,在康县南部部分乡镇存在的缠头、绑腿和束腰的习惯便是当年太平军的遗存。
据《康县志》记载,清文宗咸丰十一年(1861年)九月,太平军安庆保卫战失败后,天京失去了屏障,湘军直扑天京。为了挽救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在庐州(今安徽合肥)派扶王陈得才、遵王赖文光、启王梁成富等西进,远征西北,以牵制清军,减轻对天京的压力。自此以后,太平军在转战陕、甘途中多次经陇南地区,同清军展开殊死斗争。当时清兵追剿很紧,太平军只好逃入山高沟深的秦巴山地。他们化整为零,纷纷以男嫁女家的方式改姓换名隐藏下来,在老百姓的掩护之下躲过了清军的灭绝性杀戮。后来,这一婚姻风俗盛行,流传至今。
(三)现实的需要。
陇南位于秦巴山区、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三大地形交匯区域,是一个四面环山的地理位置,自古以来交通闭塞,进出十分不便。因此,对于纯女户的家庭,劳动生计问题至关重要,特别是现实的养老问题,实行女娶男嫁不仅可以延续自己家族的血脉,女子可以不用嫁出去,这样就可以使得嫁过来的女婿既可以一起照顾老人,还可以获得劳力,减轻生产劳作中的压力。
三、陇南“女娶男嫁”婚俗的现代意义
从以上相关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陇南地区存在的这种“女娶男嫁”特殊婚俗具有一定的现代性,呈现出一定的进步意义。对于陇南地区的民众而言,这种“女娶男嫁”婚俗并不会对男性一方造成任何损失或者精神上的压力等,对女方而言,它能够很好的维护女性家庭直系的完整性传承,也使得婆媳之间有很好的联系,不易产生矛盾,对促进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一)提高了人口素质。
陇南“女娶男嫁”的特殊习俗已经流传多年,并日益得到人们的认可,这种婚俗对维持婚姻家庭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不少外地男子也通过这种婚俗进入到陇南,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或减少了近亲之间的联姻,这很好的提高了人口的素质,对促进人口结构和人口质量来说有很好的提升。
(二)解决了一些社会问题。
婚姻制度之所以能够被社会接受和认可,必然能够影响民众的生活。“女娶
男嫁”特殊婚俗的存在也必影响到民众的日常生活。这种特殊婚俗很好地减少了婆媳之间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也维护了家庭的稳定与和谐,同时也有利地缓解老龄化背景下纯女户家庭的养老困难,并且使得妇女的生活环境得到改善,很好地解决了当前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据统计,在陇南康县南部地区女娶男嫁家庭目前有6000多户,男人嫁入女方家庭后,可以有助于纯女户家庭的养老问题,这样都能够兼顾双方家庭的养老问题。
(三)体现了男女之间的平等。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传统型农业社会的国家,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在传统的父系家族体系下,婚嫁婚姻和从父居占绝对主导地位,男人是一个家庭中最主要的角色,权利和地位也都掌握在男人手上,女人的地位是十分低。因此,大部分地区都有“重男轻女”的伦理思想。然而“女娶男嫁”则打破了这种重男轻女的思想,它消除了性别比例的失衡,体现了在婚姻或家庭中的男女平等。通过女子留在娘家,实行女娶男嫁制度,这有助于夫妻间能够和睦相处,也避免了婆媳、姑嫂、妯娌等矛盾,有助于家庭团结、社会和谐。 结语
陇南地区“女娶男嫁”这一特殊婚俗,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有着其极大的合理性,它弥补了“男娶女嫁”单一婚姻形式的缺陷,是特定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下而形成并在一定区域内流行的一种特殊婚俗,这种特殊婚俗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和时代进步性。
首先,这一特殊婚俗与我国传统的“倒插门”婚俗有着不同的含义,在形式上它虽与“上门女婿”、“入赘”等婚姻形态有着相同的表现,但本质上却有着独特的差别,它是男女双方在平等条件下一种婚姻融合,是陇南地区一种极具地域特色的婚姻形态。
其次,它较好地解决了陇南地区当前存在的人口素质、老年人赡养、宗族继嗣、婆媳矛盾、男女地位等诸多社会问题。
最后,这种特殊婚俗是男女双方在共同认知下的自由的融合,它开拓了婚俗形态研究的另一种途径,对促进女性权利保护和维护和谐家庭关系等具有特殊的积极进步意义。
注释:
[1]陇南概况.陇南公众信息网. http://www.longnan.gov.cn/ArticleDetail.aspx?ArticleID=11851&ClassID=48#
[2]康县概况.甘肃省康县政府门户网. http://www.gskxzf.gov.cn/Home/Content?newsId=73&&menuId=7
[3]许慎.说文解字.长沙:岳麓书社,2005年,第259页。
[4]陈鹏.中国婚姻史稿.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1页。
[5][俄]普列汉诺夫.论艺术.三联书店,1973年,第115页。
[6]《嘉义管内采访册》(翻印本),(台湾)大通书局1984年版,第5页。
參考文献:
[1]邓子琴.中国风俗史.成都:巴蜀书社,1988.
[2]嚴洪昌.中国近代社会风俗史.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
[3]陈顾远.中国婚姻史.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
[4]陈鹏.中国婚姻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90.
[5]祝瑞开.中国婚姻家庭史.北京:学林出版社,1999.
[6]许嘉璐.中国古代礼俗词典.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1.
[7]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上海书社,1984.
[8]乌丙安.中国民俗学.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年.
[9]董江爱.从近代婚姻家庭的变迁看妇女地位的提高.理论探索,1997,3.
[10] 吴存浩:《中国婚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6 年版。
[11] 黄家信:《桂西壮族入赘婚俗探因》,《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0 年第 9 期。 [12] 李甫春:《驮娘江流域壮族的欧贵婚姻》,《民族研究》2003 年第 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