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展示完毕,谢谢大家!”在渝水二小一堂语文课上,自信而大方的小女孩徐静,又做了一场精彩的展示。她的话音刚落,掌声雷鸣般响起。可是一年前,同学是这样评价她的:“她是个‘哑巴’,我都没听她说过话。”“她胆小如鼠,怎么劝她都不敢上台。”是什么让小徐静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呢?
是课堂教学改革让课堂焕发出如此的生命活力。早在2013年,渝水区就启动了区域性课堂教学改革,渝水区二小、三小点燃了课改的星星之火,如今课改在全区已成燎原之势。课堂变脸了,学生的自主能力增强了,教育质量整体提升了,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明显提高了。课改现已成为新余市渝水区一张亮丽的教育名片。
列入“政府工程”
2014年11月25日,渝水区委书记徐文泊来到全区课改的先行校渝水三小调研,并听了一场由廖红英老师执教的数学课“解决问题”。40分钟的课堂,徐文泊始终面带微笑,认真听讲。当孩子们精彩展示时,徐书记向这些孩子们竖起了大拇指。随后,徐文泊书记与老师们一起评课。他说,今天渝水三小的新课堂、新教师、新学生、新模式让他耳目一新,很受教育,有五点值得称道:一是建立了师生平等的交流平台,二是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强……区委书记深入课堂听课评课,向人们传递了一个重要信号,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课堂教学改革。
在许多人看来,课改是学校的事情,而渝水区却把课改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高位推动。区领导多次参加区教体局召开的课改调度会,课改的领导力度之大是全区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区教体局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的课改领导小组,下设了4个督导巡查组,分片区进行督导。该区将课改工作列入学校年终目标考核的内容,与学校校长签订了课改工作责任状,并设立了课改专项基金,推动课改开展。
区教体局局长肖昆介绍说,渝水区把“教育是最大的民生”的理念落到实处,把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民心工程”,不断加大投入,硬件建设日臻完善,提升教育质量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为了寻求教育的转型发展之路,从2013年开始,渝水区的二小、三小试水课改,第二年课改学校增加到10所,第三年则在全区全面铺开。
“最初二小和三小这两所学校主动提出要搞课改,局里是全力支持的。因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有很多弊端,主要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导致教学效率不高。当时我们就是想让这两所学校,撕开课改的一个口子,杀出一条血路来,探索教育的转型发展之路。”肖昆回忆道。
渝水区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既慎重又态度坚决,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渝水三小很快就从一年级至六年级全面进入课改行列。校长陈忠英说:“课改试点时,我们在五年级和六年级各选了3个班。当时有人提出:六年级是毕业班,搞课改是否会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我们还是大胆地试。结果搞课改的3个班比不搞课改的班成绩都要好,这就更加坚定了我们搞课改的决心,全校都进行课改。”
“一年级的学生能否适应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一年级搞课改是不是早了一点?”记者问。
