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简析】
《青山不老》是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更造福于后代。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以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为总目标,正确把握语文的人文性、实践性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因此,本教学过程主要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小组讨论来学习课文。教学中我设计了“品读奇迹——感受环境—— 品析老人”三个层次,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挖掘,努力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感悟和思考,在积极探究中获得思想启迪,在语文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抓住关键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2、体会文题“青山不老”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他不仅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化,还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人物事迹。这些人物事迹中,有的缠绵悱恻,有的惊天地泣鬼神,也有的平凡中透着伟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位平凡老者的不同寻常的故事。(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
1、同学们,你预习了课文之后,能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吗?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一下。
2、抽生概括。
抽生评价:你觉得他概括的怎么样?(指导:本文可以采用“人物+事件”的方式来概括主要内容。)
3、出示图片。
(1)(沙尘场面图片)师:在我国的晋西北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的说法。恶劣的自然环境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困难,许多的村庄,每一、二十年就得被迫搬迁一次。很多人忍受不住,含泪扶老携幼,背井离乡,那金黄的沙土成了此地人们心中隐隐的痛。
(2)(环境改造后的图片)师:虽然环境是恶劣的,条件是艰苦的,但是仍有一部分人站了出来,他们要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的家园。这位老人(出示老人图片)就是其中之一,即使肆虐的风沙把他们的劳动一次次毁掉,但是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对绿意无限的眷恋,使他们义无反顾。终于,一片绿波荡漾,松涛阵阵的绿洲屹立在黄土之上,出现在世人面前。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为深入学习课文奠定基础。引导学生观察并感受两幅不同的画面,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问题的积极性。】
三、品读“奇迹”:
1、过渡:这位身躯单薄的老人用他那勤劳的双手创造了一个奇迹。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用“—”画出相关语句,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2、生自主学习。
3、全班交流:
预设:
(1)、“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生谈感受
师:人生苦短能有几个15年,而老人这15年干了多少事啊!你知道,3700亩林网相当于多少个我们的学校?(130个)听到这个数字你又有什么感受呢?(太厉害了,太了不起了!)
就让我们用朗读来感受这种奇迹吧!(抽生读)
(2)、“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3)、“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他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老人说: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
在这些勇敢的树的背后,你读出了什么?(老人的坚守和奉献。)
在老人的心里,土和树有着怎样的关系?(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设计意图:充分让学生来感悟文本,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实现学生与文本的直接交流。同时,培养学生的感悟、朗读能力,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四、感受环境:
过渡: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的这奇迹?
1、了解大环境。
(1)、学习第二自然段,了解恶劣的自然环境。
(2)出示:“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里,这位老人却十五年如一日地植树造林,创造出了一片青山秀水。这真是可以称之为“奇迹”了。
2、了解小环境。
(1)“一排三间房,就剩下老者一人。老人每天早晨抓把柴煮饭,带上干粮扛上铁锹进沟上山;晚上回来,吃过饭,抽袋烟睡觉。”
(2)、老人的五个同伴相继离世,与他风雨同舟的老伴也没能见上最后一面,而他也已81岁了,女儿要接他去城里享清福,他不走。
從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老人要把他的生命奉献给这山沟,奉献给这青山。)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了解老人生活的大环境和小环境,使学生更深刻的感受到老人绿化山林、改造山沟所取得的成绩和所付出的艰辛。进一步理解和感受奇迹。】
五、品析老人
(1)、小组讨论:作者在文末写到: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另一种东西”指什么?
(2)、小组讨论: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青山不老”是什么意思?
