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期盼回归生活

来源 :中外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hsl7612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亚里士多德把道德分为心智和德性两个方面。心智方面的道德以知识为基础,是可以教授的;德性方面的习惯却是不能教授的,只能在生活中形成。杜威也认为“教育即生活”,“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道德的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就是说,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中,不会有脱离生活的道德。因此,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
  以往的品德教学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避了纷杂的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儿童所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与周围的生活世界自然地沟通起来,品德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未能真正从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触动和影响。所以《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必须回归儿童的世界,回归生活的世界,回归现实的世界。
  一、从生活情境出发,密切联系儿童的生活。
  儿童对世界的认识,首先是从其面对的现实生活开始的。教材设计的生活性要求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基于此,我们在教学时,要把生活还给学生,真正做到寓教于生活。如在教学《温暖的家》一单元时,我着力挖掘了一些与家庭生活有关的内容,使学生们在课堂上充分感受到家的温馨与甜蜜。教材中有一幅插图描绘的是小朋友在家做家务的内容,于是我随机问道:“你们做过哪些家务呢?”学生们都自豪地举起了小手,有的说:做饭、扫地、擦玻璃;有的说:洗衣服、整理书包;还有的说:帮家长干农活等。我又不失时机地让孩子们展示自己会做的家务,并教一教其他同学,学生们的兴致非常高。我相信他们会把这种乐趣贯穿到生活中去,一定能“我的事情我来做”,并做家长的好帮手。
  二、引导学生努力地从生活中发现
  儿童有着与成人不同的生活需要和特点,不从这种需要、特点出发,教育的开展几乎就是不可能的。教育只有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特别是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才能做到有效、有针对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发现一些和课堂里、书本上及教师所讲的相矛盾的现象、事件,产生许多困惑。我们的教学如果不能解决儿童每天遇到的生活问题、情感问题,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价值,也就是违背了新课程的理念,教学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所以教师要走进儿童的世界,听听他们在说什么,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想想他们有什么困惑。
  如学生认识到自己长大了,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但家里的人不让做。于是有的学生就会想: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让我做,那我就不做吧!这时候,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动脑筋想办法,怎样去争取实践的机会。有了教师的鼓励、同学的建议,再去实践,得到的就不只是自我服务能力的锻炼,还有对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
  三、鼓励学生积极到生活中体验
  《品德与生活》的教学需要融入学生的生活,以学生的生活情境为切入点,让学生在体验感悟中,逐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所以我们必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艰辛,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情感世界,让儿童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
  如在教学《我成长的故事》之前,针对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小皇帝”、“小公主”的地位,导致他们只知道享受,不知道付出,没有一点体谅父母心的这种情况。我先布置学生利用星期日的时间,开展“今天,我当家”的活动。让学生从早上的做早餐、买菜,到中午、傍晚的饭菜准备,从室内的打扫到生活用品的采购,当一天的家。一整天下来,许多学生都体会到了当家的不易,想到父母平时既要上班,又要操持家务,该有多辛苦。有个学生在日记中写道:“一天下来,我才体会到当家也是不容易的,仅仅一天的时间,买、洗、烧,再加上打扫卫生,就累得我腰酸背疼的。爸爸妈妈天天如此,而且他们白天上班,在单位也忙个不停。一天下来该有多辛苦啊!”学生有了这些体验后我再上《我成长的故事》,感觉得心应手,许多学生谈了那天当家的感受,对父母的崇敬之情溢于言表,发自内心。父母爱子女,子女爱父母,这种认识不再是停留在表面上,而是从学生的心中滋生蔓延。
  四、激发学生主动到生活中实践
  新课程品德教学强调与社会生活、社会实践密切联系,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提倡体验、探究、参与、合作、讨论、调查、社会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与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
  如品德课上学习了遵守社会公德,乘坐公交车给老弱病残让座、不争先恐后。可在现实社会中常常会遇到一些人争抢座位,对老弱病残者视而不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校教育。我们必须正视这种社会现实,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是非观念,按自己的是非观念去实践一下,你有何感受,人们对你有何评价。学生就有可能从人们积极的评价中、自己愉悦的情感体验中获得正确的认识,建构起自己的内心道德标准。
  新课程《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品德教学只有把教育与生活结合,才能让学生不仅学会学习、学会生活,而且学会做人;只有对现实开放,让儿童自主实践,才能让学生愉快地、积极地生活,才能为适应学校生活和未来参与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他文献
期刊
传统的小学语文复习课,教师不是“流水帐”似的重复“昨天的故事”,就是“炒冷饭”似的重温“往日的功课”,让学生无精打采,兴趣索然,甚至身心俱疲。使得语文复习课黯然无色,枯燥无味,耗时低效。那么,如何让复习课“新”起来?如何让复习课“高效”起来?笔者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度,把视角伸向小学语文复习课堂的“点、线、面”,就如何提高复习课的效率进行了实践与研究。  一、营造和谐环境,
摘要:数据资源是不动产统一登记的基础,是不动产登记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本文以广州市不动产登记数据为例,在对现有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多源异构不动产登记数据抽取技术方法进行研究,提出数据抽取方式、流程及数据抽取方案,以便将原不动产登记业务系统的数据抽取至不动产电子登记簿数据库,为不动产登记数据共享和再利用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关键词:多源异构;不动产登记;数据抽取  1、引言  数据资源是
记者:以前您没来中国时,您们是怎样想象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想象中的中国式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与改革会是个什么样子?同时,您认为中国现行社保制度目前存在的最严重缺陷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当心情愉快时,做起事来不仅效率高,而且表现出色;当心情不好时,再简单的事情有时也会完成的不好。之所以会有这样大的区别,关键是人的情绪、情感在作怪。既然情绪对人的影响这么大,我们是否可以借助它的力量帮助学生学会写作呢?事实证明,这的确是一种适宜学生需要的好方法。  一、积极的诱导可以引起学生写作兴趣  学生从一年级升入二年级后,语文教学的重心不再只是积累字词、正确书写和理解词句意
目前科学家经过研究后推测我们现在所居住的地球约在46亿年前诞生,一直到新生代第四纪的更新世,也就是约180万年前的冰河期时代,才开始有猿人出现.根据一些化石的研究,科学家
期刊
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多元化的,就是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写作能力、表达交流能力等.要实现这些目标,仅靠单纯的课堂教学,是很难实现的.即使课
摘要:本论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淇县赵庄传统村落发展利用规划为样本,简要介绍了赵庄传统村落的形成与发展,其次通过对赵庄村现状的调查与分析研究,按照有利于传统民居保存、传统村落发展的原则,进一步发掘传统元素及其环境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结合近年来倍受人们欢迎的乡村精品旅游,探讨传统村落的旅游发展利用规划,推动赵庄经济发展,使城镇化和传统村落互相促进、协调发展,为淇县全域旅游再上一个新台阶。  关键
日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我国的社会保障状况和政策》白皮书,这是我国政府第一本专门阐述社会保障现状和社会保障政策的白皮书。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王东进指出,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