“从我们的经验看,一年级也可以。众所周知,幼儿园主要以活动为主,进入小学一年级以后则以学业为主,很多一年级的孩子在入学初期很不习惯,不愿意上学的孩子有10%左右,做作业拖拉、完不成的孩子有30%左右。因此,我们学校自编了校本教材《好习惯我养成》一书,运用37度2课堂模式上课,课堂当中教师巧用‘小老师展示’‘对子展示’‘上板展示’等孩子喜欢的方式进行教学,寓教于乐,从而让每一个孩子善交流、懂合作、敢展示,以往怕上学、作业拖拉的现象再也不见了,比传统的教学效果要好得多。”陈忠英回答得很肯定。
肖昆局长说,渝水区不搞“一刀切”,小学低年级搞不搞新课改由学校自己决定,但小学三年级以上的全部列入课改范围。通过建立合作、交流、展示的新教学模式,激活学生的创造力,把教育教学真正转入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
课改不能够单改课堂,而是要教学、管理、评价等教育制度一起改,需要打出一套组合拳。渝水区教体局出台了《关于推进区域性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意见》《各学校课改工作目标》《渝水区学校课改工作等级评估办法》等一系列推进课改的制度,为课改营造了大环境。
从传统课堂转变到新课堂是一场深刻的革命,转变的过程异常艰难,并不是开几次会、校长作几场动员报告就可以办到的,必须建立一种新的机制推动工作。渝水区首先是建立和健全了局领导班子成员蹲点学校抓课改制度,每个局领导都有包点学校,形成抓领导、领导抓的工作机制。
2015年8月,渝水区教体局印发《关于建立“区级课改学校联盟”及“课改协作共同体”的实施意见》,决定建立区级课堂教学改革学校联盟,总结课改特色,提炼课改经验和课改模式,引领全区课改健康发展。根据区域相近、校情接近的原则,全区学校结成四个“课改协作共同体”。课改共同体成员学校之间,充分发挥各校的优势,多种途径搭建互动、互助、互学的平台,实行抱团发展。一年以来,课改共同体开展课改研讨活动28次,参与教师900余人次,解决一线教师课改难题70余个。
渝水区建立了新的课改评价机制。各学校对照年度课改工作目标和课改学校等级评估细则进行自评,然后初评,最后复评,每学期一次。对评估结果实行“挂牌、摘牌、换牌”动态管理,对评估中的先进学校给予奖励,以评促改。
渝水区还建立了课改微信公众号,及时发布课改理论文章、实践操作要领以及区域内各学校课改动态信息;建立全区课改qq群和各学科课改qq群8个,加强学校之间、教师之间交流。多措并举,形成合力, 渝水区课改的“集结号”分外嘹亮。
打造绿色的课堂
“哪个小组的同学说说廉颇为什么和蔺相如不和?”
“我们小组觉得廉颇认为蔺相如没有为赵国攻下一座城池,没有功劳却位居自己之上所以不服气,不和。”一问一答,不是教师与学生的问答,而是学生之间的互问互答。这是渝水区仙来学校课堂上的一个镜头,也是渝水区各学校课堂教学的新常态。 记者在渝水区的学校采访发现,教室内的课桌摆成几块,学生面对面相对而坐,便于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教室四周都是黑板,每一个学习小组一块,用于学生展示。学生拿教鞭,教师下讲台,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而教师则变换为“导演”的角色。在这样的课堂里,再也看不到老师滔滔不绝的“满堂灌”,而更多的是学生自己在快乐地学习,学生回归了学习的主体地位。
渝水二小校长李霞把这种课堂比喻为没有“篱笆”的教育,学生健康成长的“大氧吧”。作为最早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的学校,渝水二小以新课程理念为先导,着力构建“3Z氧吧课堂”,即“(心灵的)自由、(管理的)自主、(成长的)自然”。学校鼓励教师实行“三个打破”,只要是有利于学生学得更好,教师可以打破对教材的依赖,对其进行删减和重组;可以打破教室限制,开展“1+N班”同步交流学习或室外实践活动;可以打破“40分钟”的束缚,对课时进行压缩或者适度延伸。“三个打破”促进了氧吧课堂从关注课堂改革到关注课程改革的自然升级。
在渝水三小校园,记者感受到浓烈的课改文化气息。“追梦三十七度二课堂”等一幅幅课改大标语写在教学楼的横梁上,营造出“每一面墙壁都说课改”的大氛围。作为渝水区最早开展课改的学校之一,渝水三小课改日渐步入深水区。2015年1月,该校被列入全国新课改绿海战略名校联盟。
“为什么是37度2?”记者问三小校长陈忠英。