老人虽然会离开人世,但他种下的这片青山是不会老的,他保护环境,绿化家园,造福人类的精神将会世代流传。
让我们满怀崇敬和感激一起来读文章的最后一句话:青山是不会老的。
【设计意图:学生积蓄了一节课的情感在这里喷薄而出,深深的敬意油然而生。在学生合作学习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实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整合。】
六、总结全文
(出示老人照片)面对这位老人,你想说些什么?(生自由畅谈。)
同学们,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植树造林,绿化环境,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让我们和这位老人一样,行动起来,珍惜自然资源,共营生命绿色。
《青山不老》是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更造福于后代。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以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为总目标,正确把握语文的人文性、实践性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因此,本教学过程主要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小组讨论来学习课文。教学中我设计了“品读奇迹——感受环境—— 品析老人”三个层次,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挖掘,努力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感悟和思考,在积极探究中获得思想启迪,在语文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抓住关键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2、体会文题“青山不老”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他不仅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化,还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人物事迹。这些人物事迹中,有的缠绵悱恻,有的惊天地泣鬼神,也有的平凡中透着伟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位平凡老者的不同寻常的故事。(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
1、同学们,你预习了课文之后,能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吗?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一下。
2、抽生概括。
抽生评价:你觉得他概括的怎么样?(指导:本文可以采用“人物+事件”的方式来概括主要内容。)
3、出示图片。
(1)(沙尘场面图片)师:在我国的晋西北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的说法。恶劣的自然环境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困难,许多的村庄,每一、二十年就得被迫搬迁一次。很多人忍受不住,含泪扶老携幼,背井离乡,那金黄的沙土成了此地人们心中隐隐的痛。
(2)(环境改造后的图片)师:虽然环境是恶劣的,条件是艰苦的,但是仍有一部分人站了出来,他们要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的家园。这位老人(出示老人图片)就是其中之一,即使肆虐的风沙把他们的劳动一次次毁掉,但是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对绿意无限的眷恋,使他们义无反顾。终于,一片绿波荡漾,松涛阵阵的绿洲屹立在黄土之上,出现在世人面前。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为深入学习课文奠定基础。引导学生观察并感受两幅不同的画面,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问题的积极性。】
三、品读“奇迹”:
1、过渡:这位身躯单薄的老人用他那勤劳的双手创造了一个奇迹。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用“—”画出相关语句,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2、生自主学习。
3、全班交流:
预设:
(1)、“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生谈感受
师:人生苦短能有几个15年,而老人这15年干了多少事啊!你知道,3700亩林网相当于多少个我们的学校?(130个)听到这个数字你又有什么感受呢?(太厉害了,太了不起了!)
就让我们用朗读来感受这种奇迹吧!(抽生读)
(2)、“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3)、“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他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老人说: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
在这些勇敢的树的背后,你读出了什么?(老人的坚守和奉献。)
在老人的心里,土和树有着怎样的关系?(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设计意图:充分让学生来感悟文本,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实现学生与文本的直接交流。同时,培养学生的感悟、朗读能力,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四、感受环境:
过渡: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的这奇迹?
1、了解大环境。
(1)、学习第二自然段,了解恶劣的自然环境。
(2)出示:“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里,这位老人却十五年如一日地植树造林,创造出了一片青山秀水。这真是可以称之为“奇迹”了。
2、了解小环境。
(1)“一排三间房,就剩下老者一人。老人每天早晨抓把柴煮饭,带上干粮扛上铁锹进沟上山;晚上回来,吃过饭,抽袋烟睡觉。”
(2)、老人的五个同伴相继离世,与他风雨同舟的老伴也没能见上最后一面,而他也已81岁了,女儿要接他去城里享清福,他不走。
從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老人要把他的生命奉献给这山沟,奉献给这青山。)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了解老人生活的大环境和小环境,使学生更深刻的感受到老人绿化山林、改造山沟所取得的成绩和所付出的艰辛。进一步理解和感受奇迹。】
五、品析老人
(1)、小组讨论:作者在文末写到: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另一种东西”指什么?
(2)、小组讨论: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青山不老”是什么意思?
老人虽然会离开人世,但他种下的这片青山是不会老的,他保护环境,绿化家园,造福人类的精神将会世代流传。
让我们满怀崇敬和感激一起来读文章的最后一句话:青山是不会老的。
【设计意图:学生积蓄了一节课的情感在这里喷薄而出,深深的敬意油然而生。在学生合作学习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实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整合。】
六、总结全文
(出示老人照片)面对这位老人,你想说些什么?(生自由畅谈。)
同学们,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植树造林,绿化环境,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让我们和这位老人一样,行动起来,珍惜自然资源,共营生命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