“37度2是一种适性的教育思想,一种激情的教育温度,一种温情的教育管理。有人说,人的正常的体温是37度,所以37度2是一种激情的温度,但又不浮躁不发烧,在管理上表现为一种温情。37度2的课堂就是激情课堂。”陈忠英接着形象地描绘了37度2的课堂形态:变学生排排坐为团团坐,变一块黑板为多块黑板,变一张固定的讲台为四面都是讲台,变一位教师讲解为多位“小老师”的展示,变单一的教学模式为自学、对学、群学、展学、查学等多种学习方式,变教师的备教案为做电子导学案,变教师的单向评价为师生的多元评价,变单一的40分钟的课时为50、40、30分钟大小不同的课时,变封闭办学为开放办学,让家长以志愿者的身份追踪课堂。
课堂一变天地宽。渝水区城乡学校的课堂气氛都十分活跃,学生或看、或问、或讲、或评、或演、或唱、或写,再也看不到打瞌睡、讲闲话、做小动作等现象。学生的学习主动了,尤其是潜能生,通过对学、群学、兵教兵、兵练兵,由原来的备受冷落转变为每位教师和本组同学主要的关心对象,学习主动性明显增强。课改让能发言、敢发言、会发言的学生多起来了,学生的学习成绩提升了。渝水三小对最早参与课改的四个实验班的语文、数学、英语期末成绩跟踪与分析,语文教学成绩进步或保持的占82.4%,数学教学成绩进步或保持的占91.7%,英语则占79.3%,课改的成效日益显现。
灵动而高效的课堂,主要是靠教师来实现的,所以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至关重要。渝水区采取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课改培训。全区各学科56名骨干教师成立了7个学科课改科研小组,精心组织实施“三个一”活动,即每月确定一个研究课题、召开一次研讨会、举办一次精品课展示活动。发挥集体智慧,对课题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攻关,破解难题,提炼成果。
渝水区充分发挥课改基地的孵化作用,加快课改的推进速度。该区将渝水二小、渝水三小作为全区课改骨干教师实训基地,采取“1+N”的方式,对全区各学校的课改工作进行分类指导。全区各学校到二小、三小观摩教学的人数达1600余人次,跟班学习人数300余人。区教体局组织二小、三小本土课改专家对全区50周岁以下的教师,进行集中培训、分片集中培训、进校手把手指导等多种形式的课改培训,参加培训的人数达1200余人。同时,开展“五个一”系列活动,要求课改取得初步成效的学校校长,面向全区校长作一次关于课改的专题讲座,向全区教师开放一批课改公开课,展示一部课改专题片,开放一项渗透了课改元素的特色活动课,举办一次课改论坛,以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在“请进来”的同时,渝水区大步“走出去”,广泛学习借鉴外地的课改经验。该区组织校长、教师到安徽、江苏、上海、湖北、重庆等地课改名校挂职锻炼、跟班学习、参观考察等,让他们学经验、长见识,既增强了他们推进课改的紧迫感,又提高了驾驭课改的能力。
课改成就了一批名师。渝水区有9位教师被评为区域课改名师、课改先锋及课改之星;16名一线教师以课改专家的身份走出校门甚至远赴吉林、贵州及厦门等地指导课改。渝水三小与贵州8所学校签订了课改帮扶三年计划;近两年,渝水三小共接待来自贵州、安徽、山东和深圳、萍乡、宜春、吉安、南昌等地前来观摩的校长、教师共1000人次。
历经新课改洗礼,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更新了,课上得自然、纯朴、高效。
渝水二小刘学清老师上的一场公开课为听课的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一节语文课,围绕着识字教学这一目标,刘老师从简介洪客隆商场开始,再展示自己买的商品。笑盈盈的刘老师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一名学生拼读音节出错,越来越紧张,甚至于结巴,刘老师叮嘱:“别紧张,慢慢读。”刘老师是简简单单教语文,学生是轻轻松松学识字,细节到位见深度。整个这堂课,一根线,一串珠,一道精神大餐。
渝水三小五(2)班学生高妍昕讲述了她自己在新课堂中的真实故事。“语文老师上个星期布置了我们准备一些思乡、乡愁的诗词、歌曲和散文等。这时老师就让我们以‘浓浓的乡情’为主题,各队准备了丰富的节目,然后分小组一一上台展示。经过老师一次次的挑选,终于选择了我们小分队。我从容不迫地走上了台,深深地做了几个深呼吸,昂首挺胸地站立在讲台上……”高妍昕深情地回忆着那难忘的一幕,她和小组的同学表演了不同的节目,吟诵古诗、读散文、唱故乡的民歌、背诵有关故乡的谚语,“秀出我自己”。她认为,新课堂让自己快乐地成长。
对课改持欢迎态度的还有家长,虽然他们以前对课题抱有过怀疑的态度。三年级一学生家长兴奋地告诉记者:以前一回家,总要督促孩子完成作业。课改以后呢,孩子一改以往懒散的状态,一回家就主动完成家庭作业,并主动对第二天的课程进行预习、圈圈点点,为第二天的课堂展示做积极准备。课改改变了课堂的生态,打造了高效课堂。 搭建素质教育的立交桥
每到周三下午,仙来学校的学生就异常开心,副课改成了社团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各个功能教室热闹非凡,不同年级的学生可以在一起上课。所有的课程都打破了行政班的限制,任课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特长自主选择教学的课程。仙来学校校长简蜂介绍,学校把这种“走班制”课程叫做“乐活课程”,源自校训“快乐学习、快乐生活”。“乐活课程”开设了桥牌、剪纸、礼仪、十字绣、葫芦丝、笛子、打毛衣、书法美术等16门特色课程,共26个班,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找到自己喜欢的课程,发展自己的特长。
书法室里,同学们正挥毫泼墨;十字绣教室里,孩子们一针一线地忙活着。还有那一朵朵美丽的绢丝网花、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剪纸作品、一个个活泼矫健的运动身影……每周一次的“毽子达人”“跳绳达人”“篮球达人”的体育达人秀评比,每月一次的“打陀螺”“滚铁环”等趣味运动竞技,点燃了孩子学习的热情,学校里的每一个角落都充盈着多彩的元素与快乐的音符。简蜂说:“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和挖掘,稍加引导,就能开发出一门门课程来。”
从课堂教学改革向课程改革跨越,成为渝水区课改的一个亮点。全区各学校依托自身的优势,打造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把课程的触角延伸到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办学特色。
在仙来学校的走廊过道、柱子上,布置了名言标语、成语故事、励志故事等内容。在教室和办公室建起了书橱,配置了大量的适合师生阅读的书籍;精心设计了教学楼开放式阅读区——“诚信书吧”及“书香驿站”;充实了教师阅览室(“仙来书苑”)和学生阅览室(“快乐书屋”),为师生创设了舒适的阅读环境。
仙来学校将每天早晨课前时间(7:55~8:08)统一定为晨诵时间,以诗歌和经典作品开启学生新的一天;每天中午课前时间(2:05~2:23)统一定为午阅时间,教师带领学生自主阅读,培养良好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为推进读书活动深入开展,该校还举行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读书活动:如100本优秀《读书成长记录册》评比;“庆六一共沐书香、共诵经典”诗文诵读比赛;诗词文化进校园活动等等,让师生在参与中品尝读书的快乐。学校拿出专项经费给每个班级购买50本适合不同年龄层诵读的书籍,并且每班每周开设两节诵读课,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给学生的一生奠基。为推动学生读书活动的开展,学校要求教师以身示范、带头读书,每一个教师每两个月需要读一本书,书籍由学校免费提供,并进行教师读书评比考核。
像仙来学校一样,全区学校都依托自身优势,形成特色鲜明的校本课程,打造“一校一品”的办学特色。渝水一小的“独思、后教、多练”,渝水四小的“生本教育”,渝水六小的“目标引领、学练结合”,珠珊中学的360联创课堂,水北中学的“五步四学模式”……不少学校将课改理念延伸到德育创新和学校管理层面,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新课堂,新课改,新教师,新学生,从师尊铜陵到破茧而出,从临帖到破帖,复杂的课改简单做,在坚持中求突破。渝水区以课堂教学改革为切入点,带动德育工作和学校管理创新,促进教育的提质增速和转型升级。
是课堂教学改革让课堂焕发出如此的生命活力。早在2013年,渝水区就启动了区域性课堂教学改革,渝水区二小、三小点燃了课改的星星之火,如今课改在全区已成燎原之势。课堂变脸了,学生的自主能力增强了,教育质量整体提升了,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明显提高了。课改现已成为新余市渝水区一张亮丽的教育名片。
列入“政府工程”
2014年11月25日,渝水区委书记徐文泊来到全区课改的先行校渝水三小调研,并听了一场由廖红英老师执教的数学课“解决问题”。40分钟的课堂,徐文泊始终面带微笑,认真听讲。当孩子们精彩展示时,徐书记向这些孩子们竖起了大拇指。随后,徐文泊书记与老师们一起评课。他说,今天渝水三小的新课堂、新教师、新学生、新模式让他耳目一新,很受教育,有五点值得称道:一是建立了师生平等的交流平台,二是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强……区委书记深入课堂听课评课,向人们传递了一个重要信号,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课堂教学改革。
在许多人看来,课改是学校的事情,而渝水区却把课改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高位推动。区领导多次参加区教体局召开的课改调度会,课改的领导力度之大是全区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区教体局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的课改领导小组,下设了4个督导巡查组,分片区进行督导。该区将课改工作列入学校年终目标考核的内容,与学校校长签订了课改工作责任状,并设立了课改专项基金,推动课改开展。
区教体局局长肖昆介绍说,渝水区把“教育是最大的民生”的理念落到实处,把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民心工程”,不断加大投入,硬件建设日臻完善,提升教育质量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为了寻求教育的转型发展之路,从2013年开始,渝水区的二小、三小试水课改,第二年课改学校增加到10所,第三年则在全区全面铺开。
“最初二小和三小这两所学校主动提出要搞课改,局里是全力支持的。因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有很多弊端,主要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导致教学效率不高。当时我们就是想让这两所学校,撕开课改的一个口子,杀出一条血路来,探索教育的转型发展之路。”肖昆回忆道。
渝水区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既慎重又态度坚决,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渝水三小很快就从一年级至六年级全面进入课改行列。校长陈忠英说:“课改试点时,我们在五年级和六年级各选了3个班。当时有人提出:六年级是毕业班,搞课改是否会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我们还是大胆地试。结果搞课改的3个班比不搞课改的班成绩都要好,这就更加坚定了我们搞课改的决心,全校都进行课改。”
“一年级的学生能否适应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一年级搞课改是不是早了一点?”记者问。
“从我们的经验看,一年级也可以。众所周知,幼儿园主要以活动为主,进入小学一年级以后则以学业为主,很多一年级的孩子在入学初期很不习惯,不愿意上学的孩子有10%左右,做作业拖拉、完不成的孩子有30%左右。因此,我们学校自编了校本教材《好习惯我养成》一书,运用37度2课堂模式上课,课堂当中教师巧用‘小老师展示’‘对子展示’‘上板展示’等孩子喜欢的方式进行教学,寓教于乐,从而让每一个孩子善交流、懂合作、敢展示,以往怕上学、作业拖拉的现象再也不见了,比传统的教学效果要好得多。”陈忠英回答得很肯定。
肖昆局长说,渝水区不搞“一刀切”,小学低年级搞不搞新课改由学校自己决定,但小学三年级以上的全部列入课改范围。通过建立合作、交流、展示的新教学模式,激活学生的创造力,把教育教学真正转入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
课改不能够单改课堂,而是要教学、管理、评价等教育制度一起改,需要打出一套组合拳。渝水区教体局出台了《关于推进区域性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意见》《各学校课改工作目标》《渝水区学校课改工作等级评估办法》等一系列推进课改的制度,为课改营造了大环境。
从传统课堂转变到新课堂是一场深刻的革命,转变的过程异常艰难,并不是开几次会、校长作几场动员报告就可以办到的,必须建立一种新的机制推动工作。渝水区首先是建立和健全了局领导班子成员蹲点学校抓课改制度,每个局领导都有包点学校,形成抓领导、领导抓的工作机制。
2015年8月,渝水区教体局印发《关于建立“区级课改学校联盟”及“课改协作共同体”的实施意见》,决定建立区级课堂教学改革学校联盟,总结课改特色,提炼课改经验和课改模式,引领全区课改健康发展。根据区域相近、校情接近的原则,全区学校结成四个“课改协作共同体”。课改共同体成员学校之间,充分发挥各校的优势,多种途径搭建互动、互助、互学的平台,实行抱团发展。一年以来,课改共同体开展课改研讨活动28次,参与教师900余人次,解决一线教师课改难题70余个。
渝水区建立了新的课改评价机制。各学校对照年度课改工作目标和课改学校等级评估细则进行自评,然后初评,最后复评,每学期一次。对评估结果实行“挂牌、摘牌、换牌”动态管理,对评估中的先进学校给予奖励,以评促改。
渝水区还建立了课改微信公众号,及时发布课改理论文章、实践操作要领以及区域内各学校课改动态信息;建立全区课改qq群和各学科课改qq群8个,加强学校之间、教师之间交流。多措并举,形成合力, 渝水区课改的“集结号”分外嘹亮。
打造绿色的课堂
“哪个小组的同学说说廉颇为什么和蔺相如不和?”
“我们小组觉得廉颇认为蔺相如没有为赵国攻下一座城池,没有功劳却位居自己之上所以不服气,不和。”一问一答,不是教师与学生的问答,而是学生之间的互问互答。这是渝水区仙来学校课堂上的一个镜头,也是渝水区各学校课堂教学的新常态。 记者在渝水区的学校采访发现,教室内的课桌摆成几块,学生面对面相对而坐,便于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教室四周都是黑板,每一个学习小组一块,用于学生展示。学生拿教鞭,教师下讲台,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而教师则变换为“导演”的角色。在这样的课堂里,再也看不到老师滔滔不绝的“满堂灌”,而更多的是学生自己在快乐地学习,学生回归了学习的主体地位。
渝水二小校长李霞把这种课堂比喻为没有“篱笆”的教育,学生健康成长的“大氧吧”。作为最早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的学校,渝水二小以新课程理念为先导,着力构建“3Z氧吧课堂”,即“(心灵的)自由、(管理的)自主、(成长的)自然”。学校鼓励教师实行“三个打破”,只要是有利于学生学得更好,教师可以打破对教材的依赖,对其进行删减和重组;可以打破教室限制,开展“1+N班”同步交流学习或室外实践活动;可以打破“40分钟”的束缚,对课时进行压缩或者适度延伸。“三个打破”促进了氧吧课堂从关注课堂改革到关注课程改革的自然升级。
在渝水三小校园,记者感受到浓烈的课改文化气息。“追梦三十七度二课堂”等一幅幅课改大标语写在教学楼的横梁上,营造出“每一面墙壁都说课改”的大氛围。作为渝水区最早开展课改的学校之一,渝水三小课改日渐步入深水区。2015年1月,该校被列入全国新课改绿海战略名校联盟。
“为什么是37度2?”记者问三小校长陈忠英。
“37度2是一种适性的教育思想,一种激情的教育温度,一种温情的教育管理。有人说,人的正常的体温是37度,所以37度2是一种激情的温度,但又不浮躁不发烧,在管理上表现为一种温情。37度2的课堂就是激情课堂。”陈忠英接着形象地描绘了37度2的课堂形态:变学生排排坐为团团坐,变一块黑板为多块黑板,变一张固定的讲台为四面都是讲台,变一位教师讲解为多位“小老师”的展示,变单一的教学模式为自学、对学、群学、展学、查学等多种学习方式,变教师的备教案为做电子导学案,变教师的单向评价为师生的多元评价,变单一的40分钟的课时为50、40、30分钟大小不同的课时,变封闭办学为开放办学,让家长以志愿者的身份追踪课堂。
课堂一变天地宽。渝水区城乡学校的课堂气氛都十分活跃,学生或看、或问、或讲、或评、或演、或唱、或写,再也看不到打瞌睡、讲闲话、做小动作等现象。学生的学习主动了,尤其是潜能生,通过对学、群学、兵教兵、兵练兵,由原来的备受冷落转变为每位教师和本组同学主要的关心对象,学习主动性明显增强。课改让能发言、敢发言、会发言的学生多起来了,学生的学习成绩提升了。渝水三小对最早参与课改的四个实验班的语文、数学、英语期末成绩跟踪与分析,语文教学成绩进步或保持的占82.4%,数学教学成绩进步或保持的占91.7%,英语则占79.3%,课改的成效日益显现。
灵动而高效的课堂,主要是靠教师来实现的,所以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至关重要。渝水区采取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课改培训。全区各学科56名骨干教师成立了7个学科课改科研小组,精心组织实施“三个一”活动,即每月确定一个研究课题、召开一次研讨会、举办一次精品课展示活动。发挥集体智慧,对课题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攻关,破解难题,提炼成果。
渝水区充分发挥课改基地的孵化作用,加快课改的推进速度。该区将渝水二小、渝水三小作为全区课改骨干教师实训基地,采取“1+N”的方式,对全区各学校的课改工作进行分类指导。全区各学校到二小、三小观摩教学的人数达1600余人次,跟班学习人数300余人。区教体局组织二小、三小本土课改专家对全区50周岁以下的教师,进行集中培训、分片集中培训、进校手把手指导等多种形式的课改培训,参加培训的人数达1200余人。同时,开展“五个一”系列活动,要求课改取得初步成效的学校校长,面向全区校长作一次关于课改的专题讲座,向全区教师开放一批课改公开课,展示一部课改专题片,开放一项渗透了课改元素的特色活动课,举办一次课改论坛,以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在“请进来”的同时,渝水区大步“走出去”,广泛学习借鉴外地的课改经验。该区组织校长、教师到安徽、江苏、上海、湖北、重庆等地课改名校挂职锻炼、跟班学习、参观考察等,让他们学经验、长见识,既增强了他们推进课改的紧迫感,又提高了驾驭课改的能力。
课改成就了一批名师。渝水区有9位教师被评为区域课改名师、课改先锋及课改之星;16名一线教师以课改专家的身份走出校门甚至远赴吉林、贵州及厦门等地指导课改。渝水三小与贵州8所学校签订了课改帮扶三年计划;近两年,渝水三小共接待来自贵州、安徽、山东和深圳、萍乡、宜春、吉安、南昌等地前来观摩的校长、教师共1000人次。
历经新课改洗礼,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更新了,课上得自然、纯朴、高效。
渝水二小刘学清老师上的一场公开课为听课的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一节语文课,围绕着识字教学这一目标,刘老师从简介洪客隆商场开始,再展示自己买的商品。笑盈盈的刘老师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一名学生拼读音节出错,越来越紧张,甚至于结巴,刘老师叮嘱:“别紧张,慢慢读。”刘老师是简简单单教语文,学生是轻轻松松学识字,细节到位见深度。整个这堂课,一根线,一串珠,一道精神大餐。
渝水三小五(2)班学生高妍昕讲述了她自己在新课堂中的真实故事。“语文老师上个星期布置了我们准备一些思乡、乡愁的诗词、歌曲和散文等。这时老师就让我们以‘浓浓的乡情’为主题,各队准备了丰富的节目,然后分小组一一上台展示。经过老师一次次的挑选,终于选择了我们小分队。我从容不迫地走上了台,深深地做了几个深呼吸,昂首挺胸地站立在讲台上……”高妍昕深情地回忆着那难忘的一幕,她和小组的同学表演了不同的节目,吟诵古诗、读散文、唱故乡的民歌、背诵有关故乡的谚语,“秀出我自己”。她认为,新课堂让自己快乐地成长。
对课改持欢迎态度的还有家长,虽然他们以前对课题抱有过怀疑的态度。三年级一学生家长兴奋地告诉记者:以前一回家,总要督促孩子完成作业。课改以后呢,孩子一改以往懒散的状态,一回家就主动完成家庭作业,并主动对第二天的课程进行预习、圈圈点点,为第二天的课堂展示做积极准备。课改改变了课堂的生态,打造了高效课堂。 搭建素质教育的立交桥
每到周三下午,仙来学校的学生就异常开心,副课改成了社团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各个功能教室热闹非凡,不同年级的学生可以在一起上课。所有的课程都打破了行政班的限制,任课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特长自主选择教学的课程。仙来学校校长简蜂介绍,学校把这种“走班制”课程叫做“乐活课程”,源自校训“快乐学习、快乐生活”。“乐活课程”开设了桥牌、剪纸、礼仪、十字绣、葫芦丝、笛子、打毛衣、书法美术等16门特色课程,共26个班,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找到自己喜欢的课程,发展自己的特长。
书法室里,同学们正挥毫泼墨;十字绣教室里,孩子们一针一线地忙活着。还有那一朵朵美丽的绢丝网花、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剪纸作品、一个个活泼矫健的运动身影……每周一次的“毽子达人”“跳绳达人”“篮球达人”的体育达人秀评比,每月一次的“打陀螺”“滚铁环”等趣味运动竞技,点燃了孩子学习的热情,学校里的每一个角落都充盈着多彩的元素与快乐的音符。简蜂说:“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和挖掘,稍加引导,就能开发出一门门课程来。”
从课堂教学改革向课程改革跨越,成为渝水区课改的一个亮点。全区各学校依托自身的优势,打造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把课程的触角延伸到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办学特色。
在仙来学校的走廊过道、柱子上,布置了名言标语、成语故事、励志故事等内容。在教室和办公室建起了书橱,配置了大量的适合师生阅读的书籍;精心设计了教学楼开放式阅读区——“诚信书吧”及“书香驿站”;充实了教师阅览室(“仙来书苑”)和学生阅览室(“快乐书屋”),为师生创设了舒适的阅读环境。
仙来学校将每天早晨课前时间(7:55~8:08)统一定为晨诵时间,以诗歌和经典作品开启学生新的一天;每天中午课前时间(2:05~2:23)统一定为午阅时间,教师带领学生自主阅读,培养良好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为推进读书活动深入开展,该校还举行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读书活动:如100本优秀《读书成长记录册》评比;“庆六一共沐书香、共诵经典”诗文诵读比赛;诗词文化进校园活动等等,让师生在参与中品尝读书的快乐。学校拿出专项经费给每个班级购买50本适合不同年龄层诵读的书籍,并且每班每周开设两节诵读课,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给学生的一生奠基。为推动学生读书活动的开展,学校要求教师以身示范、带头读书,每一个教师每两个月需要读一本书,书籍由学校免费提供,并进行教师读书评比考核。
像仙来学校一样,全区学校都依托自身优势,形成特色鲜明的校本课程,打造“一校一品”的办学特色。渝水一小的“独思、后教、多练”,渝水四小的“生本教育”,渝水六小的“目标引领、学练结合”,珠珊中学的360联创课堂,水北中学的“五步四学模式”……不少学校将课改理念延伸到德育创新和学校管理层面,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新课堂,新课改,新教师,新学生,从师尊铜陵到破茧而出,从临帖到破帖,复杂的课改简单做,在坚持中求突破。渝水区以课堂教学改革为切入点,带动德育工作和学校管理创新,促进教育的提质增速和转型升级。